首页 理论教育 洛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洛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洛阳位子黄河流域中游,洛水北岸,向有 “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洛阳古称“郏襷”。西汉时期,洛阳已成为全国的主要都市之一。隋唐时,洛阳和长安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解放后,洛阳的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洛阳西北的仰韶村。二人受汉使邀请,带经42章,用白马驮回洛阳,明帝在西门外立精舍迎接,这就是白马寺。

洛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洛阳位子黄河流域中游,洛水北岸,向有 “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自古为黄河流域人民活动的中心和中原逐鹿之地,这里孕育出了仰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 (武后)、后梁、后唐的都城,建都时间近4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一个城市,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

洛阳古称“郏襷”。郏,山名(即邙山);襷,地邑。公元前11世纪,洛阳因地处洛水之北而得名。公元25年,东汉建都洛阳。光武帝迷信 “五行”之说,认为汉水德忌火,遂改洛阳为雒阳。魏文帝定都雒阳后,仍改雒阳为洛阳。

西汉时期,洛阳已成为全国的主要都市之一。北魏时,经济十分繁荣,城南还设有国际贸易市场。隋唐时,洛阳和长安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但宋以后,洛阳经济逐渐衰落。解放前夕,洛阳仅有一个小电厂和一座小煤窑,还有些手工作坊,经济衰败到了极点。解放后,洛阳的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现在,洛阳是一座拥有以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电力、玻璃、纺织、食品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洛阳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内外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洛阳西北的仰韶村。

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洛阳城南12 公里处。这里两山相峙,伊水北流,望之如阙,古名伊阙。石窟分布在河岸的峭壁上,南北长1公里。

文献记载,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第二年,魏宗室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洞窟内两壁镌刻三列佛龛,拱额和佛像背光图案丰富多彩。此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连续营造400余年,五代至清代也有少数雕凿。现保留下来的窟龛,据统计有2137个,此外还有佛塔43 座,碑刻题记3600 方,大小造像共10万余尊,其中最大者高17米多,最小者仅2厘米。

龙门石窟的窟形比较单一,题材内容简明集中,大都突出主像。除古阳洞外,宾阳洞、药方洞、奉先寺较为有名。

宾阳洞是北魏景明元年开凿的,魏宣武帝为超度父母在此造像,共有南、北、中之洞。中洞历时24 年,用工280万个。窟内有释迦牟尼像,高8.4米,两侧分立二弟子和二菩萨像,是典型的五尊像组合。造像面容清秀,衣纹折叠规整,有厚度,体现了北魏时期的艺术风格。顶部雕有莲花宝盖和飘逸自如的飞天。洞壁上遍刻大型浮雕,分为 《维摩变》、《佛本生故事》、 《帝后礼佛图》、 《十神王像》四层画面。《帝后礼佛图》于1945年被盗往美国,现收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具有北魏晚期艺术风格的药方洞,洞内镌刻了治疗疟疾胃病、心疼、瘟疫等140余种疾病药方而得名,是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的珍贵资料。药方洞开凿于北魏晚期,完成于唐武则天时期,洞内主佛、弟子、菩萨和洞外力士都是北齐的作品,是龙门石窟中唯一具有北齐造像的大型洞窟。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唐高宗咸亨三年创建,工程历时4年。窟龛南北宽36 米,深41米,主像卢舍那佛像通高17.14米,头部达4米,耳朵长1.9米。身披袈裟,面容丰腴,修眉长目,嘴角微翘,神态端庄持重。两旁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各九尊,各具情态,栩栩如生,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www.xing528.com)

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集世俗化和民族化于一体,完全摆脱了早期造像艺术的神秘色彩和外来影响,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中的一颗明珠。

我国古代的三大学派——经学佛学理学,有的兴盛于洛阳,有的从洛阳首传。经学大师桓谭、贾逵、马融、郑玄、何休等,均曾在洛阳著书立说。

有 “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的白马寺,坐落在河南洛阳东12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寺院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年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座佛寺,被尊为东土释源。据记载,汉明帝梦见金人头顶放射白光,在殿内飞行,便问大臣傅毅是什么原因。傅毅说西方有神名佛,样子就是这样。于是汉明帝派王遵、蔡等18人同往西域佛法。走到大月氏时遇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二人受汉使邀请,带经42章,用白马驮回洛阳,明帝在西门外立精舍迎接,这就是白马寺。

白马寺经历代翻修,已非原貌。现存寺院为明清时重修,建筑面积近3.4万平方米。寺坐北面南,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两侧有门头室、云水堂、祖堂、客堂、禅堂、方丈院等,共有殿堂百余间。

中轴线首的山门,为三座拱形门,歇山顶,外八字墙前一对石马分立左右,这对石马为宋代所雕。入院后第一殿为天王殿,内置泥塑四大天王、弥勒、韦驮像。其后是大佛殿,为寺内主殿,台基高约1米,东西阔5间,南北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正脊中央陶塑 “佛兴普照”4字。殿内置释迦牟尼及迦叶、阿难、文殊、普贤塑像,并悬大钟一口,重2500公斤,为明嘉靖年间文物。第三殿为大雄宝殿,殿内有如来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像面南而坐,十八罗汉像分坐东西,塑像造型生动,彩绘优美,为元代杰作。殿壁有木雕佛龛,供奉壁佛5000多尊。第四殿是接引殿,绕过青竹可登清凉台。台四周用青砖垒砌,台上古柏苍郁,殿堂相接,毗卢阁矗立正中。东西两殿中塑有摄摩腾和竺法兰像,他们圆寂后葬在山门内两侧,墓冢至今犹存。而毗卢阁内的断文碑,刻有白马寺的历史,是寺内重要古迹,所传唐经幢、元碑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寺内原来还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弥勒像,已被盗往美国。各殿内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夹干漆的方法制成的,大雄宝殿的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

白马寺作为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在中国佛教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白马寺受到人民政府的极大重视,曾多次大规模修茸,现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的观览胜地。

许慎的 《说文解字》,王充的《论衡》,班固的《汉书》,蔡伦的 “蔡侯纸”,张衡的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陈寿的《三国志》,张华的《博物志》,郦道元的《水经注》,左思的《三都赋》,司马光的 《资治通鉴》等,均在此写成和发明。华佗、“建安七子”、“曹氏三父子”、“竹林七贤”等文人学士都在洛阳活动过。唐代洛阳城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仅太学就有学生3万余人。李白、杜甫、贺知章刘禹锡、裴度、吴道子程颢程颐、文彦博、欧阳修等,都曾在洛阳生活过。历史上的洛阳,确实是人才荟萃之地。司马光有诗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还是著名的花木之乡,牡丹名满天下。经过多年培植,洛阳牡丹已达150多个品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