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洛阳西周甲骨与铜器铸造的内在联系

洛阳西周甲骨与铜器铸造的内在联系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振华曾指出“洛阳西周甲骨多出自周王室直接控制的铸铜作坊遗址,铸造铜器与甲骨占卜也许有一定的内在联系”[57]。商代卜辞中共有两处提到了铸造铜器的问题。卜、筮在商周两代极为流行,是王室占卜的主要形式。但是二者的地位并不等同,有“筮短龟长”、“天子无筮”和“大事卜、小事筮”的说法,说明上层统治者更多的是用卜法。但也存在卜筮同时使用的情况。

洛阳西周甲骨与铜器铸造的内在联系

除了采用牺牲来祭祀重器,铸器可能还需要占卜。赵振华曾指出“洛阳西周甲骨多出自周王室直接控制的铸铜作坊遗址,铸造铜器与甲骨占卜也许有一定的内在联系”[57]。商代卜辞中共有两处提到了铸造铜器的问题。

(1)丁亥卜,大……其铸黄吕……作盘,利,……(《合集》29687)

(2)王其铸黄吕,奠血,今日乙未利。(《英藏》2567)

(1)是卜问王要准备冶铸铜料做盘是否吉利?(2)是卜问王要准备冶铸铜料,用牲血祭奠鬼神,时间选在今日乙未这天吉不吉利?[58]由此可见,铸造重器之前需要卜问铸造行为或者日期是否吉利。

卜、筮在商周两代极为流行,是王室占卜的主要形式。但是二者的地位并不等同,有“筮短龟长”、“天子无筮”和“大事卜、小事筮”的说法,说明上层统治者更多的是用卜法。但也存在卜筮同时使用的情况。《周礼·筮人》曰:“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周礼·春官·占人》曰:“掌占龟,以八筮占八颂”。郑玄注:“谓将卜八事,先以筮筮之。”尽管这些记载都在西周以后,但与殷墟情况相差不远,《屯南》4352和殷墟四盘磨“易卦”卜骨就是卜筮并用的例子[59]

李零提出,商和两周时期刻铸在铜器上的数字卦可能是用来铸器择日的[60]。他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商代出土刻铸有数字卦的例证中,可能与铸器相关的有以下几例[61]

1.铜器

(1)父戊卣[62]

六六六,父戊

(2)鼎[63]

八六六八

(3)父乙盉[64]

父乙夭(器)

七六七六七六(盖)

(4)爵[65]

五五五

2.磨石[66]

六六七六六八(侧)

七六六六六七(正右)

七六八七六七(正中)

六六五七六八(正左)

八一一一六六(背右)

八一一一一六(背左)

3.陶范

陶爵范[67]

五七六八七七

由上可见,陶范上刻有数字卦的例子并不很多见,但这可能与过去人们对陶范不够重视有关。孝民屯遗址中出土了多块刻有数字卦的陶范。筮数刻于陶范背面或侧旁,不能铸出,应为临时记录,没有卦辞,筮占结果在判断吉凶后便不再保存。

孝民屯东南地出土4件刻有数字卦的陶范,其中2件陶范上均刻两组筮数,其一组为本卦,另一组则为之卦,或谓变卦。这证明变卦筮法早在商晚期就已产生[68]

2000AGT14④∶1,范(图10-2),残长7.2,残宽4.1,厚2.3厘米。无分层线,深灰色,背面平,泛红。正面左侧有双卯,右侧残留稍许纹饰,不可辨。下面发现一小卯。面刻数字为“八六一六六六”,刻道较深,字迹清楚。

图10-2 孝民屯出土数字卦范(2000AGT14④∶1)

图10-3 孝民屯出土数字卦范(2000AGT14③∶16)

2000AGM5049填土∶1,范,残长5,残宽4.9,厚约2.3厘米。左半夹砂,右半泥质,青灰色,背面左侧泛红。未发现榫卯。正面下部向上折起,刻两组数字,左为“七六七六”,缺,右为“六六六七”,上缺。两组数字刻道深,字迹清晰。

2000AGT14③∶16,范(图10-3),稍残,长5.7,宽3.4,最厚处厚2.2厘米。背面光滑,属于Ⅰ式范。下面磨光,残留有红色泥浆,面施纹饰,但大部分已剥落,不可辨。背脊左侧刻两组数字,左为“一一六六一六”,下坎上,右为“六一一六口口”,下缺。两组数字刻道较浅,字迹较模糊。由于Ⅰ式范年代较早,主要存在于殷墟二期以前,故该范可认为是较早的数字卦范。

2001AGH23∶3,模,可能为鼎耳模,截面长约2.7,宽1.6-2.7,残高8.9厘米。泥质,青灰色,局部微泛红。扁柱体,顶端向内弯曲,表面光平。一面刻一组数字,为“五八七”。刻道较深,字迹清楚。

从这些器物的刻字可知,这些数字卦是以一、五、六、七、八这5个数字来表示的,代表的是十进位制的数位组合,其他数字卦例证中可能还有九、十两种数字。李学勤指出,商周的数字卦,虽然看来与《易》卦有关,但到底属于《易》的哪一种,还是需要论证的问题[69],因此这里我们不打算对这些数字作卦象上的对应。这些陶范、铜器、磨石上的数字卦表明,商人的确使用筮数的方法来预测与铸器有关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礼器本身被视作神圣的物品,制造铜器的技术和生产过程也被赋予神秘感。不仅铸造重器前要卜问吉凶,杀埋牺牲,还可能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即使在生产过程中,工匠们仍会卜问有关铸器之事。也许,正是这种敬畏感,使得不同专长的工匠们在工官的严密组织和管理下,不断克服技术难关,尽展其高超技艺。那些器形复杂多样、纹饰繁缛精美的青铜礼器,都是工匠们的智慧、情感、技能和劳作的结晶。

【注释】

[1]肖楠:《试论卜辞中的“工”与“百工”》,《考古》1981年第3期。

[2]详见彭邦炯:《商史探微》,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3]吕振羽:《史前中国研究》,北平人文书店1934年版。

[4]郭沫若:《由诗剧说到奴隶制度》,《郭沫若自选集》第12卷,《奴隶制时代》,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版。

[5]a.翦伯赞:《中国史纲》第二卷,重庆大呼出版公司1946年。
b.李亚农:《殷代社会生活》,人民生活出版社1955年。
c.王玉哲:《商代奴隶制度的出现及国家的形成》,《中国上古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d.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6]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7]翦伯赞:《中国史纲》第二卷,1946年。

[8]郭沫若:《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54年,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9]田昌五:《中国奴隶制探索》,《新建设》1962年第9期。

[10]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11]彭邦炯:《商史探微》,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15-132页。

[12]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日知:《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关键何在》,《历史研究》1957年第8期。

[14]David Keightly,Public Work in Ancient China-A Study of Forced Labor in the Shang and Western Chou,A thesis for Ph.D.to Columbia University,1969.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www.xing528.com)

[16]a.杨锡璋:《商代的墓地制度》,《考古》1983年第10期。
b.刘一曼、徐广德:《论安阳后冈殷墓》,《国际商文化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c.唐际根:《殷墟家族墓地初探》,《国际商文化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7]唐际根,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Late Shang China-A Mortuary Perspective,A thesis for Ph.D.to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2004.

[18]叶玉森:《殷墟书契前编集释》卷二,督印叶葓渔先生遗著同人会1934年版,第69页。

[19]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19页。

[20]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40页。

[21]肖楠,《试论卜辞中的“工”与“百工”》,《考古》1981年第3期。

[22]姚孝遂:《商代的俘虏》,《古文字研究》第一辑,1979年版。

[23]沈文倬:《与耤》,《考古》1977年第5期,徐中舒先生曾认为“”与“濮”古代同在帮并母,疑即《书·牧誓》史“微、卢、彭、濮人”的濮。彭邦炯认为依此可认为甲骨卜辞中的“”,可能来源于濮族人,详见彭邦炯:《商史探微》,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132页。

[24]罗琨:《商代人祭及其相关问题》,《甲骨探史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12页。

[25]胡厚宣:《甲骨续存》上编序,群联出版社1955年版,第11页。

[26]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03页。

[27]温少峰、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349-353页。

[28]肖楠:《试论卜辞中的“工”与“百工”》,《考古》1981年第3期。

[29]温少峰、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349-353页。

[30]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3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附表四八。

[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33]张光直等:《商周青铜器与铭文的综合研究》,中研院史语所专刊62,中研院史语所1972年版。

[34]李亚农:《殷代社会生活》,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50页。

[35]郭克煜等:《索氏器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文物》1990年第7期。

[36]a.Cathy L.Costin,Craft Specialization:Issues in Defining,Documenting,and Explaining the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Vol.3,pp.1-56.
b.Timothy K.Earle,Specializ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Wealth:Hawaiian Chiefdoms and the Inka Empire,Specializations,Exchange and Complex Societ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pp.64-75.

[37]Cathy L.Costin,Introduction:Craft and Social Identity,Craft and Social Identity,Arlington: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1998,pp.3-18;Craft Production Systems,Gary M.Feiman & T.Donglas(eds.),Archaeology at the Millennium:A Sourcebook,Berlin:Springer,2001,pp.282-284.

[38]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队:《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

[39]南京博物院:《1982年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的发掘》,《考古》1984年第2期。

[40]关于工匠村的资料都转引自以下两篇文献,尤其是前者。
a.贾妍:《古代埃及的神谕审判——代尔·艾尔-麦迪纳工匠村的个案研究》,北京大学历史系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b.徐乐天:《拉美西斯二世时期埃及工匠的经济地位——麦迪纳工匠村的个案研究》,北京大学历史系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41]a.Barbara S.Lesko,Rank,Roles,and Rights.Pharoah's workers:The Villagers of Deir el-Medin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4.p.37.
b.J.Peden,The Reign of RamessesⅣ,Warminster England:Aris & Phillips Ltd.,1994,p.75.

[42]Ben Haring,The Scribe of the Mat from Agrarian Administration to Local Justice,R.J.Demaree and A.Egberts(eds.),Deir el-Medina in the Third Millennium AD:A Tribute to Jac.J.Jassen,Leidon:Leidon University,2000,p.146.

[43]Strouhal,Life of the Ancient Egyptians,Cario: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rio Press,1992,pp.187-188.

[44]Barbara S.Lesko,Rank,Roles,and Rights.Pharoah's workers:The Villagers of Deir el-Medin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4.p.22.

[45]Jac.J.Jassen,Literacy and Letters at Deir-el Medina,R.J.Demaree and A.Egberts(eds),Village Voices: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Texts from Deir el-Medina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Leidon:May31-June1,1991,Leidon:Leidon University,1992,pp.81-94.

[46]Zahi Hawass,The Workmen’s Community at Giza:Review of Settlement,House and Palace Symposium,Cairo:the Geographic Society,1999.

[47]刘玉堂:《楚国手工业技术生产者的身份与地位》,《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4卷2期,1995年。

[48]郭仁成:《楚国经济史新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9]张光直:《商文明》,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50]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51]吴大徵:《字说》,振新书社1923年版。

[52]郭沫著:《金文丛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53]肖楠:《试论卜辞中的“工”与“百工”》,《考古》1981年第3期。

[54]郭沫若:《殷契粹编》,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656页。

[55]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

[56]燕耘:《商代卜辞中的冶铸史料》,《考古》1973年第5期。

[57]赵振华:《洛阳两周卜用甲骨的初步研究》,《考古》1985年第4期。

[58]彭邦炯:《商史探微》,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239页。

[59]曹定云:《新发现的殷周“易卦”及其意义》,《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1期。

[60]李零:《跳出“周易”看“周易”》,《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309页。

[61]转引自李零:《早期卜筮的新发现》,《中国方术考》,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261-264页。

[62]于省吾:《商周金文录遗》,中华书局2009年版,253页,图六二:2。

[63]王辰:《续殷文存二卷》,考古学社1935年版,上7。

[64]巴纳、张光裕:《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艺文印书馆1978年版,第8册730页,1125号。

[65]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第128页。
b.曹定云:《新发现的殷周易卦及其意义》,《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1期,48页,图4。

[66]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0—1982年安阳苗圃北地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2期,118页,图一一。
b.郑若葵:《安阳苗圃北地新发现的殷代数刻石器及其相关问题》,《文物》1986年第2期,49页,图二至图四。

[67]黄濬:《邺中片羽》,艺文印书馆1972年版,上47。

[6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2000-2001年安阳市孝民屯东南地殷代铸铜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6年第3期。

[69]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版,第15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