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农耕礼俗在傣族生态文化中的作用

佛教农耕礼俗在傣族生态文化中的作用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赕“豪迈”活动实际是一种感恩情结的具体化。从栽插秧苗前的洗塔求雨,秧苗成长中的赕“谈木兰”,再到收割完毕的赕“豪迈”等礼佛活动,都说明傣族稻作文化与佛教是相互融合的,而且佛教礼仪中充满着原始宗教的色彩,表明佛教活动并没有完全脱离原始宗教而存在,佛教受原始宗教的影响较深。

佛教农耕礼俗在傣族生态文化中的作用

二、佛教活动中的农耕礼俗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公元1世纪从印度通过东南亚传入我国傣族地区时,曾与傣族传统的宗教发生激烈冲突。当时双方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究竟是谷子为王还是佛祖为王及其相应的礼仪问题上。“然而,这并不表明稻作文化的失败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胜利,恰恰相反,这是在傣族繁荣的稻作文化温床中,上座部佛教自身进行民族化调适的结果,这一结果就把(南传)上座部佛教融入傣族传统的稻作文化体系之中。”[25]傣族稻作文化与佛教相融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洗塔求雨。据佛经记载,很久以前,连续几年天上都不下雨,于是,地上的人、兽类、禽类等万物各自的首领便联合起来,到天上找天神“帕雅天”谈判。最后达成协议每年雨季天神要下雨,而且要在夜里下,白天不下,否则会干扰人们干活,如果插秧时节仍不降雨,人们便认为这是天神疏忽所致,就要举行洗塔求雨仪式。届时,家家户户都要预先准备好遮雨的草帽和雨伞,然后挑水到村子后山的佛塔上去洗塔,佛塔便会将人们求雨的信息传达给天神,雨水很快就会降临。洗塔求雨透露出人们希望能够风调雨顺、不误农事的心迹。

赕“木兰”,通常在每年栽插结束后进行。届时,每家都要编制一个箩筐,箩筐口用竹篾搭起一个三脚架,上插高高的山茅青草,再插上红、白、黄各色鲜花。箩筐里装一点米、一包饭、一碗肉和蔬菜瓜果以及零钱,送到寺庙去请大佛爷和小和尚诵经祷告,祈求“谷魂奶奶”保佑栽下的稻谷如同野草和鲜花一样长得快、长得繁茂。念经结束后祭品留给念经的小和尚,但必须带回些许青草和山花插到自家的稻田里。稻谷从插秧到收割,中间得有个过程,在这样一段秧苗成长的过程里,傣家人期望稻谷能繁茂的生长。

赕“豪迈”,即赕新谷、新米。每年稻谷收打归仓后,由各家各户自择吉日赕“豪迈”。要用一张小篾桌供上肉、菜、糯米饭蜂蜡,然后一个人抬着桌子,一个人挑着新谷和新米各一箩,到佛寺赕佛。自带的谷米要注满两个箩筐才吉利,说明当年粮食吃不完,如果装不满,则说明要饿饭,因而家家都会多带一些。赕“豪迈”活动实际是一种感恩情结的具体化。傣族认为稻谷的丰收也有佛的一番功劳,因此在喜获丰收的同时,要到佛寺赕佛。

从栽插秧苗前的洗塔求雨,秧苗成长中的赕“谈木兰”,再到收割完毕的赕“豪迈”等礼佛活动,都说明傣族稻作文化与佛教是相互融合的,而且佛教礼仪中充满着原始宗教的色彩,表明佛教活动并没有完全脱离原始宗教而存在,佛教受原始宗教的影响较深。

【注释】

[1]汪宁生.远古时期云南的稻谷栽培[J].思想战线,1977(1).

[2]李昆声.云南在亚洲栽培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J].云南社会科学,1981(1).

[3]傅光宇,杨秉礼,冯寿轩,张福三.傣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10-12.

[4]张公瑾.傣族文化[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12.

[5][唐]樊绰.赵吕甫校释.云南志校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73.

[6]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贝叶文化论集[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3.

[7]尹绍亭,唐立,等.中国云南德宏傣文古籍编目[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71.

[8]曹成章.傣族村社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342.

[9]曹成章.傣族村社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341.

[10]华林.傣族历史档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36.(www.xing528.com)

[11]高立士.傣族悠久的稻作文化[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12]高立士.傣族悠久的稻作文化[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13]阎莉,张春玲.傣族自然农法思想探析[J].中国农史,2008(2).

[14]江应樑.傣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474.

[15]张公瑾.西双版纳傣族历史上的水利灌溉[J].思想战线,1980(2).

[16]高立士.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水利灌溉及其社会意义初探[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3).

[17]《傣族简史》编写组.傣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141.

[18]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稻作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31.

[19]阎莉,张春玲.傣族自然农法思想探析[J].中国农史,2008(2).

[20]岩温扁.岩林译.傣族古歌谣[M].昆明: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1981:249-250.

[21]王国祥.傣族历史文化求是录[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36-37.

[22]单江秀,刘祖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与适应——以金沙江河谷傣族为例[J].学术探索,2008(5).

[23]王文光,方利敏.傣族稻作文化中的宗教因素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24]尹绍亭,唐立,等.中国云南德宏傣文古籍编目[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65.

[25]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稻作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115-1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