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傈僳族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傈僳族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传统节日简介傈僳族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傈僳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3]三、刀杆节刀杆节是傈僳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主要在怒江、腾冲和龙陵等傈僳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举行,其活动的中心内容是“上刀山,下火海”。刀杆节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七、初八举行,持续两天。

傈僳族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节 传统节日简介

傈僳族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傈僳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澡塘会”、“新米节”、“刀杆节”、“阔时节”(大年)和“恩尹拜节”(小年)等,无一不是从远古时期人们生产活动中发展而来的,是体现和传承傈僳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傈僳族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今天,透过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活动内容,我们的脑海里依然可以清晰地呈现出古代傈僳族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和场景。

一、登埂澡塘会

生活在怒江地区的傈僳族在年节期间都有春浴的习惯,而六库附近的“峡谷十六汤”为这种习俗提供了绝佳的场地,其中,又以登埂澡塘会最有特色,人数最多,也最热闹。

按照传统习俗,每年从大年初二到初六,居住在登埂附近高山峡谷中的傈僳族会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带着饮具、行装和丰盛的食品从四面八方来到登埂澡塘洗澡。他们三五成群,围成一圈,分男女两组,对歌赛歌,并伴着乐曲翩翩起舞。饿了,就吃带来的食品;累了,就到临时搭建的帐篷中休息。男女老少都要到热气腾腾的天然温泉中痛痛快快地洗一个澡,否则就算白来一趟。因为他们相信,这里的温泉是最具有神奇功效的圣水,到此洗澡,能洗去一年奔波的辛劳,除尽身上的秽物、晦气,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万事如意。当然,最高兴、收获最大的还要数年轻人,他们利用这个众人聚会的难得时机,除尽情欢乐之余,还不停地寻觅心中的恋人。在赛歌会上,小伙子们大声唱道:“碧波数今年清,阳光数今年媚,歌声数今年多,舞姿数今年美。我们的爱就像满天的春雨,灌满了河谷和小溪,为什么在翡翠般的山峰上,彩虹不献出它的美丽。”小伙们声音刚落,姑娘们立即接上:“假如彩虹一呼即出,只会使你永远痛苦,亮出你所有的才智吧,被征服的心才会使你幸福。”[1]歌声从早到晚,此起彼伏,扣人心弦,这样一直热闹几天,直到大家欢唱相约来年再相会后,才依依惜别、离去。

关于澡塘会的来历,傈僳族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碧罗雪山上住着一个孤儿。孤儿自幼以给地主家放牧为生,但地主家对他非常刻薄,每天只给他吃一顿饭不说,还经常打骂、责备他。光阴似箭,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孤儿长成一个英俊潇洒、多才多艺、为人正直的小伙子。于是他决定不再为地主家放牧,到远方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小伙子告别乡亲们,翻过七十七座高山,越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一个遍地开满红木棉花的地方。这里鸟语花香,风景如画,动物在林间自由地漫步,鱼儿在水中欢快地畅游。原来这里是龙王美丽善良的小公主休闲和沐浴的地方。小伙子对小公主一见钟情,对着江边为他心爱的姑娘唱了三天三夜的情歌,表达对她的爱慕之情。小公主被小伙子的歌声所吸引,同时也被他的不幸遭遇所感动,就答应嫁给他。他俩相会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这时正赶上怒江两岸傈僳族欢度春节的时刻,于是代代相传下来,便形成了今天的澡塘会。

暖暖的泉水加上这美丽动人的传说,给人们一种暖洋洋的感觉。澡堂会期间,除了祛病、消除一年的疲劳外,年轻人更希望自己也像孤儿一样幸运,能寻觅到自己的伴侣,从此过上幸福甜美的生活。

二、新米节

每年10月下旬是傈僳族的新米节。这期间,玉米黄了,稻谷黄了,满怀丰收喜悦的傈僳族不由地欢腾起来:“新米节到了!新米节瓜切切(高高兴兴)!”新米节期间,傈僳族人背着背篓,提着竹筐,到田里拔来金黄饱满的谷穗,拿回家用饭碗刮落谷粒,谷草留作第二年的秧草。新谷放进锅炒脆,再倒进碓窝里舂成米。蒸熟了的新米饭全倒在簸箕上,与热气腾腾的肉、肉汤反复搅拌好。这时,满屋子香气飘散,逗惹得馋猫和家狗团团转,一家人亲亲热热、高高兴兴地围坐在桌前。且慢,人是不能先吃饭的。据说,狗给人类带来了粮食的种子,为了感谢狗,傈僳族吃饭前有先喂狗的习俗,必须给狗一碗新米饭之后,全家人才能拿起筷子、端起碗,开始品尝香喷喷的新米饭。

新米节还有团结、团圆的意思。新米饭要等家人都到齐时才能吃。据说,从前有对傈僳族恩爱夫妻,他俩曾经和睦相处,但有一年过新米节时,因为丈夫等不及,就先吃了饭干活去了,妻子因此生了气,夫妻俩从此经常发生口角,最后竟导致离婚。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为了不再发生类似事件,从那以后,每逢新米节,傈僳族家家户户都要讲礼节、话团圆,亲亲热热地围坐在火塘边聊天、喝酒、谈笑、唱歌。最后,全村男女老幼又聚集到寨子中央,手拉手,脚跟脚地“跳嘎”,唱“木瓜”,直到黎明。[2]今天歌唱的内容,当然又增加了庆贺大家过上社会主义新生活等,如人们愉快地唱道:

十月里,新米节,

家家户户吃新米。

今年的新米为何这样香甜?

是党的政策像春风传万里。

傈僳族团结一心搞四化,

但愿明年的新米更香更甜。[3]

三、刀杆节

刀杆节是傈僳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主要在怒江、腾冲和龙陵等傈僳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举行,其活动的中心内容是“上刀山,下火海”。刀杆节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七、初八举行,持续两天。第一天活动的内容主要是“跳火塘”。二月初七下午,各家各户将准备好的木柴抬到刀杆场上垒起;至傍晚,人们将柴堆点燃;天黑以后,火越烧越旺,最后形成一个大火塘,“踩火塘”就开始了。三五个尼扒围着火塘边唱边跳,几圈后他们突然跳入火塘,做出各种惊险动作,最后,全村男女老少围着火塘跳起传统围圈舞蹈——“跳嘎”,尽情欢乐。[4]

上刀杆是二月初八这天的主要活动内容。一大早,村民们就赶到刀杆场,每家提供一把锋利的长刀,人们把这些长刀用两根树木连接成刀杆梯子。刀杆长度有两种,一种绑36把刀,另一种绑72把刀。刀口朝上,刀把左右岔开,在刀杆底部、中部和上部分别绑上三道交叉的刀,形成“剪子口”。上刀杆的程序大致如下:男女青年以欢庆的舞蹈欢迎尼扒入场→验刀剪彩→敬酒→脱鞋亮掌→攀登刀杆→下杆,然后在人们热烈的“跳嘎”中结束。在千万双眼睛的注视下,穿红服、披神符、赤双足的尼扒们由资历最深的老尼扒率领,依次上杆,他们用双手反扣着胸前的刀,赤足踩在锋利的刀刃之上,沉着、稳健地一级一级往上攀登。锋利的钢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整个刀杆场鸦雀无声,就连一根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人们屏住呼吸,悬着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尼扒们依次上到杆顶,做几个惊险动作后从杆顶的另一面下杆。全体尼扒下杆后,人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下,全村男女老少载歌载舞,互相敬酒祝福,整个刀杆场顿时成为舞蹈的海洋

人们这样讲述刀杆节的来历:古时候,汉族和傈僳族都是一个母亲所生的亲兄弟。兄弟俩长大后准备分家,汉族大哥用石头打地界,划了一片土地;傈僳族弟弟用草绳围山,也划了一片土地。谁知,一场山火发生了,汉族大哥的石桩仍牢牢地立在地上,而傈僳族弟弟的草绳被火烧成了灰烬。结果,傈僳族弟弟找不到土地,便流落到边境的原始森林里,从此过着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森林里资源有限,加之常年大雪纷飞,穷苦的傈僳族人民挣扎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上。这时,外来强敌侵略边境,傈僳族奋起抵抗,许多强壮青年惨遭杀害。

为了让傈僳族人民过上好日子,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带兵到边境一带安边、设卡。王骥虽然是汉族,但却全心全意为傈僳族兄弟建设边卡,他让散居的傈僳族聚集起来,饲养牲畜,发展农业生产。眼看外敌就快被赶出边境,人民即将过上幸福生活,这时朝廷里的奸臣却上书皇帝,诬陷王骥在边境练兵是为了造反,自立为王。于是龙颜大怒,皇帝迅速把王骥召回朝廷,并在二月初八这天为他洗尘的酒席上用毒酒毒死了他。[5]王骥死后,他的灵魂升上天空,但他仍惦记着边疆地区的傈僳族,遂骑了一匹白马,腾云驾雾来到边疆,传口信给傈僳族,要他们在二月初八上刀杆,只要爬到杆顶就能永保平安;并且叮嘱,上刀杆的头天晚上要踩火塘、洗火澡,把筋骨烧得干干净净的,这样上刀杆时才不会伤到脚。王骥被害的噩耗很快传遍傈僳族山寨,傈僳族男女老幼无不义愤填膺,他们决心以王骥敢上刀山下火海的精神誓死保卫边疆。为了让后人记住王骥保卫祖国边疆的爱国壮举以及汉族人民与傈僳族人民的血肉亲情关系,傈僳族人民便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七、初八举行纪念王骥的活动,进而逐步发展成为节日。[6]

四、中国傈僳族新年

“阔时节”,亦作“盍什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传统节日春节,“阔时”是傈僳语音译,有“岁首”、“新年”之意。因为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一般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野樱花开放期间举行。但由于傈僳族居住地比较分散,海拔高低不一,各地温差大,樱花开放时间前后不同,因此,过去阔时节也就没有统一的日子。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把每年12月20日至22日定为傈僳族法定节日,以便让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云南省内的傈僳族基本上在这个时间欢度阔时节。节日期间,人们举行射弩、打陀螺、荡秋千、“上刀山、下火海”、对情歌、“沙滩埋情人”等活动。

节日前的准备是繁忙而欢乐的。首先,男人们要砍够十多天烧的干柴,用锥栗树枝将房屋里里外外打扫干净。他们边扫边唱:

扫除一切疾病,

扫尽全部灾难,

扫除痛苦和悲伤。(www.xing528.com)

扫除贫困和饥饿。

打扫完毕,就在大门前竖一棵青松,铺上松毛,认为如此便可祛病消灾,永葆青春。此外,还要对所有的家具和衣物来一次大清洗,至于酿酒、宰猪、舂粑粑等活动就更不用说了。

节日第一天,人们都穿上自己最漂亮的服装欢聚在一起,互相祝贺,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娱活动。此时,平时不能与青年人赛歌的中老年人,也可破例与青年人一起赛歌、跳舞。在有的地区,能歌善舞的青年怀抱琵琶,肩扛猎枪,相邀一起挨家挨户去拜年。他们每到一户,就为主人跳舞、弹琴、吹口弦,主人也真心地为他们祝福:

愿打猎时能百发百中,

得到丰盛的猎物。

愿捕蜂时蜂蜜丰收,

庄稼丰收,

愿牲畜满厩。

这天晚上,全村村民还要聚在一起,由长辈领唱《阔时节歌》。这首歌是一部叙事长诗,平时不能唱。由于《阔时节歌》很长,人们从头天晚上一直唱到第二天中午才结束。

节日第三天要举行传统的射箭活动。他们用一大块糍粑和一块五两左右的猪肉夹在一根木头上,放于百步之外,便开始射击。射中猪肉,预示来年狩猎运气好,六畜兴旺;射中糍粑则预示来年粮食增产。每人可射三箭,若皆未中靶,就不吉利了。射箭之前的诵词是:

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

送走了旧岁,迎来了新年。

旧月落下了,愿生产发展,

新月升上天,祝狩猎如愿。

阔时节期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一带的傈僳族青年还举行传统的“沙滩埋情人”娱乐、求偶活动。届时,男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江畔,歌舞嬉戏。在同伴的帮助下,他们在沙滩上挖出沙坑,将自己的意中人“埋葬”,并装出非常悲伤、痛哭流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舞。打闹过后,才将意中人拉出来。人们相信,通过这一活动,一来表示恋人间感情的真挚与深厚,二来可以将附在意中人身上的“死神”埋掉,使他们健康长寿

在怒江地区,谈到新年来历,人们说阔时节是为了纪念一位以高超的“舞艺”和智慧战胜恶魔、捍卫正义的傈僳族英雄的节日。

相传很久以前,有傈僳族兄弟俩,哥哥阿甲底生性恶劣,弟弟阿甲买为人憨厚老实。哥哥结婚后,在妻子的挑拨下,他对弟弟非常不好,并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把弟弟赶出家门。阿甲买无依无靠,只好带着自己的一面铓锣和一只公鸡去投奔远方的亲戚。当他到达亲戚家时天色已黑,喊了几声不见回应,他便把铓锣挂在门上,把鸡放在门边,一人走进房屋。屋内空无一人,火塘里的火烧得正旺,发出劈里啪啦的声响。这时,门外的铓锣突然响了一声,接着进来一群可怕的妖魔鬼怪;它们正是经常到村里抓鸡捉猪和残害人们的“尼只吃”鬼。妖魔鬼怪正想吃阿甲买时,一个老妖魔说:“听说这小子挺机灵的,今晚就让我们来和他比赛跳舞吧,谁坚持到天亮谁就是胜者,失败的一方要被胜利的一方吃掉。”诚实的阿甲买欣然应战,双方便在火塘边跳了起来。深夜,火塘里的火渐渐熄灭,阿甲买快有些不行了,但魔鬼却越跳越有劲,越跳越高兴,眼看他就要被妖怪们当做一顿美餐给吃了。这时阿甲买突然想起,魔鬼怕火,于是他便偷偷地往火里加了一些柴,火势越大,魔鬼越无力,越跳越累,到鸡叫时,全都瘫倒在地上了。阿甲买一直坚持跳,等到天亮,他高兴地大声说:“尼只吃,你们失败了,我想吃你们了。”魔鬼们哀求道:“你胜利了,可你杀不死我们,作为交换,你不如背走我们的金银财宝吧!”聪明的阿甲买心里明白,他一人难以对付这么多恶魔,就让它们走了。他把金银背回村子分给乡亲们。哥哥嫂嫂被金钱迷住了,打听到整件事情的经过后,他俩带着铓锣和公鸡也到了那亲戚家。晚上,魔鬼又出来了,见到阿甲底就大叫:“昨夜给了你两缸金银财宝,还不知足,你太贪心了。”说完,一拥而上,把他俩都咬死了。村民们用阿甲买分给的金银置田盖房,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杀鸡杀猪,煮酒舂糍粑,载歌载舞,以表达对阿甲买的感激之情。[7]

后来,这一风俗逐渐演变为一年一度的阔时节。

五、泰国傈僳族新年和恩尹拜节

新年是泰国傈僳族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一般持续4~5天。按照中国农历推算,其时间大概与中国春节一致。新年里,人们举行各种招魂祭祀仪式,祭献祖先和村寨守护神,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

人们会为新年准备好几天:妇女们忙着为家人缝制新年穿的新衣服;男人们到山里砍一棵新年树,然后在大年三十把它插在自家大门口。还有一棵比较大的插在仆人(村里专门祭祀山神和照看山神庙的人)家大门口的新年树;每户人家都准备好新年需要的食物、饮料、香钱纸火、鞭炮等。家堂上的祖先灵位牌被擦得干干净净的,村后树林中的山神庙也被装扮得漂漂亮亮的。

大年初一清晨,各家各户的男主人首先在自家家堂前盛满酒,放上食物,点燃香,然后开始祈祷、祭祀家族祖先。不久,他们又与仆人一起来到村子后面的山神庙前祈祷。祈祷山神的保佑后,人们开始放鞭炮,呈上食物和酒,点燃香。这时候,妇女们身着美丽的服饰煮糯米饭、舂糍粑,接着吃糍粑、喝酒。吃饱喝足后,人们来到仆人家门外的新年树前手拉手围成圈,开始唱歌跳舞。他们中的一个男性在人群中间一边吹着乐器,一边跳舞,其他人跟着节奏舞动着欢快的脚步。[8]

在班伦寨,大年初一,青年男女轮流着到每一户人家跳舞唱歌,每户人家都会热情款待他们,给他们端出甜美的食品。大年初二,人们到山神庙前唱歌跳舞,感谢山神一年来的看护。大年初三,人们到头人、噢坡多、仆人及尼扒家唱歌跳舞,以感谢一年来他们为村里所做的工作。大年初四,村里富裕的人家会“做好事”,实际上也是举行招魂、祭祀等活动,同时提供给大家很多吃的东西,于是村里的年轻人又聚集到这些人家唱歌跳舞。

每年2月7日,泰国傈僳族男子们都要集中到山神庙里过恩尹拜节,即小年。据说,过去战乱时有发生,男人们年年都要出去打仗。有一年,过年时男人们还没有回来,只有妇女们独自过节;直到2月7日男人们才归来。恩尹拜节一方面是为了庆祝胜利,另一方面是为了让男人们补上节日。白天,只有男人在山神庙旁边杀鸡宰猪,举行祭祀活动,妇女不得参加;晚上,当所有人在头人家中举行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时,妇女才允许参加。因此,大多数人认为,大年主要属于妇女的节日,小年才属于男人的节日。[9]

从上面的节日概述中我们知道,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节日文化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综合文化体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傈僳族民间传统节日文化经历了历代经济生活与社会文化的严格筛选和淘汰,汇集、沉淀了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化,并将它们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在这一综合的文化体系中,既有野蛮时代的遗迹,也有文明时代的新生儿;既有土生土长的文化因素,也有外来民族的文化烙印。这些几经历练、历尽沧桑才流传至今的民间传统文化,是傈僳族文化的瑰宝和精华。特别是傈僳族在历史上没有形成与自己民族语言相一致的文字,民间传统节日文化成为本民族许多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之一。所以,就这个意义上说,傈僳族传统节日文化其实是傈僳族文化的缩影和财富,是傈僳族社会文化发展的“活化石”,它记载着傈僳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傈僳族文化遗产,许多傈僳族文化的精华和传统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和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