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进程介绍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进程介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进程大革命爆发与1791年宪法1789年5月5日,中断100多年的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正式开幕。巴黎起义的胜利,成为全国城乡人民革命的信号。1792年8月10日,巴黎群众再次举行起义,推翻了君主制度,结束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大革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793年1月14日,国民公会对国王路易十六的宣判进行投票表决,结果绝大多数议员投票认为国王有罪,主张无条件判处其死刑。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进程介绍

2.法国大革命历史进程

(1)大革命爆发与1791年宪法

1789年5月5日,中断100多年的三级会议凡尔赛宫正式开幕。出席会议的代表1139人,其中第一等级291人,第二等级270人,第三等级578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征税问题。会议仍按照旧例进行,即每个等级分别召开会议,表决时每个等级各一票。但会议召开不久,第三等级就围绕投票表决权问题同一、二等级发生矛盾,第三等级坚决要求按每个代表一票的原则进行,试图利用代表人数的优势掌握主动权,但一、二等级坚决不同意,争论一个多月也没有结果。在巴黎民众的支持下,6月17日,第三等级自行组成国民会议,推举巴伊为主席。国民会议的成立,标志着法国三级会议历史的终结。针对第三等级的抗议活动,路易十六派兵封闭了会场,国民会议转移到凡尔赛宫的一个室内网球场继续进行,并宣誓“不制定出一部王国宪法并使宪法得以实施,国民会议绝不解散”,这就是有名的“网球场宣言”。路易十六随即召开“御前会议”,重申封建制度不可动摇,但这时部分贵族和教士也加入到国民会议中。7月9日,国民会议改称制宪会议。针对形势的骤然变化,路易十六试图调集军队进行镇压。愤怒的巴黎市民举行武装起义,革命终于爆发。

7月14日,起义攻破了象征王权的“巴士底狱”,随后成立了巴黎市政厅委员会,成为新的市政机关,并建立国民自卫军。政权掌握在了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手中。巴黎起义的胜利给制宪会议很大鼓舞,也迫使国王做出让步,7月15日,路易十六承认了制宪会议的合法性。路易十六不得已而做出的妥协却遭到顽固派贵族的强烈反对,他们逃往国外,勾结外国势力干涉国内革命。

巴黎起义的胜利,成为全国城乡人民革命的信号。各个城市相继爆发了革命,推翻封建政权,建立市政机关,建立国民自卫军,史称“市政革命”。与此同时,广大农村也发生起义,备受压迫的农民纷纷拿起武器,攻打地主庄园,处死地主老爷。

在革命形势日益高涨下,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8月5日至11日,制宪会议通过《八月法令》。法令规定:废除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和劳役;废除地主的免税权、司法权、狩猎权等特权;废除教会的什一税。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即《人权宣言》。宣言指出:“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和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障人的自然的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人权宣言》是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被誉为“新制度的诞生之证书”,将启蒙运动的思想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限制王权、打击封建势力,也称“八九年原则”,对法国革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八月法令》和《人权宣言》沉重地打击了王权和封建制度,路易十六妄图在国外干涉势力帮助下,恢复其专制权力,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在东部边境被发现,6月25日押回巴黎。国王逃跑事件在法国引发了一场民主共和运动,但在君主立宪派领导下的制宪会议害怕因惩治国王而招来国外势力的干涉,加之坚决反对共和主义,所以宣布国王是被“劫持”的,暂时停职,但仍保留王位。同时,加紧制定宪法。

1791年9月3日,制宪会议通过了宪法,9月14日停职中的路易十六予以批准,这就是《1791年宪法》。宪法以《人权宣言》为前言和指导原则,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规定立法权归选举产生的一院制立法议会,行政权归国王,司法权由选举产生的法官掌握,实行三权分立;国王只能依据法律治理国家,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公民有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享有选举权,称“积极公民”,未达到者称“消极公民”,没有选举权。《1791年宪法》是立宪派妥协的产物,它巩固了革命的成果,限制了国王权力,是法国从封建贵族社会向近代公民社会转变的标志。但由于反动贵族分子的强烈反扑、国外势力的强力干涉,激发起更加高涨的革命情绪和政治要求,《1791年宪法》和君主立宪制政体无法刹住革命继续向前发展的强劲势头。

(2)八月起义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法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令欧洲许多专制君主国不安,他们支持法国的逃亡贵族,扬言以武力干涉革命、帮助法国恢复君主专制。1791年8月27日,普鲁士、奥地利皇帝扬言法国如不恢复王权、解散议会,各国君主都要出面保障法国的君主体制。俄国、瑞典、西班牙、撒丁王国等表示支持。路易十六一方面应付制宪会议,暗地里却积极活动,勾结国外势力,给外国君主写信,请求呼吁干涉法国革命。议会在应对外国势力干涉问题上发生分歧,最终主战派占了上风。1792年4月,法国对奥地利宣战,不久又向普鲁士宣战。

但是,法国在战场上不断败退,7月11日,议会通过“祖国在危急中”的决议,号召人们组织起来,保卫祖国。巴黎在几天之中就组成了1.5万人的队伍,各地盟军也陆续来到巴黎。7月30日,进入巴黎的马赛盟军一路高唱《献给吕克内元帅的军歌》,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由于巴黎人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就称之为《马赛曲》,后来成为法国国歌

路易十六的反动、国外势力的干涉以及革命气氛的高涨,使得《1791年宪法》所主张的君主立宪制已经过时。7月29日,代表小资产阶级的罗伯斯庇尔在雅各宾派俱乐部提出带有纲领性的主张:废除国王,解散立法议会,以普选方式产生新的立法议会。斗争的矛头指向国王和立法议会。1792年8月10日,巴黎群众再次举行起义,推翻了君主制度,结束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大革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取得政权。9月20日法国军队打败外国干涉军。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9月21日开幕,9月22日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1月14日,国民公会对国王路易十六的宣判进行投票表决,结果绝大多数议员投票认为国王有罪,主张无条件判处其死刑。21日,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处死路易十六,推动了革命向纵深发展,有力地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和君主权威

(3)从吉伦特派到雅各宾派

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了新的土地法令,将没收来的逃亡贵族的土地作为国有财产分成小块出租或出售,对农村公有土地按户无偿分配。这是继《八月法令》之后,又一次比较深入的农村土地变革。

吉伦特派与山岳派是1789年大革命后雅各宾派政治俱乐部中的两个派别,第一共和国建立之后,吉伦特派与山岳派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后来吉伦特派退出雅各宾派,所以也将山岳派直接称为雅各宾派。两派争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关于革命形势和进程的问题。雅各宾派认为革命不能停止,要继续向前推进。而吉伦特派则认为,在打倒王政、建立共和国之后,革命该停止了,主要的任务应该转向恢复社会秩序。正如吉伦特派代表布里索所说:“为了拯救法国,三次革命是必要的:第一次是推翻专制,第二次是废除王政,第三次应是消灭无政府状态。”另一个是关于限价问题。第一共和国建立后,由于连年战争和动荡,导致物资奇缺,再加上投机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造成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一场要求打击投机商人和限制物价的群众运动高涨起来。在维护经济自由问题上,雅各宾派与吉伦特派是一致的,不同的是雅各宾派主张对投机商进行惩处,吉伦特派反对。1793年5月4日,在雅各宾派推动下,国民会议通过了谷物限价法令,控制谷物贸易,严惩投机商。

处死路易十六、建立共和国,引起了法国国内封建势力和其他国家君主势力的恐慌和仇恨。1793年2月1日,英国参加反法战争,并组成由普鲁士、奥地利、荷兰、葡萄牙、西班牙、那不勒斯、撒丁等国参加的第一次反法同盟。法国国内也发生大规模王党叛乱。法兰西共和国面临着新的严重危机。在革命的危急时刻,吉伦特派不但不有效地组织力量反对内外敌人,反而勾结王党分子,杀害革命人士,破坏雅各宾派在各地的俱乐部。在这种情况下,巴黎人民5月31日至6月2日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从此,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进入雅各宾派执政时期。

雅各宾派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国内王党分子和吉伦特派勾结,试图反攻倒算;国外反法同盟军步步紧逼。在这种情况下,雅各宾派采取了果断措施。首先,国民公会在1793年6月颁布新的土地法令,宣布将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10年付清;农村公有土地按人口分给农民,分配权属于农村公社;无条件废除一切封建权利,永佃田成为农民的私有财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彻底完成。雅各宾派还颁布了1793年新宪法,取消选民在财产资格上的限制,得到下层人民的支持。(www.xing528.com)

罗伯斯庇尔

为了恢复秩序,雅各宾派实行了“恐怖统治”。政治上,以建立革命政府和颁布惩治嫌疑犯法令为核心,强化革命法庭、设立断头台、加强革命委员会、向地方和军队派遣具有生杀大权的特派员,实行高压和恐怖统治。经济上,以全面限价为核心,严禁囤积居奇,实行面包配给制,无偿征发军饷和军需品,实行“统治经济”。军事上,宣布全民皆兵。思想上,实行“非基督教化”运动,强迫人们放弃宗教信仰,要求“理性崇拜”。

雅各宾派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秩序,1793年底国内大的叛乱相继被平息,全部外国军队被赶出国境。但雅各宾派在执政后期,恐怖统治过了头,由恢复秩序变成打击其他派别、维护罗伯斯庇尔个人权威的工具,践踏人权、破坏法制,违背了革命的初衷,从革命的追随者走向了革命的反面。

(4)热月政变与督政府

1794年7月27日,雅各宾派中被镇压的右派势力发动“热月政变”,逮捕并处死了罗伯斯庇尔,控制了国民会议。从此,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发展到热月党人执政时期。

热月党人纠正雅各宾派过激的恐怖政策,释放了一部分不符合法律手续而被逮捕的嫌疑犯,取消了经济恐怖政策,对叛乱者予以宽恕,纠正了“非基督教化”运动。这些政策巩固了革命成果,并非“热月反动”,而是将革命拉回到现实的道路上来。但不久物价再次飞涨,暂时缓和的矛盾死灰复燃,群众起义和王党分子叛乱爆发。

在这种情况下,《1795年宪法》通过,规定法国仍为共和国,国民会议改为两院制,上院为元老院,由250人组成,下院由500人组成,上下两院均由选举产生,选民有财产资格限制;行政机构由5名督政官组成集体元首,下设各部;督政府由立法机构任命;另设独立司法机关。这样一种体制有效防止了下层人民左右议会,进行激进革命;另一方面,集体元首制预防了个人独裁专制。督政府体制是法国在饱尝民众起义和恐怖统治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政府体制设计,它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但这样的政府由于各方面权力的制约,可能成为一个软弱、没有效率的政府,无法担当起恢复秩序的重任。

1795年11月,督政府正式开始了统治。统治期间,督政府镇压了具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激进的巴贝夫运动。但面对经选举进入议会、试图从内部进行复辟的王党分子,督政府则摇摆不定。尤其当1798年4月以英国为首的第二次反法同盟组织起来后,督政府已无法应对。建立强有力的政府,稳定秩序,巩固革命成果已是当务之急。

(5)雾月政变与拿破仑时代

督政府的软弱,国内外形势的再度紧张,为拿破仑走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年)出生于科西嘉岛,大革命时参加革命,1792年被任命为炮兵上尉,1793年晋升为炮兵准将,屡战屡胜,人称“常胜将军”。1799年10月,得知国内政局不稳的消息,正在埃及远征的拿破仑把军队交给副手,匆匆离开埃及赶回巴黎。在元老院部分议员的支持下,11月10日被任命为巴黎卫戍司令的拿破仑带领士兵驱散议会,强迫剩下的议员通过决议废除督政府,建立由拿破仑等三人组成的临时执行委员会,实际上是拿破仑大权独揽,这就是著名的“雾月政变”。

政变上台的拿破仑经历了5年的共和国执政时期和11年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极大地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首先,加强权力集中,建立强有力的政府。1800年,共和八年宪法宣布法国仍为共和国,但权力高度集中,权力中心是执政府,拿破仑为第一执政,有权任命地方主要官员。拿破仑亲自挑选富有经验和才能的人参与政府管理。拿破仑创立“近卫军”,绝对忠诚于他。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后,权力更大,由第一执政变为终身皇帝并世袭。以拿破仑个人专权为特征的权力集中,加强了政府权威,稳定了局势,为打击外国干涉势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次,加强经济整顿,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拿破仑将财政管理权集中到中央,直接派员到各省、大区、市镇收税;建立法兰西国家银行,稳定金融业;鼓励工商业发展,实行发明专利,举办博览会,刺激经济发展。拿破仑采取的这些经济政策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第三,签订《教务专约》,变教会为支持力量。1807年7月,拿破仑同罗马教皇签订了《教务专约》,规定天主教是“大多数法国人的宗教”,承认天主教的合法地位;主教由第一执政任命,经教皇批准、授职;永远取消什一税,教皇不干涉教会财产购买者。拿破仑称帝后宣布,不经政府同意,教皇不得随意向法国教徒发布圣谕、召集主教,教会变成了新政权的工具。

最后,颁布《拿破仑法典》,从根本上保护资产阶级利益。拿破仑对巩固革命作出的最重大贡献是制定了巩固资产阶级所有制、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成文法律,其中最著名的是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包括总则、3编35章,共2281条。它确认了资产阶级财产所有制原则和自由、平等原则,肯定了新的土地关系,维护和保障了交易自由、等价交换和雇佣关系,从国家成文法的角度根本保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经济秩序。

拿破仑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杰出的军事天才。拿破仑组织、发动的战争巩固了大革命成果,提升了法国民族的自豪感,但也不乏侵略和不义。1800、1805、1806年拿破仑先后挫败三次反法同盟,建立了“莱茵邦联”,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拿破仑帝国进入鼎盛时期。但从1809年进攻奥地利、占领维也纳开始,拿破仑战争逐渐从反对外国势力干涉走向争夺霸权和对外侵略。1812年拿破仑以60余万大军入侵俄国,几乎全军覆没,帝国大伤元气并开始走向衰落。1813年英、俄、普、奥等欧洲各国乘机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10月莱比锡一役,法军大败。1814年3月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退位并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1815年拿破仑逃出厄尔巴岛,召集旧部,重返巴黎。英、俄、普、奥又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联军在比利时滑铁卢战役中打败拿破仑,拿破仑再度退位并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从此结束了军事和政治生涯。1821年5月5日病逝。

拿破仑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极富争议。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方向和潮流来看,拿破仑巩固了大革命成果,沉重打击了国外干涉势力,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于拿破仑个人专制、加冕称帝等问题,从政治形式的角度看,确实是一种后退,但这种专制的政治形式维护的是资本主义所有制,推动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种建立在新的经济基础上的集权形式,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因此,不应从政治形式本身的小角度,而应从历史发展的大视野去评判拿破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