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袁世凯与北洋:揭示历史进程

袁世凯与北洋:揭示历史进程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梳理了袁世凯的北洋,实际上大部分是袁世凯与天津的故事。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北京去世,经李鸿章生前举荐和荣禄、奕劻等朝廷重臣的推荐,袁世凯晋升为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同月28日,加太子少保衔,1901年11月27日袁世凯在保定上任,1902年6月9日实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设立了北洋军政司,拟定并推行了《募练新军章程》《北洋常备军营制饷章程》等条例。

袁世凯与北洋:揭示历史进程

天津近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袁世凯

无论是来新夏的《北洋军阀史》,还是丁中江的《北洋军阀史话》,还是陶菊隐的《武夫当国》,都把北洋军阀的大帽子扣在了袁世凯的脑袋上,基本上纪事本末是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算起,一直到1928年北洋政权被推翻为止。北洋,独属于袁世凯。

本书的体例告诉读者,我们的这个纪事本末与已经形成的上述划分是不一样的,我们把北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李鸿章的北洋,时间跨度是1870年至1894年;第二个阶段是北洋过渡期,1895年至1900年;第三个阶段是袁世凯的北洋,从1901年至1911年;第四个阶段是北洋政府时期,从1912年至1928年。本书主要写了北洋的第一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

袁世凯的北洋,是一个什么样的北洋呢?

袁世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梳理了袁世凯的北洋,实际上大部分是袁世凯与天津的故事。

说天津近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袁世凯。

《袁世凯传略》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别号容庵。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袁家寨人。北洋军政集团的缔造者,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袁家是当地大户,有良田、有生意,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为朝廷重臣,并立有军功,受到朝廷嘉奖,赏顶戴花翎,穿黄马褂,督办安徽、河南、江苏三省军务,兼漕运总督。叔父辈的袁保庆、袁保龄、袁宝恒亦在朝为官。

袁世凯生父袁保中,生母刘氏产后少奶,由胞叔袁保庆妻牛氏喂养,并因袁保庆无嗣而将袁世凯过继膝下。

1866年袁世凯随嗣父袁保庆到济南候缺并开始读书,1873年袁保庆不幸染霍乱,不治身亡。1874年袁宝恒将袁世凯带到北京抚养,并给他请了三个家教,分别教授诗词、书法和写作。1876年袁世凯回籍乡试落第。10月,袁世凯娶妻于氏。1878年袁宝恒染瘟疫病故,袁世凯再回故里。此时袁家分家,袁世凯住陈州,开办文学社,结识徐世昌,长子袁克定出生。1879年袁世凯乡试再次落第,其怒将诗词文章一把火烧掉,并高声宣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1]从此告别科考。

1881年秋,袁世凯接到嗣父至交吴长庆来信,即来到登州(今蓬莱)入淮军吴长庆部挂帮办文案虚职,拜张謇为师。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政变。袁世凯随部入朝平叛,因表现优异,被朝廷以同知用并赏戴花翎。经朝鲜国王请求,为朝鲜编练新军,赢得好评。1884年朝鲜发生甲申政变。袁世凯果断出兵,击退日军,平息叛乱,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因同僚对袁世凯的所为不满,上奏弹劾,袁灰心,请假回国。

朝鲜国王李熙向清政府和李鸿章请求派袁世凯继续驻朝。1885年10月28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以知府分发,补缺后以道员升用,加三品衔。随后,袁世凯帮助朝鲜自铸货币,建立电报系统,发展新式航运业务,帮助朝鲜建立海关等。袁世凯于1890年2月奉旨免补知府,以道员分省候补,加二品衔。1892年以海关道记名简放。1893年5月为浙江温处道员,仍留朝鲜。

1894年4月,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6月中日分别兵发朝鲜;7月8日朝鲜政府在日军压迫下宣布改革,日本蓄意制造与中国开战口实,中日决裂不可逆转,经李鸿章电准,袁世凯于19日由英国驻朝鲜使臣朱尔典协助,由唐绍仪护送回国。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袁世凯于1894年12月和1895年5月两次上书朝廷,呼吁变法、理财、练兵。12月8日袁世凯获准到天津小站督练新建陆军

1895年12月16日,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接管定武军。其招募新兵,使全军达到7000人,并改称新建陆军。设督练处,袁世凯亲自担任全军督练官,下设参谋、督操、执法营务处,以及粮饷、军械、转运、军医各局和教习处,负责军事训练、运输、军械、辎重、军法、研究西方军事理论、编写教材等工作。同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广招人才,开设步兵、炮兵、工程兵和德语的随营军事学堂。新建陆军采取德国和日本建制,区分兵种。由德国人任教,练西式操法,用德国武器。开创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日后从小站练兵走出了五位国家元首,九位政府总理和几十位督抚将军部长。1897年7月,因练兵有功,袁世凯被晋升为直隶按察使,仍专营练兵事宜。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受光绪皇帝召见并被晋升为侍郎。9月18日晚,谭嗣同来到袁世凯住处,请出兵包围颐和园捕杀慈禧太后,袁世凯拒绝;谭又请求诛杀直隶总督荣禄,袁世凯应付说:若皇上到我营帐命令于我,诛荣禄如杀一狗耳。9月20日清晨袁世凯进宫请训告别,乘下午火车回到天津,于晚间到总督衙门向荣禄告密。21日凌晨慈禧即回宫重新训政,发动政变,幽禁光绪皇帝于中南海瀛台。[2]

1899年6月,袁世凯晋升为工部右侍郎,12月6日,署理山东巡抚。时义和团运动已于山东兴起。袁世凯对义和团剿杀。3月14日,清廷实授袁世凯山东巡抚。而后朝廷向西方十一国宣战,袁世凯参加“东南互保”,保全山东全境没有受到八国联军的进犯。

1900年冬,袁世凯先后致电张之洞刘坤一,建议推行“新政”。1901年1月,慈禧宣布筹办“新政”,袁世凯积极响应,上奏提出治国十条,并在山东开始推行新政,包括整饬杂税厘捐、设立银元局、开办课吏馆、校士馆、创办商务总会和山东大学堂。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北京去世,经李鸿章生前举荐和荣禄、奕劻等朝廷重臣的推荐,袁世凯晋升为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同月28日,加太子少保衔,1901年11月27日袁世凯在保定上任,1902年6月9日实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02年8月15日,袁世凯从都统衙门[3]手中接管天津,将总督衙门安在了天津河北原海军公所,开始了以天津为中心的直隶新政。其政绩如下:

改革军事制度。1902年2月,袁世凯即命属僚着手军事制度的改革。设立了北洋军政司,拟定并推行了《募练新军章程》《北洋常备军营制饷章程》等条例。这些章程,严格了新兵选拔的条件,提高了士兵待遇,保障了军属生活,并仿效西方国家,将军队分为常备兵、续备兵、后备兵,这是我国军队预备役制度的肇始。

重视军事教育。1902年开始在保定陆续创办了将弁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参谋学堂、测绘学堂、宪兵学堂以及讲武堂,军医、马医、军械、经理学堂等各类军事学堂。1903年,袁世凯提出了我国正规的军事教育体系,即陆军小学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的体系,经朝廷奏准,陆军小学堂和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开办。1905年开办陆军师范学堂,1906年开办讲武堂。1909年开办保定军官学校

创办警察制度。与八国联军谈判接管天津的协议中,规定了天津10公里以内不准清朝驻军,于是,1902年5月,袁世凯仿造都统衙门的警察制度,在日本顾问的帮助下,聘请日本教官,在保定先期开办了警察培训,8月15日,袁世凯带领1500名警察接管天津,创建了中国警察制度。1905年朝廷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北京遇刺案发生,袁世凯派出天津警察到北京侦破案件,并向朝廷建议设立巡警部,警察制度始从天津推向全国。

创办现代卫生管理机构。按照与都统衙门的约定,袁世凯保留了天津都统衙门中的卫生局,该局负责环境卫生,修建公共厕所,进行妓女检查,负责检疫防疫等项工作,为了取得卫生局的办公经费,新增设了娼妓税[4],从而开创了我国医药卫生和环境卫生的管理机构的先河。

整顿吏治,开启官智。晚清政府机构臃肿,官员贪腐,效率低下。袁世凯趁收回天津之机,开始裁汰衙门书吏、差役等,饬令各衙门“陋规”交公,酌给公费,以止受贿,杜绝贪污;设立调查处,调查举报弹劾案件;设立考验处,甄别选拔官员;设立法政学堂和胥吏学堂,对后补和幕僚以培训上岗;并大量送官员出国考察以开启官智。

兼任铁路督办大臣,任用、提拔了中国自己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新易铁路;主持修筑了难度很大的京张铁路。

因天津火车站在俄国租界,多有不便,袁世凯上任不久,便决定在租界外修建新车站,在新车站和总督府之间修建可与租界马路媲美的大经路,对与大经路平行、交叉的道路进行市政规划,建设了河北新区,以及植物园和劝业会场。

设立官银号和造币厂。用以整顿金融秩序,统一货币,支持工农业生产。

发展农业生产。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成立直隶农务局,委派黄璟为总办并派其日本考察,1903年在保定和天津小站建立两个农学试验场,培育良种;在保定建农务学堂,学研蚕桑、糖酒,在小站开办烟草公司,仿制卷烟,是中国民族机制卷烟之肇始。[5]

倡导工商实业。1903年袁世凯在天津成立直隶工艺局,任命周学熙为总办,作为全省官办实业总领导机构,在该局领导下,天津创办了高等工业学堂、劝工陈列所、教育品制造所,以及劝业铁工厂、种植园、官立造纸厂、考工厂、招考工业、工商劝业展览会等。袁世凯通过直隶工艺局提倡、组织、推动,使直隶工商实业蓬勃发展。传播了发展工商实业的新思想,传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培养了大量技术和产业工人,大批工商企业相继兴建。

建立滦州煤矿,促进中国煤炭水泥工业发展。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直隶,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寻求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的帮助,德璀琳取得了张翼的全权委托函,与胡佛(后为美国总统)一起,将开平煤矿卖给英国莫林公司。袁世凯得知此事后,三次弹劾张翼,张翼与严复到英国诉讼未果。袁世凯决定在开平煤矿周围建立滦州官矿,与开平煤矿形成竞争态势。期间,与周学熙一起收回唐山细棉土厂,增资扩股,建成当时全国最大的水泥工业企业——启新洋灰公司。

兴办新学。袁世凯1901年在山东设立山东大学堂及附属中小学,其章程、课程编制等成为中国省立大学的范本。1902年在保定设立直隶学校司,推动新型教育,是教育管理机构——教育局的肇始。到天津以后,为筹措办学经费,带头捐款,为热心办学者颁发荣誉证书,饬令废庙兴学,宣传劝学,派员出国考察教育等。到1906年,直隶各种各类各级学堂总数、各级学堂在学人数等数据,均在全国前三名之内。[6]

废除科举。1903年和1905年,袁世凯联络张之洞、岑春煊、周馥、端方等督抚,联合上奏,请停科举,经朝廷下诏准奏,科举制度被废除。袁世凯制定方案,将正在科考之中的各级别各年龄段考生与各级别新学堂相衔接,使废除科举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平安化解。

1905年,袁世凯联合张之洞、周馥上奏朝廷请行立宪,7月16日慈禧颁发上谕,“力图变法、锐意振兴”,并派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袁世凯资助经费10万两。还表示:“官可不做,宪法不能不立[7]。”1906年袁世凯在天津试办地方自治,设立自治局,应招进京面奏慈禧,请改革官制,组织责任内阁。9月,清廷发布上谕,仿行宪政,首先改革官制,以立预备立宪基础。命袁世凯参预编制官制。设立编制馆,成立官制编制委员会,袁世凯率领改革派提出了以废除军机处,建立责任内阁为中心的官制改革方案。反对派声称袁世凯图谋不轨,引起慈禧多疑,11月,慈禧叫停改革,废除袁世凯等提出的改革方案,袁世凯辞去八项兼职,放弃部分军权,称病返回天津。

袁世凯回到天津,继续推动地方政治体制改良。成立天津自治局,设立地方自治研究所,批准成立地方自治期成会,于1907年6月16日,在天津举行了中国第一次民主选举,选出天津议事会及正副议长。

此期间,袁世凯开始了近代司法的改革和创建,制定了审判规则,于1907年在天津属地试行。3月,中国第一个法院,天津地方审判厅诞生[8]。同时设立检察厅,负责提起公诉,是中国检察制度之肇始;建立罪犯习艺所和游民习艺所,让罪犯和失业者有机会学到生存技艺。袁世凯还建立了司法教育学堂,培养新式司法人员。

1907年8月,袁世凯调任清朝廷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其间,派唐绍仪赴美推进中、美、德三国协议的签订和退还庚子赔款的事项,虽中德美协议没有签订,但是完成了使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以建立清华学校的事项。袁世凯还主持收回了京汉铁路、津镇铁路(实施时改为津浦铁路)的主权,修改了沪杭甬铁路合同,收回了主权,维持了借款合同,同时也拒绝了当地绅商要求该铁路商办的要求。[9]

1907年12月,在袁世凯主持下,外务部经与英国多次艰苦谈判,终于使禁止鸦片进口取得重大进展,英国政府同意,自1908年1月起,减少从印度运往中国的鸦片,以期十年禁绝。[10]

1908年4月,袁世凯上奏撤销了过度保护传教而经常引起教案发生的《接待教士事宜五条》。[11]

1908年11月14日、15日,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相继死亡,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的三岁儿子溥仪登基继位,年号宣统,载沣为摄政王。因戊戌政变中袁世凯告密,载沣欲杀袁世凯,经杨度、奕劻、张之洞反对,载沣遂下旨削去袁世凯官职,令其“回籍养疴”。1909年1月6日,袁世凯乘火车,携五姨太、七姨太回到河南彰德洹上村,开始了蓑衣垂钓、吟诗作赋的隐居生活。(www.xing528.com)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4日,朝廷降旨任命袁世凯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湖北军队各路援军归其调遣。袁世凯称脚疾未愈,不能复命。10月27日,朝廷再次下旨,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所有参战、增援部队和长江水师均归袁世凯节制,各省督抚均应配合袁世凯行动。袁世凯出山并于11月1日来到湖北孝感前线指挥部。前敌总指挥冯国璋奉袁世凯命,大举进攻并一举占领汉口。奕劻辞职,11月8日资政院选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期间,袁世凯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武力保证下,多次写信和派人与湖北军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终于于12月1日签署停战协议。革命党人承诺如果袁世凯推翻清政府,则推选袁世凯为总统,袁世凯遂开始逼清宫退位。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袁世凯保证,袁世凯逼清宫退位,孙则辞去临时大总统,推选袁世凯为大总统。经袁世凯及段祺瑞、赵秉钧等北洋军警界共同威逼,2月12日清廷下诏,皇帝退位。次日,孙中山递交辞职申请,并附有三个条件:第一,定都南京;第二,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就职;第三,新总统必须遵守已经由“总统制改为内阁制”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同意。南京临时政府派欢迎使团,迎袁世凯南下就职。

2月27日欢迎使团到达北京,2月29日晚,北京发生兵变,兵变波及了欢迎使团的驻地,随后几日,天津、保定等地陆续发生兵变,袁世凯调集军队很快平息了兵变,欢迎使团均向南京临时政府请求,在北京举行总统就职仪式。南京临时政府同意。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外务部大楼就职临时大总统。本次兵变史称“壬子兵变”,一直被诟病为是袁世凯为了不离开北京而故意制造,对此,最新研究认为此说证据不足。[12]

1912年8月,袁世凯邀请孙中山、黄兴在北京共商国是,双方关系非常融洽,尤其是与孙中山共会晤13次,并且每次见面均谈话至凌晨,在宴会上,袁世凯曾举杯高呼“孙中山先生万岁”,而孙中山亦举杯高呼“袁大总统万岁”。袁世凯任命孙中山督办铁路,黄兴负责南京留守处。同月,国民党在北京成立。12月,举行了参众两院的选举,国民党获得胜利,成为第一大党。

1913年3月20日晚,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应袁世凯邀请进京组阁,在上海火车站遭遇暗杀,国民党认为袁世凯、赵秉钧系幕后指使,于是发动了“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平息。最新研究认为袁世凯、赵秉钧指使暗杀宋教仁证据不足。[13]

10月,国会进行总统选举,袁世凯当选中国第一任民选总统。11月,袁世凯以国民党议员与“二次革命”有染为由,下令解散国民党,勒令国民党议员及家属离京。

1914年1月,袁世凯组织中央政治会议,解散国会。5月1日袁世凯授意起草的《中华民国约法》颁布,依据此法,撤销国务院、取消总理,设立政事堂、国务卿。为了统一国家军权,袁世凯在北京建立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办事处,掌管全国军事。为了削减地方势力,下令裁撤各省都督,设立民政长,在北京建立将军府;虚省设道,分减省级行政权力。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至11月,日本对在中国山东租界的德军宣战,并占领青岛及济青铁路沿线地区。1915年1月,日本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严重侵犯中国主权。袁世凯与外交部陆徵祥、曹汝霖等经研究、制定方案,与日本周旋,最终删去多条侵犯中国主权条款,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签署“民四条约”。[14]

杨度写《君宪救国论》呈袁世凯,又与孙毓筠、刘师培、李燮和、胡瑛、严复等人成立“筹安会”,为改变政体做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梁士诒、朱启钤等成立全国请愿联合会,鼓吹帝制。八九月间,全国劝进呼声一片,包括众多将军督抚均签名或公开表态支持改变政体。10月10日,袁世凯发布静候国民解决国体问题的申令,指出:依据《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主权本之国民全体,解决国体自应听之国民,《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业经颁布,务得全国多数正确之民意,以定从违。经各省选举代表,12月11日参政院召开会议,由秘书长林长民报告全国代表大会之人数与票数,计全国代表1993人,全票一致赞成改国体为君主立宪,改袁总统为袁皇帝。12月13日,袁世凯在中南海接受百官朝贺,下令以1916年1月1日为洪宪元年元旦。同日,蔡锷以治病为名经天津、日本回到云南,并与唐继尧、李烈钧等于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中华民国护国军,护国战争开始。政府军与护国军互有胜负,由于段祺瑞、王士珍已先期辞职,徐世昌、张謇也辞职回乡,冯国璋按兵不动,曹锟在前线与护国军达成停战默契,袁世凯北洋军旧部纷纷背弃甚至倒戈而去,3月20日冯国璋与江西将军李纯等五大将军联名致电袁世凯请速行取消帝制,22日袁世凯发布《申令》,宣布取消帝制,废除洪宪纪元,恢复中华民国纪元,并承认“万方有罪,在予一人”。随后,取消政事堂恢复国务院,段祺瑞出任责任内阁总理兼陆军总长,护国军方面要求袁世凯辞职,要求惩办帝制祸首,两广等省份宣布独立,亲信陈宧、汤芗铭倒戈,袁世凯于6月6日因病去世,终年57岁。

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国务院为袁世凯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6月28日,袁世凯灵柩归葬河南彰德洹上村。袁世凯陵墓被称为“袁林”。

袁世凯一生一妻九妾,共有17个儿子15个女儿。其原配夫人于氏系原籍大户人家之女,生长子袁克定;大姨太为江苏崇明妓女;二姨太、三姨太、四姨太为朝鲜姑娘,系袁世凯驻朝时所得,其中三姨太金氏生次子袁克文等,袁克文系民国才子,著名收藏家、鉴赏家、书法家、诗人,著名核物理学家袁家骝即袁克文之子;五姨太杨氏为天津杨柳青人(一说宜兴埠人),生有六公子袁克桓等,袁克桓为著名实业家,曾任启新洋灰公司总经理,华新纺织、耀华玻璃等公司董事,其主持创办了江南水泥厂,解放初期曾为天津市副市长人选。

袁世凯旧宅在天津市和平区大营门,称为“袁家大院”,现已无存;海河左岸著名的袁氏小楼尚在,现时为饭馆,时为会馆,但是袁世凯未曾在此居住,小楼建成时,袁世凯已经故去;河南彰德洹上村袁氏庄园也已无存。

现袁氏后人多居于津,其他散居于北京、上海、河南、中国台湾等地,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李鸿章和袁世凯是什么关系?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李鸿章的北洋与袁世凯的北洋又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一)一个是前辈,是老师,一个是学生,是后生。

毫无疑问李鸿章与袁世凯是两代人,是长辈与后生的关系;是曾经的上下级关系,也算是师生关系吧。

当我们梳理了李鸿章的北洋以后,我们发现,李氏北洋更多的是开创性的,比如现代化的矿业、水泥事业的倾注、幼童留美的实施、电报电话的肇始、现代化的航运事业等等,都是在中国第一次实施的;袁氏北洋有许多是承继性的、接力性的,比如煤炭实业、水泥工业、军工事业等。

李氏北洋的开创性,说明了李氏是老师;袁氏北洋的承继性、接力性恰好说明了袁世凯是后生,是学生,还可以说是个好学生。

(二)一个老练一些、软弱一些;一个青涩一些、强硬一点。

但是学生比老师更强硬,比如在朝鲜,袁世凯帮助朝鲜王宫平息叛乱,袁世凯与日本真刀真枪地打了起来,并且把日本鬼子打败了,甚至把他们给打跑了。而李鸿章坐镇天津,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谈判,虽然李鸿章拒绝了伊藤博文处罚袁世凯的要求,但是,却在签署的协议里规定了中日两国如果出兵朝鲜需要知会对方的条款,削弱了宗主国的地位和作用,给日本介入朝鲜事务留下了伏笔。

袁世凯要求当朝鲜的监国大员,他说他驻监朝鲜,朝鲜不就等于是大清的了吗。对于日本示以必战,和局可成;示以求和,战事必开。

对于袁世凯的分析和建议,李鸿章老练的、沉着的没有理会,对于战、和的把握,李鸿章与袁世凯大概是有区别的,这区别,大概就是软弱一些与强硬一点吧,而李鸿章在日后甲午战争的指挥上,还是有软弱之嫌的。

在庚子国难中,对李鸿章劝进的不少,但是他宁愿被累死,而且果真就被累死了。忠勇可嘉,留得这样一个身后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只可惜你看不见了。

袁世凯则在参加东南互保时,态度是坚决的,是旗帜鲜明的;而对于后来的当总统,袁世凯是当仁不让的、是舍我其谁的,也是表现得很霸气的,也就当上了总统。当然他也被骂了一百年,当然他也看不到了。

咦,为什么这样?因为人家李鸿章是科举出身,进士,翰林院编修;而袁世凯那是屡考不中的落榜生而已。

(三)李氏北洋大多在经济范畴,袁氏北洋则已经直接触及了政治体制改良。

在梳理李氏北洋的时候,我们发现许多洋务都是形势引领的,为了打仗要造武器,造武器需要燃料就开煤矿,煤炭需要运输就修铁路,就组织航运,等等。正所谓形势逼人强,已经开放了的中国,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那些西方先进的技术呈现出的效果,一定是一个正常人所追求的。李鸿章属于看到了外面世界的人,是一个正常人,于是就接二连三地开创那些个先进的玩意,也是当时中国足够落后,在现在看来,可以开创的领域真是太多了。

我们梳理袁氏北洋的时候发现,与李氏北洋相同的是,在经济领域继续了李氏北洋,比如铁路、矿业、航运、军工等这些实业的发展,与李氏北洋不同的是,在现有政治体制下开创了许多上层建筑的新事业,比如警察、法院、议会、选举等,这些个上层建筑的新事业,对社会思想进步的影响更大,比那些经济基础里的实业事业影响更大。

【注释】

[1]《容庵弟子记》,沈祖宪、吴闿生编纂,民国二年版,文海出版社印行,第7页。

[2]传统史家认定系袁世凯告密引起慈禧发动政变,最新研究否定这一论断。袁世凯于1898年9月20日晚向荣禄告密,袁世凯和荣禄都没有夜间去北京向居于颐和园的慈禧告密的途径和时间,所以,21日凌晨发生的政变与袁世凯20晚上的告密无关。《中外实报》1908年,《京津火车时刻表》表明,到1908年,京津火车只有每日三班,无夜间火车。

[3]八国联军成立的管理天津临时政府,称为都统衙门。

[4]《二十世纪初的天津概况》原名《天津志》,日本驻屯军司令部编,候振彤编,天津市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总编辑室编,1986年版,第322页。

[5]郭长久主编《天津烟草百年》,《机制卷烟:中国民族资本股份制第一家》,曲振明著,第15页。

[6]学部编制《光绪三十三年教育统计图表》,转引自《袁世凯传》候宜杰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7]陈旭麓等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辛亥革命前后》,第26~27页。

[8]见《天津河北文史》第五辑,第34页。

[9]《千秋功过袁世凯》,周醉天著,金城出版社2013年版,第51-54页

[10]后于1911年中英再续约,规定1915年完全停止进口。

[11]该条例颁布于1899年,对外国传教士给予特权,致使一些不良传教士利用此欺负乡民,导致教案频发,而地方政府依据该条例所做处理,则偏袒传教士,遂使民教矛盾更为激化,成为当时的社会问题。袁世凯上奏废除,有利于平衡民教矛盾,化解矛盾,提升中国官民士气。自《一代枭雄袁世凯》,廖一中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245页。

[12]北京兵变,也称为壬子兵变、京津保兵变。传统史家认为系袁世凯为拒绝南下就职而暗地里发动。最新研究表明此说法证据不足。

[13]张耀杰以近30万字的专著《谁谋杀了宋教仁》,认为系国民党人陈其美幕后指使杀害了宋教仁,而后嫁祸于袁世凯、赵秉钧。

[14]“二十一条”系日本提出的外交照会,也称作《觉书》,因其共有21条,俗称“二十一条”,最后签署时只有11条,因为系民国四年签署,故俗称“民四条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