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探究朝鲜历史,首次揭示司马迁民族思想

深度探究朝鲜历史,首次揭示司马迁民族思想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首创朝鲜列传,探究朝鲜历史1.朝鲜族的族名、族源及分布朝鲜一名,自古以来解释不一。九夷中的阳夷,分布于今辽西海滨、辽东半岛与朝鲜西北地区,正是朝鲜族活动的区域。周武王灭商,封商王族箕子为朝鲜国王,才有朝鲜国号。2.朝鲜族政权的建立及其社会制度朝鲜族的始祖据说是神话人物檀君。箕子统治朝鲜时,每隔十二年朝见周天子一次,以示臣服。这时朝鲜另一名叫成巳的大臣,仍然死守

深度探究朝鲜历史,首次揭示司马迁民族思想

一 首创朝鲜列传,探究朝鲜历史

1.朝鲜族的族名、族源及分布

朝鲜一名,自古以来解释不一。一般都以境内有一条汕水而得名。《史记集解》说:“张晏曰:‘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史记索隐》云:“朝音潮,鲜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讪。”朝鲜学者李肯翊在《燃藜室记述》中说:“我东朝鲜之称,古人以为地近阳谷故曰朝,出日先明故曰鲜。”意即朝鲜一名与太阳有关。我国东北民族中,自认为是太阳子孙的确实不少。九夷中的阳夷,分布于今辽西海滨、辽东半岛与朝鲜西北地区,正是朝鲜族活动的区域。朝鲜族建九夷之后,可能是出自阳夷的一支。朝鲜族的氏族图腾源于水族生物,如同高句丽的祖先有蛙一样,是六畜图腾的氏族与水族图腾相融合的缘故。

朝鲜族可能出现于商周时期。今辽西渤海沿岸,早有阳夷、于夷居住。夏商时期,中原的发族曾移居于渤海海滨,发与勃、渤同音,中原人称渤海,即发族人之海,而渤海又有大海的寓意,故改发为渤。后来发族继续东迁,经辽而至吉林南部。原属于阳夷或于夷的一支居民,以“鲜”鱼为图腾,人口繁衍较快,其族日益强大,曾与商族先世友好相处,后又臣服于商王朝。周武王灭商,封商王族箕子为朝鲜国王,才有朝鲜国号。“箕子教以礼义田蚕,又制八条之教。其人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饮食以笾豆”[1]。箕子带去的许多商王朝的官民奴隶,后来便逐渐地融合到朝鲜族内,成为朝鲜族的一部分。

2.朝鲜族政权的建立及其社会制度

朝鲜族的始祖据说是神话人物檀君。这可能与朝鲜族的擅弓有关,有如挥作弓、逢蒙作射、朱蒙和东明以弓击水而神渡。朝鲜人也经历了渔猎经济阶段。箕子封于朝鲜,带去许多手工业奴隶,“其诗书礼乐,医药卜筮皆从而往,教以诗书,使知中国礼乐之制,衙门官制衣服,悉随中国”[2]。从此朝鲜族进入奴隶社会。

朝鲜族的农业经济比当时东北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要发达一些,他们利用朝鲜半岛西北海滨、鸭绿江和辽河下游、辽东半岛以及大凌河以东沿海地区的肥沃土地种植五谷、桑麻,养蚕缫丝,织染绸缎和麻布。他们饲养马、牛、猪、鸡等家畜家禽。广阔的海峡还出产鱼虾及各种海藻,还大量出产食盐

朝鲜族的冶炼业和金属加工业具有一定的水平。从出土文物来看,出土的青铜剑,剑身短,刃薄,脊较粗厚,锋利结实。青铜冶炼使用了铜与锡按比例下料,生产出不易生锈的合金制品。冶铁水平也比较高,辽阳鞍山抚顺、旅大、清源等地出土的战国铁器,据化学分析,都是采用“高温液体还原法”铸造的。冶炼工艺也与中原相似。其制陶技术也比较发达,早期陶器的特点是薄胎,同山东省的龙山文化相似。晚期陶器,继承了早期卷唇口沿的特点。

朝鲜族的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管子》记载了齐国同朝鲜的商业贸易。朝鲜输出的纹皮魉服,是齐国居民所喜爱的商品。出土的货币都是来自燕、赵、齐等诸侯国。这说明朝鲜很早便与这些中原王国有商业交换。

箕子统治朝鲜时,每隔十二年朝见天子一次,以示臣服。大约在西周末年,朝鲜的统治中心才由辽西迁至辽东。战国后期,箕侯才改称王。鱼豢《魏略》记此事云:“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见周衰,燕自尊王,欲东略地,朝鲜侯亦自称为王,欲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其大夫礼谏之,乃止。使礼西说燕,燕止之不攻。”由此可见,朝鲜统治者始终以周天子为宗主。(www.xing528.com)

战国末年,燕“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水为界,属燕”[3]。秦末汉初,当中原多事之秋,燕人、赵人、齐人为逃避劳役战祸,亡命朝鲜者数万口。在这些亡命者之中,有燕人卫满者,“聚党千余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4]。并乘朝鲜国大乱,击败朝鲜王准而自王朝鲜,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卫满政权直接或间接统治着朝鲜境内各少数民族,并且继续招致齐燕等地的亡命之士到其地。这客观上促进了中原华夏族(汉人)与朝鲜族的融合。

3.武帝与朝鲜之战

卫满建立朝鲜政权后,到惠帝、高后时,辽东太守约朝鲜王“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5]

至武帝时,朝鲜王国的政权,由卫满的后人右渠所把持。右渠为加强自己的统治势力,一方面继续不断招集中国内地亡人到他那里去;另一方面尽力拦阻朝鲜境内的少数民族与汉王朝发生关系。司马迁《朝鲜列传》说:“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旁众国欲上书见天子,又拥阏不通。”这种情形,违犯了汉初惠帝、高后时与卫满所订的协约,自然也威胁着汉王朝的统治政权。武帝对此不满,于元封二年(前109)派使者涉何到朝鲜去,要右渠遵守以前的协约,右渠不肯。涉何回来,到了水,使御者刺杀了陪送他的一名裨王,因此激起了右渠的怨恨。以后武帝任命涉何为辽东部都尉。右渠为了泄愤,派人杀了涉何。这样,在朝鲜王朝与汉王朝旧有矛盾的基础上,再加上这些新的矛盾,就必然引起战争

元封二年(前109)秋,武帝遣楼船将军杨仆率兵五万人,自海上进发;又遣左将军荀彘率兵若干人,自辽东进发。荀彘的兵一至朝鲜边界就为右渠军击破;杨仆军至朝鲜国都王险城下又为右渠击破,两军皆失利。武帝于是又遣使者卫山到朝鲜去,再度劝说右渠归服。这时右渠有些胆怯,答应遣太子谢罪,并献马五千匹。太子带领兵士万余人,到了水,荀彘见其士卒众多,怀疑他没有归服的诚意,而太子也疑惑荀彘对他不利,便回归王险,不再前往。卫山回到长安,报告这种情形后,武帝认为卫山处理不当,便杀了卫山。和约既然未成,荀彘、杨仆遂各率兵聚集王险城下,右渠艰守数月不能攻下。这时荀彘和杨仆又各不相睦,荀彘主战,杨仆有和意,故此不能将军事力量统一起来。武帝得知此情,又遣济南太守公孙遂去朝鲜,统一指挥。公孙遂至朝鲜后,觉察到王险城不能攻下的原因,是由于杨仆意在主和,不肯力战;同时也听了荀彘攻击杨仆的一些话,遂以计擒了杨仆,以其军并于荀彘。荀彘于是以两军兵力,急攻朝鲜。这时朝鲜内部也发生分化,其部下路人等杀了右渠来降。这时朝鲜另一名叫成巳的大臣,仍然死守王险,后来也被其部下杀了。武帝乃将朝鲜分置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

由司马迁《朝鲜列传》的记述可以看出,武帝用兵朝鲜费了许多曲折,也引起他极大的焦虑。他痛恨由于杨仆、荀彘不能合作而招来的困难。事后将荀彘杀了,杨仆亦坐罪当诛,后自赎为庶人。那么,武帝用兵朝鲜的结果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朝鲜王朝是由汉人建立的卫氏政权。卫氏政权并不足以代表朝鲜人的意志和利益。朝鲜与中原久已存在经济文化上的种种关系,两地居民不仅时常往来,而且在某些地方也有共同相处的情形。在这样的基础上,朝鲜各族人民也乐意与汉王朝建立密切的关系。但是,卫氏政权却阻碍这种关系的发展。武帝用兵朝鲜,表面上看似乎是由于涉何用不正当的手段,杀了朝鲜陪送人员而引起的,这仅是促使战争爆发的表象和直接原因,其深层原因则是朝鲜与汉王朝固有的各种矛盾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武帝消灭了朝鲜卫氏政权之后,没有使朝鲜各族建立起自己的独立政权,而依然把他们纳于汉王朝统治之下,这自然也是由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政策决定的。但武帝这样做,就当时历史条件而言,对于增进中原与朝鲜之间的关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自此以后,中原与朝鲜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了。无论在经济方面,抑或文化方面,均在不同的条件之下起着更大影响。最明显的是在朝鲜的考古方面,发现了汉代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制品,其中漆器尤为重要。这便有力地证明了当时两地之间的密切关系。从以后的历史看,在朝鲜出现一定的统一局面、统一政权之后,与中原各朝政府在邦交上、文化上、经济上的关系,还是长期保存着的。这说明汉武帝对朝鲜的统一之战在历史上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