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太庙太祖之争及其文化研究

唐代太庙太祖之争及其文化研究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庙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历代祖先的地方,太祖则是一朝的受命、始封之祖,对于一朝的建立功劳最高,所以太庙大祭时要在太祖庙室中举行,太祖之主在大祭时也要居于东向最尊之位。唐代关于太祖的确立曾有过两次争议,分别在太宗朝和中宗朝。虽名七庙,其实只有六世亲庙,虚太祖之室,将太祖列于昭穆,为实六虚七之制。

唐代太庙太祖之争及其文化研究

太庙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历代祖先的地方,太祖则是一朝的受命、始封之祖,对于一朝的建立功劳最高,所以太庙大祭时要在太祖庙室中举行,太祖之主在大祭时也要居于东向最尊之位。唐代关于太祖的确立曾有过两次争议,分别在太宗朝和中宗朝。争论的焦点是:唐朝的太祖究竟应该立凉武昭王李还是北周唐公李虎。

一 太宗朝的争议

唐朝以前的诸多朝代,太祖的确立一般是按“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1]的原则来进行的。商以契为太祖,周以后稷为太祖,秦以始皇帝为太祖。汉以后,开国君主多出身低微,前代世系难以确知,于是多以开国之君或其父祖为太祖。两汉以高祖始封为汉王,又受命于天,建立汉朝,身兼受命与始封两项殊勋,因而无疑义的立为太祖。曹魏文帝受命,武帝始封魏王,而以武帝为太祖。晋武帝受命建国,宣帝始封,以宣帝为太祖。南朝刘宋、萧齐以开国皇帝为太祖,梁、陈以开国皇帝之父为太祖。北魏孝文帝时尊道武帝拓跋为太祖,因为他恢复代国,始称魏王。北齐高洋称帝,而以高欢为太祖。北周宇文觉称帝,而以宇文泰为太祖。隋文帝杨坚称帝,而以杨忠始封,尊为太祖。汉朝与南朝的几个皇帝都出身低微,身兼始封与受命双重身份,因而无疑义的得以列为太祖。其他朝代都是既有始封祖,又有受命君,而且大多是先由权臣受封为王侯,为始封祖,后由子孙自立为帝,为受命君,这样建立的朝代,无不尊始封祖为太祖,而以受命君为昭穆,但尊为不祧之庙,百世不迁。这种以始封祖为太祖,而以受命君为昭穆的做法,与历代标榜的以“孝”治国的政治理念有关。因为若以受命君为太祖,则太祖之前诸祖,尤其有始封之功的先祖都不得入庙,即使暂入太庙,也会因新主的迁入最终被迁出。而这些始封祖多为受命君的父、祖,身为太祖之父、祖而不得入庙享受祭祀,无疑大大违背了他们努力宣扬的孝道。再说始封君凭功劳或权术得封为王侯,虽限于各种原因未称帝,但毕竟对新王朝的建立有肇始之功。因此,若不以始封君为太祖,于情于礼都不合适,于是唐以前朝代的建国之君不得不自列昭穆而追封其父祖为太祖。

唐朝立太祖的情况与魏晋北朝、隋相似,李虎在西魏为柱国大将军、陇西公,北周建立后被追封为唐公。其子李袭爵,传至李渊,在隋末群雄逐鹿中胜出,建立唐朝,则李虎为始封祖,李渊为受命君。高祖武德元年(618)五月,“备法驾迎宣简公、懿王、景皇帝、元皇帝神主,于太庙,始享四室”[2]。六月“己卯,追谥皇高祖曰宣简公;皇曾祖曰懿王;皇祖曰景皇帝,庙号太祖,……皇考曰元皇帝,庙号世祖”[3]。此四祖中,宣、懿二祖为北魏普通将领,未曾受封王侯。景帝即李虎,始封唐公,元帝袭爵。宣、懿二祖虽对唐朝的建立无功,但却是高祖李渊的高祖、曾祖,亲未尽,所以列入太庙。此时的四庙为四亲庙,李虎虽被追尊为景皇帝,庙号太祖,但仍列入昭穆,虚太祖之位,待宣、懿二祖亲尽迁出后,再正太祖之位,这沿袭了魏晋以来的做法。

贞观九年(635)高祖崩,太宗命有司详议太庙制度,有人建议以凉武昭王为太庙始祖。其实,宗庙中本无始祖,所谓“始祖”就是指太祖,只因《白虎通》《礼纬》中出现了“始祖”一词,郑玄又加以使用,遂成为不刊之论,其实二者同义。唐初有人建议太祖外另立始祖,就是将二者看作了不同的两位祖宗,太祖为王朝最初开创者,始祖则为李氏王族的早期先祖。但左庶子于志宁认为,凉武昭王只是李唐远祖,且国祚不长,对李唐的建立没有太大功劳,因此不可立为始祖。太宗从之。太宗虽未立始祖,但并未否认始祖的存在,臣僚也未见有人提出异议,也就是说唐初君臣都认为宗庙中同时有二祖。这种错误观念在中宗时又引起了争论,下文将会论及。

此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以凉武昭王为始祖的提议,说到底还是受当时门阀制度余风的影响。唐初门阀大族虽已衰落,但门阀观念仍然顽强的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唐朝建立后,李氏成了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但仍然是被崔、卢、李、郑等世家大族所轻视的寒门新贵,社会地位并不高。出于这种自卑心理,李氏必然要设法抬高社会地位。于是就攀附名门望族陇西李氏,自称是西凉李氏的后裔,但实情却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4]。这种自欺欺人的手段虽有失身份,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皇室来讲又是必不可少的。太宗可能也是自知与李并无血缘关系,若以其为始祖,位在自己的众祖宗之上,自己的真正祖宗反而要列入昭穆,逐个被迁毁,岂非遗笑千古,所以对于志宁的建议予以采纳,没有以李为始祖。

同时,谏议大夫朱子奢建议曰:

……天子立高祖以上,并太祖七庙,四海之尊也。……宜依七庙,用崇大礼。若亲尽之外,有王业之所基者,如殷之玄王,周之后稷,尊为始祖。倘无其例,请三昭三穆,各置神主,太祖一室,考而虚位。将待七百之祚,递迁方处,庶上依晋、宋,傍惬人情。[5]

建议立七庙,始祖可立则立,不可立则不立,也未否认始祖的存在。只立昭穆亲庙,虚太祖之位,待神主逐渐迁再正太祖之位。

同时,中书侍郎岑文本也上议曰:

……臣奉述睿旨,讨论往载,纪七庙者实多,称四祖者盖寡。……故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晋、宋、齐、梁皆依斯义,立亲庙六,岂非有国之茂典,不刊之休烈乎?……数尽四庙,非贵多之道;祀逮七世,得加隆之心。是知德厚者流光,乃可久之高义;德薄者流卑,实不易之令范。臣等参议,请依晋、宋故事,立亲庙六,其祖宗之制,式遵旧典……。[6]

建议依从晋、宋故事,立亲庙六。太宗从之,“于是增修七庙,始崇弘农府君及高祖神主,并旧四室为六室焉”[7]。虽名七庙,其实只有六世亲庙,虚太祖之室,将太祖列于昭穆,为实六虚七之制。

二 中宗朝的争议

太宗庙,迁弘农府君,高宗庙,迁宣皇帝,仍为六室之制,太祖仍在昭穆之中,上面还有光皇帝,仍不得居东向之位。至武则天革唐代周,“改西京太庙为享德庙,四时唯享高祖以下三室,余四室令所司闭其门,废其享祀之礼”[8]

中宗复辟,恢复西京唐太庙,并将武周洛阳太庙也改为唐太庙,从此,唐有东西两太庙。中宗又诏:“既立七庙,须尊崇始祖,速令详定。”[9]前文已说,太宗时已经错认为太祖之外还有一个始祖,太宗虽未立李为始祖,但当时并未有人提出始祖即为太祖,所以太祖外另有始祖的观念还存在,中宗就是沿袭了这种错误观念,重提贞观年间立始祖的老问题。太常博士张齐贤上议曰:

昔孙卿子云:“有天下者事七代,有一国者事五代。”则天子七庙,古今达礼。……莫不尊始封之君谓之太祖。太祖之庙,百代不迁。……太祖者,商之玄王、周之后稷是也。太祖之外,更无始祖。……国家诞受天命,累叶重光。景皇帝始封唐公,实为太祖。中间代数既近,列在三昭三穆之内,故皇家太庙,唯有六室。其弘农府君、宣、光二帝,尊于太祖,亲尽则迁,不在昭穆合食之数。……伏寻礼经,始祖即是太祖,太祖之外,更无始祖。……今之议者,或有欲立凉武昭王为始祖者,殊为不可。……凉武昭王勋业未广,后主失国,土宇不传。景皇始封,实基明命。今乃舍封唐之盛烈,崇西凉之远构,考之前古,实乖典礼。……请准敕加太庙为七室,享宣皇帝以备七代,其始祖不合别有尊崇。[10]

明确指出“始祖即是太祖,太祖之外,更无始祖”。从根本上否认了存在始祖之说,并进而提出,既已有李虎为太祖了,则不应再立李为始祖。况且,景皇帝始封唐公,最有资格做唐朝的太祖。其父、祖、曾祖,只因亲未尽才得以列入太庙中,以后应当依次迁出,以待景皇帝正太祖之位。而李“勋业未广,后主失国,土宇不传”,不可立为始祖。建议仍旧以景皇帝为太祖,重新迁回宣皇帝,建立七庙之制。

太常博士刘承庆、尹知章表示反对:

……及魏晋经国,周隋拨乱,皆勋隆近代,祖业非远,受命始封之主,不离昭穆之亲,故肇立宗,罕闻全制。夫太祖以功建,昭穆以亲崇,有功百代而不迁,亲尽七叶而当毁。或以太祖代浅,庙数非备,更于昭穆之上,远立合迁之君,曲从七庙之文,深乖迭毁之制。皇家千龄启旦,百叶重光。景皇帝浚德基唐,代数犹近,号虽崇于太祖,亲尚列于昭穆,且临六室之位,未申七代之尊。是知太庙当六,未合有七。……宣皇既非始祖,又庙无祖宗之号,亲尽既迁,其庙不合重立。若礼终运往,建议复崇,实违《王制》之文,不合先朝之旨。请依贞观之故事,无改三圣之宏规,光崇六室,不亏古议。[11]

他们认为太庙仍然应该为六室,反对为凑足七庙而将已迁毁的宣皇帝重新入。两派意见相左,中宗令宰臣更加详定。礼部尚书祝钦明等奏言:“博士三人,自分两议:张齐贤以始同太祖,不合更祖昭王;刘承庆以《王制》三昭三穆,不合重崇宣帝。臣等商量,请依张齐贤以景皇帝为太祖,依刘承庆尊崇六室。”[12]中宗遂从之,太庙依旧六室,重新确立了景帝的太祖之号,再次打消了立始祖的念头,以后关于始祖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争论。以后太庙大祭时,仍遵循以前的做法,太祖列入昭穆,虚东向之位,直至宣、光二帝递迁出太庙之后,大祭时太祖才名正言顺的居于东向之位。(www.xing528.com)

对于景帝的太祖之号、李不可立为始祖,已是唐初早已确立之事,为何到了中宗复辟之后,又被重新提出来?这要从中宗复辟时期的国家政局谈起。从武则天称帝到被逼下台,武周政权共存在了近十五年,如果从高宗崩逝开始算,则她一手掌握国家大权有二十多年。武则天在这二十多年的统治无疑是强硬有力,且卓有成效的。中宗虽凭宫廷政变夺回了李家江山,但武周政权的影响并不能一下子消除。为了稳固新建立的政权,重新唤起人们对李唐统治的热情和忠心,重新树立李氏的统治权威,弥补武周政权对李氏这种权威的破坏,逐渐淡化武周统治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影响,中宗君臣有必要在证明统治的合法性与正统性方面做一番文章,为李氏的统治权正名。宗庙礼制无疑是最迫切需要改回唐旧制的制度之一。因此,中宗一复位,即重立唐西京太庙,并将武周太庙改为唐的东都太庙,从名分上恢复了李氏的天子之号。同时,虽然明知太宗时已经舍弃了将李立为始祖的想法,此时又重提景帝李虎与凉主李的争议,是想从一个更深的层次探讨唐太庙制度。

另外,武则天称帝时,声称武氏源于周,周平王少子姬武就是武氏始祖。并于天授元年(690)九月“丙戌,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四十代祖平王少子武曰睿祖康皇帝,……忠孝太皇曰太祖孝明高皇帝”[13]。不仅立其父为太祖,还把周文王立为始祖,太祖与始祖同时在庙,以此来标榜武周政权的合法性与正统性,中宗君臣重提始祖的问题,隐然受到了武氏七庙的影响。

三 简短结论

可见,太宗朝与中宗朝这两次关于太庙太祖的争论,都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在太宗朝,太庙中太祖的人选关系到李唐的社会地位;而在中宗朝,太祖人选又关系到李唐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因而,太祖之争看似一个简单的礼制问题,跟现实社会距离遥远,但当它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具有了十分具体而巨大的现实意义。因而,对礼仪制度的研究,不仅可以看出礼制学说的发展和演变,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发现与礼制相联系的相关社会政治问题,这也为我们研究唐朝以及其他朝代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视角。

注 释

[1](东汉班固:《汉书》卷73《韦贤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118页。

[2](后晋)刘等:《旧唐书》卷25《礼仪志五》,中华书局1975年,第941页。

[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7页。

[4]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1年,第194页。

[5]《旧唐书》卷25《礼仪志五》,第941—942页。

[6]《旧唐书》卷25《礼仪志五》,第942—943页。

[7](宋)王溥:《唐会要》卷12《庙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37页。

[8]《旧唐书》卷25《礼仪志五》,第945页。

[9]《旧唐书》卷25《礼仪志五》,第946页。

[10]《旧唐书》卷25《礼仪志五》,第945—947页。

[11]《旧唐书》卷25《礼仪志五》,第948页。

[12]《旧唐书》卷25《礼仪志五》,第948—949页。

[13]《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本纪》,第90—91页。

张华,陕西省渭南市渭南高级中学,教师,历史学硕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