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亚东干族考察:贸易成就与文化传承

中亚东干族考察:贸易成就与文化传承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干族指19世纪移居到沙俄所属的中亚地区的西北陕甘回民及其后裔。中国大米、服装及许多日用品以质量好、价格低廉受到了中亚人民喜爱,东干人充当了贸易使者,大部分人都发了财,盖起了漂亮的住房,现代化电器应有尽有。东干人的衣食住行仍体现着我国陕甘一带的地方特色和晚清以来的古风遗俗。刚过境的东干男子多娶中亚女子为妻,而东干女子一般不外嫁。

中亚东干族考察:贸易成就与文化传承

◎林 涛

2002年8月13—23日,应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东干学研究部主任M.X.伊玛佐夫教授的邀请,宁夏回族研究会和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东干语研究”课题组的专家学者,在杨大庆会长、书记的带领下前往中亚对居住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境内楚河两岸的东干族进行了学术考察,同时还考察了12世纪西辽首都巴拉沙衮和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遗址及白彦虎墓地。

东干族指19世纪移居到沙俄所属的中亚地区的西北陕甘回民及其后裔。1862年,我国西北地区的回民,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清斗争。起义军鼎盛时期曾达到30余万人,范围由陕西渭南大荔一带开始,席卷整个关中平原,发展到甘肃、宁夏,波及到青海、新疆等地。起义被清朝政府残酷镇压后,少部分幸存的陕甘宁回民在白彦虎等的带领下,于1877—1878年分三批进入中亚。这些中国西北回族移民现比较集中定居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交界的楚河两岸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1924年苏联在进行民族识别时,把他们定为“东干族”,而他们自称是中原人、中国西北老回回。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进入中亚的这些中国西北回民移民总数只有1万多人,1979年苏联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发展到52152人,后来笔者在吉尔吉斯斯坦考察访问时,伊玛佐夫教授告诉我们,中亚东干人已经超过10万。

这部分回族被迫流亡国外,进入中亚后,顽强地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作。他们在楚河平原上开荒种地,种植水稻小麦蔬菜,栽培果园,千方百计地提高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量,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建造了一个美丽的家园。居住在农庄的东干人,丰衣足食、生活富裕、住房宽敞,大部分家庭拥有小轿车及现代化农用机械,位于比什凯克西30公里处的骚葫芦乡庄及楚河河谷地带的东干人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我们从比什凯克驱车前往哈萨克斯坦的营盘、新渠东干乡庄时,眺望分布在公路两边的米粮川、红旗、伊万诺夫卡、坎特、坎不隆等东干人聚居的乡庄,周围全都是无边无际的麦浪和稻海。据说吉尔吉斯斯坦南方的奥什回回以种植棉花见长;伊塞克湖边的伊斯库利、阿尔代克(俗称二道沟,是宁夏籍回民居住点)的东干人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有豆类、胡麻及药用植物;江尔肯特及比什凯克、阿拉木图附近的东干人主要种植蔬菜、瓜果等。

历史上回民有比较强的经商意识。他们进入中亚,除从事农耕外,还站在商品经济的最前列,加速了中亚地区商品的流通,繁荣了那里的市场。据说从1886年起,中亚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业 ——卖菜,有的卖茄子、芹菜韭菜,有的卖葱蒜,有的卖辣面子,还有牛羊肉、胡麻油、瓜果等。一清早就沿街叫卖,他们大多数都是东干人。现在居住在城市里的东干人更是商业贸易的行家里手,他们在比什凯克、阿拉木图、江布尔及潘菲洛夫等一些大的城市开铺子(即开商店),经营大米、牛羊肉、羊毛、皮货等。因为他们有会讲汉语的优势,在中国新疆边境从事商品贸易者以东干人较多。中国大米、服装及许多日用品以质量好、价格低廉受到了中亚人民喜爱,东干人充当了贸易使者,大部分人都发了财,盖起了漂亮的住房,现代化电器应有尽有。为方便做生意,许多人购买了大卡车及小汽车。有些东干人还做铁匠、木匠、皮匠、鞋匠、金银匠等,他们的工匠手艺巧夺天工,令中亚的其他民族羡慕不已。

东干人的衣食住行仍体现着我国陕甘一带的地方特色和晚清以来的古风遗俗。在穿着上,尽管东干族妇女的服装中亚化了,她们身穿中亚妇女的花布长袍,里面再穿长裤;男子一般穿西装、打领带。但是在他们的词汇里还保留着大裆裤、汗衫子、皮袄、马夹、大襟衣服、腰带子等旧服饰的词语。同时他们的婚礼服仍保留着典型的中国清代的服装风貌。过去新郎一律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肩披红绸彩带。后来新郎服饰虽然有所改变,可新娘直到现在还保持清代的打扮,身穿绣花旗袍灯笼裤,头梳满清官妆“燕燕头”,穿绣花鞋,非常漂亮。

饮食不仅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物质生活状况,而且也能反映出他们的文化底蕴。中亚有许多民族由于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多以西餐为主,餐具多用刀、叉、勺;东干人也吃西餐,但他们更喜欢的是东干饭菜,以米、面素食为主。吃面条少不了醋和辣子。餐具喜欢用筷子、碟子。在东干人家里做客,如能带几把精美的中国筷子,那就是再珍贵不过的礼品了。东干人把中国的茶文化带到了中亚,探亲访友多赠送茶叶,他们甚至把儿女定亲的聘礼叫作茶钱,因此我们每到中亚总是要带些中国的好茶作为对老朋友的赠礼。东干人每餐必有茶,饮茶时还要在桌上摆满装有茶点的果碟。果碟里装有糖果、饼干、花生、核桃、红枣、杏干、瓜果等,每种一碟。如有贵客来访,茶点能摆出48样,东干人叫作48个点心碟子。一眼望去,琳琅满目,真叫人眼花缭乱,足见东干人的好客和热情。东干人饮食上严守伊斯兰教教规,不许饮酒。东干人的烹调技术是远近闻名,煮、蒸、煎、炸、炒都有,形、样、色、香、味俱佳。在东干人的家庭里,主食有干饭(大米饭)、汤饭、嫩面、扯面、丢面(即揪面)、扁食、包子、油香、馕等,菜类有凉菜、炒菜、烧菜、汤菜等。当然,东干人也吃突厥人的抓饭、吉尔吉斯斯坦人的别什巴尔马(即肉面条)、俄罗斯的乌哈(即土豆烧鱼汤)。东干人在婚丧嫁娶时待客的席面非常丰盛,有9大碗、13大碗(这是为纪念清末回民大起义宁夏首领马化龙,中亚东干人把马化龙称为十三太爷),甚至到18大碗、24大碗、36大碗、48大碗。(www.xing528.com)

东干人的婚嫁严守伊斯兰教教规,双方都是穆斯林才能通婚。刚过境的东干男子多娶中亚女子为妻,而东干女子一般不外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男女双方离婚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这和离婚率极高的俄罗斯、哈萨克民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东干人的婚礼至今仍保留着中国“六礼”的传统做法。“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不过这些程序的名称现在都口语化了。婚姻习俗方面,男方先打发媒人到女方家提亲,东干人叫“说话”。提亲后婚事一定要有父母的“口唤”,父母同意时,女方招待媒人,与媒人攒手,表示答应婚事,东干人叫“给话”。给话后,阿訇带媒人及亲戚拿礼物到女方家,女方用7道茶招待来客,把婚事定下来,东干人叫“吃定茶”。吃定茶时,男女两家商量送礼事宜。礼有大礼和小礼,大礼即聘礼,东干人叫“卡利姆”。送礼之后,男女双方家长商定结婚的日子,东干人叫“定日子”。东干女子出嫁前要在自己的小屋里静坐三天,回忆父母的养育之恩,叫“坐炕”。新娘出嫁前一天与女友在小屋里或唱或哭,悲叹分离,叫“少女会”。结婚时,娶亲的花车到男方家后,新郎要出迎,给女方亲人喜钱,叫“迎亲”。之后,女方舅舅将新娘抱入洞房(现在多不抱了),请阿訇念“尼卡哈”。男方家摆席款待女方亲戚及自己的亲朋好友,大家共同庆贺新人。新婚晚上,客人走后青年男女要“遭房”耍新娘子。这些婚俗,在我国已经不多了,但东干人在中亚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语言是一种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东干人使用的语言是来源于我国晚清时期西北回民汉语方言的东干语,这种语言里保留了不少我国古汉语、中古汉语、元明清以来的古白话词语,如类、配、停分、口里、打交、怪道、端相、使唤、路数、营生、开年、晚西、停当、便当、立马、短时、戴头、识脸等。还保留了我们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的一些晚清词语,如大清国的话(汉语)、京城(首都)、衙门(政府机关)、衙役(警察)、大人(当官的)、帮办(长官的副手)、铺子(商店)、钱庄子(银行)、贴子(货币)、待诏(理发师)、吃车的(司机)、联手(朋友)等。东干人根据他们交际时表达的需要还新造了一些词,如飞船(飞机)、水船(轮船)、黑明(昼夜)、猜话(谜语)、图影(照片)、拓影子(照相)、话头(书的前言)、科学人(科学家)、写家子(作家)、唱家子(歌手)、野牲园(动物园)、大巷子(大街)等。有时候东干人的一些概念需要用词组的方式来表达,如出了世的(出版)、开肚子的(外科医生)、往山上跑的人(登山运动员)、那个人有两个脸(两面派)。

在东干话里有不少外来借词,从俄语中借入的最多,也有部分英语借词。Ф.H.哈娃子统计,这种借词多达几千条,约占东干语词语总量的7%,其内容多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家庭、饮食、服饰、用品等,如巴尔基阿(党)、伏拉斯奇(政权)、列窝柳茨阿(革命)、考拉号子(集体农庄)、康比尤特(电脑)、基万(沙发)、布拉基(连衣裙)、合列巴(面包)、伏特加(烈性酒)等。其次是突厥语借词,如赫尔赫孜(吉尔吉斯斯坦)、巴家(连襟)、考姆孜(三弦琴)、那雷(肉末面条)等是吉尔吉斯斯坦语,阿拉木图、冬不拉(二弦琴)、瞎仔(现在)等是哈萨克语,皮牙子(洋葱)、坎土曼(锄头)、巴旦母(巴旦杏仁)、巴扎(集市)等是维吾尔语。东干语中的波斯语、阿拉伯语借词一般比国内穆斯林的要多,如阿斯玛(天空)、多斯提(朋友)、杜什蛮(敌人)、杜哇(祈祷)、乃玛孜(礼拜)、舒拉(赎罪日)等。据调查,在10万东干人中至今仍然使用东干语的占94.3%。有些东干人,如奥什回回除会说“筷子”“辣子”等简单词语外,已经把我国西北回民汉语方言丢失殆尽。乌兹别克斯坦的东干人则在语言、风俗习惯上完全本土化了。

东干人不识汉字,通常使用俄文书写。20世纪30年代东干学者在“小儿锦”基础上创制了包括35个阿拉伯文字母的东干文字方案。1928年,苏联巴库突厥学会议后,华人穆斯林又根据拉丁字母创制了新的东干文,共有31个字母,用这种东干文曾编辑出版了学校教科书及文艺著作。至20世纪50年代,苏联各少数民族又开始了斯拉夫字母化的文字改革,一些俄罗斯文字专家及东干文化名人尤·杨尚新、亚瑟儿·十娃子等,在俄文字母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新的东干文,共有38个字母,这套文字一直使用到现在,并出版了《苏联回民报》。新的东干文保存着东干人丰富的民间文学,其中有“曲子”“口歌”“口溜”“倒口话”“猜话”“古今”等,同时新的东干文也发展了东干族的教育事业。

教育是每个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奠基石。东干人的文化教育具有多元性,其中有俄罗斯文化教育、突厥文化教育、东干文化教育。东干人始终把中国传统文化看作本民族的根。尽管他们不识汉字,都靠着口耳相授、世代相传的原始方式,硬把中国西北陕甘方言、传统民歌等文化形式保存了下来。这种母语教育方式,对域外移民群体来说,具有潜移默化、先入为主的效应,这对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保证本民族的繁衍有很大作用。但东干人毕竟处在中亚文化教育汪洋大海的包围之中,一些年轻的东干人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主要使用俄语,用俄语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东干语仅在家里用,有时老人们说的有些东干话他们听不懂,必须用俄语翻译才能理解。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如何能让东干人世世代代将东干文化遗产传留下去?答案只能是在东干文化教育中加强汉字教育。中亚的东干人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东干协会副主席苏古拜在和杨大庆书记的交谈中表示,想和北方民族大学搞文化交流,他希望我们能派教师给东干青年学生教汉语汉字,让现代汉文化给东干文化注入新的血液,永葆东干文化的青春。这无疑是一件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友好邻邦联系的大好事。

本文发表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