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斯里兰卡小说在中国的翻译:揭示东方边缘国家与中国文学的纽带

斯里兰卡小说在中国的翻译:揭示东方边缘国家与中国文学的纽带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魏克拉马沁格短篇小说集》,由何青译出。马丁·魏克拉马沁格是斯里兰卡近、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家,有“斯里兰卡的泰戈尔”的美誉。魏克拉马沁格早年曾任斯里兰卡发行量最大的僧伽罗文报纸《太阳报》的主编,后退出报界,专事写作,成为了一名职业作家。

斯里兰卡小说在中国的翻译:揭示东方边缘国家与中国文学的纽带

196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魏克拉马沁格短篇小说集》,由何青译出。马丁·魏克拉马沁格(1891—1976)是斯里兰卡近、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家,有“斯里兰卡的泰戈尔”的美誉。魏克拉马沁格早年曾任斯里兰卡发行量最大的僧伽罗文报纸《太阳报》的主编,后退出报界,专事写作,成为了一名职业作家。其著作数量较大,共有80余部作品问世,晚年仍笔耕不辍,80岁时还写有以释迦牟尼为主人公的传记体作品《轮回的解脱》;其作品水平较高,为其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奖金、总统奖金等。《家乡巨变》《争斗时《时代的终结》三部曲是魏克拉马沁格的代表作。很可惜的是,至今未译成中文。倒是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神秘岛》由冀英译成中文,196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中译本小说名改为了《蛇岛的秘密》。《蛇岛的秘密是一部具有相当教育意义和浓厚东方色彩的、描写儿童游历冒险经历的小说,成功塑造了“我”(真实姓名是乌帕里·吉尼维拉)这位小小冒险家的生动形象。小说通过“我”在游历中的所见所闻,反映了五光十色的斯里兰卡社会现实,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态度亦蕴涵其中。从小说艺术上讲《蛇岛的秘密》在结构布局、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及语言运用等方面都不失其独到之处,与小说内容互为表里,结合完美。

1983年10月,蒋孔阳主编的《现代世界短篇小说选》(第四册)收录了斯里兰卡短篇小说《兰·曼尼卡》,中译者为张成礼,小说作者特·勃·伊兰加拉特尼,是斯里兰卡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反映了斯里兰卡人民的真实生活,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洞见和鞭辟入里的批判,因而为广大斯里兰卡读者所喜爱。其主要作品还有小说《狄来克》《好朋友》《秋千》等,此外还写有一些剧本。《兰·曼尼卡》通过描写一位纯洁天真的少女及其不幸的遭遇,揭露了议员大人伪君子的丑恶嘴脸,对当时斯里兰卡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

1983年10月,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斯里兰卡中短篇小说选《生存的权利》,中译者为张永全等。这部短篇小说集系根据苏联版本转译而成共收有斯里兰卡17位作家的29篇作品,其中包括马丁·魏克拉马沁格古·维塔纳和阿·西里瓦等知名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当时斯里兰卡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是斯里兰卡社会的真实写照。正如张永全在译后记中所说的那样:“作者中有著名老作家,也有文坛新秀,有大学教授,也有普通工人,有僧伽罗人也有泰米尔人。他们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以朴素而鲜明的笔调描写了这个秀丽岛国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这些艺术素描大多数取材于生活琐事,但观察细致,描写入微,深刻地反映了世态人情。”[2]

1984年7月,斯里兰卡小说家索莫巴勒·朗纳冬格的长篇小说《逃亡者》,由林海和范为纲自僧伽罗语译成中文,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6世纪初,葡萄牙人入侵斯里兰卡,占据了各沿海重镇。斯里兰卡与葡萄牙入侵者、斯里兰卡各派之间,常常发生战争,该小说即以这一历史为背景,描写了出身将门的贵族青年卡毗罗(后改名卡陆瓦),在遭到灭门之灾后,逃亡中的各种遭遇以及他对爱情的忠贞态度。

1986年,北岳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东方文学从书》,包括两部斯里兰卡作品:《公理何在》与《密林中的村庄》。前者系斯里兰卡当代最著名的泰米尔语作家依朗基兰的代表作,他另有《爱情的世界里》《美丽的玫瑰》《法官》,中篇小说《疯女人》《金笼》和散文集《巴拉蒂所见之社会》《墓穴》等。《公理何在》于1959年一经发表,即轰动了文坛。小说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借此反映了一代青年人的斗争与生活,塑造了斯里兰卡的青年群像。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语言通俗质朴又不失生动,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小说中译者为郑瑞祥和张秀莲,其中郑瑞祥是中国著名的南亚问题研究专家,曾任外交部直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驻印度孟买总领事。《密林中的村庄》的作者是雷纳尔德·乌尔福。小说描述了狩猎老人斯利一家悲惨的生活遭遇,以此生动地再现了斯里兰卡山村的兴衰。在小说中,“密林中的村庄”正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正饱受动乱时代给他们造成的伤害。这是斯里兰卡近代文学史上一部难得的现实主义佳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斯里兰卡文学的中文翻译方向,用力较勤者当推邓殿臣和邵铁生二人。

邓殿臣(1940—1996),河北安平人,于1966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僧伽罗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三次到斯里兰卡工作、研修,是中国著名的僧伽罗语专家,斯里兰卡文学研究专家,尤其对南传佛教有深入研究。其《南传佛教史简编》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南传佛教的学术著作,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可惜英年早逝。生前译有多部佛学经典《长老偈》《长老尼偈》《小诵》《即兴自说经》《大隧道本生经·传》《大念处经等,并参与了《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和《大百科全书·语言卷》中有关斯里兰卡词条的撰写。先后参编多部有关东方,特别是南亚文学与文化的学术著作。主编《东方神话传说》第五卷,即“佛教、耆那教与斯里兰卡、尼泊尔神话”。其发表在《国外文学》1985年第1期上的长篇论文《斯里兰卡文学介绍》,是中国第一篇全面、系统介绍斯里兰卡文学史的论文为以后斯里兰卡文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www.xing528.com)

1987年5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邓殿臣翻译的《月光下的爱情——斯里兰卡中长篇小说选》。该书名取自在斯里兰卡享有“小说之王美誉的阿·西尔瓦的同名小说《月光》(中译名为《月光下的爱情》)。该小说集还收录了伊兰加拉特尼的《夫子之间》、贾亚迪拉格的《爱的波折和古·里亚那盖的《出泥不染》等三篇小说。此外,1988年第1期《国外文学》上刊登了由邓殿臣翻译的斯里兰卡小说家森纳那亚克的两篇小说《走》和《宝藏》,总题为《斯里兰卡小说两则》。森纳那亚克(1913—1985)是斯里兰卡当代著名文学家,19岁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在魏克拉马沁格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职业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没有穷人的世界》《报复》《女友》《走》等短篇小说集,并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和文学评论集及数量可观的自由体诗,被认为是僧伽罗语自由体诗的开山祖。199年第1期的《国外文学》上又刊登了邓殿臣翻译的另一篇森纳那亚克的小说《追求幸福的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77年,邓殿臣就翻译了当时在华的斯里兰卡佛学研究专家李拉拉特尼的诗歌《他老人家还活着》这是一篇怀念毛泽东主席的诗作,发表在《诗刊》1977年第12期上。

邵铁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系中国著名的僧伽罗语专家,著有《僧伽罗语》《斯里兰卡文学》等著作,其中后者是中国第一部以斯里兰卡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空白。自2世纪80年代起,邵铁生先后翻译了多篇斯里兰卡小说作品:《似花非花(《外国文学》,1980年第6期),作者苏勒维拉是斯里兰卡大学僧伽罗语系教授,本文译自其短篇小说集《清浊相混》,该书曾获1970年斯里兰卡文委颁发的“最佳短篇小说奖”;《高攀》和《任职》(《外国文学》,1981年第6期),这两篇小说的作者斯·维格勒马苏里耶是斯里兰卡大学英语系讲师,但在僧伽罗文学上具有很高修养。其短篇小说创作突破了以生活琐事为题材,阐明某种哲理的僧伽罗语短篇小说的传统。他的小说往往以斯里兰卡社会生活为背景,大胆揭露一些政客、不法商人、学者名人的虚伪、狡猾和残忍,热情讴歌了劳动人民的正直、善良和勤劳质朴的优秀品质,给人以别具一格、耳目一新之感。这两篇小说选自作者的短篇小说集《小人之心》,此书曾荣获1975年斯里兰卡文委颁发的“最佳短篇小说奖”;《苏南达拉》(《外国文学》,1983年第3期),作者为佳也特拉,曾任斯里兰卡《僧伽罗民族》《大学之光》《锡兰之光》《斯里兰卡》等报纸杂志的的主编或副主编,著有《沉默的心》《美丽的眼睛》《命该如此》《姑娘们》《圆月》《朋友们》《我与女儿》《亲戚》《仇恨之心》《银色的山谷》《莎蒂的故事》等10多部长篇小说,共中《苏南达拉》(1962)是他的成名作;《长夜何时消》和《如此警察》(《外国文学》,1986年第1期),这两篇小说都是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优秀作品,前者出自阿索格·比里斯之手,后者系比耶辛赫·吉纳瓦尔特那的作品。如译者所说,这两篇小说均属优秀作品,“小说通过警察的所作所为以及寡妇的不幸遭遇,生动地揭示了斯里兰卡社会的某些侧面。这些作品朴实无华,虽没有形象的景物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但却能打动读者的心。”[3]此外,1987年第6期的《外国文学》上又刊载了邵铁生翻译的佳耶底勒格(又译作“贾亚迪拉格”)的小说《救命稻草》。小说作者系斯里兰卡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曾留学英国,其早年穷困的生活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定下了基调。他的作品大多反映斯里兰卡的社会现实,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多有批判。著有长篇小说《失败者》《不受欢迎的人》《三个人物》《迷宫》《决心》《曾祖父》《世上少见的人》《少爷》等,短篇小说集《刺与花》《轮回》《瓦基勒·巴勃德》《难忘的新年》等,文学评论集《僧伽罗小说艺术》《文学评论札记》《小说与社会》《现代僧语小说的文化与哲学背景》、《论社会进步与文学的关系》等。

1988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外国通俗小说集《婚变》,收录了8篇外国通俗小说,其中包括由邵铁生翻译的斯里兰卡小说《古怪的遗嘱》,作者为特·埃·西尔伐。

近年来,斯里兰卡流散作家群开始崭露头角,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迈克尔·翁达杰。翁达杰被认为是一位典型的“无国界作家”(专节介绍)。

与迈克尔·翁达杰一样从斯里兰卡走出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还有诗人、小说家罗米虚·古奈塞克拉,古奈塞克里1954年生于斯里兰卡,1岁时随父亲到菲律宾,1972年到英国读书。199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包括9个短篇的短篇小说集《鮟鱇鱼之月》。1994年,古奈塞克拉出版了他的代表性作品,长篇小说《暗礁》。之后他又相继推出了长篇小说《沙漏》(1998)和《天堂边缘》(2002)等。其中《暗礁》已由王娟娟译成中文,由中国台湾麦田出版社在2005年4月出版。《暗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由记忆碎片组成的小说,书写的是动乱中的斯里兰卡和移民生活的状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斯里兰卡,充满了政治宗教和种族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主人公特里顿少年时随主人一起从斯里兰卡移居到英国。多年以后,当特里顿的主人重又回到斯里兰卡去寻找他失去的梦时,特里顿选择留在英国,于是他身陷于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困境中最终决定把自己开的小吃店办成一个斯里兰卡餐馆,他觉得也许那会成为许多斯里兰卡移民寻梦、寻历史、寻文化的地方。小说写出了身为移民者的精神与文化困境及在这种困境中的心灵煎熬,这也是几乎所有优秀的移民作家的作品中共有的一个文学主题,同时也是这些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