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戏曲发展及特点的介绍

宋元戏曲发展及特点的介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的戏曲在这两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初步走向成熟的境地。第一类,歌舞伎艺,包括大曲、法曲、曲破、队舞、转踏等,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有念有唱,所叙故事简单。第二类,扮演伎艺,包括滑稽戏、傀儡戏和影戏等。这类戏曲形式已由叙事体转换为代言体了。

宋元戏曲发展及特点的介绍

第二节 戏曲

宋代的戏曲,随着市民文学的发展,继承前代戏曲的诸多因素,也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

严格的戏曲概念,应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以化妆形式敷演一个有较完整情节的故事;二是故事中的人物以演员为代言体直接面对观众。宋代的戏曲在这两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初步走向成熟的境地。

在宋代以前,早有一些戏曲的简单雏形,秦汉时的乐舞、俳优和百戏,唐代的参军戏,都具备了戏曲的一些因素。到了宋代,市场经济繁荣,“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的兴起,多种文艺的演出活动遍及城乡,专业演员和专业社团也出现了。当时“说话”和“戏曲”是作为最普及、最有吸引力的两大通俗文艺形式,活跃在中华大地上,受到上自皇帝、下到百姓的欢迎。《梦粱录·妓乐》(卷二十)条:“今士庶多以从省,筵会或社会,皆用融和坊、新街及下瓦子等处散乐家,女童装束,加以弦索赚曲,祇应而已。”又:“朝廷御宴,是歌板色承应。如府第富户,多于邪街等处,择其能讴妓女,顾倩祇应;或官府公筵及三学斋会、缙绅同年会、乡会,皆官差诸库角妓祇直。”这说明无论官府民间,有了节庆或礼仪活动,都会请演员去热闹一番。《梦粱录》还记载了一些知名作家和演员的专长:“向者汴京教坊大使孟角球曾作杂剧本子,葛守诚撰四十大曲,丁仙现捷才知音。”《武林旧事》记当时杂剧名演员有四十二人,南以演杂剧著称的有“绯绿社”等。陆游《春社》描写了农村社日演戏的情况:“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且看参军呼苍鹘,京都新禁舞斋郎。”

戏曲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艺形式之一,它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宋代的戏曲已基本具备了这些因素,它是在当时流行的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概括起来有三大类。

第一类,歌舞伎艺,包括大曲、法曲、曲破、队舞、转踏等,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有念有唱,所叙故事简单。如董颖〔道宫薄媚〕大曲《西子词》,内容是咏西施事,共十节(一节即一段唱词),下举其中一节为例,写越王勾践嘱托西施去吴国迷惑吴王

〔入破第一〕窣湘裙,摇汉珮,步步香风起。敛双蛾,论时事,兰心巧会君。殊珍异宝,犹自朝臣未与。妾何人,被此隆恩,虽令效死,奉严旨。隐约龙姿忻悦,重把甘言说。辞俊雅,质娉婷,天教汝众美兼备。闻吴重色,凭汝和亲,应为靖边陲。将别金门,俄挥粉泪,靓装洗。

转踏也是这类形式中的一种,类似歌舞联唱。开场词后,用一首诗和一首词来唱咏一事,诗的末二字与词的首二字必须相同,组成一节,可以有十多节。如北宋郑仅的〔调笑转踏〕共十二节,分别咏罗敷、莫愁、卓文君和天台仙女等十二人事,现举其开场词和第一节咏罗敷事为例:

良辰易失,信四者之难并。佳客相逢,实一时之盛事。用陈妙曲,上助清欢。女伴相将,调笑入队。(勾队词)

秦楼有女字罗敷,二十未满十五余。金镮约腕携笼去,攀枝折叶城南隅。使君春思如飞絮,五马徘徊芳草路。东风吹鬓不可亲,日晚蚕饥欲归去。

归去,携笼女,南陌柔桑三月暮。使君春思如飞絮,五马徘徊频驻。蚕桑日晚空留顾,笑指秦楼归去。

此外,曾慥所编《乐府雅词》中收录了两种无名氏的作品《九张机》,书中将它列于“转踏”类,但并不像转踏的规范格式,内容是写织妇的闺怨,从一张机写到九张机,抒发着动人心弦的柔情蜜意,文学价值颇高,大约是民间艺人中的高手所撰,现抄录如下:

〔醉留客〕者,乐府之旧名;〔九张机〕者,才子之新调。凭戛玉之清歌,写掷梭之春怨。章章寄恨,句句言情,恭对华筵,敢陈口号:

一掷梭心一缕丝,连连织就九张机,从来巧思知多少,苦恨春风久不归。

一张机,织梭光景去如飞。兰房夜永愁无寐,呕呕轧轧,织成春恨,留著待郎归。

两张机,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织成一段,回纹锦字,将去寄呈伊。

三张机,中心有朵耍花儿。娇红嫩绿春明媚,君须早折,一枝浓艳,莫待过芳菲。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五张机,芳心密与巧心期。合欢树上枝连理,双头花下,两同心处,一对化生儿。

六张机,雕花铺锦半离披。兰房别有留春计,炉添小篆,日长一线,相对绣工迟。

七张机,春蚕吐尽一生丝。莫教容易裁罗绮,无端剪破,仙鸾彩凤,分作两般衣。

八张机,纤纤玉手住无时。蜀江濯尽春波媚,香遗囊麝,花房绣被,归去意迟迟。

九张机,一心长在百花枝。百花共作红堆被,都将春色,藏头裹面,不怕睡多时。

轻丝,象床玉手出新奇。千花万草光凝碧,裁缝衣着,春天歌舞,飞蝶语黄鹂。

春衣,素丝染就已堪悲。尘世昏汙无颜色,应同秋扇,从兹永弃,无复奉君时。

歌声飞落画梁尘,舞罢香风卷绣茵。更欲缕成机上恨,尊前忽有断肠人。

敛袂而归,相将好去。

第二类,扮演伎艺,包括滑稽戏、傀儡戏和影戏等。这类戏曲形式已由叙事体转换为代言体了。滑稽戏由演员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傀儡戏用木头刻成人物形象,即木偶戏;影戏用皮子制成人物形象,即皮影戏。这种戏还有各自的剧本,演出情节比较完整的故事。《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云:“弄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故事、铁骑公案之类,其话本或如杂剧,或如崖词,大抵多虚少实,如《巨灵神》、《朱姬大仙》之类是也。”“肉傀儡”是用小儿后生辈来扮演戏剧中的角色。可惜这些剧本如今都难以见到,没能流传下来。

第三类,说唱伎艺,或称讲唱文学。包括话本、鼓子词、赚词和诸宫调等。这类艺术形式以歌唱为主,有乐器伴奏,主要作用于听觉的美感享受。如“赚词”,就是联用同一宫调内的不同曲牌构成一种套曲,演唱一个故事。《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载:“唱赚在京师日,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以两腔互迎,循环间用者,为缠达。中兴后,张五牛大夫因听动鼓板中,又有四片《太平令》,或赚鼓板,即今拍板大筛扬处是也。遂撰为赚。……今又有复赚,又且变花前月下之情及铁骑之类。凡赚最难,以其兼慢曲、曲破、大曲、嘌唱、耍令、番曲、叫声诸家腔谱也。“可见赚词是综合和借鉴许多唱谱而创造的一种联曲词,其具体词文和曲谱惜今已失传。宋末人陈元靓所编《事林广记》中,录有南宋人创作咏蹴踘之事的一套赚词,为今所仅见,现录其中一、二片断以见一斑:

〔缕缕金〕把金银锭、打旋起,花星临照我,怎躲避?近日闲游戏,因到花市,帘儿下瞥见一个表儿圆,咱每便著意。

〔好女儿〕生得宝妆跷,身分美,绣带儿缠脚,更好肩背。画眉儿入鬓春山翠,带着个粉钳儿,更绾个朝天髻。

〔大夫娘〕忙入步,又迟疑。又怕五角儿冲撞我,没跷踢。网儿尽是扎,圆底都道松例。要抛声忒壮,果难为,真个费脚力。(www.xing528.com)

〔好孩儿〕供送饮三杯,先入气,道今宵打歇处,把人拍措。怎知他水脉透,不由得你。咱们只要表儿圆时,复地一合儿美。

〔赚〕春游禁陌,流莺往来穿梭戏。紫燕归巢,叶底桃花绽蕊。赏芳菲,蹴秋千高而不远,似踏火不沾地,见小池风摆荷叶戏水。素秋天气,正玩月斜插花枝,赏登高佶料沙羔美。最好当场落帽,陶潜菊绕篱。仲冬时,那孩儿忌酒怕风,帐幕中缠脚忒稔腻。讲论处,下梢团圆到底,怎不则剧。

这些民间伎艺的繁盛,对宋代戏曲的形成给予了直接影响。歌舞伎艺的声乐和舞蹈、服饰和演出程式,扮演伎艺的角色表演、脸谱形象、唱念做打,说唱伎艺在剧本题材、乐曲戏文诸方面,都为戏曲的产生创造了全面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种视听兼备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杂剧和南戏在宋代出现了。

杂剧,广义的杂剧概念是泛指各种伎艺表演,我们这里所说的杂剧是指符合戏剧条件的真正剧种。首先宋代的杂剧具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虽然现在我们看不到当时完整的脚本,但从一些笔记文和其他文献中,可以见到一些存目和故事梗概,《武林旧事》卷十著录了官本杂剧段数280本。经考证,从文献中共得剧目296种,可至今未见有完整剧本存世。如《东京梦华录·中元节》(卷八)条云:“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目连救母”是佛经中的故事,讲的是目连的母亲刘氏触犯了佛法,被打入阿鼻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目连是个孝子,为了救母,出家苦修,终于仰仗佛力,将母亲救出。但刘氏罪孽太重,虽出狱仍被罚为饿鬼,每逢食物到口即化为烈火。目连只得再求佛祖开恩,佛祖准其在七月十五日鬼节时,设盂兰盆会,给饿鬼施食,从此刘氏得到真正解救,与目连同升天堂。这个故事唐代变文中已有,情节十分曲折动人。宋代杂剧从原说唱文本发展而来,内容丰富得多,加上歌舞、扮演、说唱、舞台艺术的综合运用,竟然演了八天,观众如潮,可见内容是何等吸引人,故事情节是何等完整。

其次,宋杂剧有自己独立体制和角色系统。《梦粱录·妓乐》(卷二十)条云:

且谓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场四人或五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或添一人,名曰“装孤”。先吹曲破断送,谓之把色。……又有杂扮,或曰杂班,又名经元子,又谓之拔和,即杂剧之后散段也。顷在汴京时,村落野夫,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装为山东、河北村叟,以资笑端。

由此可知,宋杂剧的体制大体分为三节四段,第一节艳段相当于序幕,第二节是正杂剧,分两段演出故事,第三节是收尾,是打趣的小闹剧。这四段程式的内容也不是绝对不变的,可以从头到尾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作为宋杂剧整体四段的通例,对以后元杂剧一本四折的固定形式有着直接的影响。

宋杂剧的角色行当已有了系统性,共有末泥、戏头、引戏、副净、副末、装孤、装旦、次贴等八种,各有所职。其中末泥、副末、副净、旦、贴是五种角色的专称,直接为后来的南戏和北剧所继承。

南戏是宋代南方的一个独立戏种,不同于北方的杂剧,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流行于商业极为发达的温州一带。祝允明《猥谈》云:“南戏出于宣和以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其特点除语音用南方方音系统保留入声等外,还与杂剧的体制和程式不同。它不按三节四段的杂剧模式安排,不分折、曲,一般在戏首有一段介绍创作意图和剧情梗概的开场戏,然后演出故事。剧情可长可短,在曲调选择与组合方面也比较自由,语言通俗易晓。明代徐谓《南词叙论》云:“永嘉(温州)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这说明南戏更加贴近市民生活,形式上更加自由,故事性也更强了。

据考证,南戏名目有238种,但大多数难以断定是宋代还是元代的作品,所以笼统称之为“宋元南戏”。其中只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王焕》、《乐昌分镜》和《张协状元》五种,可以断定是宋代作品。而能见到完整剧本的又只有《张协状元》一部。剧本前往往用四句话来概括全剧大意,作为“题目”。《张协状元》的题目是:

秀才应举往长安,王贫女古庙受饥寒。

呆二小村口调风月,莽强人大闹五鸡山。

这是一部长达五十三场的完整的南戏剧本。故事情节是:张协上汴京赶考,路过江陵五鸡山时,雪中遇盗,身受重伤,仓皇逃到山下古庙中。原住庙中的农村姑娘王贫女出于同情,允许他在庙中养伤,并照料其生活。张协伤愈后,向贫女求婚,贫女不从。后经村邻李大公夫妇说合,成了眷属。不久,张协又去赴试,王贫女多方为之筹措盘缠。后张协到京考试中了状元,却忘恩负义,决意抛弃王贫女。这时,枢密使兼检校太尉王德用有个女儿胜花,打算招张协为婿,但张协以“只为求名不为妻”为由,拒绝了这门亲事,以致胜花郁闷而死。王太尉大为恼怒,他得知张协将出任梓州佥判,便自己有意出任梓州通判,位居张协之上以图报复。张协在上任途中经五鸡山时,正好遇见王贫女在山上采茶,他为了根除后患,竟用剑劈王贫女,并推她坠入深坑,但仅伤了一臂。此刻王太尉上任恰好经过这里,见王贫女貌似胜花,救了她,并认作义女,同赴梓州。张协知道后,十分忧惧,乃请谭节使从中调解,愿与王府义女联姻。花烛之夜,王贫女怒斥张协,经众人劝说,夫妻终于重归于好。

《张协状元》戏曲的主题思想与同时流传的蔡伯喈、王魁负心的故事相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现实意义。宋代士子登科,一跃龙门则身价十倍,地位一变,贵贱分明,休糠糟之妻而娶权贵之女的事,引起百姓的强烈愤慨。像《张协状元》、《王魁》这类剧,真实反映了这一社会问题,表达了人民的正义呼声,甚为群众喜闻乐见。

该剧在艺术方面,也较成熟。其规模宏大,情节完整,矛盾激烈,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张协是个极端自私、名利熏心的无耻儒生,当他处于困境时,摇尾乞憐,骗取王贫女的爱情,而一旦发迹,便翻脸不认人。剧本刻画了他刻毒、狡诈的丑恶嘴脸。而与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王贫女的形象,她勤劳、朴实、善良,她贫而不贱,乐于助人,自重自爱,表现了下层女子的优良品格。另外的一些配角,如李大公、李太婆、王太尉也写得有个性。不足的是安排张协与王贫女破镜重圆,有损于王贫女形象的完整性。全剧文笔浅白有余,精警不足。但总的来讲,在当时戏曲舞台上,《张协状元》一剧是达到了高峰的。下面摘录其中几个片断:

张协被强盗打伤后,暂栖古庙,王贫女照顾他,书中写道:

〔锁南枝〕

(生)平日在家里,须读古圣书。这般雪儿才下,多是饮羊羔,浅浅斟绿。或赋诗,或探梅,又怎知,这滋味。

(旦)君休要,举那时,目前是物不如意。衣又没被席全无,尽出不得已。君口食,奴自供,要睡时,先自睡。

(生)张协且安置,明朝定未起。遍身虚浮赤肿,今夜纸炉里弯跧,躲它风雨至。

(旦)奴进君,些子粥,更与君,旧纸被。

又如王胜花与她母亲赏春时的一段戏,其文辞与人物的身份、所处的环境和心情,都能和谐统一:

〔祝英台近〕(外唱)画堂深,人悄悄,春入杏花梢。膏雨弄睛,蝶粉蜂黄,相傍养花时候。(贴)碧藻,翠荇水底牵风,鱼游池沼。(合)画栏边,来往游人嬉笑。(外)时到,粉墙低,曲径窈,一段景偏好。小院邃亭,一簇神仙,珠翠镇相围绕。(贴)听道,卖花声过桥西,奇葩争巧。(合)乱莺啼,迁着乔林声闹。

剧中还大量采用民间曲调和口语,充满了生活气息,如:

(然后是净扮王婆婆上)唱:

〔麻婆子〕二月春光好,秧针细细抽。有时移步出田头,虼蚪要无数水中游。婆婆傍前捞一碗,急忙去买油。

(末白)买油作甚么用?

(净)买三十钱麻油,把虼蚪儿煎了,吃大麦饭。……

张协与贫女分别要赴京赶考时两人所唱的〔绛罗裙〕,夹有缠声“阿好闷”,如闻其声,如见其情:

(旦)君今去时奴阿好闷。有些钱,怎知奴便凑来助恁。(生)落得一个瘦损阿好闷。(合)各家把这泪偷揾。(生)一回上心阿好闷。感伊有许多村价至诚。(旦)你不分奴皂白阿好闷。(合)兀底须有神明。

从南戏仅存的《张协状元》这部完整的剧本中,还可以了解到它与北方杂剧的其他不同点:语音系统的不同,包括声调和韵部划分等;唱法不同,北剧一本戏由主角唱到底,南戏各角色都可以唱,合唱、独唱、对唱均可;角色类别南戏比北剧更细更完备,其生、旦、外、贴、丑、净、末七种,各有特点;语言上北剧偏雅,南戏偏俗。这是就大体而言,其实南戏北剧都是我国的民族传统戏曲,它们有很多共同处,并互相学习渗透,各自向着更完美的方向发展。到了元代,杂剧兴盛一时,南戏一度沉默;而到了元末明初,杂剧却走向衰微,而南戏则重新繁华,发展为明清时的传奇剧种,出现了汤显祖这样的优秀传奇作家,产生了“荆刘拜杀”和“临川四梦”这样的著名传奇剧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