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尚书》先秦散文研究:特点与成就

《尚书》先秦散文研究:特点与成就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尚书》的思想核心是商、周时代的政治观念。确实是抓住了《尚书》叙事简洁的特征。《尚书》形象、生动、深刻的语言艺术成就为整部著作增添了文学色彩。其次,《尚书》的语言也独具特色,成为后世语言学家研究当时语言的重要材料。

《尚书》先秦散文研究:特点与成就

三、《尚书》的成就及特点

《尚书》记事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时间跨度颇大,内容相当丰富。《尚书》不但记载了这一时期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传说和历史事件,比如尧舜禅让、鲧禹治水、太康失国、盘庚迁殷、周公摄政、成康之治等等,还广泛涉及政治、思想、宗教哲学法律地理天文、历法、军事等诸多领域。同时,也反映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奴隶社会的矛盾和斗争,以及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宗法思想逐步形成及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尚书》的思想核心是商、周时代的政治观念。殷商时代强调“天命神授”,周初统治者理性地思考并吸取了殷王朝被推翻的历史教训,在一定程度上扬弃了传统的宗教神学,提出“敬德保民”,认为“德”体现了上天的意志,“敬德”即“敬天”。从“天命神授”到“敬天保民”,体现了神权政治观的发展和演变。春秋之际,圣王不作,暴君迭出,人民困于虐政,敢怒不敢言。为救危世,史官作《书》,颂扬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君主效法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第二,明贤臣事君之道。自周王室东迁之后,君不君,臣不臣,臣弑君屡见不鲜,《尚书》中大量记述名臣贤相的事君之道,其目的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尚书》的作者未必有意为文,但其文章的艺术成就仍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就《尚书》的表达方式而言。《尚书》之文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虽为“记言”,却并不单调。

《尚书》中的记叙简明扼要,描写用笔不多也颇为生动,议论要言不烦而精警中肯,抒情皆直抒胸臆而富于感染力。如《禹贡》篇讲述大禹治水的经过,其中内容十分驳杂,但作者在对各地山水田土、草木金茶等物产的叙写却十分精练简洁,故而《伯子论文》中言:“凝叔论《禹贡》谓通篇皆记治水,而治水本为敷土,故首句曰:‘禹敷土’,言治水之本意;次句‘随山刊术’,言治水之功用;三句‘奠高山大川’,言治水之成效。一节只三句,包终通篇,而语简意明,又并不出一水字。”确实是抓住了《尚书》叙事简洁的特征。

《尚书》的整体文风比较质朴,记“论事”之言,重在意旨,故其所记,大都质实,不事藻饰。但其中也有部分作品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段,叙事生动形象。如《金縢》写周公摄政的一段事迹,用“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来对当时的天象进行描写,用笔省练,栩栩如生。再如《盘庚》三篇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在这篇文章中,盘庚动员大臣迁都,使用了很多比喻的手法,如“若颠木之有由孽”,说明迁都有利于国势;“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要求臣子服从命令;“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指责大臣危言惑众等。《尚书》形象、生动、深刻的语言艺术成就为整部著作增添了文学色彩。

《尚书》中也有部分作品议论说理十分缜密,如《汤誓》便是商汤讨伐夏桀时候的战前动员令,汤打着“吊民伐罪”、替天行道的旗号,陈述了伐夏的原因,一再强调“天命神授”,夏桀被讨伐是因为“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将发起战争的原因用简单的文字道出,显得义正词严,大义凛然,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染力。另外,一些训诰如《康诰》《酒诰》《召诰》等作品说理论证更加繁复周全,讲究论证的方法与技巧,如《周书·无逸》篇是周公摄政结束,害怕成王贪图享乐,荒废政事,告诫成王不要误国之作,试读开头两段: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祇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

成王年纪渐长,周公还政给他,于是告诫他不要贪图逸乐。开篇“君子所,其无逸”的中心论点便开门见山地被郑重提出,接下来,第一段说明君主要做到无逸,首先要了解小民耕作的艰辛;第二段引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证明君主无逸的重要性。作者在论述他的这一思想时,征引商周两代历史,引用了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诫成王强调“无逸”,必须先知道耕种收获的艰难和老百姓的痛苦才能享国长久。历史上凡是勤政爱民的君主,其政必兴;凡贪图逸乐的帝王,其政必败。从理论和实践上强调了“无逸”的重要性。《无逸》中心明确,说理细密,条理清晰,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凑,可以说是小具规模的论说文。(www.xing528.com)

其次,《尚书》的语言也独具特色,成为后世语言学家研究当时语言的重要材料。其语言的总体特征是文字古奥,语句拗口,韩愈《进学解》说它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非常准确地指出了《尚书》语言的这一特点。

《尚书》中保存了很多商周时期古老的词汇和一些词语最初的本意,因为语言也是有生命的,从语句的结构、词序的排列、词义的内涵等等也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那些古老的词汇、甚至当时那些鲜活的口语,在今天都会显得生僻艰涩、古奥难懂。另外,《尚书》在流传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差错,文字歧义现象很严重,如通假字过多而难以理解,形近、音近字误写,讲授、传抄过程中的错误也在所难免。加之后世欲对《尚书》进行整理或者伪造的学者,唯恐通俗的语言会使《尚书》失去古奥的意味,变本加厉地对其语言进行模仿。这些也都增加了《尚书》在阅读方面的困难。

《尚书》中有些作品使用了很多的语气词,生动地描摹了说话人的语气,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如《无逸》一篇中“呜呼”一词便反复出现多次,另有“嗟”“猷”“已”等常用的叹词、语气词。

《尚书》中还有些作品就其文学方面而言,已经取得了较高的、较全面的成就。如《周书·牧誓》:

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牧誓》记叙了商、周两军在牧野决战前,周武王勉励诸侯和士兵、部署军队、庄严宣誓、宣布纣王的罪行和作战纪律的情景。牧野大战是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争,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战使统治黄河流域六百多年的商王朝彻底覆灭。由于殷纣王大失人心,军队倒戈,武王大获全胜。《牧誓》是记载“牧野之战”最早的文献,它不仅是记录牧野之战的重要史料,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鲜明的文学色彩。誓词篇幅短小,内容却十分丰富。全文以誓诰为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记叙誓师之地以及此前的军队部署,场面非常宏大,突出了庄严、昂扬的战争气势,并明确交代了誓师的时间、地点。其中尤为成功的是为我们形象地描绘出了誓师的主角周武王威风凛凛、指挥若定的飒爽英姿。其中,“称尔戈,比尔干,张尔矛”几个命令排比而下,使我们仿佛亲历了一场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誓师。

第二部分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周武王宣布商纣王的罪行和战时纪律。众所周知,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信妲己,废弃祭祀,任用坏人。他还建造酒池肉林,剜比干的心,挖孕妇的腹,残害忠良,涂炭生灵,于是周武王便引用了古谣“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形象地揭示了殷商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振奋了周军的士气。“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多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多焉,勖哉夫子!”这里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行军和战斗时步调须一致,保持整齐的阵容。

誓词作为《尚书》六体之一,其构思往往是开篇阐明原因,接着揭露罪行,最后宣布纪律。原因说得明确、充分,罪行揭露得透彻、全面,纪律宣布得严明、充足。《牧誓》充分体现了“誓”这种文体的风格特点,可谓“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词断”(刘勰文心雕龙·檄移》)。

总之,从结构层次、叙述记言、修辞手法、特色语言乃至人物描写等方面,《牧誓》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