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尚书》的流传及对先秦散文研究的影响

《尚书》的流传及对先秦散文研究的影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朝廷的大力推广,再经过学生传承,《尚书》成为西汉的官学。《尚书》的研究在西汉就已形成了一个高潮。这部书是用大篆或籀文等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因此称为古文《尚书》。谈及《尚书》的流传,还应提到一个人,即三国末年的魏人王肃。《书集传》是宋代《尚书》注释的代表作。元、明、清三代将《尚书》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读本,对后世影响很大。

《尚书》的流传及对先秦散文研究的影响

二、《尚书》的流传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问题也最多。它的流传颇为曲折,其成书约在战国晚期,《尚书》篇目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学术氛围异常活跃,为了配合宣扬学术观点,诸子纷纷研究《尚书》,各种著作中也竞相称引《尚书》,据统计,先秦书籍中征引《书》时,提到具体篇名的约有四十多篇,为《尚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书在先秦时以多种形式广为流传,文字也不尽一致。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得很多典籍都毁于一旦,《尚书》也因此而散失不少。

汉代以后,到汉惠帝才开了书禁,文帝更是鼓励人民向上献书,《尚书》在西汉初存留二十八篇,秦朝博士伏生就靠这些残卷,教授于齐鲁地区。后来,伏生年过耄耋,汉文帝知道了他的事迹,召他入京城,但因年事已高,经不起舟车劳顿,文帝特意派晁错来从他学习。由于朝廷的大力推广,再经过学生传承,《尚书》成为西汉的官学。因为这部书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录流传,就称之为今文《尚书》或今《尚书》。此后,武帝立五经博士,大力提倡儒学。宣帝时则将每一经又分立出几家,共立十四经博士,每一博士带领手下若干弟子,他们各立“师法”,有自己独特的治学方法。由于经学已成为通向仕途的一大捷径,致力于学习经书的人数量激增。《尚书》的研究在西汉就已形成了一个高潮。东汉经学大师郑玄、马融都给《尚书》做过注。

汉景帝时期,鲁恭王为了扩建自己的宫殿,在拆毁孔子旧宅时,在墙壁夹缝中发现了用晚周民间字书写的数十篇文献,其中便有《书》。这部书是用大篆或籀文等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因此称为古文《尚书》。这些文献被交还到了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处,他经过整理后发现古文《尚书》比当时的通行本多出十六篇。孔安国在汉武帝时将古文《尚书》献至朝廷,因为在文字解读方面的困难,这部《书》成为天书而深藏于皇家图书馆中。直至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掌管点校这些书籍,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来校勘今文《尚书》,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秋》《仪礼》《毛诗》及古文《尚书》立为博士,统称为“古文经典”,当时的五经博士们甚是不以为然,由此引发了刘歆与他们之间的一场辩论,《尚书》研究史中历时漫长的“今古文之争”由此开端。

所谓今古文之争表面上看来虽是推崇哪种经书的争论,但其核心问题却是关系到孔子与古代圣王之“道”的大小的争论,也有解读的态度和方法问题。当然,归根到底,还涉及两派当时的影响力与声望的问题。大致来讲,今文学派继承的是先秦诸子的风气,他们主张通经致用;而古文学派则主动担负起保存和传播文献的责任,他们主张在训诂、文字间寻找历史。他们之间的争辩直至东汉时期,书籍流传渐趋广泛,最终民间私学压倒了官学,古文经学压倒了今文经学。后来由于《尚书》过于艰涩难读,《尚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式微。古文《尚书》后亡逸,仅存篇目,佚文散见于《汉书·律历志》等。(www.xing528.com)

谈及《尚书》的流传,还应提到一个人,即三国末年的魏人王肃。王肃非常博学,他伪作了孔安国的古文《尚书》,为此也可谓呕心沥血。首先,他搜集了众多文献中所引用的散佚文字,并将这些文字连缀成书,并伪造了孔安国的传,用以解释经典。为了凑足东汉儒者桓谭、班固所记载的《尚书》五十八篇,他先把伏生所传的二十八篇进行了拆分,增至三十三篇。另外,又从别处增加了很多致力阐明儒家以德治国的文字二十五篇。王氏苦心孤诣,其伪作言辞平易,毫无《尚书》佶屈聱牙之弊,所增二十五篇,经清代人阎若璩、惠栋等详加考辨,确证全属伪作。但也因其经文完整,注解清楚,很容易被接受,加之统治者的支持,逐渐取得正统地位而流传下来。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作为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经学史上重要的一部经典,为历代学者所重视。为了疏通经文,此后的历代学者们下了很大工夫,深入钻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自唐代开始,对于《尚书》的研究逐渐由训释文字转向对其经文内涵的探讨,贞观年间的孔颖达主持编纂《尚书正义》二十卷,是当时《尚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到了宋代,由于印刷术的普及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又形成了《尚书》研究的新高潮,据有关学者考证,当时的《尚书》研究著作数量达到二百余种,到南宋时和“孔传”合刊为《尚书注疏》。南宋蔡沈著《书集传》,废除前代烦琐考据,力求简明易读,有独到之见。《书集传》是宋代《尚书》注释的代表作。蔡沈是朱熹的得意门生,他的研究是在理学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提高了《尚书》研究的思想性,建立了《尚书》研究的“义理”之学。现存北京图书馆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尚书正义》20卷,是较好的《尚书》研究资料。

元、明、清三代将《尚书》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读本,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清代这一学术史上的鼎盛时代,关于《尚书》的研究著述多达190种,清代学者开始多角度研究《尚书》,从章句训诂、字文音义,到考证辨伪、校勘辑佚,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学术成就。如对于古文《尚书》孔安国的“传”进行辨伪的学者大增,他们在宋明学者提出质疑的基础上,严密钩稽,力排伪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惠栋的《古文尚书考》、丁晏的《尚书余论》等,都勘称为《尚书》研究历史中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清代以后,《尚书》研究在方法、理论方面也有突破性的进展,学者们不但继承了前代的研究成果,还特别注意采用西方的新方法研究《尚书》,并且成果斐然:如王国维的《观堂集林》、于省吾的《双剑img7尚书新证》都运用金文甲骨文、地下考古资料和文献材料互证,多有创见。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竺可桢顾颉刚等人则从历史地理天文历法等多领域、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研究《尚书》,也新见颇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