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冯谖客孟尝君》导读——先秦散文研究成果

《冯谖客孟尝君》导读——先秦散文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结果这次是“左右皆笑之”,就反映了一再发牢骚的冯谖,在孟尝君左右之人的眼中已经是一个非常可笑的形象。

《冯谖客孟尝君》导读——先秦散文研究成果

一、《冯谖客孟尝君》导读

《冯谖客孟尝君》是《战国策》中一篇在叙事、写人方面成就都非常高的作品,不仅具备了人物传记的特点,在写人方面非常细致,非常耐人寻味,而且行文的内在逻辑联系非常密切,体现出针线绵密的突出特点,这在此前的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且,作品中所写的冯谖其人,不仅富有鲜明的个性,也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作品也通过冯谖与孟尝君之间的曲折的故事,反映了士阶层与贵族阶级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这些,也都是我们在解读作品时应该细心体会的。

本文有九个小节,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二小节为第一部分。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以上为第一小节。先介绍了本文的主人公齐国人冯谖,因“贫乏不能自存”而托别人向孟尝君为自己提出请求,愿意到孟尝君的门下当门客,寄身求食。孟尝君姓田名文,他继承了其父靖郭君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孟尝君是他的封号。当时他是齐国的国相,是权高位重的贵族,也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他以养士三千而闻名天下,甚至连有一技之长的“鸡鸣狗盗”之徒都收养。他之所以花费大量的钱财物质去“养士”,那是出于战国时代贵族争权夺利的政治形势的需要,是为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作人才上的储备。所以当孟尝君面对冯谖的请求,首先关心的是“客何好”和“客何能”的问题。两番问答之后,当孟尝君得知这位冯谖既“无好”,也“无能”之后,“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这个“笑而受之”,颇耐人寻味,这显然不是满意的笑,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笑,甚至可能是一种冷笑。那为什么还要接受呢?因为在战国时代,这些贵族是不愿意落下不礼待人才,不喜欢士的名声的,因为伤了一个士的心,那可能导致别的士都不再到他的门下,所以孟尝君听了冯谖的情况后,本该是不接受的,但是不接受又不行,所以只能冷笑着接受这位门客,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选择。这里也体现了《战国策》在措辞用语、文字锤炼方面新的成就和特色,其中,像“笑”“受”“诺”这些原本极为普通的词语作者都给它赋予了非常丰厚的内涵,生动深刻地反映出了孟尝君非常细微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上的无奈。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以上为第二节。写冯谖三次“弹铗作歌”以求改善自己待遇的奇特行为。前面谈到这篇作品中文字内在的逻辑联系非常密切,文章的针线非常严密。就因为孟尝君的“笑而受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孟尝君左右的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给他安排了粗劣的食品。孟尝君把他的门客分为三等,最末的一等就是比较差的伙食及待遇;第二等门客可以“食有鱼”;最高的一等门客不但“食有鱼”,而且出门也有车子坐。冯谖“食以草具”,享受的是第三等门客的待遇。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对他享受的最低等级的待遇开始表示不满,他表示不满的方式和做法却又是非常奇特,靠在柱子上,弹着剑,唱着歌,“长剑呀,咱们回去吧,这里吃饭没有鱼”,公开表现他的不满。结果“左右以告”,孟尝君身边的人就把冯谖弹剑唱歌的事报告孟尝君。孟尝君于是提高了冯谖的待遇等级。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又开始弹剑作歌:“长剑呀,咱们回去吧,这里没有车子坐”。结果这次是“左右皆笑之”,就反映了一再发牢骚的冯谖,在孟尝君左右之人的眼中已经是一个非常可笑的形象。但是他们还是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孟尝君。报告之后,孟尝君说:“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把他和门下可以坐车子的门客一样看待,他的待遇又提高了一等,成了孟尝君门下最上等的门客。这里应该注意的是,面对冯谖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牢骚,孟尝君都满足了他的要求。为什么呢?因为孟尝君不愿意因为这样的小事,败坏自己喜欢士的名声,当然也体现了这么一个大贵族财大气粗的特点。取得了最上等待遇的冯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去拜访自己的朋友,对朋友说道,孟尝君把我当作上客看待,表现了冯谖对于这个待遇的满意。但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去吧,没有办法来养家。”孟尝君又一次满足了他的愿望,“于是冯谖不复歌”。随着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牢骚,人们对他的行为的看法也由“左右以告”“左右皆笑之”到“左右皆恶之”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在孟尝君府上人们的心目中,冯谖已然是一个“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的令人厌恶的形象。读者大概也会是这个印象吧。但是,且慢,这还不是真正的冯谖。

以上两小节为第一大段,先写了冯谖给人们留下的初步印象,一个没有喜好、没有才能、令人厌恶的贪心不足的贫士。

第三、四、五、六节为第二部分: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以上是第三、四节。写冯谖在他的要求一一得到满足后,自告奋勇为孟尝君到薛地去收债以及大胆的“焚券市义”之举。后来,当孟尝君田文真正到了用人之际,需要找一个人到他的封地薛去收债,这对于孟尝君来说当然是一件大事,因为封地上的收入是他财富的主要来源。于是他出告示说:“谁熟悉会计的技能,能替我田文到薛地去收债呢?”。孟尝君门客三千,但这时只有冯谖一人在告示上署上大名并写上一个“能”字。冯谖胸有成竹毛遂自荐般的这一举动,才开始引起人们对他刮目相看。连孟尝君也深感奇怪地问道:“此谁也?”而左右的回答却是:“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话于幽默风趣之中表明直到这时候,孟尝君左右的人也不知道冯谖这个人有什么才能,唯一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就是动不动只会弹着剑,唱着歌发着牢骚的人,也把孟尝君左右之人对冯谖的轻蔑讥笑、嘲讽鄙夷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个全无名气的冯谖居然自认为“能”完成收债于薛的重任,孟尝君为此感到惊奇。笑着说:“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可以看到,尽管孟尝君多次提高他的待遇,满足他的要求,但冯谖始终没有引起孟尝君的重视,在冯谖答应替孟尝君赴薛地收债的情况下,孟尝君才“请而见之”,并当面地再承认自己的过错:“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并再次询问:“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很干脆地回答:“愿之。”表现了他决意为孟尝君效力的义无反顾。于是准备行装,装好车子,满载着债券契约准备出发。在向孟尝君告别之时他又问道:“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一个看似无心的发问,一个财大气粗的率意回答,却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性格、展现人物的胆识才华做了有力的铺垫。我们从后面冯谖的行动可以看出,冯谖的这个问话是有目的,有用意的,而且也符合常情,收了那么多的钱,把那个地方特有的东西买回来一些那也是很正常的。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他提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也估计到孟尝君会有怎么样的回答。冯谖与孟尝君的一问一答,看似平常,却引出下文冯谖到薛地收债出人意料的处理办法,故前人评道:“问则有意,答则无心,幻出绝妙文字。”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以上为第五节。写“焚券市义”之举深得老百姓拥戴的情景。这节文字写了冯谖长驱着车马来到了薛地之后,对于老百姓大量债务采取了“焚券市义”的出人意料之举以及老百姓对孟尝君高呼“万岁”的感激之情。这也表现了冯谖的胆略气魄和远见卓识,反映了冯谖所具有的进步的“民本思想”。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以上为第六节。写孟尝君对冯谖“焚券市义”之举的不理解、不满意。结束之后,冯谖一路驱赶车马,回到了齐国国都临淄,一大早就去拜见孟尝君。这时的孟尝君还没有起床,他为冯谖的返回之快而感到吃惊,就赶紧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接见冯谖。一见面,孟尝君就迫不及待地问道:“责毕收乎?来何疾也!”可见,孟尝君最关心的是收债之事,唯恐发生意外。冯谖回答道“收毕矣。”孟尝君这时可能才想到冯谖出发时问的话,就问冯谖:“以何市而反?”冯谖就回答说:“你说过,看我们家所缺少的你就买。于是我就想,你的宫中堆满了珍宝,狗马充满了厩房,美人站满了你的身后。你家所缺少的就是义啊。于是我就为你买了义。”孟尝君很不理解,反问道:“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义你是怎么买的?”冯谖说:“你现在只有一个小小的薛地,你不把那里的老百姓当儿子一样去关爱,反而像商人一样从他们身上谋取利益。我已经假借你的命令,把那些债务赏给了老百姓,因此就烧掉了那些债券,老百姓都高呼万岁呢”。看到大量的钱财化为灰烬,孟尝君当然是深感痛心。但面对一位士,他又无可奈何的,非常不高兴地说:“先生,你就算了吧。”孟尝君的不满表明了他对冯谖的“焚券买义”行为的毫不理解。通过“焚券市义”这一行为的叙述,作者也是把冯谖和孟尝君进行对比的。冯谖大胆地做了这么一个决定并付诸行动,而孟尝君是毫不理解的,相比之下,突出了冯谖的远见卓识,他看到了民心的重要。这是一点。同时,焚券市义不但体现了冯谖的远见卓识,也体现了他的胆略和气魄,因为一个贵族享有封地,那是他财产的来源,追逐权力、追逐财富才是贵族们心中至高无上的追求,而冯谖把孟尝君大量的钱财化为灰烬,这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的。尽管孟尝君重士、爱士,但他的性格中还有非常残忍的一面。比如,同样是《战国策》中记载,由于他在天下享有盛名,有一次到了燕国,好多人都到街头想一睹孟尝君的风采,孟尝君这个人名声很大,地位很高,但却貌不惊人,个头矮小。有人看到之后,就非常失望地发表了一些议论:“想不到孟尝君个子这样矮小。”孟尝君听到这个话后,就下令他的手下在大街上乱杀一通,体现了这个贵族残忍的一面。所以冯谖焚券市义也是冒着一定的风险的,万一孟尝君面对财产的大量损失而表现出他性格中残忍一面的话,那冯谖就可能人头落地,冯谖敢于大胆地做出这样的决断,这是需要胆略和气魄的。尽管孟尝君不理解,但冯谖坚信,自己这样的做法会给孟尝君带来好处。(www.xing528.com)

以上四小节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冯谖与第一部分那个贪心不足、令人生厌的冯谖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有主见、有远见、有胆略、有气魄,这两部分对冯谖形象断然不同的表现,就会引发读者对冯谖原先那些行为的重新思考。他身为门客,却丝毫不讲自己的才能和喜好?为什么在对孟尝君毫无贡献的情况下却一味地提出生活上的要求?这些反常的行为之中深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对于这些问题,只要我们从战国时代士阶层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社会作用以及他们与统治阶级的关系出发,是不难获得答案的。原来,战国时代复杂而激烈的斗争为那些才华之士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他们凭借其聪明才华、奇谋异智,在社会斗争的舞台上充分地展示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的社会作用也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认可和尊崇。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几乎成为一股惹不起的社会力量。他们可以“朝为布衣而夕为卿相”,这也就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自信。他们即就是身处贫困,在投靠主人时也不会轻易地以身相许,也要对对方进行细致的考察和考验。冯谖在投靠孟尝君时对自己的才能不事张扬反而不断提出物质要求的举动,就是对对方的考验和考察。同时,也通过三次“弹铗作歌”的特立独行充分表现了他的自信,张扬了他的个性。孟尝君一再满足他的要求,提高了他的待遇,这使冯谖感到满意,也感到满足。按照士阶层“士为知己者死”的处世原则,冯谖也该报答孟尝君的知遇之恩了。所以,当孟尝君征召赴薛收债的人员时,冯谖便自告奋勇,请缨前行,决意为自己所满意的主人尽职效力了。

我们现在再回头对前两部分冯谖不同的表现做一个比较,就可以看到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在写人物的时候,运用的另外一个手法就是先抑后扬的手法。先贬低这个人物,使这个人物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可笑的,可恶的,贪心不足的人物,然后在后边再去表现他的才能。先抑后扬,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前后对比,相得益彰,使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也使文章迂曲有致,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以上为第七节。本节记述了孟尝君罢相就国受到老百姓热烈欢迎的情景以及他对冯谖的心悦诚服和感激之情。战国时代的政治舞台上到处都是硝烟弥漫,风云变幻。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在不断地进行,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齐国当然也不例外。危机终于降临到了权重位高的孟尝君的头上。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这个话听起来是非常的客气,我不敢把先王的臣子作为臣子,一句话就罢免了孟尝君的职务。在这种情况下,孟尝君只好离开京城,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在离家还有遥遥百里的地方,他就看到了一种景象,老百姓扶老携幼,都在道路上迎接他的归来。眼前的这一景象,让他震撼,让他感动,也让他对冯谖“焚券市义”之举真正感到心悦诚服,对冯谖的远见卓识感佩得五体投地。他说:“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其感激之情,真可谓发自内心,溢于言表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以上为第八节。写冯谖为孟尝君经营三窟而精心策划、辛勤奔走的情况。他为孟尝君西游于梁,成功地游说魏王,借助魏王给齐王施加压力,从而迫使齐王恢复孟尝君的权力地位。在孟尝君对自己心悦诚服、百般感激的情况下,冯谖趁热打铁地提出了自己新的想法,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他以“狡兔有三窟”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只有用多种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并说,你现在才仅仅有一个封地,还不能高枕而卧呀。请允许(我)再为你开凿第二个窟穴。他不仅决心要为孟尝君夺回已经失去的权力地位,还要为孟尝君争得更大、更牢固的权力地位,要倾其全力来报答这位主子的知遇之恩。此时的孟尝君对冯谖自然是言听计从了。于是,“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不仅拿出大量的钱财,还为冯谖准备了五十辆车子以壮行色。于是冯谖西行来到了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对魏惠王(即梁惠王)说:“齐王免掉了孟尝君国相的职位,那真是要把孟尝君送给诸侯啊,谁能先把孟尝君迎聘过来,谁就会国富兵强”。一番说辞耸动了梁惠王,于是梁惠王就把原来的国相封为上将军,把国相的位置空出来,派遣使者,携带重金厚礼前往齐国迎聘孟尝君。而此时的冯谖,却抢先而行,回到齐国,告诫孟尝君说:“千金,那是厚重的礼品;百辆车子,那是显赫的使者,齐王肯定会听到魏国的这一举动的。”魏国的使者往返三次,孟尝君一再谢绝,没有前往魏国。冯谖耸动了梁王前往齐国迎聘孟尝君,而孟尝君却一再谢绝,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文章设置的这个悬念,下文自然会给你解开的。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以上为第九节。写冯谖成功地为孟尝君经营三窟,恢复并巩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权力地位。“齐王闻之,君臣恐惧”,可以看出,这正是冯谖所要达到的目的。他策划的这个行动,就是要借他山之石以攻玉,那就是要给孟尝君造出影响,借助魏王对孟尝君虚相位以待及重金厚礼的迎聘,来给齐王施加压力,让齐王感到恐慌,担心孟尝君一旦真的到了魏国的话,那肯定是会竭尽全力地与齐国作对到底的,从而迫使齐王收回成命,恢复孟尝君的权力地位。果然,由于齐王君臣恐惧,就“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这里的“黄金千斤”,对孟尝君来说,仅仅是一笔财富而已;两辆装饰华美的车子,也仅仅是地位的标志。但送来的那把齐王身上的佩剑,却是生杀予夺的权力的象征。不仅送来了非同寻常的礼物,还带来了齐王亲笔所写的向孟尝君承认错误、请求原谅、并给其恢复相位的情辞恳切的书信。恢复相位,算是二窟已就。而冯谖则还要为孟尝君开凿三窟,以使其权力地位固若金汤,永不动摇。因此他认为,这时候还不能答应齐王的请求,这时才是孟尝君和齐王摊牌谈条件的时候,因为,在齐王君臣都感到恐惧的情况下,孟尝君向齐王提出什么样的条件,齐王都不会不答应。所以他让孟尝君向齐王提出了“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的要求。这一要求是苛刻的,也是很厉害的。因为在古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政体之下,宗庙祭祀是非常重要的,宗庙的存在就象征着国家的存在。由于这个原因,连宗庙祭祀所用的器物都带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一般的人都是不能看的。所以“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实际上是拿齐国的先王先祖作了掌控在孟尝君手上的抵押品。此时此际,齐王也不敢不答应孟尝君这一苛刻的要求。“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至此,冯谖才认为孟尝君可以高枕为乐了。三窟指的是:孟尝君的封地、在京都中的相位、建在孟尝君封地上的齐国的宗庙。这一招数对于维护和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权力地位有非同寻常的作用,起码有二层意义:一是宗庙建在孟尝君的地盘上,使齐王今后不敢再对孟尝君轻举妄动;另外,当别的国家进攻孟尝君的封地时,齐国也会全力以赴地保卫它。这招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是非常厉害的,使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非常巩固,就像文章结尾所说的:“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后来孟尝君做齐国国相长达数十年之久,没有任何祸事。这绝非是因为孟尝君一贯的英明正确,而就是因为“立宗庙于薛”。之所以这样,而其根本原因一如作品所云:“冯谖之计也”。

以上三节,为本文的第三部分,也是本文的高潮。写了冯谖成功地为孟尝君经营三窟的经过,生动地展示了冯谖卓越的政治智慧以及对于孟尝君的知遇之恩忠心耿耿、尽心竭力的报答。

综观全文,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既具有鲜明个性,又颇具时代特色的士人形象。他“贫乏不能自存”,知识分子没有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手段,在他们未取得事业的成功之前,一般都处于艰难困窘的生存状态,要依附于一定的社会阶级或阶层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他就“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智慧,对人生充满着自信,他因此在寻求自己的依附对象时,要做精心的选择和考察。到了孟尝君府上后,冯谖通过颇有个性的三次“弹铗作歌”完成了对孟尝君的考验和考察,并得到了令他满意的结果。接下来按照士阶层“士为知己者死”的处世哲学,竭尽全力来报答孟尝君的知遇之恩,创造出人生的辉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他自告奋勇地以“焚券市义”的惊人之举为孟尝君“收债于薛”,又以“经营三窟”的尽心尽力、不辞辛劳完成了对孟尝君的报答。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智慧,尽现了人生的风采。他在孟尝君心目中也由当初出于无奈的“笑而受之”变成了言听计从、无比感激的贵客和智囊,从而完成了对这一人物形象出色的展示和塑造,也非常典型、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士阶层与贵族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篇作品在艺术上也是上乘的,在手法和技巧上有许多独到之处。

其一,这篇作品出色地运用了抑扬对比,先抑后扬的手法。前面先抑,把冯谖写成令人可笑的,令人可恶的贪心不足的人。后面,再用扬的手法,突出冯谖的才能、胆识和智慧。孟尝君虽然门客三千,但当他用人的时候,寻一个懂得会计之技的人的时候,只有冯谖一个踊跃报名,愿意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开始突出冯谖的才能,而且收债的时候又采取了一种让人感到非常出奇,甚至震惊的做法,干脆把债券一把火烧光,既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又体现了他的胆略气魄,也表现了冯谖面对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所具有的长远眼光。果然,后来局势的发展验证了冯谖判断的正确。孟尝君在齐国被罢免了国相,回到了封地的时候才真正对冯谖心服口服,说:“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抓住时机,趁热打铁,为孟尝君“经营三窟”,最终不但巩固了他的地位,还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孟尝君的权力。直到全文结束,我们才看到了作者真正要展示给读者的冯谖。这种抑扬对比的手法,使文章富于波澜,读来兴味盎然,引人入胜。

其二,出色的行动描写是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征。比如,文中先写了三次“弹铗而歌”,一个本身“贫乏不能自存”的寒士,在做了孟尝君的门客之后,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弹铗作歌”来表达对生活待遇的不满。初读此文,读者对冯谖也可能会有像孟尝君“左右”之人同样的看法,“可笑”“可恶”,乃至贪心不足、不识时务等等。但读完全文,我们会从中感受到冯谖敢于不断提出对生活待遇的要求,正表现出他的自信。同时,我们也看到,三次“弹铗而歌”也是冯谖对自己要投靠的主人的考察,他虽然是“贫乏不能自存”,但绝不会把自己盲目地贱价拍卖。作为行动描写,作者后边着力写了冯谖为“焚券市义”“经营三窟”的行动,不仅表现了冯谖过人的聪明才智,也突出了冯谖“士为知己者死”的处世信条。在这一系列的生动的动态描写之中,层层深入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鲜明而独特的形象。

其三,语言生动、形象、幽默,也是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比如,作品对冯谖三次“弹铗作歌”以及孟尝君左右之人对此作出的“可笑”“可恶”的反应的叙述,当冯谖自告奋勇地要赴薛收债时,孟尝君问身边的人:“此谁也?”而左右的回答是:“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既生动,形象,又非常幽默。读到此处,不禁会让人会心一笑。

从总体上来看,《战国策》不仅有了丰富的、圆熟的写人技巧,而且还出现了把一个人的事迹相对集中表现的记人作品,这篇作品以及《苏秦始将连横》就都具有这个特征。这些作品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也为我国人物传记的写作开了先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