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玉簪记》中的爱情与宗教冲突

《玉簪记》中的爱情与宗教冲突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9]所作《玉簪记》,万历年间已有文林阁、广庆堂、继志斋、世德堂等多种刊本。(生)多谢厚情,感铭肺腑。……(生)多谢多谢。正说明他们对《玉簪记》表现爱情对神圣宗教挑战的意义,尚缺乏理解。

《玉簪记》中的爱情与宗教冲突

(一)爱情对神圣宗教的挑战——《玉簪记》

在明代万历年间,除了汤显祖这位杰出的启蒙主义剧作家以外,在戏曲创作上表现出反封建思想倾向,而在艺术风格上与汤显祖的剧作有某些共同之处的戏曲家,形成一股进步的潮流,也许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就戏曲创作的基本倾向而言,大体上都可以归属玉茗堂派(或称临川派),而与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异趣殊途,其中在剧坛上长期盛演不衰、影响较大的一部喜剧,是高濂的《玉簪记》。

高濂,字深甫,号瑞南,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工词曲,不详其生平,约万历三十一年(1603)前后在世。[29]所作《玉簪记》,万历年间已有文林阁、广庆堂、继志斋、世德堂等多种刊本。剧中写书生潘必正和道姑陈妙常的恋爱故事,出于《古今女史》中的记载:“宋女贞观尼陈妙常,年二十余,姿色出群,诗文俊雅,工音律。张于湖授临江令,宿女贞观,见妙常,以词调之,妙常亦以词拒(词载《名嫒玑囊》)。后与于湖故人潘法成私通情洽。潘密告于湖,以计断为夫妇。”《孤本元明杂剧》中有《张于湖误宿女贞观》杂剧,《国色天香》中有小说《张于湖传》,皆以张于湖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情节虽较生动。但未能摆脱才子佳人风流韵事格调,《玉簪记》传奇既继承杂剧、小说中该故事的基本情节和某些场面处理的手法,又能突出潘、陈反封建礼教、反宗教崇拜的爱情故事这条主线,张于湖借围棋挑思、题词传情,只是为日后判决王尼姑、王仁公案张本,是一条起陪衬作用的副线,潘、陈虽有“指腹为婚”之说,但是他们自由恋爱的行动本身,却是对封建包办婚姻叛逆,以道观圣地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之所,陈妙常在听观主讲经之时,心里却“暗想分中恩爱,月下姻缘,不知曾了相思债”,她爱上潘必正后,就大胆地私下结合,尽管有观主的刁难阻拦,却巧妙地追别情人,这是爱情对神圣宗教的挑战。潘必正冲破封建家长(姑姑女贞观主)的约束,主动地选择意中人道姑陈妙常,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叛逆性的进步行为,陈、潘相爱于潘下第失意之时,其间穿插了于湖、王仁对陈妙常的挑逗与追求,而陈妙常能机智果断地拒绝了他们,对潘则一往情深,表现了她高尚雅洁品格和坚贞不渝的真挚爱情;潘必正进士及第之后,立即向陈妙常报喜,随即到观迎娶完婚,不弃贫贱,不负爱情誓言。在整个喜剧的构思中,能于旧关目中翻出新意境,在才子佳人的爱情剧,《西厢记》、《拜月记》(《幽闺记》)、《牡丹亭》之后,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塑造陈妙常形象是很有特色的,她原是大家闺秀,在兵荒马乱父死母散、落难为道姑的遭遇和处境中,养成她区别于一般闺秀的性格,既立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洗清净之心,悟色空之念,又不甘在空门中虚度年华;既向往理想的幸福生活,自觉其青春之可贵,又能善自珍重,婉拒于湖词挑,不轻许人,既热烈追求理想情侣,执着于潘必正的爱情,又能理智、巧妙地处理与观主的特殊关系,到时机成熟之时才公开与潘的私情,使观主只能顺水推舟、成全美事。在这个道姑身上闪烁出青春的光芒、显示出人性的美,《手谈》、《幽情》、《寄弄》、《耽思》、《叱谢》、《词媾》、《姑阻》、《促使》、《追别》等出,从各个不同侧面,表现出陈妙常的性格特征。昆剧盛演《茶叙》、《琴挑》、《问病》、《偷诗》、《姑阻》、《失约》、《催试》、《秋江》(即《追别》)等出,至今仍不失其艺术魅力。特别是《秋江》,一直是受观众激赏的折子戏之一,把热恋中情侣被迫分别、陈妙常机智地摆脱观主的监视急忙忙赶上潘必正时的激动之情、互相倾诉衷曲的动人场面,比《西厢记·长亭送别》、《倩女离魂》“魂追王生”的类似情景,别有一番意趣:

……(生)多谢厚情,感铭肺腑。……今得见你,如获珍宝,我与你同行一程如何?(旦)甚好。

[小桃红]秋江一望泪潸潸,怕向那孤篷看也。这别离中生出一种苦难言,乍拆散在霎时间。心儿上,眼儿边,血儿流,把我的香肌减也。恨杀那野水平川,生隔断银河水,断送我春老啼鹃。(www.xing528.com)

[下山虎]黄昏月下,意惹情牵。才照得双鸾镜,又早买别离船。哭得我两岸枫林都做了相思泪斑,打叠凄凉今夜眠。喜见我的多情面,花谢重开月再圆。又怕你难留恋,好一似梦里相逢,教我愁怎言。

[醉迟归](旦)意儿中无别见,忙来不为贪欢恋。只怕你新旧相看心变,追欢别院,怕不想旧有姻缘。那其间拼个死口含冤,到鬼灵庙诉出,灯前和你双双发愿,(生)想着你初相见,心甜意甜;想着我乍别时,山前水前。我怎敢转眼负盟言,我怎敢忘却些儿灯边枕边。只愁你形单影单,只愁你衾寒枕寒;哭得我哽咽喉干,一似秋风断猿。(旦)奴别君家,自当离却空门,洗心待君,君家休得忘了奴。有碧玉鸾簪一枝,原是奴家簪冠之物。送君为加冠之兆,伏乞笑纳,聊表别情。(生)多谢多谢。我有白玉鸳鸯扇坠一枚,原是我家所赐,今日赠君,期为双鸳之兆。

曲辞俊秀清丽,情真意深,说白简洁生动,紧扣典型环境,点题自然灵巧,不落俗套。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能品》评此剧“幽欢在女贞观中,境无足取”。吕天成《曲品·新传奇品》称该剧“词多清俊。第以女贞观而扮尼讲经,纰缪甚矣”。正说明他们对《玉簪记》表现爱情对神圣宗教挑战的意义,尚缺乏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