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洋烟画:烟盒附送的洋画儿

洋烟画:烟盒附送的洋画儿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洋画儿”是“洋烟画”的简称。约定俗成,也把卷烟叫做“洋烟卷儿”,或简称“烟卷儿”。“洋烟卷儿”每盒十支,各有商标,分上、中、下三等。西商为了营业竞争,吸引顾客,在上、中等的烟盒里,各附画片,随烟奉送。吸烟的人,欣赏洋画儿者极少,一般都把它丢与自己的儿女或亲友的儿童。初得洋画儿,视为玩物,积存既多,渐感兴趣。水彩画法,栩栩如生。

洋烟画:烟盒附送的洋画儿

老年人回忆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往事,常常从一件小东西引起。我就是从无足轻重的“洋画儿”,时时想起使我终生难忘的三件事:一件是在亲属中和我感情最深而夭折的韵侬表姊,一件是我在童年时期怎样懂得了小说和戏曲,一件是我在童年时期怎样能认识了鸟的种类和市井生活。这三件事,都与“洋画儿”有关。

“洋画儿”是“洋烟画”的简称。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清末时代,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创办烟草公司,垄断中国生产的烟草,制成卷烟,转售国人,大量的利润,流入他们的私囊。卷烟捷便,国人趋之若鹜,弃旱烟、鼻烟而转吸卷烟者,风靡一时。当时输入中国的舶来品,都习惯地冠以“洋”字,如“洋布”、“洋蜡”、“洋铁壶”、“洋袜子”。约定俗成,也把卷烟叫做“洋烟卷儿”,或简称“烟卷儿”。“洋烟卷儿”每盒十支,各有商标,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的是“老刀牌”、“三炮台”、“丁字牌”、“顶球牌”、“黄金龙”、“白金龙”;中等的是“大前门”、“大联珠”、“红锡包”、“哈德门”、“翠鸟”、“大美丽”、“金鼠”、“菊牌”;下等的是“大婴孩”、“小鸡牌”。西商为了营业竞争,吸引顾客,在上、中等的烟盒里,各附画片,随烟奉送。画的内容,都是生活中习见习闻的历史人物、小说人物、戏曲人物、风土世态、花卉翎毛、文物名胜、成语谚语。或用工笔重彩,或用水粉油画,或用像真摄影。分门别类,彩色、单色,印制极精,颇有艺术风味。因附庸于“洋烟卷儿”内,所以称之为“洋烟画”,简称为“洋画儿”。

吸烟的人,欣赏洋画儿者极少,一般都把它丢与自己的儿女或亲友的儿童。当时,儿童的文化艺术生活,贫乏得可怜。初得洋画儿,视为玩物,积存既多,渐感兴趣。加以同学邻友,各出所有,互相炫耀,评朱论紫,以有易无,由一张而思集全套,以一种而广搜他种,渐渐地养成一种“集洋画儿”的艺术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儿童们从洋画儿的内容上,博得了许多历史人物、小说人物、成语谚语、风俗习惯、文物古迹以及动植物等一般常识

我最初接触洋画儿,是在一九一四年,时年四岁。春秋佳日,常到外祖母家中去住。表姊韵侬,长我八龄,她虽然只有十二岁,因为发育健全,在我的心目中,她已是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当时我的表兄少亭、少森,都已学戏,少亭习老生,少森习武生,髯口、马鞭、刀枪把子,应有尽有。我童年好奇,总想摸弄着玩耍。表姊怕我失手损坏,便拿出她储藏的洋画儿,哄着我玩。第一张映入眼帘的是“大前门”烟中的“中国成语类”。画面上画着一棵大树,一股泉水,两个儿童,一个指着白如匹练的清泉,一个指着盘曲纠结的树根。我不懂画面的内容,表姊便指着洋画儿,教我认识了“水有源头木有根”七个字,并解释说:“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不论什么事物,都有它的根源,就像大树必有根柢,大水必有源头一样。”可以说,从这张洋画儿,我开始认识了字,也开始懂得了什么叫成语以及成语的意义。她收集的这种洋画儿很多,陆续地送给了我,什么“雁来秋色新”、“小姑做鞋嫂有样”、“昔孟母,择邻处”、“六月卖毡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外还有“丁字牌”的“水浒人物”,什么“大刀关胜”、“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行者武松”、“鼓上蚤时迁”、“霹雳火秦明”。“老刀牌”的“古人”,什么周武王、姜子牙、介之推、楚霸王、赵云张飞黄盖、孔明、铫期、马武、秦琼、尉迟恭常遇春、胡大海。当我从表姊口中知道了这些洋画儿中的人物,爱不释手地玩弄的时候,韵侬表姊时常问我:“你将来长大了,想当哪一种人物?”我未即回答,反问表姊喜欢哪个人物,表姊说她最喜欢赵云,我就迎合她的心理,冲口说出:“我将来要当赵云。”表姊笑了,把我揽在怀里,拍着我的肩膀说:“你真聪明!”

也许自尊心是人的天性。在刚刚解事的童年,就爱听旁人夸赞自己聪明,何况夸赞我的,又是我心目中最爱慕的表姊。从此,表姊的声容,深深地印在我心里。爱屋及乌,睹物思人,她送给我的那些洋画儿,珍惜而藏者数十年,直到“史无前例”的时候,才在“抄家”中全部失去。

我以特殊的感情,时常展玩表姊最喜欢的那张赵云的洋画儿。五岁在家读书,曾向塾师请问:“洋画儿上的赵云为什么抱着一个婴儿,站在船头?”塾师板着面孔教训我:“老实地念五经四书,正经地作诗词歌赋,不要问这些小说、戏文!”由赵云而引到小说、戏文,更使我懵懂不解。倒是父亲性格开朗,在一个纳凉的夏夜里,我拿着这张洋画儿,请教父亲。父亲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了“赵云拦江夺阿斗”的故事,又告诉我赵云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人物。过了几天,我又把大批的“古人”洋画儿、“水浒”洋画儿拿出来请教,父亲又告诉我,这些人物都见于小说。中国有四部著名的小说——《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从此,我就常常追问每部小说的内容。有一天,正遇到梁惠亭姨父在座,他是位花脸演员。他又告诉我:“你现在认字不多,小说看不下来。这些小说里的故事,有些情节好的都编了戏,演在台上,叫你爸爸多带你看看戏就明白了。”童年好奇,不知则问,以后见着姨父,我就向他请教什么是“戏”,如何演“戏”。姨父喜欢我是个演花脸的材料,不以饶舌为嫌,详加讲解。从此,我不但懂得了什么是小说,也懂得了什么是“戏”。对于洋画儿,爱好更深,搜求更勤,撒下了数十年来“集洋画儿”艺术活动的种子。(www.xing528.com)

幼年时还不懂得“集邮”,后来才知道我的“集洋画儿”活动,就如同“集邮”。“集邮”要套套集全,张张完整。我的“集洋画儿”,也要配全成套,力求整洁。到了上高小的时候,我已集全了几套,除“老刀牌”的“古人”、“丁字牌”的“水浒人物”、“大前门”的“中国成语类”是在表姊送给我的基础上逐渐配全的以外,还收集了“红锡包”的“各种禽鸟”、“翠鸟”的“上下对鸟”、“菊牌”的“各色菊花”、“顶球牌”的“三百六十行”、“哈德门”的“江南风物”。从这些洋画儿里,我认识和辨别了各色禽鸟,诸品名菊,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工作形态,苏州、无锡杭州一带的风景、世面。尤其是“翠鸟”的“上下对鸟”,别致有趣。画面是上下左右的两个对角各画一只美丽的鸟,正看,反看,横看,侧看,形象如一。水彩画法,栩栩如生。与“红锡包”用国画工笔画成的“各色禽鸟”,风格虽殊,同样可爱。有一次,在学校博物课,博物教员把许多禽鸟标本摆在讲台上,准备讲解。他还没有开口,我就站起来,指着标本说出哪一个是鹦鹉,哪一个是黄鹂,哪一个是伯劳,哪一个是戴胜,哪一个是沼雀,哪一个是斑鸠。教员初欲阻止以防扰课,可是听我说得头头是道,反而缄默不语,任我信口开河。最后他带着诧异的神气,问我的家里是不是卖鸟的,我摇首示否。他又问我为什么这样清楚地认识许多,我答以从洋画儿上看到的。他似乎很惬然地说:“我有时看到胡同里的儿童,用石片敲洋画儿以赌胜负,认为洋画儿是不文明的玩意儿,哪知它会丰富知识,对于儿童是有益的。”我似乎也惬然地说:“洋画儿是好玩意儿,谁肯用石片敲它?”他问我如何搜集,如何保存,并叫我把那套禽鸟洋画儿带给他看。再一次上博物课时,我兴致勃勃地把那套洋画儿献给了他,结果是石沉大海。

还有一次,国文教员出了个作文题目:“市井”。那时用文言作文,题目自然是古典化了。市井,就是描写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情况。十一二岁的孩子,哪里懂得社会。文思枯竭的我,忽然想到洋画儿上的“三百六十行”,于是振笔疾书,把洋画儿上那些行业的工作形态,照图描写一番。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又把“哈德门”洋画儿上的“江南风物”也附带着写上几笔。发卷时,竟获得全班冠军。老师的朱笔批语是:“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未易之才,前途无限。”我如中头彩似的把作文呈阅于父,父亲问我:“各行各业,你哪里会知道许多?”我答以:“从洋画儿上得来,按洋画儿上写去。”父亲哑然失笑。此后,他不时地把些新鲜别致的洋画儿,带给了我。

可能我在洋画儿上尝到了甜头,从初小到高小,从初中到高中,搜集洋画儿的活动,从未间断,种类也与日俱增。到了一九二七年,我十七岁的时候,又集存了“金鼠”的“西游记人物”、“大美丽”的“红楼梦人物”、“大联珠”的“封神榜人物”、“美丽牌”的“电影明星”,还有“百丑图”、“戏曲脸谱”、“江南谚语”、“文物”、“戏出”,等等,虽然不能每套俱全,却也有类必备。其中以“封神榜人物”轰动一时,形成了一个“集洋画儿”的高潮。原因是这家烟草公司经营“大联珠”、“黄金龙”、“白金龙”三种香烟,都附带“封神榜人物”画片。“黄金龙”每包售价六角,“白金龙”四角,“大联珠”只售铜板十六枚。烟价高低悬殊,画片也配置各异。“封神榜人物”全套共一百多张,以姜子牙、邓九公、龙吉公主三者为最“珍贵”;准提道人、燃灯道人、魔家四将、韦护、赵公明等次之;三大士、梅山七怪、金吒、木吒等就是一般常见的了。所谓“珍贵”,并不是画法出奇,而是商人故弄狡诈,把这一部分画片缩小印量,以示“稀罕”。又把这一部分所谓的“稀罕”,配置在高价的“黄金龙”、“白金龙”烟盒内;十六枚一包的“大联珠”里是轻易见不到的。但是这一套画片,毕竟画得精彩,印得精致,“集洋画儿”者都想集为全套。为了互通有无,同好者自发地产生了一个洋画儿集市,地点就是现在西单东拐角的清泉池浴室前面。每天下午三时以后,集画者就像集邮者一样,各携夹嵌洋画儿的册子,麇集盘旋,熙攘路侧。互换的标准,是经过公议而取得一致的。例如:一张姜子牙,须用魔家四将,准提、燃灯道人等七八张才能换到;而一张准提道人,又须用魔家四将四张才能换到;魔家一将,则以一般的画片五六十张才能换到。有些集画者急于求全,只得央求亲友,高价购买“黄金龙”、“白金龙”,以期得到所谓“稀罕”之品。当时我正在京兆高中读书,时常由地安门兵将局步行到洋画儿集市,进行交换。我这样的以苦为乐,并不是单纯地为了集全这套洋画儿,而是这套洋画儿的人物构图,取材于“广百宋本”的“封神绣像”,形象丰富,神态生动,服装色彩鲜明,姿势接近戏曲。我已从惠亭姨父学会了京剧花脸,时常在学校的游艺会上演出。从这套洋画儿上,仿佛得到了启发,对于花脸的造型、亮相、姿势、神气,更能进一步地深入了解,对于我以后的演出,不知不觉地增加了营养。

从洋画儿上得到某些启发者,戏剧界颇不乏人。马连良创制的纱质员外巾,外形古朴,内现发,就是偶然看到了“老刀牌”洋画儿的谢安而触动灵机的。李桂春(李少春之父)在上海演出连台本戏《水泊梁山》,创造九纹龙史进、豹子头林冲的扮相,也是参考了“丁字牌”洋画儿的“水浒人物”。上海绘制连台本戏布景的专家俞独手,曾以洋画儿为资料,在大的构图和小的装饰中,多所撷采。余派老生王少楼,生前收集洋画儿最多,各门各类,应有尽有。

“集洋画儿”的高潮,一直延伸到一九三七年,花样翻新,层出不穷。那时我已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工作,无暇搜集,只在隆福寺庙会的洋画儿摊上,买到一全套“三拼动物”。这种洋画儿,共数十张,每张分画头、身、尾三个部分,可随意拼成奇形怪状的动物形象。例如:一张是“马尾”,一张是“龙身”,一张是“牛头”,衔接之处,尺寸吻合,拼起来形成一兽,奇而有趣。一九四八年后,烟卷盒内,洋画儿虽减,而儿童“集洋画儿”之风未减。新中国成立后,我记得在五十年代前半期,还有彩色的洋画儿画页,整版印行,整张出售。每一大张分四十小张,或六十小张。买来一张,可以化整为零。画面多以人物为主,除《杨家将》、《三国志》、《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小说人物外,还有连环画式的故事性题材,如“武松打虎”、“岳飞枪挑小梁王”等。更有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画页,如“赵一曼”、“黄继光”等,尤其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我的儿女们,似乎也受到我的熏陶,把买来的洋画儿剪下来夹嵌在白纸册上,时时展玩。他们和他们的同学,似乎都是从艺术兴趣出发,从不敲扇洋画儿以赌输赢,而是形成了以“集洋画儿”为乐趣,从而获得丰富知识的艺术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