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国农民解决社会危机的初步尝试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国农民解决社会危机的初步尝试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平天国起义就是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农民阶级力图解决社会崩溃和亡国危机的初步尝试。改南京为天京,并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建立了与清朝地主阶级专政相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国农民解决社会危机的初步尝试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9世纪中叶,在清朝末期腐败和西方殖民入侵造成的社会危机、民族危机面前,中国社会原有的组织能力和社会凝聚力急剧下降,为了应对危机,中国各个阶级、阶层都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太平天国起义就是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农民阶级力图解决社会崩溃和亡国危机的初步尝试。

1851~1864年在中国南部大地上发生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反封建专制的农民斗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等率领10000多拜上帝会会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并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建立了与清朝地主阶级专政相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

1.建立理想社会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洪秀全在天京定都后,从“天下总一家,人间皆兄弟”的理想出发,规划、设计了这一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的《天朝田亩制度》。这个纲领具体描绘出了太平天国革命的社会理想蓝图。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按人口分田。依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分为三级九等,按人口分配,土地所有权归天国。其具体办法是:“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半。”并在年龄上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无论男女,以16岁为界,自16岁以上,每人可得田一份,15岁以下则减半。”由于各地区土地及人口多寡不一,收成丰歉也不一,所以必须以丰赈荒,“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做到“丰荒相通”,力图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还规定了产品的分配制度。按照它的规定,每25家为社会的一个基层单位,称为“两”,其长官称为“两司马”,两司马总管25家的生产、分配、宗教军事教育等等。在产品的分配方面规定,以“两”为基本单位,设一国库,每户全年所得,除按规定标准的口粮留下以外,余皆交国库统一处理。遇有婚丧等额外开支,国库按规定支付。国库还供养年老、残病者和孤儿。此外,还要求每户农民在房子周围种桑树、养鸡5只、母猪2头。每两还设一礼拜堂,每逢礼拜日由伍长各率男女到堂礼拜,平时则供儿童们读书习字。《天朝田亩制度》用这种“通天下皆一式”的平均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产品的公有制,来实现经济方面的人人平等,做到“处处平均,人人饱暖”,使大家都能享“皇上帝大福”。这实质上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除了解决土地和产品分配问题以外,还规定了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宗教、习俗、赏罚、人员的升贬等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平分土地,建立一个“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集中反映了广大农民渴求获得土地,要求摆脱被剥削、被压迫地位的愿望。它所设计的计口分田,虚实相济,丰荒相通的土地平均分配方案,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字样,但很显然是必须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前提的。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统治存在的经济基础,是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就是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因此,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又有力地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这就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意义。这是《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的精华所在。

然而《天朝田亩制度》认为,只要平分土地,按照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法分配生活必需品,就可以消灭贫困,实现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美好理想。这实际是农业社会主义空想。事实是,从小农经济中将不断造成阶级的分化和贫富的对立,根本不可能消灭压迫和剥削。历史发展说明这样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是行不通的。因为:第一,《天朝田亩制度》描绘的农民阶级的理想王国,只不过是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而已,它是建立在个体劳动、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小农经济社会里,要实行绝对平均的分配原则,只能是穷拉平,事实上也拉不平。《天朝田亩制度》企图将整个社会经济永远固定在这种落后生产方式的模式内,这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历史的倒退。第二,《天朝田亩制度》不仅要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而且企图消灭一切私有制,不仅要平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而且要破除一切私有财产制度,即要平分全部农民包括一部分中农和富农的土地财产,以及个体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财产,农民劳动所得除能留下够自己消费的部分外,剩余产品都上交国库,其物品和银钱也不准私有,这样一来,农民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去交换了,也无法扩大再生产,这打击了广大农业生产者和工商业者的积极性,打击了当时客观上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是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同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完全背道而驰。

《天朝田亩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办法、社会改革方案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天朝田亩制度》虽然曾经公布过两次,但由于当时军事斗争频繁,人口、土地经常变动,实际上无法兑现,所以始终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成了一纸空文。太平军进军安徽、江西后,就不得不按实际需要和现实可行办法行事,于1854年由东、北、翼三王出面奏准天王,实行“照旧交粮纳税”政策。这个政策实际是在不改动原有土地所有制——允许地主收租的基础上,“依旧例章程”,交粮纳税,它没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平分给广大贫苦农民,而是承认了原有的土地占有关系。到太平天国后期,在一些地方,太平天国地方政府还设立收租局,协助地主收租。有的地方甚至规定,如佃户匿田抗租,要处以死刑。这一政策的更改,标志着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已从空想王国回到了现实社会,现实社会的无情迫使他们不得不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赋税制度。结果,人民群众在洪秀全设计的“理想天堂”里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他们摆脱了旧的不平等关系,却又被新的不平等关系所束缚。这种改变虽然是当时为筹集军政供给所迫,但不能不说是一个退步。(www.xing528.com)

2.太平天国的城市改造政策

洪秀全等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为了实现人间天国的理想,在天京城内实行了一套管理城市的办法。其法如下:废除私有制,一切金银钱粮、私人房产、店铺本利,全部交归国库,不准个人私有;全城居民按性别编入男馆、女馆,夫妻不得同居;全城居民所需日用物资,一律由国库按规定标准供给;私人不准经营商业。这表明,太平天国企图按农民小生产者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实现对城市的改造。这些办法违反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趋向,也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所以,实行不久就只好改变做法,恢复了家庭生活和天京贸易。这也说明了小农平均主义空想在实践中必然碰壁,代之的必然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水平的政策和措施。

手工业方面,太平天国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集中城内各式手工业者,按技术工艺的不同分别将手工业者编入“营”或“衙”中,从事集体生产,统一经营、管理,其产品不作为商品直接分配给各基层单位,以满足其对产品的需求。而生产者本人除得到吃穿所需之物外,别无报酬。这对保证太平天国的军事需要起过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机构和当时需要发展商品经济,增长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3.太平天国后期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天京事变后,在《天朝田亩制度》已经失去实效的情况下,为了挽救时局,安稳人心,洪秀全又颁发了1859年洪仁玕向他提出的一个统筹全局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洪仁玕著的《资政新篇》是企图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改革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个方案。

《资政新篇》的中心内容和基本思想,是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使国家独立富强。尤其是从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增强经济实力,巩固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在政治方面,反对宗派,反对“结盟联党”,主张加强中央的集中领导和建设地方政权。在经济方面,提出了内容相当广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一系列措施。提出了建立和发展新式的工、矿、交通事业以及其他经济事业的主张。洪仁玕不仅提出广泛建立和发展新式的生产、流通事业,而且还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兴办这些事业时必须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改革旧的生产关系,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政新篇》提出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建设计划,从各经济部门直到资本家、雇佣劳动、利润制度、专利权等方面,都描绘了一幅用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图案,资本主义色彩十分浓厚。在思想文化方面,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兴办学校、医院、禁止鸦片、革除各种旧的礼仪习俗。在外交方面,洪仁玕在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前提下,主张与各国开展正常的通商贸易,并加强技术文化交流。

《资政新篇》依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提出了改造中国的初步设想,给近代条件下的农民革命揭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道路。《资政新篇》企图在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依靠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对当时正在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因素可以起到促进作用,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在性质上是先进的。同时,在19世纪5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尚处在萌芽阶段。《资政新篇》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具有进步的启蒙意义。洪仁玕是在中国最早以纲领的形式来传播资本主义的思想家,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的代表之一。

但是由于缺乏实现这个纲领的客观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再加上此纲领又只字不提农民迫切要求解决的土地问题,没有提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和推翻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这就脱离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所以此纲领虽经洪秀全批准予以全文刊刻颁发,但太平天国的其他领导人和广大农民群众对此却没有什么积极的反应,因此这个纲领也就没有产生任何实际效果。很显然这种希望单纯依靠农民阶级,依靠旧式农民战争,就能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僵化机制和把中国导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想法只能是空想加梦想而已。

农民阶级提出的两个救国方案,都没有能够解决中国的出路问题。1864年7月天京被湘军攻陷,一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