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甘肃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1922年的学制改革,实业学校改为职业学校,或称为专科学校,近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才算正式诞生了。在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甘肃加强改进了原来的职业学校,增设高级和初级职业学校。早期的职业教育,除了上述的农业学校,还有几所具有妇女职业特点的学校。

甘肃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三、职业教育的起步

清末,随着近代工矿业的萌芽,培养适宜工矿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显得十分重要,职业教育应时而生,最初,政府和社会称之为实利教育。光绪十七年(1891年)兰州电报总局设立电报学堂,招学生10余名,教师由局内工程师和电报生担任,这是甘肃开办最早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此时设立的职业学校还有农林学堂、矿物学堂等,当时学生实行文、实分科。在新式教育起步阶段,职业技术教育极不规范,从学校管理到教学内容到设备基本是有名无实或名不副实。

进入民国,兴办实业的呼声日益高涨,实利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有关人士的重视,民国2年(1913年),教育部公布了《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要求各地根据地方需要设立实业学校。按照办学章程规定,废除原来文、实分科,将实业学校分为甲、乙两种。甲种实业学校相当于中等学校,学制四年,以省立为原则,经费由省财政拨支;乙种实业学校相当于高等小学校,学制三年,以县立、团体、个人设立者为主,经费由县财政或团体、个人筹集。其中团体设立的为公立实业学校,个人设立的为私立实业学校。

1917年,张广建主政甘肃时,委任有关人士筹设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新创办的农业学校,学科设置、教学内容等都很模糊,学科处在不断的调整中,学校名称也是再三更易。1918年,增设林本科。民国8年(1919年),省教育会创办工艺学校,主要利用地方出产发展手工业,设编物、纺织两班,同时还创办了甘肃测绘学校。以后工艺学校相继又有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省立工业学校、省立职业学校工科、省立工科职业学校等名称的变更,1928年定为省立第一工业学校。

按照1922年的学制改革,实业学校改为职业学校,或称为专科学校,近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才算正式诞生了。在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甘肃加强改进了原来的职业学校,增设高级和初级职业学校。

1924年,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更名为省立农业学校,1926年,奉教育厅令改为省立职业学校农科(也称为农科职业学校),取消原设的农本科、林木科,增设初级农科。1927年,更名为省立兰州农科职业学校,1929年,又改名为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初级农科停止招生,改设普通农科,共有三班。1931年,增招三年制高级农科,1933年,增招三年制高级林科。1936年,奉令改为省立农业职业学校,停止普通农科的招生,恢复初级农科。1940年,增设初级林科,1941年,增设三年制高级合作科。1944年8月,改为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初级农科和林科停止招生,改设五年一贯制高级农科和高级林科。1945年,增设五年一贯制高级畜牧科。

农业学校建立以后,不仅再三更易名称,还频繁更换校长,当时教育主管部门并不了解学科情况,致使教学缺乏长远规划,1932年以前历任校长多非专业人员,学校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等都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支撑,致使学校没有多少成绩,教学有名无实。1932年,王尔黼担任校长以后,因其为北平大学学院毕业,通晓农业教育,相对而言,比较了解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任期期间,提出具体的发展规划,充实设备,加强实习,开展科学实验,农业学校逐渐成为各方面比较健全的中等农业学校,学校增加扩展到十八个班,科别由原来的一科增加到四科,学生也增加到近500人,教职工达60人;有图书11055册,各类仪器设备两千多件。

早期的职业教育,除了上述的农业学校,还有几所具有妇女职业特点的学校。民国21年(1932年),省教育厅设立兰州女子求知学校,属于文化补习性质的学校。后改为省立女子第一职业学校,设织编科一班。民国24年(1935年),全国经济委员会在甘肃创设卫生实验处,并在兰州筹办女子助产学校,翌年,省教育厅接管,改名为省立兰州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后又改名为省立第一女子职业学校,设助产科一班。

到民国25年(1936年),省立第一农业学校、省立第一工业学校、省立第一女子职业学校校名取消数字序号,以学校所在地冠名,分别改为省立兰州农业职业学校、省立兰州工业职业学校和省立兰州女子职业学校。至此,甘肃省立职业学校共有4所,学生545人,全年经费10万多元。早期职业学校由于经费、场地、实验场所的局限,大多设备简陋,规模小,学科简单,教学质量差,培养的学生也无就业场所,多从事他业。

1938年,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在夏河县创办甘肃拉卜楞实用初级学校,旋由教育部接办,更名国立拉卜楞区实用职业学校,设卫生科、畜牧科,附设卫生实验所、畜牧场、消费合作社和家畜诊所等。1942年,卫生科停办,增设畜牧制造科。1946年,移交省教育厅,改办为甘肃省立夏河简易师范学校。(www.xing528.com)

抗日战争时期,甘肃的职业教育有了一些进展,1939年4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设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曾济宽任校长。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改名为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随着内迁工厂的增多,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省教育厅拟在秦安设立第二工业学校。在秦安设立工业学校的主要原因是秦安手工纺织有一定的基础,土布生产比较普遍。当时几乎家家都会纺线织布,就连兰州几家纺织厂的原料都从秦安购进。但是由于交通不畅,外地的纺织原料很难运进,致使该校的创建阻力重重。1939年正式开办,校名是“甘肃省立秦安工业职业学校”,设毛纺、织染、皮革、机械四科,学制三年,学杂费由政府全额承担,每名学生有一套用蓝色土布缝制的校服。秦安工校建成后,招收学生200多名,教职员工有10来人。校长以下分设教务、训育、工务、庶务四处,训育处专管政治思想教育,教务处管教务,工务处管学生实习事宜,庶务处管总务、后勤等杂务。1942年,更名为“甘肃省立秦安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学校的经费有所减免,师生生活比较艰苦。工校学生毕业不包分配,许多学生自谋生路,或被一些工厂选走,职业学校的学生社会地位比一般中学的学生低。1949年,工校又和新阳农校合并,1953年,工校一部分和咸阳机械制造学校合并,新阳农校仍然留在甘肃。

为了开发地方产品,培养新式工徒,建设厅和教育厅依托地方补助款创办了各种职工补习学校,实行工厂与学校合作的方法,先后用中央补助款创办了华亭陶瓷靖远纺织、武威硝皮、平凉毡业等职工补习学校,这几所学校设备简陋,工徒缺乏,创办不久,除了华亭陶瓷学校升格为省立,其他学校逐渐消失。1941年,省政府将原来华亭陶瓷职工补习学校改设为省立华亭初级陶瓷实用职业学校,又设立了岷县农业学校和省立张掖农业学校,各招收初级农科一班。同时,为了培养急需的财务人才,教育厅还在甘肃学院和兰州一中增设了会计专修科和高中商科

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发挥后方的积极作用,教育部计划在后方设置培养生产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专科学校,1939年,设立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停办甘肃学院的农业专修科,人员全部并入。开课不久,遭日机轰炸,学校遭毁,1940年再度创办,各项工作还算顺利。国立西北技艺(农业)专科学校所设系科,分五年制和三年制两种。五年制专科设有农艺、森林、畜牧、兽医4科,招收初中毕业生;三年制专科设有农业经济农田水利等6科,招收高中毕业生。另外,还开办凿井等三个训练班,培养实际急需人才。1945年,改为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到1947年,西北农专共有27个班级,在校生2046人。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学校一度萎缩,在校学生只有190人。

这一时期,还创办了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该校是将甘肃学院附设的医学专修科停办并入后创办的,是1942年10月建成的。学校建立以后,在教学设备和图书的购置、教员的聘请、学员的招生等方面都困难重重,实习和实验基本依赖西北医院和西北防疫处等医疗机构。该校初期招收除了并入的原来甘肃学院医学专科一个班11个学生,还有新招收的六年制学生一班60人。1944年夏,设在陕西南郑的国立西北医学院在兰州设置分院,西北医学专科学校即并入国立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

在中央教育部提倡生产教育、培养实用人才、建设后方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有的中等学校和师范院校,积极开展学生生产实践活动,男生学习农艺、工艺,女生学习烹饪和缝纫,这使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呈现出实用、实干的态势,这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需要有一定的教学设备和实习场所,而民国时期各种职业教育因缺乏必要的条件,开办运行起来很艰难,各个学校都存在这一难题。这也使地方政府创办的职业学校很少,从1942年到1945年,增设的职业学校有省立泾川农业学校和漳县县立初级农业学校。1944年夏天,兰州西北戏剧学校成立,这是一所由戏剧演员组成的民办戏曲学校。1947年,国立兽医学院建立,学院不分系,而是设集教学、科研、行政为一体的解剖、生物化学、生理药理、细菌卫生、病理寄生虫、诊疗、畜牧等七科。

到1946年甘肃全省职业学校的分布情况是:兰州有2所工业类学校和农业类学校,2所医事类学校,高中商科2班。河西有1所农业类学校,1所(培黎工艺学校)工业类学校;陇东、陇南各有1所职业学校。当年全省各类职业学校分科类在校学生的情况是:农业类49班,1548人;工业类48班,1437人;医事类8班,学生165人;商业类2班,学生44班,共计3194人。

1946年,根据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建议,国民政府行政院拟在兰州建立国立兽医学院,1947年冬,学校建成,地址在小西湖。学校分为解剖、生物、化学、生理药理、细菌卫生、病理寄虫、诊疗畜牧等科。1949年,有学生92人,教师26人。这是抗日战争以后国民政府建立的最后一所学校。以后,职业教育再无大的进展,到新中国建立时,各类职业学校学生仅剩1900余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