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希腊罗马学前教育思想

古希腊罗马学前教育思想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古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理想国》是柏拉图社会政治学说的核心,也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出发点。这种对儿童进行快乐和痛苦的真正训练,柏拉图称之为教育的一个原理。女子怀孕后必须接受胎教训练,以利于胎儿的发育成长。柏拉图认为游戏符合儿童的天性,在儿童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及其教育作用。柏拉图的诸多学前教育思想开创了历史先河。

古希腊罗马学前教育思想

古希腊罗马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学前教育思想,为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古代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普鲁塔克的学前教育思想则是在吸收、传播和补充古希腊学前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了古罗马的特色,在西方学前教育思想史上也占有自己的地位。

(一)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

1.生平及著作

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出身名门贵族,母亲是梭伦后裔,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研究哲学,是苏格拉底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柏拉图曾离开雅典在外游历12年,于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创建了阿加德米学园(Academy),在此执教40多年。学园的创建不仅为柏拉图提供了施展才华、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而且成为欧洲学术思想交流的中心,先后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例如亚里士多德、德琉斯等。柏拉图终身未婚,在一次宴会中与世长辞,享年80岁,他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他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教育思想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理想国》是柏拉图社会政治学说的核心,也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教育是被当做实现“理想国”的重要手段或工具来加以重视的。他强调教育是国家的重要职责,主张实施按能力而不是按出身选拔培养人才的筛选制度,构筑了一个从优生到成人教育理论体系幼儿教育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儿童的早期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最早论述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他指出,教育应从幼年开始。“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熏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3]

早期教育的任务主要在于对儿童施加合适的影响,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4]他认为快乐和痛苦是儿童最先的知觉,要通过这方面的训练,把对于善与恶的认识的最初种子,播撒到儿童心灵上,引导儿童恨他所应恨的,爱他所应爱的。这种对儿童进行快乐和痛苦的真正训练,柏拉图称之为教育的一个原理。

3.强调优生优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最早论述了优生优育的问题。他主张国家为人民选择婚配,最好的男子配最良的女子,以保证所生的后代属于优秀的种子。至于一般和不良的男女的婚配,越少越好,以免生育不好的后代。女子怀孕后必须接受胎教训练,以利于胎儿的发育成长。婴儿出生后,先天残缺或体弱的则秘密处理,优秀的则送至国家教养机关,施以公共教育,由国家决定教什么内容和选择什么人充当教育者。养育儿童的机构被称为养育院,养育院又细分为0—3岁的托儿所和3—6岁的游戏场。儿童3岁以前在托儿所度过,由经过严格挑选的女仆照顾,由全城邦最优秀的女公民监督进行教育,要给孩子有益的空气和运动,让他们保持心平气和,并用摇篮曲和儿歌对婴儿施加影响性教育;3—6岁时则由保姆带领到附设于神庙的公共游戏场里,由当局命令的性格温和、富有知识的妇女们进行照管,对儿童进行广泛的教育,具体内容有讲故事、寓言诗歌音乐艺术体育锻炼,强调寓教于乐,处处给儿童以道德的熏陶,使儿童得到和谐发展。

4.儿童的道德教育

柏拉图继承了他老师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强调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智德统一”,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早期教育的核心无他,即儿童的德性培养。柏拉图认为可以利用儿童的模仿心,通过早期教育的内容发展儿童的德行。他认为:在人生的早期阶段,通过行动或实践来培养良好的习惯显得特别重要,儿童的道德可先知而后行。他在选择早期教育的内容如游戏、故事、音乐材料时,都强调正面教育的原则,希望经过慎重选择的教育材料为儿童树立勇敢、节制、虔诚、自由人物及品质的模仿对象,让儿童“从小到老连续模仿,最后成为习惯,习惯成为第二天性,一举一动,言谈思想方法上都受到影响”。

5.早期教育的内容

柏拉图强调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强调早期教育的方法应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强调自然快乐且以身体、道德、游戏等内容为重点的和谐教育。柏拉图的早期教育思想是一套有内容、有宗旨的完整体系,体现为以做游戏、听故事、音乐熏陶和体操练习为形式,以培养儿童正直、善良、正义等道德品质为宗旨。

柏拉图认为游戏符合儿童的天性,在儿童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及其教育作用。游戏场以游戏为主,但游戏的内容、方法必须慎重选择,不应轻易变化,以免形成儿童“厌旧喜新”的心理。游戏的内容和方法必须符合法律精神,因为,“如果游戏是不符合法律的游戏,孩子们也会成为违反法律的孩子,他们就不能成为品行端正的守法公民了”[5]。这里的法律精神是指游戏应有教育性、规则性,应树立正面、积极的榜样以便儿童模仿。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柏拉图鼓励孩子玩自己发明的游戏,认为孩子自己发明的游戏是最好的。柏拉图深刻认识到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和喜好嬉戏的天性,游戏是儿童自主活动和创造精神的最佳教育内容,要通过游戏的内在法律精神潜移默化地使孩子初步习得品行。

柏拉图提出国家要注意到诸如摇篮曲、儿歌的教育影响,要慎重选择对儿童讲述的故事,要严格审查创作故事的人及其作品。审查的标准以“不慢神为第一义”,凡描写钩心斗角、相互倾轧、妒忌、说谎等等的故事,一律删去,而那些描述智慧、勇敢、友善的故事,则应列在目录上,劝导母亲和保姆们讲给孩子们听,以之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柏拉图的诸多学前教育思想开创了历史先河。他最早发出优生优育的倡议,提出儿童心灵和体质和谐发展的观点,指出故事、音乐、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谨慎选材的思想。所有这些至今仍有一定的价值。但受历史条件和阶级性所限,其教育主张不乏唯心主义色彩。

(二)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

1.生平及著作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年)生于希腊北方的殖民地色雷斯,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从小受过良好的贵族教育。17岁时,年轻的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入柏拉图学园学习,师从柏拉图20多年。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周游列国。42岁时,亚里士多德受聘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8年后(公元前335年),他离开马其顿回到雅典,在一个名为吕克昂的公共体育场创办了一所哲学学校,讲学12年,并写出大量著作,这是他最有成就的时期。吕克昂附近有一所阿波罗神庙,有可供散步的林阴道,据传说,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生常在林阴道上边散步边讲学,所以,他的学派被称为“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科学”知识。他精研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物理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美学。他在《伦理学》和《政治学》两本著作中,集中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以及幼儿教育思想。

2.教育的地位

教育应成为国家的重要事业,由奴隶主、国家统一管理,决不能让私人插手,并要求把教育作为国家公共要务,专门制订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给予的教育。强调“教育应由法律规定”,这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立法”思想的开端。

3.教育阶段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由躯体和灵魂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证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的问题。按人的生长过程,先是躯体的发展,然后是灵魂的发展,而灵魂又是以非理性灵魂和理性灵魂的顺序来发展。合理的教育,就应遵循人的自然行程,首先给予身体的养育,确保其有健壮的体魄;接着是给予情感的训练,培养其良好的思想意识;然后是给予理性的教育,促进思维、理解能力的发展,应当注重这三个方面的发展顺序,促进其和谐发展。据此,亚里士多德提出,按儿童年龄划分受教育的阶段,并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任务。

第一阶段(出生—7岁),主要发展儿童的身体。引导儿童观察日后他所从事的活动。

第二阶段(7—14岁),主要进行德育。教育内容是体育和音乐,目的是“净化”非理性灵魂中的不良冲动和欲望。

第三阶段(14—21岁),主要是进行智育。目的是为了发展青年的理性灵魂,学习的内容有数学、文法、诗歌、修辞、伦理学和哲学等。按照这一年龄分期和相应教育的总设想,对第一时期深入而具体的论述,成为亚里士多德全部教育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学前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理论和观点主要包括胎教、婴幼儿体育训练、音乐教育和儿童的道德习惯培养等方面。

(1)胎教。

亚里士多德主张优生优育,控制人口过度增长。他反对早婚的习俗,认为不利于子嗣的培养,而且早婚的少女常常夭亡。男女双方都应该在最旺盛的年龄结婚、生育子女,以保证下一代的健康。为此他主张:男子适合在37岁左右结婚,女子出嫁的适合年龄是18岁;结婚的季节应该选择在冬季。已经结婚的男女应该在生育之前接受医生的专业指导,学习生育的知识。随后要考虑孕妇保健问题,已经怀孕的妇女要注意自己身体的变化,主动摄取有营养的食物,养成经常运动的习惯,保持平和的情绪等。

亚里士多德的胎教思想受益于柏拉图的影响和个人经验,他对此类问题的论述和见解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也存在不妥之处,比如他认为的男女婚配年龄为37岁和18岁,显然是不科学的。

(2)婴幼儿体育训练。(www.xing528.com)

亚里士多德认为,5岁前婴幼儿阶段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在他看来,体育练习的目的在于使人健康有力和勇敢,进而养成体育竞技的习惯,能够参加各种体育竞技活动,但绝不能像斯巴达人那样,使人变得“凶猛,残忍”。因此,对于儿童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会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此外,他认为儿童的啼哭不必禁止,因为啼哭时能扩张肺部,有助于肢体的发育;应让婴儿尽早训练养成耐冷的习惯,这样既可促进健康,又可作为长大后服军役的先期训练。

(3)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不仅是实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部分职能,并且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他认为,音乐是形成人的性格的一种重要的力量,它不但适宜于在少年时期学习,而且在各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学习。因此,亚里士多德主张必须将音乐纳入教育计划之中,他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闲暇时供理智的享受。

(4)儿童的道德习惯培养。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尤其5—7岁阶段,应以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主要任务。这一时期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所以要特别注意防止对他们造成不利的影响。决定儿童道德品质的构成有三个要素:一是天性,二是习惯,三是理智。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工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6]。“习惯成自然”这句谚语,在西方即渊源于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领域,首次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提出胎教思想,开创了教育按不同年龄阶段实施的先例,重视美育(音乐教育),关心幼儿教育,强调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等,这些对西方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对女子教育方面表现消极,不少观点带有明显的阶级偏见的时代局限性。

(三)昆体良的学前教育思想

1.生平及著作

昆体良(Marcus Fabiius Quiutilianus,约公元35—96年),罗马著名的演说家、教育家。出生于西班牙,其父亲是雄辩术的老师,所以小时候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的熏陶,幼时在罗马接受雄辩教育,公元59年返回西班牙,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0年后,重返罗马创办一所公立的修辞学校,受罗马皇帝委任,成为第一个修辞学教授,并任教10多年。昆体良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当时罗马的教育经验,于公元96年发表了他的教育专著《雄辩术原理》。

2.雄辩家的培养

雄辩家在当时的罗马人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昆体良从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需要出发,把培养或造就一代心地善良、精于演说的雄辩家作为他的教育目的。他认为,未来雄辩家的培养应引导儿童“从咿呀学语开始,经过初露头角的雄辩家所必需的各个阶段的教育,一直达到雄辩术的顶峰”[7]。因此,雄辩家的培养必须从摇篮时代开始,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3.儿童的早期教育

当时的罗马人认为,7岁以后的儿童才能学习文化。昆体良则认为,7岁以前的收获无论多么微小,也不应轻视。第一,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能接受道德教育,必然能学习文化知识;第二,7岁以前的教育为儿童将来的发展可以奠定良好的基础,否则7岁开始学习,只能从基础开始;第三,初步识字需要的记忆能力,在儿童时代的表现更优于青年时代。因此,昆体良强调不应浪费早年的光阴,儿童的学习越早越好。

另外,昆体良重视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对保姆、父母和教仆都提出严格的要求。首先,保姆的人选要谨慎,最好是受过教育的妇女,在道德和语言方面表现优秀。其次,是孩子的父母,他们最好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准,即使父母本身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不要因此而减少对孩子的关注;父母对儿童不应娇惯,但对儿童的教育也不能逼得太紧,应想方设法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不能让儿童对学习产生厌恶之心。

在智育方面,主张教儿童认字母、书写和阅读,并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双语教育的问题,希望儿童最好先学希腊语,紧接着再学习拉丁语,因为拉丁语是通用语言,即使教师不让孩子学,他也会掌握。

昆体良强调书法的重要性,认为它是获得根基深厚的专业特长的源泉之一。主张当儿童开始摹写字母形状的时候,可将正确的字母刻在木板上,指导孩子用铁笔沿木板笔画的沟纹书写,帮助儿童准确地记住笔顺和字形。

在幼儿阅读方面,昆体良主张阅读应按照从力求准确到力求连贯的顺序去要求儿童,而且从幼年时就要注意纠正错误的发音,否则很容易变成难改的积习。

4.游戏的重要性

昆体良认为游戏活动应该在儿童早期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游戏活动安排上,他主张寓发展智力和培养德行于游戏中,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游戏这一儿童喜爱的活动方式,寓教于乐。

5.教师和教学原则

为更好地教育幼儿,昆体良提出德才兼备的教师标准。首先,要有良好的德行,特别是要热爱儿童。其次,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儿童,一个高明的老师,应当首先弄清楚他所面对的儿童的能力和资质,注意个别差异。再次,要善于运用批评和表扬,主张以温和的方式对待儿童的错误,并尽早发现、纠正错误;对儿童的表扬做到既不吝啬又不泛滥。

昆体良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强调应根据学生的能力、资质进行教学,把对儿童的统一要求和他们的个别差异相结合。一方面,针对儿童的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使每个儿童在他最有才能的方面得到进步,扬长避短。

6.论体罚

昆体良竭力反对儿童教育中的体罚现象,提出对幼儿的体罚更要禁止。还专门给体罚列举了五大罪状:第一,体罚事实上无疑是一种凌辱,是一种残忍的行为;第二,孩子一旦对体罚习以为常,教育就难以起到作用;第三,如果儿童在幼年时期遭受体罚,长大以后往往更难以驾驭;第四,体罚只能造就奴隶的性格,而不能培养雄辩之才;第五,体罚的结果必然使儿童心情沮丧压抑,经常感到抑郁,产生恐怖心理。

昆体良在教育史上是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又一个深入探讨学前教育问题的伟大教育家,提出有关幼儿早期教育、双语教学法、游戏理论、幼儿教师的教学原则、反对体罚等观点,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财富。

拓展阅读

柏拉图典故

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沿用下来,流行至今。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天给他的学生上课。他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不讲哲学,只要求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把手往前摆动300下,然后再往后摆动300下,看看谁能每天坚持。”过了几天,苏格拉底上课时,他请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结果,90%以上的人举起了手。过了一个月,他又要求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只有70%多的人举手。过了一年,他又同样要求,结果只有一个人举手,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大哲学家的柏拉图。此时的柏拉图很年轻,在学识上仍显稚嫩,但已表现出一个杰出人物所具有的执著追求、坚持不懈的优秀心理素质。他在成为哲学家之前,大部分时间仍然显得平淡无奇,所不同的是在那些人们看似平淡、枯燥的重复中,柏拉图能认准目标、始终坚持。甩手固然甩不出一个哲学家,但是目标游移、耐不住寂寞的人是很难有大的作为的。两个同等条件的人,一个学习坚持不懈,一个学习浅尝辄止,两年以后,差别会很明显。这个故事会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呢?值得我们深思。

亚里士多德典故

公元前320多年前的雅典城郊外,常常可以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身边跟随着十多位青年,他们或是在树林中逍遥自在地漫步交谈,或是坐在山谷溪旁的大石块上,热烈地讨论着。“老师,您再讲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老人捋了捋胡须,缓缓地说到:“我们希腊人有个很有趣的谚语: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这不正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三段论’吗”……雅典人都知道,那是亚里士多德正在给他吕克昂学园高级班的学生上课呢。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医生。亚里士多德17岁起,就被父亲送到当时著名的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他学习了20年。由于他勤奋刻苦,涉猎广泛,很受老师柏拉图看重。可是,柏拉图又说:“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意思说,亚里士多德非常聪明,思维敏捷,不同于一般人,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为柏拉图期望的人。亚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师,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爱我的老师,但是我更爱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