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优秀现代建筑保护传承的突破——《历史文化名城研究》

实现优秀现代建筑保护传承的突破——《历史文化名城研究》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位于西安地区的建筑,成为西安珍贵的文化遗产。对这些优秀现代建筑必须实施严格的保护,确保其原真性、完整性和环境的协调性。

实现优秀现代建筑保护传承的突破——《历史文化名城研究》

2014年12月9日,省土木建筑学会和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省建工集团举办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现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会议对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陕西优秀现代建筑,繁荣建筑创作,促进建筑业发展,促进特色城市建设,促进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我在会上做了题为“弘扬优秀现代建筑文化,促进特色城市建设”的发言。

一、感受与体会

提起陕西,西安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西安人民大厦、西安人民剧院、陕建集团办公楼、西安市委礼堂、西安报话大楼、西安邮政局大楼和陕西宾馆等一批优秀现代建筑,就会唤起人们美好的城市记忆和对洪青等著名建筑师的崇敬心情。这批优秀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1.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安的城市风貌特色,反映历史文化的脉络,通过这批优秀建筑,给人们以历史城市的印记和感觉

陕建集团办公楼

邮政大楼

人民剧院

报话大楼

人民大厦

人民大厦礼堂

20世纪50年代,是西安城市建设的一次“黄金时代”。新中国成立后,西安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和深踞内地的战略地位受到国家重视。“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西安就有17项。另外还有50多个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一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迁入或建设,形成西郊的电工城、东郊的纺织城、南郊的文教城和阎良的飞机城。城市基础设施迅速而协调地发展起来,也给广大建筑师和建筑施工专家提供了施展才能、创造建筑精品的历史舞台。

2.陕西优秀现代建筑是一批建筑精品

这批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陕建集团办公楼为歇山大屋顶民族建筑形式,古朴典雅,端庄大方,与安远门箭楼交相辉映。市委礼堂、人民剧院、人民大厦、报话大楼和邮政大楼等建筑,既吸取了传统建筑的精华元素,又满足了现代使用功能的要求,是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相融合的建筑。这批建筑的施工,贯彻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工艺精细,技术高超,一丝不苟,质量优良,不愧是建筑施工的样板工程。经过60多年的风雨侵袭,至今仍完美无缺地屹立在西安的街头、广场,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难忘记忆。

3.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建筑是石头的书,是凝固的音乐,是城市文化的表征,是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这批优秀建筑是西安城市发展过程的见证,以其存在的历史价值和优美的景观形态成为人们心目中世代相传、家喻户晓的城市形象。这些建筑精品实际上已成为西安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以其实体而承载的精神的、文化的、审美的内容,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二、保护与传承

陕西优秀现代建筑,大部分已被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位于西安地区的建筑,成为西安珍贵的文化遗产。对这些优秀现代建筑必须实施严格的保护,确保其原真性、完整性和环境协调性。不仅要对文物本体实施严格的保护,还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筑控制地带,并予以公布。还要保护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因为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是体现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内容。破坏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那将直接危害文化遗产价值的体现。例如在西安人民剧院旁边建的高楼,就是对其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损害。

西安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市区优秀现代建筑的统一管理,进一步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市现存的现代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建筑质量进行全面普查,确定应该保护的优秀现代建筑名单,并制定管理办法。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保护工作力度,依法实施建筑保护工作。一是建立保护建筑资料库,弄清各个保护建筑的性质、建设年代、房屋结构、使用状况、产权单位等情况,划定保护范围,编辑保护建筑图集,奠定建筑保护工作的基础;二是向保护建筑的产权单位和使用单位发放《保护建筑证书》,签订《保护工作责任书》;三是按照保护建筑的类别分别制作并悬挂保护建筑标识牌;四是加强保护建筑的规划管理工作,确定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要求新建筑的体量、高度、色彩、材料和形式方面与保护建筑相协调。

关于陕西优秀现代建筑的传承,省土木建筑学会等会议组织单位精心安排的学术研讨会、展览和出版学术研讨会纪念文集等活动,非常周密细致、丰富多彩,必将对优秀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我想从长远看,应着重学习研究以洪青为代表的建筑思想,学习洪青他们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和谐建筑,探索地域传统建筑的现代化。学习研究洪青他们如何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洪青主持规划设计的西安兴庆宫公园和临潼华清池公园,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造园因地制宜,崇尚自然。把山水作为构成园林的要素,园林景观创作“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园林中因借水面或设计人工水景观,景观建筑依山就势,顺从地形,融入山水林木之中。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并与生态环境深度融合,受到人们普遍的赞扬。

例如1958年建成的兴庆宫公园(初名兴庆公园,因建于唐代兴庆宫遗址,故名),总体规划在继承中创新,既突出了悠久的历史地位,又突破宫廷园林的固有格局,营造了一个既有现代内容又有历史风貌的新公园,是西北地区唯一入选《中国新园林》的综合性公园。兴庆宫公园造园以水面为主,兴庆湖面积为10公顷,分东湖、大湖和西湖,开合互济,湖中设三岛。沿用唐宫建筑名称的亭、阁、楼、榭散布于湖边池岸,或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沉香亭位于中央大岛,依山筑台,凌空建亭。李白诗中描写:唐玄宗杨贵妃“名花倾国两相欢”“沉香亭北倚栏杆”,故今亭西也建牡丹台,并植各式牡丹,供游人观赏。花萼相辉楼,建于湖西岸,楼亭舒展,取名花承萼、萼覆花之意。南薰阁位处湖北,濒临水面,置身楼上可观湖光山色。长庆轩为一组仿唐建筑,西依小山,上置翠竹亭。南门内西侧有唐宫“勤政务本楼”遗址,发掘坑内石柱础,车辙清晰可见。

兴庆宫公园(www.xing528.com)

兴庆宫公园

唐兴庆宫示意图

三、弘扬与促进

弘扬与促进就是弘扬陕西优秀现代建筑文化,促进西安特色城市建设。在我国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快速进程中,城市之间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许多城市的特色正在消失。千城一面、千楼一面的问题,城市面貌越来越趋同的问题,已引起大家的严重关切。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主席柏白森就对中国规划、建筑界讲过这样一段话“在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这是很遗憾的。我希望你们研究中国的文化和城市原有的特色,并保护、改善和提高它们。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西方来的这些虚假的、肤浅的、标准化概念的洪水所淹没。我相信你们,遭到了这种威胁,你们要用全部智慧、决心和洞察力去对抗它。”柏白森先生讲得太好了,城市的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由于历史传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地理条件不同,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城市特色在人们的心灵上打下难以磨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烙印。国内外许多城市往往因特色鲜明、别具一格而名扬天下,充满吸引力和生命力。无数事实证明,历史文化最能凸显城市特色。西安拥有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城市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保护与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保护和塑造城市的个性特色,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陕西优秀现代化建筑具有深厚的传统建筑文化底蕴,是特色鲜明的建筑,对特色城市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1)西安人民大厦、西安人民剧院、陕建集团办公楼和西安报话大楼等各具特色的建筑,虽然不是特别高大的建筑,但由于传统文化与传统符号的意义,在人们心目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实际上已成为西安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它们与古城墙、大雁塔、小雁塔、钟鼓楼、清真寺等古建筑,与张锦秋院士规划设计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华宾馆、大明宫丹凤门等仿唐建筑一起,构成西安城市标志性建筑群。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1960年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一书中,对城市“意象元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城市给人的主要印象和特点来源于路线、边缘、节点、区域和标志五大因素。城市的标志可以是建筑、雕塑,甚至可以是一棵大树,不同的城市都要有能体现其城市特点的标志。标志性建筑帮助人们在城市中定向定位、识别环境,而且对丰富城市艺术、城市景观也起了很好的作用。

(2)兴庆宫公园和华清池公园都是20世纪50年代西安市的重点工程,由当时的杨晓初副市长领导建设,由洪青主持规划设计。洪青着眼于对唐代兴庆宫和华清宫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深入研究,着眼于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深入研究,使兴庆宫公园和华清池公园的规划建设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使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相融合,成为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自然山水园,留在人们深刻的城市记忆中。

九龙

我们要借这次会议的推动,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弘扬陕西优秀现代建筑文化,学习研究和弘扬洪青在继承中创新的建筑思想。要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繁荣建筑创作,铸造更多的建筑精品;还要进一步保护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并结合历史文化要素,营造生态环境氛围,促进西安特色城市建设。努力把西安建成山、水、城、原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深度融合,古代文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生态城市、人文城市。

唐华清宫示意图

参考文献

1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02.

2 西安市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遗址保护管理条例.

3 西安市文物管理局编.西安文博丛书.

4 赵向标等.中国通史.

5 刘庆柱,李毓芬.汉长安城.2003.

6 李斌城.唐代文化.2002.

7 王仁波.隋唐文化.19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