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乐学习中的辩证法及其应用

声乐学习中的辩证法及其应用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经说过:“学习声乐的过程也是学习辩证法的过程,声乐学习中充满了辩证法。”黑格尔第一个用辩证法指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思想,现在,这已成为辩证法的通常含义。这里,我把在声乐学习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从辩证的角度来加以讨论和阐述,希望专家和同行们指正。辩证法告诉我们,“辩证否定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声乐学习中的辩证法及其应用

◎甘国农

(1950.3- )原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二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经说过:“学习声乐的过程也是学习辩证法的过程,声乐学习中充满了辩证法。”如今,当我学习和教授声乐30余年以后,才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辩证法”源于希腊文dialektiketechne,意为进行谈话的艺术。在哲学上,有指正确说明一切真实存在的科学,有指关于自然意见的科学,有指逻辑等。黑格尔第一个用辩证法指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思想,现在,这已成为辩证法的通常含义。这里,我把在声乐学习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从辩证的角度来加以讨论和阐述,希望专家和同行们指正。我将从“辩证否定”和“量变质变”两点上进行阐述。

辩证否定

声乐学习同任何其他门类的学习一样,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一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都是不断地自我否定,而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循环。然而,我们需要特别弄清楚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否定”?

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总是感到困惑,他们每天都对自己进行否定,每天都在寻找新的感觉、新的声音。特别是有些较困难的学生,换了不少老师,却越学越糊涂,找了一辈子声音,也未能完整地唱几个歌。我们也常遇到这样的老师,他们动辄就对学生说:“你以前学的方法完全是错误的,必须从头来”。结果学生一张口就不对,再张口也不对,以至课都无法进行,弄得学生无所适从,精神沉重。其实他们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就是只知简单否定,不懂得辩证否定的道理。

辩证法告诉我们,“辩证否定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这个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在事物发展的最初阶段,事物内部矛盾中的肯定方面居于主要地位,事物的性质相对稳定,这就是肯定阶段。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而占据主要地位,旧事物变为新事物,这就是否定阶段。否定方面对肯定方面的否定,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量变,不是改良,但也不是简单抛弃,一笔勾销,而是变革和继承的统一,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它们在与对方的区别中获得自身的规定性,并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否定方面对肯定方面、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克服、战胜,即扬弃。黑格尔认为“扬弃”是哲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他说“扬弃”在语言中有双重意义,即意谓保存、保持,又意谓停止、终结。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加以抛弃,而是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吸取旧事物中某些积极的东西,从而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拿声乐学习的发声来说,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改进的过程,很难说什么样的声音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一切改进都必须以以前的基础为存在前提,实际上存在一个连续性的问题。抛弃和扬弃,一字之差,无论在哲学思维的意义上还是在具体事物的操作上,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声音缺乏信心,或者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他势必每天都从零开始,去寻找一种所谓“正确”的声音,这样无论他学习多久,基础仍然是零。如果他每换一个老师,这老师都要他从头来,那么无论换了多少老师,他的基础仍然是零。我曾亲眼目睹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本来很不错的男高音,以第一名的专业成绩考入我国一所重点音乐学院。进校后他的老师认为他的喉器偏高,就要求他把喉器放在最低的位置,然后再发声(注)。他感觉很难受,发出的声音很难听,以前相对舒服和自然的感觉完全没有了。他跟老师讨论了这个情况,老师说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发声的方法和习惯,既然是重新建立,就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于是他就一直那样唱下去,声音僵直、笨重,高音十分困难。他的整个发声习惯完全改变了,旁人甚至认为他的乐感也跑光了,字也吐不清了,唯一符合理论要求的,就是他的喉头放得很低,其实既没有打开喉咙,也没有托上气。他相信这仅是一个“过程”。他的嗓子出了问题,声带边缘竟成了锯齿形。毕业时他连一个歌也唱不完整,含泪走下舞台,后来他不得不改行。这难道不是活生生的例证吗?其实,他本来唱得那么好,只是某些技术需要改进,或者说某些习惯需要否定。如果他的老师冷静分析他的情况,采用一点辩证否定的原理,克服过去习惯中不正确的东西,而保留过去好的状态,在原有的基本正常的发声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进,而不是完全抛弃以前的基础,重建一个发声系统,结果难道不是更好吗?(www.xing528.com)

著名的声乐大师吉诺·贝基几次来华讲学时都提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论问题大小,你最好每天只改一点点,不要企图一天就全改掉,否则你就不知怎样唱歌了。”贝基用最通俗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就是扬弃,就是保存和保留好的积极的东西,克服和终止不好的消极的东西。这种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点一点地进行,而不是突然全盘推翻重来。还必须指出的是,全盘否定不仅在技术训练上行不通,它还极大地伤害学生的歌唱心理。试想如果一个学生总想着自己有很多毛病,这不对那不对,他怎么能够愉快而自信地面对观众,去表现歌曲中丰富的情感和音乐呢?一个高明的老师,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歌唱心理,他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不断给以鼓励,而将学生的问题看在眼里,并暗自琢磨改进的方法。他如果能用某些相应的练习或曲目就能改掉学生的毛病(比如学生的声音太重,可以让学生唱些轻快的音阶或曲目,削减重机能,加强轻机能;如学生的声音太浅,可让学生唱些长而慢的练习,促使他放下气息,等等),他甚至可以不必事先跟学生说你有什么毛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技术的毛病交给老师改,而让学生在把注意力集中于表现音乐、语言、情感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克服了技术上的毛病。如果需要给学生指出毛病,应用非常委婉的方式,并提供具体可行的办法,引导学生一点一点地克服它。声乐教育如同一个家庭的教育一样,在一个充满了否定、贬低和指责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是缺乏自信心创造力的,只有在不断肯定、鞭策,同时又不乏具体要求的环境中成长,才能开发潜力和智慧,发展人的个性和魅力。

注:关于放喉器的问题,是声乐学习中经常碰到的话题,需要用很多篇幅来讨论,也有不少例子是硬放下来,几个月后就慢慢适应和自然起来。但老师必须小心把握情况,密切注意发展趋势,决不能丢掉一个相对自然的状态。事实上只要打开喉咙和气息支持声音,喉头会自然下放。近年也有不少理论认为,喉器并不一定要处于较低的位置。

量变与质变

我们常常碰到学生提这样的问题:“如果我自己练唱有问题,是不是不如不练?”有些老师在学生回课不好时,也叫学生不要练,只是好好体会,上专业课时才唱一下。我想这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的问题。“量变质变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没有量变的积累,不可能发生质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地引起质变。经过质变,事物由旧质转化为新质。古代哲学家曾经自发地认识到量变引起质变,荀子认为:“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马克思也说:“没有物质或运动的增加或减少,即没有有关物体的量的变化,是不可能改变这个物质的质的。”

声乐学习的过程是建造我们人声这个乐器并熟练而精准地掌握和运用这个乐器的过程。无论是建造还是运用,都包含了若干量变质变的互相转化和循环往复的过程。我们人体其实本来就是个乐器,它属于声学所谓“簧管发音偶组”(Read—Pipe Coupled System)这一类,包括:声带(振源体),咽腔,口腔,鼻腔,胸腔(共鸣腔),肺及横隔膜(气动源),还有联系和操纵这些器官的40多组肌肉组成的肌肉群以及指挥这个肌肉群的神经系统。显然,它完全不同于一般乐器,它太复杂太不固定了。人体器官和肌肉的组合本来就有很大的伸缩性和可变性。组合得好,可以成一件绝妙的乐器,组合得不好,也可成一件劣质糟糕的乐器。比如说,我们的声带可以被披裂肌拉紧放松,拉长缩短;我们的咽管可以被咽括约肌变粗变细,拉长或缩短;我们口腔的形状可以随着软口盖和舌头以及唇和颌关节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呼吸肌肉群的动作可以决定多种供气的方式……这真是一个可以千变万化的组合。所以,我们人声虽然本来就是个乐器,却需要构筑它最佳的组合。那么,怎样才能构筑一个最佳的组合并最好地运用它呢?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经过大量地艰苦不懈地练习,才能做到。就拿我们的声带来说,它的松紧程度和变长变短的能力,又是以披裂肌的力量和协调性来决定的。所以如果我们想扩展音域或增强发声的灵活性,必须训练披裂肌,如跳音的练习,音阶的练习,五度八度及两个八度大跨度音程的练习等。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来进行这些练习,才能真正改善披裂肌的功能。按照正常的进度,以男高音为例,如果他的方法正确,练习一年能够扩展高音小或大二度。如他进校时能唱到f2,经过四年的学习,能唱到a2至c3算不错了。我们这里只是以披裂肌为例,事实上,要改善整个发声机能,我们要训练所有相关的肌肉。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人声这个乐器是个统一体,必须让整个肌肉群及相关的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在发声的那一瞬间协调一致的行动和配合。这在某种程度上很像体育。一个举重运动员想提高一公斤的成绩,必须每天举起几十吨的重量,练习若干天甚至若干月,直至他肌肉的力量,协调性和爆发力突破了原有的度,产生质变。如果人们要突破世界纪录(即人类现阶段极限)一公斤,可能全世界的举重运动员都需每天多举起几十吨,并为之奋斗若干天甚至若干年。

世界著名篮球明星乔丹有个规矩,每场比赛前,他都要投一千个球。人们问他需多少时间,他说要3个多小时。投球本身是个非常简单的动作,人人一看便知,但是要有高的命中率,必须全身直到指尖都非常协调,必须把这一动作机械化,本能化,在任何情况下,不假思索,扣腕就进。这不是靠体会动作得来的,只有靠千万次的练习、重复,直至成为下意识并具有很高准确性的动作。唱歌也一样,我们常常要在一瞬间将一连串的音投入“篮筐”,即相应的“位置”,每个音都要准确、清晰,这就要求机械化、本能化。从不准确到准确,是质的变化(位置的准确与否不但决定音准,还决定音质和音色,等等),而这个质的变化,必须以大量的练习,即量的累积来实现。我们又回到开头的话题,带着错误的练习,是否不如不练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等待是不能带来丝毫进展的。事实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形或曲线式上升的,也是带着错误前进的。即使是错误也只有通过练习来逐步改正,等待是丢不掉错误的。这里还必须指出,在一定情况下,量变到质变是成正比形式发展的。如果两人的条件悟性相当,都在正确的指导下,那么练得多的人,进步就快。无论何种专业,大凡出类拔萃的人,都是勤奋的人。那种自以为可以靠点小聪明或“天分”而不付出辛勤劳动的人,没有一个成得了大气候。这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98年我们去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声乐比赛,我国选手穆红同日本女高音Mieko Sato七点同时在后台候场,大概九点会轮到她们上场(她们的次序挨在一起),令穆红惊异的是,Sato在这两小时中竟然一直练唱,声音轻松自如而辉煌。Sato后来以绝对领先的成绩获女声组第一名,是整个比赛最突出的人物。可以想象,她赛前热嗓都可以不费力地唱两小时,那么她平时是以什么样的量的积累来作这个惊人的机能的基础呢?中国有句俗话叫“熟能生巧”,西方则爱说Practice makes perfect(练习造就完美),这些话都是量变质变的最通俗说法。要想成功,就要付出劳动,左顾右盼,徘徊等待只能一筹莫展。“只有那在科学的道路上不畏艰险,顽强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原载2002年9月13日、20日《音乐周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