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钢琴教育:激发全脑优势

创新钢琴教育:激发全脑优势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赫曼指出,人类的思维形态是由四种不同的思维本体集合而成。这种大脑优势导致思维偏好产生,由思维偏好再形成兴趣,影响个人的取向,进而促使个人发展出能力。应用赫曼全脑模型及全脑优势评测工具HBDI,从大脑左右皮层和边缘系统与思维偏好、行为特征关系的角度对此做了初步应用研究。

创新钢琴教育:激发全脑优势

一、钢琴教育激发全脑优势的发挥

钢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智慧的高素质人才,而不限于培养专业的钢琴家。通过正确的钢琴练习与引导,可以达到促进大脑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如何发挥全脑优势下的创新人才培养,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创新钢琴教育。

1.全脑优势概念

全脑优势概念的发展,是建立在“大脑二分模型”与“脑部三分模型”这两个科学发现和推衍的理论基础上的。

20世纪70年代,美国诺贝尔奖得主斯佩里博士(Roger Sperry)、约瑟夫·博根(Joseph Bogen)、迈克尔·加扎纳加(Michael Gazzanaga)三人所做的著名“分脑手术”(splitbrain)中,通过切断前脑连合组织的实验,证明了人脑可分为两大半球区,并测验了左右脑侧化优势功能。他们进而指出左脑主语言和计算,右脑主非语言和空间(1970),形成左右脑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通用电气管理发展中心主任的奈德·赫曼博士(Ned Herrmann)在1976年以脑电仪证明大脑优势HBDI理论的成立,从而发展出全球至今仍沿用的全脑模型。赫曼在1977年又研究出“赫曼全脑优势测评工具”(HBDI,l981年定案),可将一个人偏向哪一象限的程度,具体量化出来。

赫曼的全脑模型,一般可将思维形态分为四大象限,每一象限都和大脑分工特殊化的思维结构有直接的关联。赫曼指出,人类的思维形态是由四种不同的思维本体集合而成。以“全脑模型”为基础,这四大本体的特色如下:

A象限的分析家(左上脑):逻辑思维、分析事实、数字处理;

B象限的组织家(左下脑):规划途径、组织事实、仔细检查;

C象限的交际家(右下脑):擅长人际关系、直觉力强、表达力强;

D象限的梦想家(右上脑):富于想像力、偏向大图像思维、善于抽析概念;

赫曼全脑模型是整个大脑思维运作的完整类比模型,是每一个人思维偏好的集合体。据此可知,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脑以及位于左右半脑下部分隐藏起来的左右两个边缘系统组成。这种看似对称的结构存在的差异使得大脑的某一部分更有优势。这种大脑优势导致思维偏好产生,由思维偏好再形成兴趣,影响个人的取向,进而促使个人发展出能力。依据“赫曼全脑优势测评工具”每个人都可以用这四种区域通过不同强度来表示,而这些则表明了你在哪些工作上拥有优势,当然,同时也能够通过锻炼改善自己的劣势。[2]而将大脑研究的新知应用到高等钢琴艺术教育上,进而找到可行的策略来激发个体想像力与创造力。(www.xing528.com)

2.想像力与创造力在演奏中的体现

外国来访钢琴教育家已经发现,中国学生大多具有比较高的弹奏水准,尤其是在古典音乐方面弹奏得很好,但是当他们脱离曲谱后,就不知所措了。应用赫曼全脑模型及全脑优势评测工具HBDI,从大脑左右皮层和边缘系统与思维偏好、行为特征关系的角度对此做了初步应用研究。

可以发现,不少学生想像力处于压抑状态,而且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钢琴教学大多是照“谱”宣科的方式,而且长期以来,在高等音乐教育中,由于认识不到位、教师不充足、教学内容不够规范等客观原因导致学生键盘应用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这就需要在钢琴教学中加强想像启发,加大即兴演奏能力训练来改变D象限(右上脑)想像力的状况。

柴科夫斯基就以俄罗斯著名诗人的短诗为题,写了一组以12个月为题材的钢琴套曲《四季》。赵屏国教授在《四季》的教学中就是用非常诗意的语言来诱发学生的想像的。他在《钢琴套曲:四季的演奏与教学》一文中做了总结:“音乐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声音的艺术,而演奏更是一门生动的,不但包括掌握千变万化的声音技巧,还必须具备很好的理解力和敏锐的艺术感觉,充满想像和创造性的表演艺术。”[3]的确,由于音乐是一种侧重于心灵表达的艺术,它就需要一种主体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就是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纵观人类音乐历史,特别是钢琴家,无一不具有超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全脑优势在钢琴演奏家中的体现

依据赫曼“全脑优势”理论,大脑的创造力原于左上脑、右上脑、左下脑、右下脑的四部分协同工作“全脑思维”,这种内在驱动力是一切伟大创造的核心。脑科学的新成果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真正的创造来自于人类自身的协同左右双脑的原动力,保持、维护这种创造的原动力,对于今天钢琴艺术教育有着无可置疑的绝对意义。

20世纪杰出钢琴演奏家,几乎都是技巧与音乐、感性与理性、左脑与右脑平衡发展的多才多艺的音乐大师。

威廉·肯普夫(Wilhelm Kempff,1895—1991)9岁进入柏林高等音乐学院深造,师从汉斯·巴尔托学习钢琴,同时跟卡恩学习作曲,还在柏林大学修读哲学和音乐史。经过潜心磨砺,技艺随年龄的增高而大长,50岁后琴艺进入理想境界,56岁后步入演奏生涯的高峰期。他1950年开始灌录《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而享有“贝多芬作品演绎权威”的称号。这一切完全是建立在他下工夫阅读、研究乐谱,深度挖掘作品内涵的基础之上。肯普夫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专业杂家”,他在作曲和写作这两个领域里,都有出色的表现。他创作了歌剧、芭蕾舞剧、交响曲、室内乐、钢琴和管风琴等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还为贝多芬32首奏鸣曲撰写文字解说,还为后人留下一部自传体的著作。

智利钢琴家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1903—1991),是一位“全才艺术大师”。其成功固然与名师马丁·可劳泽(Martin Krauze,1853—1918,“钢琴之王”李斯特的嫡传门生,莱比锡钢琴学派的继承人)的传授有直接的关系,更得益于他超越一般演奏家的勤奋与博学。阿劳是读着歌德作品长大的,他是文学美术艺术品收藏方面的行家,他喜欢电影戏剧现代舞,还对园艺颇有研究,是一位具备真正天赋和多方面修养的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亨利·涅高兹(Neuhaus,Heinrich 1888—1964)是举世公认的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创始人和卓越的音乐教育家。他从1922年起一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钢琴教授,在42年的教学中,他培养了前苏联整整一代世界级钢琴家,如里赫特、吉利尔斯、扎克、斯塔尼斯拉夫·涅高兹(亨利·涅高兹之子)、布宁(亨利·涅高兹孙子,荣获肖邦第11届国际比赛冠军)等都是他的学生。在他成功的教育实践中,很注重从哲学、美学伦理学等多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设法激起学生对文学、美术等其它艺术领域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