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画论及书画鉴定简述

中国古代画论及书画鉴定简述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画家的论著中往往理论画法杂糅,在一篇中兼述二者。汉代马援《伏波论画》、王充《论衡》、张衡《平子论画》、王延寿《文考赋画》等亦有阐述绘画的句子或段落。《画云台山记》论以人物为背景之山水画。首次提出遵循比例作画。因其流传已久,为人习稔,与后代很多论画法的作品大有关系,不可舍。是继《历代名画记》之后画学中的又一伟著,议论精当,纪事周详。其中古画辨涉及画论,对了解南宋绘画美学的倾向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中国古代画论及书画鉴定简述

古代画家的论著中往往理论画法杂糅,在一篇中兼述二者。分类需要长篇大目,并非笔者为方便了解古代画论之意图,故文中未将所列书目按理论、画法、品评、鉴赏等加以划分,仅按历史朝代更迭罗列相关著作名目。各人可根据自己需要,按照书名及简单介绍多方搜索,查阅自己所需内容。有些画论亦是著录书,如《宣和画谱》《清河书画舫》《清晖画跋》等,在本书第一篇第五章中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一、先秦及秦汉

庄子·田子方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淮南子》三部书中都有一些阐述绘画的句子或段落。

汉代马援《伏波论画》、王充《论衡》、张衡《平子论画》、王延寿《文考赋画》等亦有阐述绘画的句子或段落。

二、魏晋

顾恺之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

《论画》专论人物画,“迁想妙得”一词出于此文。文中谈到品评人物画的五个要点:神气、形貌、骨俱、用笔、置陈。

《魏晋胜流画赞》论人物摹写法则,兼及理论。此篇全为初学及摹写者设。

《画云台山记》论以人物为背景之山水画。文章偏重记叙,文字诘屈,读后颇难获取文意主旨。但山水画论肇始于此,在众多画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徐干《伟长论画》、曹植《画赞序》、陆机《士衡论画》、王廙《平南论画》文中有关于阐述绘画的观点。

三、南北朝

1. 宗炳《画山水序》1篇,专论山水,偏重文人赏画意趣,未言及作画兴致。首次提出遵循比例作画。“含道映物”“澄怀味象”皆出于此文。

2. 王微《叙画》1篇,泛论图画趣味,言未深。

3. 梁元帝萧绎《山水松石格》1篇。此文已被断为后人伪托,但因年代较早,是为极早论述山水画法的文字,对后人论著影响很大,不可忽视。

4. 谢赫《古画品录》1卷,旨在品评三国齐梁300余年间的27位画家,所提出的品评标准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被后人奉为金科玉律,影响极大。

5. 姚最《续画品》一书,并非谢赫一书的续作,在品评标准上也不一致。此书最大贡献在于补充了谢赫所遗的20余位画家,在品评方面后人颇有意见。

四、唐代

1.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包罗繁博,评论精审,后人无不赞扬钦仰。卷一至卷三共15篇,主要论述通纪画学,卷四至卷十为画家小传

2. 王维《山水论》《山水诀》,两篇皆为论画法,已被断为伪托之作。因其流传已久,为人习稔,与后代很多论画法的作品大有关系,不可舍。

3. 释彦悰《后画录》,已断为伪托。此书为唐代最早的评画专著。

4. 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偏重画家画迹著录,《画录》(已散佚)则为品评之作。

5. 李嗣真《续画品录》,《四库全书》入艺术类存目,尚存,空录人名,无评语。

6. 张怀瑾《画断》3卷(已散佚),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著录。

7. 窦蒙《画拾遗录》1卷(已散佚),《历代名画记》中言及此书。

8.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1卷。录唐一代画家126人,是为品评之书。

9. 张璪《绘境》,已佚。

五、五代

1. 荆浩著3篇。《说画》,全书甚陋劣,是为伪托。《豫章先生论画山水赋》,亦为伪托劣作。《笔法记》,为三篇中最精当之作,言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2. 胡峤《广梁朝名画目》,载画家43人。

3. 董羽《画龙辑议》。书中记录画龙的方法以及对时人画龙的评价。

六、宋代

1.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共计6卷,分为《叙论》(卷一)、《纪艺》(卷二至卷四)、《故事拾遗》(卷五)、《近事》(卷六)4个部分。是继《历代名画记》之后画学中的又一伟著,议论精当,纪事周详。

2. 刘道醇《圣朝名画评》3卷,在品评方面比较成功;《五代名画补遗》一卷收24人,分为山水、人物等7门。

3. 韩拙《山水纯全集》1卷。全书共分9篇,书中所编山水画技法,非常细致、严谨,对各种画法都能做到分类评述,而且证古论今,颇有见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 邓椿《画继》,记述了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至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共93年间的有关绘画见闻,是继《图画见闻志》之后的又一重要绘画史著作。

5. 郭熙《林泉高致》6篇,由郭思编述其父郭熙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而成。

6. 赵希鹄《洞天清录》画鉴1卷,分10门:古琴辨32条、古砚辨12条,古钟鼎彝器辨20条,怪石辨11条,砚屏辨5条,笔格辨3条,水滴辨2条,古翰墨真迹辨4条,古今石刻辨5条,古今纸花印色辨15条,古画辨29条。其中古画辨涉及画论,对了解南宋绘画美学的倾向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如评米芾墨戏,不专用笔,或以纸筋,或以蔗滓,或以莲房,皆可为画,为他书所不见。

7.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分上、中、下3卷,原书已亡,今存为李畋撰。为宋代品评著作,但品评画家仅限于蜀中地区。

8. 米芾《画史》是一部绘画鉴评作品,又名《米海岳画史》。全书共1卷。作者举其平生所见晋代以来名画(亦间有未见者),品评优劣,鉴别真伪,考订谬误,指出风格特点、作者及藏处,甚至间及装裱、印章,亦收进画坛遗事秘闻,颇具资料价值。但由于此书材料多随手拈来,缺乏条理,加以部分文字古奥难解,很难入于上乘的理论、学术著作之列。

9. 苏轼无绘画专著,他的绘画理论散见于其诗文之中:《书李伯时山庄图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书蒲永升画后》《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古铜剑》《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次韵吴传正枯木歌》《王维吴道子画》《净因院画记》等。其他则是同时代人物文章中所记述的关于苏东坡绘画理论:《题王诜都尉画山水横卷》(苏辙)、《墨竹赋》(苏辙)、《刘仲明墨竹赋》(黄庭坚)、《东坡居士墨戏赋》(黄庭坚)、《次韵谢与迪惠所作竹五幅》(黄庭坚)、《题李汉举墨竹》(黄庭坚)等。

10. 李廌《德隅斋画品》,北宋绘画评鉴著作。李廌,字方叔,华州(今陕西省华县)人。少孤贫,其才华受到苏轼赞赏。中年以后绝意仕进,寓居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元符元年(1098)赵令为襄阳令,行囊中贮带名画,李加以评鉴,辑此《德隅斋画品》。著录作品22件,计唐画4卷、五代画13卷、宋画5卷。

11. 释仲仁《华光梅谱》,系伪托之作,前人录当时流传画梅之口诀,托华光(释仲仁,又称华光)、扬补之所作。后人梅谱,袭之者众。

12. 宋伯仁《梅花喜神谱》,是中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种种情态的木刻画谱。这是一部极有艺术价值的专题性的画谱,为历代画家、版本鉴藏家所珍藏。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湖州人,曾任过监淮扬盐课官职,工诗,善画梅。全书按梅花从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等阶段,画出不同姿态的梅花一百幅,每幅配有题名和五言诗一首。宋人称画像为喜神,因而此书名为《梅花喜神谱》。

13. 俞成《萤雪丛说》、陈善《扪虱新话》、沈括梦溪笔谈》中也有部分关于绘画的论述。

七、元代

1. 汤垕《画论》,是古代鉴识绘画的重要论著。略述鉴藏名画及其得失,提出“气韵”“神采”“风神”“天真”“笔意”“笔法”等绘画美学概念,并指出“形似为末节”,强调要“自出新意”,主张“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

《古今画鉴》,偏重鉴赏。所记均作者本人所见各家画迹,述各家所长、画法特点及其画的内容,辨其真伪,所论颇为精当。然此书并不以考证见长,而多偏于笔墨气韵之间。行文有条不紊,持论代表了元代绘画审美倾向。

2. 李衎《竹谱详录》。此书开有谱有画之先河,且论述极详,是古代竹谱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全书分画竹、墨竹、竹态、竹品四谱,7卷,尤详于竹品谱。描述了我国300余种竹类,包括各种罕见竹类,对于其形态、品性、画法均有详细论述。作者征引繁复,其中很多古籍现已亡佚,对于古典文献的研究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吴镇《墨竹谱》。共22页,每页纵40.3厘米,横52厘米,纸本,墨笔,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两页书苏轼撰《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后20幅画各种姿态的墨竹,每幅都有图有文。作于元至正十年(1350),时吴镇71岁,是画给儿子佛奴的。全册画竹诸态悉备,可谓得竹之真性情。这套竹谱的图文组合最值得称道,画面上书与画的“经营位置”的创意,承前而启后。在其丰富多变的构图中可以清晰地感到作者在画之前已为题文预留位置,书与画自此开始在画面上平分秋色。

4. 夏文彦《图绘宝鉴》。全书共有5卷。卷一为叙论,有六法、三品、三病、六要、六长、制作楷模、古今优劣、粉本、赏鉴、装褫书画定式、叙历代能画人名等篇,系将《图画见闻志》《宋朝名画评》《画鉴》等书有关章节汇辑而成。卷二简介三国吴至五代画家。卷三简介北宋画家。卷四简介南宋及金朝画家。卷五为元代及外国画家。书末附《补遗》一卷,成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对以上各卷之遗漏作了续补。此书系将古代论画名著杂抄成书,因未加考订整理,造成不少谬误和疏漏,而且编次芜杂混乱,又将识画之诀误为作画之诀,故未被后代学者所重。

5. 饶自然《山水家法》,书已佚,仅存《绘宗十二忌》一节。论画法而专自忌病入手者,当以自然为第一人。

6. 黄公望《写山水诀》,论述绘画之法,共32则。此书被认为“得南宗论画之真传”,是“后人学画之科律”。

7. 王绎《写像秘诀》。此书为作者画肖像的经验之谈。其中《彩绘法》《写真古诀》《收放用九宫格法》等内容,为现存较古之画像著述。

8. 倪瓒《清阁全集》。其中《外纪》部分载有诸家品画语。倪瓒的绘画理论,从观念上推进了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而他的绘画实践,则更充实了文人画的宝库,更直接地影响着后世画家。

9. 赵孟《松雪斋集》,记录了他的一些题跋诗和绘画思想。他主张“书画同源”。

10. 杨维桢、钱选等人亦有关于绘画之言论,未成专篇而现于诗文之间。

八、明代

1. 董其昌《画旨》《画眼》《画禅室随笔》,此三书均系后人从《容台集》及其他书画鉴藏题跋中辑录而成。

2. 陈继儒《妮古录》4卷(非画论专著),杂记书画、碑帖、古玩及遗闻轶事。

3. 顾凝远《画引》3卷,凡7则。简而不俗,言之有物。

4. 唐志契《绘事微言》4卷。卷一论山水画理法,兼及山水画收藏鉴赏。其余3卷则采南齐谢赫至明末李日华诸家论画语录,共32种。

5. 何良俊《四友斋画论》,收录于《四友斋丛说》,是后人将其中关于绘画方面的一些理论研究和学术主张的笔记独立出来形成的一本著作。另,何良俊著有《书画铭心录》。

6. 李日华《紫桃轩杂缀》1卷。此书为随笔札记集,非为画论专著,但论书画之文颇多。认为略于形似而求神似,是绘画追求的高格。重视画家的人品,指出画家的品质、修养与绘画艺术高低的关系。另有《六砚斋笔记》《六砚斋二笔》《六研斋三笔》,每部4卷,共计12卷。书中所记,多为作者品评经眼之金石书画。而其尤者,乃作者将其所经眼字画真迹题跋,逐一全文载录,正如四库馆臣所谓:“每一真迹,必备录其题咏跋语,年月姓名,尤足以资考证。”

7. 沈颢《画麈》1卷,分13节,即表原、分宗、定格、辨景、笔墨、位置、刷色、点苔、命题、落款、临摹、称性、遇鉴,总计37条。其书除表原一节外,均阐述山水画理,或承袭发挥他人见解,或独抒心得,不乏实诣,亦有卓见。

8. 孙矿《〈书画跋〉跋》6卷,论说极有精理。

9. 李开先《中麓画品》1卷。该书仿谢赫《古画品录》等例,但品第与历来不同,分五品,每品之中,优劣兼陈。全书五篇,第一篇论诸家梗概;第二篇分“六要”“四病”,指出各家所长或所短,分列各家作品于下;第三篇搜罗尺寸之长,使无遗漏;第四篇分别品等而不列高下;第五篇论述各家所从出之源,立论重气骨。

10. 李流芳《檀园集》,凡古今体诗6卷、杂文4卷、题画跋2卷。

11. 朱谋垔《画史会要》5卷,前4卷载录自上古至明代画家小传。明以前,多采录《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及《图绘宝鉴》等书,增补甚少;明代后则俱自行搜辑,多为后来著录所据。卷五多摘录前人画论,较见杂乱。全书未注明出处,是其缺陷,然不失为较详备的画史资料。特别是自宋至明不少姓名不显的画家,可从此书查到,尤见可贵。

12. 王履《画楷叙》《游华山图记叙》《重为华山叙》三篇为《华山图册》中的一部分,主要记述了画家对于艺术写生的独到观点。

13. 莫是龙《画说》1卷,凡15则,亦有说16则者。其论甚为精到。文中以李思训为北宗,王维为南宗,而于王维尤无异议。又谓有轮廓而无皴法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晦,谓之无墨,颇合画家意旨。然董其昌《画旨》《画眼》俱有《画说》文字,只字句略有出入而已。于安澜以为后人辑录董文误将莫说录入,或莫说散失,后人录董文以依托为之。

14. 周履靖《画评会海》。此书收录于丛书《夷门广牍》之中,分上、下卷。上卷1篇,篇名与书名同;下卷含《山水诀四言四十韵》《绘事奥论》《画树论》《荆浩山水诀》《李成山水诀》《王摩诘山水诀》6篇。

15. 赵左,董其昌的挚友,有相关画论文章,非专著,被俞越园先生辑入《画法要录》一书。

16. 龚贤《山水图谱》,含《画法册》《树木山石画法册》《画说·画稿》《画诀》四书。四书中以《画法册》最为可贵,图文并茂。

17. 梅竹兰花鸟图谱类的著作。

周履靖《天形道貌》,收于《夷门广牍》之中,是为人物画谱,谱中有《画人物论》1篇。

沈襄《梅谱》2卷,原书未见,其论散见于他人著作中。

刘世儒《雪湖梅谱》2卷。

周履靖《梅谱》1卷,谱中文字为写梅法,写梅论,写梅诀。

高松《竹谱》,世罕传本,德国人福君克斯藏。

周履靖《竹谱》上、下2卷,题名《淇园肖影》。上卷5篇:《写竹法》《画竹谱》《竹态谱》《墨竹赋》《墨竹谱》;下卷:写竹口诀,写竹竿口诀,写枝口诀,写竹诀,下手诀,竹忌二十八病,写雪竹口诀,写勾勒竹法。

周履靖《兰谱》1卷,题名《九畹遗容》。全书文字有写兰诀一篇。

周履靖《花鸟谱》1卷,《昆虫谱附》,题名《嘤翔啄止》。谱中文字有写翎毛诀1篇。

18. 王稚登《国朝吴郡丹青志》1卷,是为品评之作。虽然在品评观念上具有独立性,但文学性太强,不够专业和严谨。

19. 王绂《书画传习录》4卷。分《论书》《论画》《书事丛谈》《画事丛谈》4卷。每卷2集。《论书》《论画》均采录诸家成文,或摘录前人成说,加以改篡。篇后辄加评论,有甚精者,亦有甚肤泛者。

20. 王世贞《艺苑卮言》中有不少关于绘画的见解。

21. 屠隆善绘画鉴赏,著有《画笺》一书。

22. 曹昭《格古要论》,明代存世最早的一部论述文物概述、名玩优劣、作伪手法和真伪鉴别的文物鉴赏专著。全书共3卷13论。上卷为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4论;中卷为古琴、古砚、珍奇(包括玉器、玛瑙珍珠、犀角、象牙等)、金铁4论;下卷为古窑器、古漆器、锦绮、异木、异石5论。此书后来又由王佐增补为13卷,题为《新增格古要论》。

九、清代

1.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全书18章,先讲原理,次述运腕,最终引出理论主张,构成完整有机的山水画理论体系

2. 方薰《山静居画论》2卷。作者在研究历代画论画史的基础上,自抒心得,以随笔形式杂论画理、画法、渊源、流派、款题,共240余条。其主要内容可分为4部分:画学理论泛论、各种画科及其渊源流变略述、历代画家评述、名画著录。

3. 唐岱《绘事发微》,分正派、传授、品质、画名、丘壑、笔法、墨法、皴法、着色、点苔、林木、坡石、水口、远山、云烟、风雨、雪景、村寺、得势、自然、气韵、临旧、读书、游览24篇。每篇百字,唯微无形。

4. 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1卷。叙述山水画法,条理分明,多为其实践经验总结。

5. 沈熙远《芥舟学画编》4卷,共计29篇,虽有山水、人物之分,实则为一切画论通用,综合阐述了传统文人画的一般理论,即宗派、穷源、师古、避俗、传神、笔墨技法、工具选择等等。

6. 范玑《过云庐画论》1卷。分3论,一论山水,二论花卉,三论人物。共40余条。论山水最详,凡32则,论花卉5则,论人物6则。(www.xing528.com)

7.张庚《浦山论画》1卷。总论叙述各派源流及其得失,明末清初各派名称实始见于此。后论画八则,分“笔”“墨”“品格”“气韵”“性情”“论功夫”“入门”“取资”。

《国朝画征录》,原书3卷,后又增补2卷,是清代第一部断代画史。全书收清代画家450余人的传记,保存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于研究清代前期画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画精意识》1卷,共85则。王世襄评:清代论画之著,足与《玄览编》比拟者,唯张浦山《图画精意识》。

8. 李修易《小蓬莱阁画鉴》,共分宗派、鉴赏、画学、画法、画友、自述、题跋7卷。后附鉴赏古董之作《猎古集》1卷。俞剑华先生评介此论︰“眼光颇为正大,尚少偏私门户之见,且时有精审之心得语,为一般画论所不及。而其尊崇北宗处,尤敢言人所不敢言。”

9. 邹一桂《小山画谱》2卷。是编皆论画法。上卷首列八法、四知。八法皆酌取前人微论,四知则前人所未及也。次为各花分别,凡115种,各详花叶形色。次取用颜色,凡11条,各详其制炼之法。下卷首摘录古人书说,参以己意,凡43条。附以胶矾、纸绢、画笔、用水诸法,而终之以洋菊谱。

10. 周亮工《读画录》,重在记录过眼书画,并时有精辟的品评。另有《赖古堂书画跋》。

11. 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是一篇对绘画有一定见解的理论篇章。

12. 王蓍、王概、王臬,三兄弟能诗善画,他们所编的《芥子园画谱》为中国美术史上最系统的画谱。每门之前有叙论,各门叙论合为《学画浅说》。

13. 王时敏《西庐画跋》。该编皆为画跋,其中对王翚推崇至极。另有《王奉常书画题跋》2卷。

14. 王学浩《山南论画》,又称《山南老屋论画》,1卷。该书仅有8条,多论及笔墨。

15. 王原祁《雨窗漫笔》与《麓台题画稿》,是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比较系统地反映王原祁绘画思想的重要著作,它们与许多存世的王原祁山水画作品一起,共同构成王原祁的艺术世界。《雨窗漫笔》曾被辑入《四铜鼓斋论画集刊》《美术丛书》《画论丛刊》《中国画论类编》《画学集成》等书,字数不多,余绍宋的《书画书录解题》评介其“寥寥九条,颇多精义,固学画者所当亟读也”。全文共10则,首则为小引;第二则论明末画派恶习;第三则论意在笔先;第四则论山水画中的“龙脉”和“体用”之法;第五则论作画的气势,不必拘泥于草稿;第六则论临画不如看画;第七则论要细心揣摩古人各流派的不同气味;第八则论用笔的忌宜;第九则论设色;第十则论作画以理、气、趣兼到为重。这虽是一部简短的中国画画学著述,但是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王原祁的绘画源头,走近他的画学主张,观察他的创作经验,把握清代前期的文人画特征。

《麓台题画稿》辑自题画跋53则。跋语中对前人画格及笔墨特长,评论精辟,有自己创作心得。

16. 徐沁《明画录》。全书8卷,仿夏文彦《图绘宝鉴》,参证《画史会要》写成。该书依宋元以来画史体例,先分门类,次按时代先后,为明代870余名画家一一列传。卷一收入帝王、贵族画家及以佛道人物宫室擅名的画家。卷二至卷四编列山水画家。卷五收列山水、兽畜、龙鱼画家。卷六收列花鸟画家。卷七编入墨竹、墨梅与蔬果画家。卷八《汇记》,附列所知不详、有待进一步加以考订的画家。书中画史资料比《画史会要》略详,体例较《无声诗史》完备。缺点是征引材料不注出处,对一些重要画家也有遗漏。

17. 庞元济《虚斋名画录》16卷。收录著者自藏画迹535件,自唐代至清代,分列卷、轴、册页3类,按时代先后为序,每种详记纸绢、尺寸、题跋及印章,凡题跋之高宽、钤印之位置、文字损蚀或论脱处,悉照原本备载。

18. 张式《画谭》1卷,记载了著者论画35则。

19.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以画科为编次,分论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的绘画。主张绘画应反映现实,以形为神,形神兼备。论画范围之广为清之最。

20. 丁皋《传真心领》,又名《写真秘诀》。1卷。本书有编前小引,凡25篇,名目分别为:部位、起稿、心法、阴阳虚实、天庭、鼻准、两颧附腮颐、地阁、眼光、海口、耳、眉、须附发法、染法分门、面色、色血、提神、择宝、旁背俯印、剩像法、纸画法、绢画法附矾绢法、衣冠补景、笔墨、量写身法。并附图49幅。卷末有《退学轩问答》8则,为记录有关写像问题解答。

21. 董棨《养素居画学钩深》1卷。论画凡32则。强调了画家“内以乐志,外以养身”的“陶然自得”,强调反映绘画对象的形神,同时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思。提出“四不穷”说:“笔不可穷、眼不可穷、耳不可穷、腹不可穷。”

22. 傅山《霜红龛集》等多种著作。三晋出版社2015年出版了《傅山论书画》。

23. 高秉,高其佩侄孙,著《指头画说》,记高其佩指画情况。

24. 查礼《画梅题记》,乃画梅理论之指导性著述。

25. 笪重光《画筌》,是一部非常精辟的关于山水画艺术的专论,文字深奥,所涉内容广泛,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同时代的画论中成为备受瞩目的一部著作。

26. 戴熙《习苦斋画絮》8卷,附集外诗、笔记、杂考、题跋各1卷,《赐砚斋题画偶录》1卷。

27. 松年《颐园论画》1卷,所论述的都是在绘画甘苦实践中总结所得,而且以论述皴法、论述用水最为精到。

28. 宋荦与朱彝尊合作有《论画绝句》1卷。该书分原唱、和诗2章,2000余字。为宋、朱二人的唱和诗作38首、宋诗26首。论古今画家流派的优劣,见解独到;朱诗12首,多论明末清初之画,言“文人画派”之支流的浅薄。

29. 汪之元《天下有山堂画艺》,分为《墨竹谱》与《墨兰谱》两部分。有文有图。详述兰竹的画法及衬景的画法。《墨竹谱》前有墨竹指32则,详论写作之法,颇为精到。谱分写嫩竿、老手、重叶、布叶诸法以及风、晴、雨、雪四式。《墨兰谱》前有墨兰指附蕙石苔草28则,论写兰之法,亦甚详明。谱首为写叶、写花法及两丛风兰、悬崖折枝诸法,次为蕙叶花箭交答、花蕊添插叶法及两丛帘竹、露根折叶诸式,又次为写石、点苔、写草法及山瀑、水口、灵芝诸式。是兰竹的技法入门书。

30. 阮元《石渠随笔》8卷。著者尝奉命汇编《石渠宝笈》,此书为其整理所见内府收藏书画的笔记,收录作品270余件(包括诸家总册和合卷),颇多历代名迹。记述法书、名画的款行、字数、布局、题识及跋语、藏印等,详略得当。间参入对书品画艺的评论,考证真伪、辨正前人失误,都有一定见识,为著录书中精审之作。末附《论钤宝》1节,详叙乾隆时皇室钤玺的规格制度;《论纸签》1节,略述宋以来各种著名纸笺的质地、性能和标记。

31. 黄钺《二十四画品》《画友录》各1卷,为黄氏晚年画论之两项著作。《二十四画品》为品评之作,仿司空图《诗品》体例形式,罗列了绘画中的二十四画品,即绘画的24种美的境界,分别为: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冲和、淡远、朴拙、超脱、奇辟、纵横、淋漓、荒寒、清旷、性灵、圆浑、幽邃、明净、健拔、简洁、精谨、隽爽、空屡、韶秀二十四品。措辞典雅清新,斐然可诵。《画友录》一书是黄钺为研究和整理太平府地区一带的画友成就所著,涉及人物共有72位,学界一般认为所载成员即是“姑孰画派”的基本队伍。

32. 潘曾莹《红雪山房十二画品》《墨缘小录》《鸥波馆画识》《画寄》。

33. 张熊《张子祥课徒画稿》。图文并茂,对研究绘画技术和理论都有很大的价值。

34. 秦祖永《桐阴论画》,全书3编,共6卷。初编序于同治五年(1866),二编、三编序于光绪六年(1880)。初编共品评明末清初画家 170余人。大体按时间先后排列。该书以逸、神、妙、能四品评议画家之法,并列小传,沿自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但从作者对画家的品评中,以及从作者在《例言》所称“有神而兼逸,有能而兼逸,有神与能兼擅而仍无失为逸”等话语中,可见其运用四品原则殊有别于前人。今观全书,其列于逸品者多至238人,几占全书的2/3,而一向被人们尊为逸品的董其昌、王时敏等,他却列为神品。说明他在沿用以四品论画当中,确实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35. 钱杜《松壶画忆》,分上、下2卷,上卷论画及谈画法,颇见精到,无虚空之言;下卷记其平生所见名迹,评述布置及作法,并加以评论。另有《松壶画赘》2卷。

36. 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又名《龙珠宝藏》,凡32卷,为收藏家必研书籍,讲究收藏第绪者,言必称此书。“始魏钟太傅以迄晋唐宋明,下逮有清名人,数千年之名迹”,其中有许多为清末宫廷内府散出之物,尤为珍贵。

37. 华琳《南宗抉秘》1卷。凡30则,专论南宗写山水之法。

38. 冯金伯《国朝画识》17卷,共辑录清初至乾隆年间画家1097人,卷一至卷十三为913人,卷十四为释子69人,卷十五为道人10人,卷十六为闺秀59人,卷十七为闺秀、姬侍、女尼、妓女等46人。系采辑画传著作、文集及地方志等书汇编而成。用韵目排列画家姓氏。略记画家生平梗概和画艺,各注所出,便于征考。偶有按语,然甚简略,且年代编次也时见凌乱。但所收画家较广,辑录资料颇丰富,为清代重要画传专著之一。

39. 钱泳《履园丛话》24卷,基本上每门为1卷,计有旧闻、阅古、考索、水学、景贤、耆旧、臆论、谭诗、碑帖、收藏、书画、艺能、科第、祥异、鬼神、精怪、报应、古迹、陵墓、园林、笑柄、梦幻、杂记等,其中碑帖、收藏、书画等值得参考。

40. 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6卷。记载著者30年间经历游江浙各地,凡见法书、尺牍、浩敕、画迹,悉随手记录,遂汇成书。收录唐代至清初书画精品,以明代为多,每卷依时代为序,详载纸绢尺寸、印章、题跋及收藏处所,清初作家另撰小传,偶载自跋,略有评论,所论颇为精当。

41. 华翼纶《画说》1卷,共26则。文中杂论画派、赏鉴、各种画法以及纸墨等,多心得之谈。他认为“画本士大夫陶情适性之具”,“但以自娱可耳”。“既不求名,又何能求得利”,画家就应“孤行己意”,“变化在心,造化在手”,“自写吾胸中之丘壑”。

42. 蒋宝龄《墨林今话》18卷,近代续1卷。记载乾隆至咸丰间画家1286人,多为江浙人氏,各立小传。起自董文格迄元和闺秀,记述各家姓名里居、韵事画艺,并涉及书法、金石、诗词、收藏等事,不以时代为先后顺序,采辑有关诗作。运用具有形象性的“诗话”写作手法,使此书成为富有诗情画意的画家史传和美术评论,开创了中国美术批评的一种新形式。

43. 叶德辉《观画百咏》4卷。为观画而作的诗,且有详注,虽繁冗而搜辑甚勤,间亦有所考证,对画论的发挥较多,持论独出心裁,不为时风所拘,对元四家及董其昌、萧云从、查士标、李流芳、卞文瑜、王时敏和王原祁等贬语甚多。

44. 邵梅臣《画耕偶录》4卷。主要是辑录著者的题画之作而成。

45. 盛大士《溪山卧游录》4卷。前两卷多论画理画法,后两卷则为当时画友酬赠交游之记载。

46. 韩昂《图绘宝鉴续编》,补收明洪武元年至正德十四年(1368—1519)间画家100余人。与《图绘宝鉴》一起,共收三国至明代画家1500余人。至明清之际,坊间又增补上述二书,成《增补图绘宝鉴》8卷。

47. 戴以恒《醉苏斋画诀》1卷。俱为七言歌诀,凡总论画法,论枯树法,论远近结林法,论点树法,论柳松法,论勾石法,论皴法,论各种点苔法,论泉法,论山草水草法,论构景避实法,论房屋桥梁法,论宝塔法,论用墨法,论署款法15篇。

48. 陶元藻《越画见闻》3卷。辑录自魏晋至清代的越地(绍兴)画家小传,所辑多采自旧籍,虽未一一注明出处,而剪裁叙次颇见简当,亦有其他书所未及者,又兼收当代画家,是一部较完备的地区性画史。

49. 邵松年《古缘萃录》。记载体例略仿《江村消夏录》,书画不分类,而按时代编次,间有按语,或为辨别,或为考证,然此类文字不多。

50. 王昱《东庄论画》1卷。该书为王昱追忆师传,参以心得。所论不出“娄东画派”范围。对于研究王原祁一系的山水画,是较为直接的资料。

51 孔衍栻《石村画诀》1卷。该书凡10则:立意、取神、运笔、造景、位置、避俗、点缀、渴染、款识、图章。其中渴染一则,作者自谓有秘诀,不忍泯灭也,言之较详,颇具心得。

52. 丁思铭《写照提纲》,见于丁皋《写真秘诀》卷首。

53. 蒋骥《传神秘要》。该书为人物肖像画技法,凡27条,所论详尽明确,剀切扼要,只是编次先后,略见零杂。然不失为研究中国肖像画艺术的重要著作之一。

《读画纪闻》1卷,论画16则。认为画人物画,要求传写出所画人物理所应有的,也即符合自己的审美理想的那种神气。对于山水画,他则讲究“理”,要求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强调画家主观情思的表现,笔墨技巧应表现“书卷气”,同时把画家“胆识”与“布置章法,胸中以有胆识为主”联系起来。

54. 费汉源《费氏山水画式》,共3卷,是由他撰写、绘制的画论、画谱著作。包含画树法、画叶法、画小竹法、画藤萝法、画山法、点苔法、画路径法、画泉法、画远山法、画亭榭寺观法、画桥梁法、画舟楫法、画人物法等。

55. 蒋和《学画杂论》1卷。杂述绘画美学见解,凡16则。主张师法自然,又重视学习古人。另著《写竹简明法》,主要介绍竹子的基本画法,列举范图很少。

56. 陈逵《墨兰谱》1卷。该书为墨兰技法图谱,分为起手式两种(一左起,一右起)、长短叶下垂式、繁简两式、枯笔、花式(俯仰、含蕊、半放、开放、并头、风雨)、折叶式、迎风垂露式、悬崖式、花初放式、雨叶风花式等多种,简明扼要地呈现了古代墨兰绘画的经典范式。另外,书中附有钱大昕、王鸣盛、刘墉、阮元等乾嘉时期著名学者的笔墨,弥足珍贵。

57. 迮朗《绘事雕虫》10卷。仿照《文心雕龙》之体,而谦为“雕虫”。

58. 谢兰生《常惺惺斋书画题跋》2卷。品题前人及今人书画甚夥,不乏碎金之语。

59. 汤贻汾《画筌析览》1卷。因《画筌》在编写方法上论说互杂,不便学者阅读,而整理、删去与山水画无关的材料,将原起一段作首,下分为十篇:第一篇论山,第二篇论水,第三篇论树石,第四篇论点缀,第五篇论时景,第六篇论勾染,第七篇论用笔用墨,第八篇论设色,第九篇为杂论,第十篇是总论。每篇后附己见。

60. 李景黄《似山竹谱》1卷。该画谱提出了“画竹三昧,神气二字尽之”。“有气斯苍,有神乃润。文(同)之檀栾飘举,其神超也;苏(轼)之下笔风雨,其气足也。”不主张画竹师法自然,只谈如何学习古人,画竹“不参考诸家,无以究其胜;不折衷文、苏,无以正其趋”。

61. 竹禅《画家三昧》6卷,记录画人物、竹石之法。

62. 王寅《冶梅石谱》和《冶梅画谱》,是王寅(字冶梅)在日本大阪时,将以前仿《宣和石谱》的60余幅绘石作品整理而成,于明治十四年(光绪七年,1881)由九富鼎刊于大阪。所绘奇石“或夭矫如舞蛟,或潜伏如卧虎,或偃蹇如朽木,或凝重如夏云,怪怪奇奇,变化百出”。

63. 方濬颐《梦园书画录》25卷,书中详细记载仅方濬颐所藏名人字画近千幅。方家收藏的字画多为稀有珍品,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方氏兄弟收藏的众多名人字画。

64. 俞蛟《读画闲评》,书中对画家作一些简略的介绍和对其画风进行品评。

十、近现代

1. 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不仅是康有为书法艺术的珍品,也是康有为在绘画方面的理论著作。

2. 黄宾虹《画法要旨》。文中提出两个方面的要论,一是将画史以来的各具特色的画风和画家分为3种类型:一是文人画,擅文人画的,有词章家(即通诗文者),有金石家(即具备考据学问者);二是名家画,分南宗派、北宗派,各具理数,学有渊源;三即大家画,不拘家数,不分宗派。

3.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上的演说》。他提出学习绘画,要用研究科学的方法,除去名士派毫不经心之习,革除工匠派拘守成见之机。

4. 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文章主要思想是让人们清醒地看到文人画有其存在的价值,民族艺术的精神是不能丢弃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任何艺术要想留存下来就要与时俱进,文人画也当随时代。

5. 王国维《中国名画集》序。文中提出,中国美术应与域外学术论高低。他意识到治学须放眼世界,对于学术之事常考虑到世界意义。

6. 高剑父《我的现代画观》。提出:“我的复兴国画的主张,是‘集中外之大成,合古今而共治’的。”他进一步分析写道:“我之艺术思想、手段,不是要打倒古人、推翻古人、消灭古人,是欲取古人之长、舍古人之短,所谓师长舍短,弃其不合现代的、不合理的东西……造成我国现代绘画之新生命。”

7. 鲁迅《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的讲演》。文中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只有这两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使艺术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

8. 余绍宋《中国画之气韵问题》。文中主要讲述了气韵在中国画中的作用。第一说气韵二字之起源;第二说气韵二字之解释;第三说气韵在中国画上之价值;第四说气韵与形似之关系;第五说如何而始有气韵;第六说气韵非仅墨笔写意画有之;第七说今后中国画仍应注重气韵;第八结论。

9. 马一浮《子恺画集》《护生画集》序。马一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理论,从形式上来看是相当固守传统的。如他的一个最主要的观点就是认为,全部中国文化都可以统摄于“六艺”之中,即所谓“国学者,六艺之学也”。这里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六经”。但马一浮更喜欢用“六艺”这一名称,因为它不是呆板地指六部经典,而是广义地指六类或六个部门的文化学术或教化。

10.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自序。序言中说:“世界之画系二:曰东方画系,曰西洋画系……言东画史者,以中国为祖地,此我国国画在世界美术史上之地位也。”他认为中国画的历史应当分为四期。其与已往的中国画史观上只重文人画的传统相比,是较为宏阔的,由此对中国画性质的认识也与以往有所不同。

11. 徐悲鸿《中国画改良之方法》。徐悲鸿立足于中西方艺术,提出将西方写实主义精神融进中国绘画,坚持“中西融合”的道路,志在复兴中国画。

12. 吕澄《美术革命》。这是吕澄写给陈独秀的一封信,后来全文发表在《新青年》上。文章中认识到西方绘画进入中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希望艺术界在学理上进行清理,重新认识美术,总结什么是社会需要的真正的美术,重新清理中国美术史,介绍西方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的历史,研究人类艺术的共同性质等等。

13. 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文中通过对中西画的对比,提出中国画发展的方向:不但须恢复我国传统运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更须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表达出时代的精神节奏。

14. 丰子恺《绘画与文学》。本书是作者关于绘画与文学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体现了他认为的“画中有诗”的艺术共通性。

15. 潘天寿《潘天寿话语录》。这是潘天寿众多理论中的重要一部。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作为切入点,传递了多种有价值的绘画思想。

16. 张大千《画诀要论》。介绍了张大千的绘画艺术。内容包括:画法要诀论、笔法墨法论、临摹写生论、各科画法论、构图章法论、鉴赏收藏论、继承创新论、山水画作品范图等。

17. 林风眠《中国绘画新论》。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创造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绘画。

18. 伍蠡甫《中国绘画意境形成中意与法的问题》。文中对山水画的意境作了专门的讨论。

19. 滕固《滕固论艺》。收录了作者在艺术理论方面的论文17篇,主要内容包括:今日的文艺、气韵生动略辨、诗书画三种艺术的连带关系、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史的考察、唐代艺术的特征、燕下都半规瓦当上的兽形纹饰等。

20. 梁实秋《读画》。这篇文艺散文立意新颖,观点独特,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对“读画”这一观点的看法。

21. 傅抱石《傅抱石论艺》。本书收录了中华民族美术之展望与建设、民国以来国画之史的观察、论顾恺之至荆浩之山水画史问题、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等10余篇文章,可充分体现作者画史研究、画学理论的真知灼见。

22. 傅雷《观画答客问》。本文以传统文赋的主客问答形式,虚构一人观看黄宾虹画作后疑惑不解而发问,傅雷在文中对一般初次观黄宾虹画者可能产生的杂乱、草率、不似、艰涩等感觉,及远看、近看的不同审美视角,给予了答疑解惑。傅雷先生此篇画论精彩绝伦,不独适用于赏析黄宾虹画作,对整体提高艺术欣赏能力亦大有裨益。

23. 施翀鹏《中国名画观摩记》。该书由蔡元培、萧俊贤分别题署书名,王清穆、贺天健、郑午昌分别作序,作品详细著录故宫从未公开过的藏画168幅,对著录的每幅画都注明尺幅,详载作品内容,鉴评真赝优次,辨别蹊径流派,登录历代题识,改核画家生平,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遂成为当时探究古代艺术的重要参考文献。

24.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全书有前言、泛论、具体画法、泛论插图、具体画法插图、附图6个部分。其最重要的内容在泛论部分,共有81小节,明显地反映了陆俨少的绘画艺术观念。

25. 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文中提出“旧诗或旧画的标准分歧是批评史里的事实”。文章从钱钟书先生这一观点产生的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展开论述,即:儒学精神和佛道文化对诗画艺术的不同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6. 启功《山水画南北宗说辨》。文中对“南北宗说”提出质疑,认为董其昌的“南北宗说”是“谬说”。不管那些画家创作上的思想、风格、技法和形式是否有那样的关系,并且抬出唐代的王维和李思训当这“两派”的“祖师”,认为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谰言。由于董其昌门徒众多,在当时起了直接传播的作用,后世又受了间接的影响。

27. 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本书虽以“画论研究”为主题,其内容实则是一部中国画论史。它不是画论研究的专题论文的汇编,而是呈现了中国画论发展史的全貌。全书内容上起先秦,下迄清季,探源溯流,辨章考据,史论结合,从理论、画法、品评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发,可以说是亦巨亦细、亦作亦述之著。对于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画论的发展过程很有帮助。

28. 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吴冠中对于中国美术理论的最重要贡献,即是他关于形式美、抽象美的论述与探索,以及关于“笔墨等于零”的著名论断。吴冠中提出的“绘画的形式美”,讲求绘画画面就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是真实、客观的。

注:此画论书目整理过程中可能会有遗漏,欢迎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