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1世纪以来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的新范式探讨

21世纪以来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的新范式探讨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成本喜剧电影创作真正成为国产电影的一种新范式是自宁浩的无明星、低成本的《疯狂的石头》成为2006年国产电影的票房奇迹而始的。但中国电影人尤其是青年导演们投身到小成本喜剧电影创作的热情不减,以至于到了新十年,小成本喜剧电影更是声势浩大、泛滥成灾。在情人档、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等几个相对固定的规模较大的档期,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都是重头戏。

21世纪以来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的新范式探讨

小成本喜剧电影创作真正成为国产电影的一种新范式是自宁浩的无明星、低成本的《疯狂的石头》成为2006年国产电影的票房奇迹而始的。这部影片从头至尾伏笔、巧合、悬念、噱头不断,叙事技巧令人眼花缭乱,并因宁浩多年的MTV拍摄经验,导演镜语也行云流水。影片采用了多线交错叙述的立体手法,游戏化地将现实时间和空间切割成片断再重新组装,在一个三维空间中伸展出密密麻麻的诸多线索把故事编织成了一张网。影片的语言更是别具一格,仿佛整个电影文本就是一个热闹的民间广场,人物各有自己的本色的言语风格。一方面,多种方言的存在形成了一种南腔北调的喧哗和嬉闹,呈现众生喧哗的狂欢节精神。另一方面,“低调”“素质”“好人”“事业”“王法”“智商”“专业”“道德”等词汇从道哥等一帮小偷嘴里吐出来,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这些备受现代性推崇的词语瞬间丧失了它们在现代性建构中所享受到的严肃性、真实性、崇高性和正义性,后现代话语方式所携带的颠覆性、解构性、戏谑性、卑琐性以及非原则性和非中心性等暴露无遗。宁浩还在《石头》中戏仿了盖伊·里奇的《两杆大烟枪》《偷抢拐骗》以及《碟中谍》《蜘蛛侠》等经典电影,对大师的经典电影语言信手拈来,但并没有停留在对经典电影的生搬硬套上,而是进行了本土化改造,精心设置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搞笑桥段。影片还充斥着对当下流行文化的恶搞:流行一时的刀郎的歌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被改成了“2002年的第一泡屎,比往年来得更急一些”;2005年春晚中的经典舞蹈千手观音》被恶搞成胖瘦不均、高矮不等的一个个男女涂脂抹粉做飞天状,其排演场景的散漫解构了经典的神圣与崇高。配乐上的戏仿与反讽也无处不在:当石头被发现时,《木鱼石的传说》悠扬而起;而道哥的女朋友被谢小盟勾引上床之后,背景音乐是刘德华的《忘情水》,“给我一杯忘情水,换我一夜不流泪”,正唱着,在浴室的道哥就流下了一滴伤心的眼泪;三宝由于发财心切,在拿了贼匪假作的中奖易拉罐后赴北京领奖,在天安门广场,影片出现了《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声……这些原本紧张严肃的场景和细节在本片中被编导以戏谑滑稽的方式加以解构,经典的创造性成果被篡改成轻松娱乐的喜剧因素。影片让人在笑中自觉人之为人的荒诞命运,种种黑色幽默最终导向的是粗鄙的现实(国有资产流失、工人下岗、工资拖欠、诚信危机……)以及有着难言之隐的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片中除了为富不仁的冯董,其他人物都处于边缘化状态,他们不是城市的主导力量和智识阶层,他们没有获得主流地位和主流话语权。而冯董这种人物也正好吻合了当今国内贫富分化严重的事实),凸现了市场经济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普通民众的基本生存权利问题,诉说着转型时期当代中国混乱而又复杂沉重的现实主题,给人留下变革中的中国城市特有的粗糙而鲜活的生活质感。因此有人评论说:“看过《疯狂的石头》后,觉得这部电影与一般所谓戏仿的影片不太一样,好像在看似戏仿的背后,一种以戏仿的名义开始的镜头最终超越了戏仿本身,进入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看似荒诞可笑的情节最终折射的却是光怪陆离的真实。”[1]

之后几年出现了不少跟风之作,可谓数量众多、风格题材多样但良莠不齐。虽然不乏能杀出中外大片重围、创造票房奇迹的影片,但绝大多数如法炮制的小成本喜剧电影都淹没在了市场的汪洋中。2009年,宁浩乘胜出击的《疯狂的赛车》虽沿袭了《疯狂的石头》的多线索、底层人物、黑帮社会形成的荒诞故事和黑色幽默,但与《疯狂的石头》相比,《疯狂的赛车》仅是搞笑技巧和桥段的游戏性交织,故事是苍白的,缺乏解构的力量和重要的社会批评功能,只留下为搞笑而搞笑的尴尬。但中国电影人尤其是青年导演们投身到小成本喜剧电影创作的热情不减,以至于到了新十年,小成本喜剧电影更是声势浩大、泛滥(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烂”)成灾。在情人档、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等几个相对固定的规模较大的档期,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都是重头戏。从整体上来看,被称为喜剧的影片越来越多,但真正具有喜剧意识和喜剧品格的影片却越来越少。真正能让观众笑得酣畅,在笑声中有所回味,得到审美愉悦和启迪的更是寥寥无几。(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