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东英:驻足多年的社区建设者,成功建立市场运作的社区服务中心

马东英:驻足多年的社区建设者,成功建立市场运作的社区服务中心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有多久,这条几十年脏乱不堪的土城路面目一新。多年来,马东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在这方天地,或和幼托所阿姨一同接送孩子,或在居委会议室商量社区事务,又或上居民家嘘寒问暖。她利用大同社区既有资源建起了社区服务中心,开办了家政服务以及文化产业,朝着市场运作方向发展。

马东英:驻足多年的社区建设者,成功建立市场运作的社区服务中心

◎黄韶东

升溪河宽阔奔涌,穿过寂静的村庄,南虹河狭长宁静,淌过喧嚣的城市一角,然后一同汇入东氿。两河相拱,怀中是城南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1992年,应城市建设管理需要,从原荆溪居委划出一块,成立新的土城居委。党校、市中等重要单位,正在建设的土城新村,以及原来的南仓路、土城路旧宅,连同碓坊村部分农村合在一起的责任区面积不大,但城乡结合、农居交错,情况十分复杂。荆溪河边有个宜兴酱厂,规模虽小,却是国营企业。时任酱厂政工干部的马东英踏实干练,正待升迁,却被镇政府看中,要她挑起土城居委的大梁。其时不满40岁的她满怀热情,接到通知,毅然放弃手头轻松、优厚的待遇,走马上任,干上了这最“婆婆妈妈”的居委主任一行,这一干就是12年。

老宜兴城往南,除了人民路顶头还有一个宾馆,出了南虹桥就算是出了城。桥头东转,南仓村路左边紧挨南虹河,右边是高低错落的农民住宅;过宜兴酒厂转往南,走过幽深的酒巷,就是曲曲折折的土城路,尤其碓坊桥一带纯粹农村的样子,满眼尘土飞扬。不少居民在家前屋后圈养鸡鸭,种着各种蔬菜,还有几个臭水坑露着;东首稍显齐整的几幢商品楼宇也因为疏于管理,居民随意搭建,煤球炉、旧家具等物件摆放在院墙外,占了里外通道⋯⋯

当时的环境,用“脏乱差”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百事松弛亟待改观,然而居委一穷二白,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连办公的地方也没有。上面发给的,只有居委主任工资和极有限的办公经费。马东英不等不靠,几步合并,马走连环,先聚人心后办事。她联络原来的居民小组长们,群策群力,在土城路中段租下一处民房作为居委办公场所,其后开副食店、办幼托所,房屋租金、店中商品、教师的工资都或借或欠。人们受她认真办事劲头的感染,都伸出手来帮忙。偶有冷言冷语的,她一概笑脸以对,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居民们也都慢慢地理解,进而支持。

居委的主要工作不是营利,而是改善辖区环境,办理公共福利事业,解决居民实际困难。马东英自上任之初便为了土城一带的卫生环境多方奔走。时值城区大范围改造之际,当时的宜城镇政府持续有措施跟进,也有多家开发公司入驻,只是辖区环境复杂,居民、村民心态不一,投资者畏难,卫生改造工作进展缓慢。相信“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的马东英口说手做,领着居委会委员连同各居民小组成员全体出动,先平露天污水坑,后清道边杂物。卫生队天天扫,还上门帮着整理,居民不好意思再往干净的路面上乱扔垃圾了。这还不够,马东英找到在辖区投资的陶都开发公司及镇政府各部门,一道筹划,一道做居民工作,建起了临时隔离带、绿化带。没有多久,这条几十年脏乱不堪的土城路面目一新。人们走过这里,再也不必皱眉掩鼻,因而惊叹于居委会的能力、气魄。人心在慢慢变化,居民们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宜兴城内不少机关部门、单位、居民记住了这位说话带笑、走路带风、做事带火的居委主任。

多年来,马东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在这方天地,或和幼托所阿姨一同接送孩子,或在居委会议室商量社区事务,又或上居民家嘘寒问暖。她在南仓村路西头的家,也在居委的辖区内,却很少顾及。有一回,南仓村路上有个精神病人乱拉电线危及周边居民安全,她连夜帮着派出所寻找、控制病人,并陪着送到医院。年幼的女儿一直站在门口等她回来,不敢独自进黑灯瞎火的家。

升溪河北岸临水埠头,新的居委办公室落成,精致独立。幼托所、小区卫生管理等许多社区工作做出成绩,其他地方争相仿效。等一切上了轨道,马东英却要调走了。老居民们舍不得,不拿工资的老阿姨们早把居委看作一个大家庭,更是泪眼婆娑。就在集体的小吃店吃一碗排骨面,算作告别,以后记得常来常往。(www.xing528.com)

大同居委辖区是宜城最早的社区之一,位于繁华的西大街,金融商业事业单位众多,人口密集。这里的社区管理服务比较成熟,不再需要为创收、搞自身建设操心,居委工作的重点放在拓展、提优服务上。老居民爱摆资格,要求高,轻易启动不得,怎么办?马东英的字典里没有为难一说,她相信以心换心,要的只是信心,只是功夫。老方法好用,先抓人心。退休老师、老干部都是宝,她马不停蹄,一一寻访。大同新村住了10多年的老储,从乡镇一把手退下来,赋闲在家,先前推了诸多有名有利的邀请,却顶不住马东英的磨,负责新办的“爱心接待室”,不拿一分工资。这事当时“亮瞎”了许多人的眼。老储一句话:“我就认准马东英是做实事的人!”依靠上级的帮助,靠着社区这些颇有能力的老同志,她带着大同居委实实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求回报,15年来帮助的人不计其数。其间,接待室天天人流不断,人们互通有无,相互帮助,一时蔚然成风:送老人、办市民卡、上门修理等,什么好做什么。人脉聚拢的优势,让许多难题迎刃而解。这一举措涉及面也远远不止一个大同社区、一个宜城,甚至外地也有人特地到来寻求帮助。想人所没有想,做人所不敢做,榜样的力量无穷大,大同居委的“爱心”成为党和人民联系的桥梁,实现了双赢。1995年,马东英出席了宜兴市党代会,无上光荣。

马东英到任不久,就发现大同老小区的另一个特点:“五保”户多、残疾人多。之后, “助残帮困”专项服务行动启动了,直到今天还在进行。 “对上多争取”,上头划拨的每一分钱,都分门别类、一一落实到帮扶对象。还有不少残疾人在居委的帮助下学得一技傍身,或开店,或上工,衣食无忧,因而感激。有一江姓居民,妻与子均有精神障碍,往大城市送治就医、报销费用等,数年来都是马东英料理。还有一陈姓居民生活困顿几欲跳楼,也是马东英跑进跑出,帮其妻安排工作,帮其子联系入学。林林总总,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惯于挑战新事物的她并没有满足。她利用大同社区既有资源建起了社区服务中心,开办了家政服务以及文化产业,朝着市场运作方向发展。很少有人知道,后来成为宜城最具盛名的家政服务公司,起点只是2000年马东英帮助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一次尝试。幼儿托管、上门保洁、家政信息服务,大同居委扶持下岗工人先从小事做起,小修小补,进而在服务对象、方式等方面逐步拓展。把职业介绍、用工信息服务极好地融合,很多下岗工人寻到了新的岗位,推行的产业化社区服务质量提高,并有了丰硕的回报。2001年在无锡市社区建设研讨会上,马东英代表宜兴作了经验介绍。

走进大同社区, “爱心接待室”的一个小角落里有个“京剧社”,吹拉弹唱,老人们玩得起劲。规格不一的乐器,是马东英当初拉着老储他们到处“化缘”来的。老有所乐,辖区有宜兴锡剧团等文化单位,居委充分利用辖区优势,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从来一马当先的马东英从居委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了,心里实在放不下社区,人们也确实离不开她,于是又做了两年居民小组长。等到终于有了空闲,她爱上了健身操,长年忙碌换来身无赘肉,旁人羡慕不已。一天晚上她从老年大学健身出来,马路上一醉汉脚步蹒跚,跌趴在绿化栏杆上,她硬是坚持着和同伴一路将其搀送回家。候门的老伴埋怨:“你还当自己年轻啊!”老马只一笑。老骥怎肯轻易伏枥?

黄韶东,宜兴市作家协会理事,宜兴市公安局缉毒警官。近年来发表散文小说诗歌300余篇。

长桥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