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内容和方式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二)主体性原则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要求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五)参与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参与,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儿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参与性原则要求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原则,并要求遵循民主、平等原则。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是指在实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实施教育的主体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一)因材施教原则

不同儿童在气质、兴趣、能力、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心理个别差异。心理的个别差异不仅表现在个体间具有不同心理特点,而且同一特点在不同人身上也存在不同发展水平。正因为如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特点:

1.儿童的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小班儿童主要是直觉思维占主导,他们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更多依赖于生理需求和技能特点,而获得能力的方式主要是模仿,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所以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对教育者依赖性强,甚至需要教育者手把手地教。而到了中班,随着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儿童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信息、技能、方法,思维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他们学会了和其他儿童或成人交流,能用自己的具体经验解释语言,教育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向他们呈现内容或要求,该阶段儿童基本能明确在幼儿园活动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大班儿童在思维发展上有了明显变化,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并且个性发展初具雏形,该阶段儿童接受信息能力大大增强,活动中善于发问。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内容和方式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

2.儿童的个性特点

每位儿童的成长历程不尽相同,个性特点也必然千差万别。例如,有的儿童自尊心较强,有的则大大咧咧。对前者,教育者稍重一点的批评他们都难以接受,会伤心难过很久;而后者往往把教育者的批评当作耳边风。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把握儿童共同的年龄特点外,还要争取了解每位儿童的独特之处。每位儿童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关心、信任与肯定。只有具体了解每位儿童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心理教育,才能收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效果。

3.儿童的各种表现特点

每位儿童的能力不一样,他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教育者不能根据个人喜好把他们冠以 “坏孩子”“傻孩子”的名称,不利于其心理健康。根据儿童的表现特点来进行教育,是指要充分发挥不同儿童的优势,帮助他们弥补缺点,对表现不同的儿童的教育方法应有所区别。

(二)主体性原则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要求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每位儿童都有自我表现和人际交往的需要,都渴望自己的内心世界能被他人理解。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特别注意为每位儿童创造机会,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教师要特别注意那些平时不大引人注意的儿童,给予他们活动和表现的机会,确保他们的参与度。

因此,在所有准备工作中,要从儿童实际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的事例、设计的各种活动,都应是儿童关心和熟悉的。这样能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不断体验。(www.xing528.com)

(三)民主、平等原则

在学前儿童教育中,教师与儿童角色不同,所处地位也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增强儿童的心理素质,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收到实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育中,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地进行说教,因为每位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在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心理气氛中进行。教育者应时刻谨记,绝不能采用强制手段去逼迫儿童接受教育和训练,更不能用命令、训斥、体罚等方式对待儿童,而应成为儿童心目中的朋友。

为保证民主、平等原则的有效实施,教师不仅要从语言上表达这种愿望,更应通过实际行动让儿童真正感觉到教师是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学会用商量的语气与儿童沟通。同时,重视儿童的意见也是民主、平等原则的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多给儿童发表意见的机会,在可能条件下尽量采纳他们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教师必须尊重儿童的人格,不允许任何讽刺挖苦或嘲弄儿童的行为发生,不能揭儿童的短。当然,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并不是说不能批评他们的各种错误行为,民主并不意味着放任和迁就。对各种错误,教师要及时指出并进行严肃批评,只是要注意方式方法。民主、平等原则旨在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使儿童能够在温暖的集体中、在教育者的帮助下健康成长。

(四)坚持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两种功能:

1.预防、矫治功能

该功能局限于心理危机处理、适应的协调方面,内容、方法一般涉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范畴。该功能应坚持预防重于矫治原则。如果能预见儿童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就应该设法消除引发问题的各种隐患,增进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等他们出现了心理、行为问题才进行治疗更为有效。

2.发展功能

该功能是指协助儿童在自身和环境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心理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对生活、社会适应力良好。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发展性功能的实现上,以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适应学校生活,交往问题、情绪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对个别有心理障碍的儿童,如多动症、焦虑障碍或学校恐惧症儿童,可请专业治疗人员诊治。相应地,在具体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以面向全体儿童的讲座、团体活动等形式为主,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应针对个别儿童进行咨询和辅导。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功能的实现反过来也有利于预防儿童出现种种心理问题。

(五)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参与,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儿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参与性原则要求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原则,并要求遵循民主、平等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