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追求的整体目标。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一方面受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制约,另一方面要考虑学前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及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追求的整体目标。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制约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目标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依据学前儿童教育总目标,综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就是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及社会适应方面良好发展,促使学前儿童拥有健康的体魄、愉快的情绪、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培养学前儿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保障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来讲,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该包括以下项目:

1.培养学前儿童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2.培养学前儿童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

3.培养学前儿童的交往能力及关爱他人的品格,不仅要学会关心自己、爱护自己,更要同情他人,关心和帮助他人,特别是父母、老师和同伴。

4.培养学前儿童广泛的兴趣,保持学前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训练学前儿童的思维,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和创造性。

5.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前儿童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早进行心理教育,防止问题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服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一方面受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制约,另一方面要考虑学前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及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即让学前儿童学会得到爱的满足,学会从爱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提高爱的能力和自尊。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在学前儿童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要富有爱心,给予儿童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儿童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要做一个时刻充满爱的老师,时刻关注、爱护他们,常用喜爱的目光去注视他们;经常与他们拉拉手,摸摸他们的头,使他们在一种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感受到别人对他们的爱。教师的爱是给予,给予孩子生命的活力,给予他们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给予他们知识,给予他们欢乐和力量。久而久之,他们在享受别人爱的同时,也会慢慢学会主动给予别人爱。另外,在学前儿童教育教学中创设培养爱的环境,灌输培养爱的知识,设计充满爱的活动等都能有效地教会学前儿童爱。

例8-1

爱喝水的胖胖

一天午睡起床后,胖胖走到李老师面前,怯生生地对李老师说:“老师,我想喝水。”李老师亲切地抚摩着他的头,然后拉着他胖嘟嘟的小手走到饮水机旁,和蔼地说道:“在茶盘里找到自己的杯子,在饮水机里接吧。要小心,别烫着。”紧接着,胖胖一连三次走到李老师面前说要喝水。李老师注意到胖胖的行为,会心地笑了。因为她知道,胖胖并不是因为渴才要喝水,而是刚才自己爱的动作鼓励了他。

2.社会交往的教育

交往是个人与社会建立联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学前儿童时期是儿童与人交往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但儿童并不是天生就具有与人交往的能力,所以成人需要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和方法。

首先,教育者要帮助学前儿童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绪。教育者可以通过鼓励儿童之间相互表露自己的情绪情感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方式发展学前儿童置于他人立场考虑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他们感知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其次,培养学前儿童乐于帮助他人的精神。这有助于改善儿童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社会交往的能力。在学前儿童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设计情景剧表演等形式让儿童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明白利他行为的价值,掌握克服自我中心的交往模式。

再次,在社会交往的教育中,交流分享、互助合作是必要培养内容。分享可以培养学前儿童宽容、大方的人格品质,合作可以帮助儿童建立与他人更亲密的关系。

最后,基本的礼貌礼节也是社会交往中必备要素,也应将其纳入教育教学内容。

例8-2

懂礼貌的小白兔

森林里来了一只小白兔。小白兔啊小白兔,真懂礼貌啊!

见到小猫妈妈,说:“阿姨,您好!”

小白兔蹦蹦跳,撞到了小猫。小白兔羞愧地说:“对不起。是我太鲁莽了,实在是对不起。”

小猫说:“没关系,我也有错。”

小白兔走着走着,口渴了。于是,它往小鹿家走去。(www.xing528.com)

小白兔轻轻地敲着门,小鹿开了门一看,原来是小白兔。

小白兔说:“对不起,打扰你们了。我是森林新来的居民,请多多指教。我口渴了,可以喝杯水吗?”小鹿爽快地答应了。

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大家一定要学习小白兔,做一个懂礼貌的乖孩子。

3.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良好生活习惯对保证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习惯具有稳定性和自动化特点,儿童一旦形成某种良好生活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维持该习惯,就能保证情绪稳定,行为处于积极的状态。因此,教育者应该指导学前儿童通过反复实践或练习,形成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习惯。就学前儿童而言,规律的日常生活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教育的重点内容,培养学前儿童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按时睡眠、按时进食、按时活动、按时排便等,能使儿童的机体活动按照一定生物节律行进,可满足他们的生长需要,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澡、勤换衣物、勤剪指甲、勤理发、饭前便后洗手、不抠鼻子等,对保持儿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身体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对别人的尊重,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同。

4.情绪、情感的教育

学前儿童的情绪具有冲动、外显、不稳定等特点,有时甚至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更不会科学合理地宣泄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教会儿童认识、理解、评价、控制情绪和情感反应,是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讲,教育者应努力帮助学前儿童提高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知水平;让儿童懂得哪些目标能达到,哪些目标不能达到,哪些要求能被满足,哪些要求不合理,哪些情绪是积极的,哪些情绪是消极的。当儿童出现消极情绪时,教育者不应一味指责批评或要求儿童压抑情绪,而应帮助儿童采取合适方法宣泄,以保持与环境以及自身内在平衡。另外,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还应注意有目的地培养儿童积极的情绪,如通过创设愉快环境让儿童体验快乐情绪,通过鼓励儿童参加一定活动得到成功的情绪体验等。

例8-3

乌龟一样思考

塔克发怒的时候常常又打又踢,或是对着他的朋友大喊。于是,他的朋友也很愤怒或不安。现在当塔克发怒的时候,他学会了一种新的方法——“像乌龟一样思考”。他可以控制他的手、身体,并且不再大声喊叫。他会做3 个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想一个解决的办法或方式让事情好转。当塔克和朋友们一起友好地玩,并且不再有攻击性行为时,朋友们都很高兴。再者,塔克在自己感到不安的时候,也能够平和地求助老师的帮助了。

5.合适的性教育

对学前儿童的性教育同其他教育内容同等重要,不应被忽视。一般来说,儿童3—4 岁便开始认识到男女之间的外存在差异,并对成人及其他儿童的生殖器感到好奇。这一时期教育者要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性别认知,并促使儿童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达到统一。另外,由于学前儿童求知欲很强,会表现出对性别问题纯粹的求知欲。教育者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等特征以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育,绝不能采取强迫的、教条的、粗俗的方式,切忌对儿童灌输性神秘、性龌龊、性恐怖等思想。事实证明,对学前儿童进行正确的性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使他们性心理健康发展。

例8-4

宝宝是从哪里来的

澡堂里有个5 岁左右的女孩和妈妈在愉快地聊天。

“妈妈,天花板上掉水滴了。”

“那是蒸汽。看见蒸汽了吗?那是蒸汽掉下来的缘故。”

“为什么掉下来?”

“因为天花板是凉的,蒸汽升到天花板上接触到凉的东西,就变成水滴掉下来了。”

“妈妈,你看有那么多的水滴!”

这时,孩子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妈妈,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妈妈马上环视了一下周围,然后装作没听见。孩子又问:“妈妈,是不是从肚脐眼里生孩子啊?”

这下妈妈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马上回答:“是啊,是从肚脐眼里生出来的。”

“肚脐眼那么小也能生出来吗?”

“是啊,就是那样。”

案例中的妈妈未能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儿童提出的性问题采取欺骗方式回答。但是随着儿童的成长,谎言一旦被揭穿,这可能会导致儿童不能正视相关问题,甚至形成不诚实或虚伪的品德。

6.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

教育者要根据心理健康标准,通过调查、观察、筛查和诊断等方法,及早发现学前儿童的各类行为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确定问题的性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到早预防、早教育、早发现、早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