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怒江得名正源于居住民族

怒江得名正源于居住民族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怒江州原碧江县的怒族老人能背诵63代家谱,较少的也能背诵40多代家谱,证实怒族为怒江本地最早的原住民族。这说明怒江得名之源为民族语,而非汉语。

怒江得名正源于居住民族

第一,怒江流域很早就有人类生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利沙底乡米俄洛村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石刀、石斧、石凿、石坠等10多件磨制精细的新石器,其中一枚有肩石斧,是云南境内发现分布最北的有肩石斧,石刀属有孔半月形石刀,与洱海地区发现的有孔半月形石刀相同,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福贡境内就有人类繁衍栖息,且与云南境内洱海地区的人类已有联系。

第二,怒族自认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怒江州原碧江县的怒族老人能背诵63代家谱,较少的也能背诵40多代家谱,证实怒族为怒江本地最早的原住民族。

第三,葬俗遗址说明怒族是当地最古老的本土民族。如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果科村岩棺墓遗址、格甲登村古火葬场遗址,按石棺葬与火葬是古代乌蛮民族葬俗推测,史学界将匹河乡怒族先民定为古代“庐鹿蛮”中的一支,即“诺苏”部。上述发现说明距今4000年前怒江州福贡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最初的人类活动遗迹是“庐鹿蛮”中的一支,即“诺苏”部——怒族祖先所留下的。

第四,怒江来自民族语音译。清李诚《云南水道考》载:“潞江,《蛮书》名禄江。禄、潞字双声也。”《泸水县地名志·泸水县概况》载:“‘泸水’一名,说法有二。其一,泸水因江河得名。泸水之名,乃潞江名称衍变而来,潞江亦即怒江,因怒江流贯全境,故名。据《泸水行政委员区域地志数据》释名说:‘因区域全境俱在泸水东西两岸,故以泸水为名。’民国时期《云南省民政厅〈有关各县更改县名〉》案卷亦称:泸水设治局因‘跨居怒江东西两岸’,故称。舒新城《辞海》载:‘以地在怒江之西,怒江别称泸水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泸水行政委员条’说:‘本鲁掌、登埂、卯照、六库、老窝五土司地,设置于鲁掌,在怒江之西,故名泸水。以怒江亦名泸水也,西至片马,仅一百五十里,为滇西边防中第一重要之地’……查‘泸水’二字含义,可能由族名转变而来。元《混一方舆胜览》说:‘潞江,俗名怒江,出路蛮。’路蛮即今怒族,‘路’‘潞’或‘罗’‘泸’与‘怒’系同音歧写字。《云南古代民族之史的分析》说:‘罗罗,亦称卢卢,卢即罗之别称,其族所居之大水,即称泸水,金沙江上游为泸水,南盘江上游为泸江……江名为泸,即以卢族分布其地而得名也。’”[1]因怒族自称“怒”“阿怒”“阿龙”,按《辞海》注音:“怒”(nu)、“阿怒”的“怒”(nu)、“阿龙”的“龙”(lonɡ)与“诺苏”的“诺”(nuo)、“庐鹿”的“庐”(lu)、“路蛮”的“路”(lu)、潞江的“潞”(lu)音相同或相近,故《泸水县地名志》“‘路’‘潞’或‘罗’‘泸’与‘怒’系同音歧写字”之说有据。明谢肇淛《滇略》载:“(潞江),一曰怒江”;《新纂云南通志》载:“潞江,一作怒江”;《云南省志·水利志》载:“怒江,古称泸水,又名潞水。”诸书所说“潞江”,“一曰怒江”“一作怒江”,《辞海》“怒江,一称潞江”均是妥当的。元代《混一方舆胜览·云南行中书省·金齿百夷诸路》载:“景致:潞江。俗名怒江,出路蛮,经镇康与大盈江合入缅中。”[2]因上述史籍对该民族蔑称“路蛮”,故所记载的“潞江。俗名怒江,出路蛮”,明确潞江是因从该民族居住区流出的,故加“氵”,为“潞江”。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载:“明朝以前,怒族长期闭居于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中,生产落后,对外交通阻绝,故不为外面所知。明朝初年,汉族才对怒族有所认识。钱古训、李思聪《百夷传》说:‘怒人,颇类阿昌。蒲人、阿昌、哈剌、哈杜、怒人皆居山巅,种苦荞为食。’”“又天启《滇志》卷三十说:‘怒人,男子发用绳束,高七八寸,妇人结发于后。’”[3]因怒江州境“对外交通阻绝,故不为外面所知”,其江河之名,最初当是按当地少数民族语即史籍称为“路蛮”的民族得名的;因史籍又记载该民族为“怒人”“怒子”,故流经其所居住地区的江也就称为怒江,即《混一方舆胜览》所说“俗名怒江”。这说明怒江得名之源为民族语,而非汉语。(www.xing528.com)

第五,怒江得名与怒族支系考。怒族内部分为四个具有不同文化渊源和语言相异的支系。由北向南,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和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和捧打乡的怒族称“阿龙”,人口近7000人,昔称“贡山怒族”;居住在云南省福贡县上帕镇和鹿马登乡的怒族称“阿怒”,人口6000余人,昔称“福贡怒族”;居住在今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怒族称“怒苏”,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支系,有8000多人,因匹河乡原属碧江县,因此又称“碧江怒族”;而居住在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澜沧江两岸兔峨乡的怒族称“若柔”,人口2000余人,昔称“兰坪怒族”或“兔峨怒族”。怒族四个支系分别使用四种不同的语言,都属藏语系藏缅语族,但语支未定。其中,怒苏语、若柔语和彝语支语言相近,并有一些词根相同的词汇;而阿龙语和阿怒语与彝语支语言相去甚远,有类似景颇语的特点。按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果科村岩棺墓遗址、格甲登村古火葬场遗址,史学界认定匹河乡的怒族先民为古代“庐鹿蛮”中的一支,即“诺苏”部,至今福贡县匹河乡怒族乃至原碧江县的怒族仍自称“怒苏”,与史学界定为怒族先民的古代“庐鹿蛮”“诺苏”音近,且这些怒族先民古迹遗存距今4000年,则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怒族及原“碧江怒族”的“怒苏”支系的“怒”与怒江得名关系较大;贡山、福贡两县自称“阿龙”和“阿怒”的怒族支系亦是怒江最早的原住居民,加之贡山县和福贡县部分怒族称怒江为“阿怒日美”,“阿怒”指怒族,“日美”指江,意为怒族地方的江,则贡山、福贡县一带的“阿龙”“阿怒”支系及其怒语亦有可能是怒江得名的民族语根源。《化龙巷论坛·中国12条著名江河名称的由来》载:“怒江是‘愤怒之江’吗?不是。一般认为,‘怒江’之名最早来源于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怒族。怒语中称怒江为‘阿怒恩梅’,意为‘怒人之江’。”此说前面“‘怒江’之名最早来源于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怒族”是对的,但后面“怒语中称怒江为‘阿怒恩梅’,意为‘怒人之江’”则值得商榷:一是恩梅开江上源为独龙江,在云南省西北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古称俅江、亻曲江,发源于我国西藏境内,上游恩梅开江在缅甸密支那与迈立开江汇合后称伊洛瓦底江,于缅甸南部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与怒江并不相干。二是据《外国地名语源词典》载:“在缅语中恩梅(Nmai)意为不好,开(Hka)为江。因该河流经崇山峻谷之中,河水湍急,无法航行,故有此称。”[4]三是经怒江州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司忠诚同志走访了州志办退休的和光益(怒族专家)、州政协副主席彭兆清(怒族)、州民委副主任和高黎(怒族)等怒族领导和专家,核实的情况是:“贡山县怒族的语言,并无‘阿怒恩梅’之说,仅有‘阿怒日美’之说,‘阿怒’指怒族,‘日美’指江,意为怒族地方的江。”[5]

第六,“怒米挂”是傈僳语,不是怒族语。《云南少数民族图库怒族·独龙族》载:“怒族是最早进入怒江两岸,并在那里居住的民族,怒江因怒族而得名。这条源于唐古拉山的江流,在怒语中称为‘怒米挂’,故被称为‘怒江’。”中国景点网“城市概况,历史沿革,气候,地理,民俗风情”称:“怒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上游藏语称‘那曲’,意为‘黑水河’。它流经贡山县的齐那桶后称为怒江,怒族语称‘怒米挂’,也是黑水的意思。”荆楚网“电子图书”载:“怒江因怒族而得名,这条在怒语里被称为‘怒米挂’(意为黑水)的大江发源于西藏唐古拉山,怒江水流汹涌,奔腾于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贡山及海拔4000多米的碧罗雪山之间。”上述“怒族语称‘怒米挂’”之说值得商榷,“怒米挂”是傈僳语,不是怒语。一是傈僳语呼“米”为地方,怒语呼“当”“栋”为地方。怒江州福贡县上帕镇马吉米村委会马吉米,傈僳语“马吉:‘马减’的变音,意甘蔗,米:地。含义甘蔗地。因早先种过甘蔗而名。一说‘马吉米’为不好之地。因此地悬挂崖峭壁林立,不好种植庄稼,故名”[6]。上帕镇达友村委会怒米底村,《福贡县地名志》载:傈僳语“怒米:怒族人居住地;底:小平地。含义为怒族人居住的小平地。因此地最先由怒族人开垦居住而得名”。达友村委会哈米底,傈僳语“哈米:庄稼地;底:小平地。含义为种有庄稼的小平地”。达友村委会刮米底,傈僳语“刮米:荞子地;底:小平地。含义为稍平的荞子地”。福贡县上帕镇达普洛村委会怒底村,傈僳语“怒:怒族;底:小平地。含义为怒族人居住处的小平地”。上帕镇腊竹底村委会怒爬局,傈僳语“怒爬:傈僳族对怒族的称呼;局:在的地方。含义为怒族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地早年由怒族人开垦居住而名”[7]。而怒族称地方、居住地,不是“米”,而是当(dɑnɡ)或栋(donɡ)。茨开镇齐朗当,地名普查记为“其郎当”(Qilɑnɡdɑnɡ),怒语“其郎”为“水沟”,“当”为“地方”,意为“修过水沟的地方”,因曾在此修建水沟得名。鸠木当,地名普查记为“鸠门当”(Jiumendɑnɡ),怒语“鸠门”为“房屋”,“当”为“地方”,意为“曾经建房的地方”。捧当乡永拉嘎村委会孜当,怒语“孜,豹子;当,地方。含义为有豹子的地方”[8]。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瓦娃村委会腊仁栋(Lɑrendonɡ),《福贡县地名志》载:怒语“腊仁,一怒族人名;栋,居住地。含义为腊仁居住的地方。因腊仁首先开垦定居于此地得名。民国时成村……贫瘠山区,怒族聚居”[9]。怒族称怒江为“碧”(bi)“比”“羊比”,称怒江边为碧巧、碧巧孔(Biqiɑokonɡ)、羊比溢(Yɑnɡbiyi)。福贡县子里甲乡亚谷村委会羊比溢,怒语“羊比,江;益,山脊。含义为江边的一座山脊,该地处一江边山脊上,故名”。福贡县南安建村委会碧巧孔,怒语“碧巧:江边;孔:河。含义为江河交汇处。因该地处怒江与一条小溪交会处,故名。1989年成村……怒族、傈僳族杂居,怒族居多”[10]。匹河乡沙瓦村委会碧巧,怒语“碧”为“江”,“碧巧”为“江边”或“河边”。《福贡县地名志》载:“指挥田……另有‘碧巧’之称,怒语,含义为江边,因该地处江边而名。”这说明傈僳语“米”为“地”,“怒底”“怒米底”都是傈僳语称怒族人居住的小平地,“怒米挂”是傈僳语,意为“怒族居住地的江”,亦即“怒江之地”,是傈僳族迁来后对原住民居住地命名的地名。“怒米挂”是他称地名,不是自称地名,是傈僳语,不是怒语。二是笔者曾函请怒江州地方志办公室司忠诚主任、兰坪县地方志办公室赵志勇主任、泸水县地方志办公室冯照明主任调查核实,均肯定“怒米挂”是傈僳语,不是怒语。司忠诚主任来函说:“‘怒米挂’(也可以写为‘怒睦挂’)是傈僳语的统称,不是怒语。直译为“怒江之地、怒江那个地方”。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4年2月17日和3月10日两次批示西南局并云南省委,同意建立一个专区一级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并指出自治区的汉文名称应改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区’为好(注:报中央的名称为‘怒睦挂傈僳族自治区’),傈僳文的名称仍将怒江称为‘怒睦挂’,可见‘怒米挂’都是沿用历史的称呼。”“福贡县以下的怒族并无此说法(吴注:指福贡县以下的怒族无‘阿怒日美’之说),也无特指怒江的说法,基本沿用傈僳族的‘怒米挂’。”由此可见,“怒米挂”(也可以写为“怒睦挂”)是来自傈僳语,不是怒语。怒族称“怒米挂”,是沿用傈僳语的称呼,犹如后文对怒江南源哈喇乌苏的考释:“哈喇乌苏,系蒙古语,非藏语……当时蒙古向导称其赤哈喇乌苏,后遂以为台站名。积年既久,藏人亦习此称。犹之炉霍、定乡本非藏名,设治既久,藏族人亦惯呼之也。”这段话对我们考释“怒米挂”也有启迪:即“怒米挂”是傈僳语,非怒语,是傈僳族对怒江之地、怒江那个地方的统称,积年既久,怒族亦习此称,是沿用傈僳语对怒江之地、怒江那个地方的称呼。

傈僳族历史上曾从金沙江流域向澜沧江、怒江流域迁徙。1548—1549年,因不堪忍受木土司的压迫,在头人木必扒的带领下,大批傈僳族人民从澜沧江和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17~19世纪,在清王朝的压迫下,傈僳族又多次迁徙。以清嘉庆八年(1803年)、清道光元年(1821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次迁徙规模最大。即傈僳族是明清时大批迁入怒江两岸,与怒族等各民族人民一道为开发和保卫祖国边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傈僳语称怒江为“怒米挂”和怒族沿用傈僳语称怒江为“怒米挂”当在明、清及其以后。而怒族称怒江为“阿怒日美”,意为“怒族地方的江”,则比“怒米挂”之称早得多。因怒族居怒江流域历史悠久,这也印证了《混一方舆胜览》“景致,潞江。俗名怒江,出路蛮”,即潞江因从“路蛮”(对怒族的蔑称)居住地流出而得名之说是可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