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问题分析及解决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问题分析及解决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此之外,责任、权力和利益的不对等也是导致高校图书馆馆员心理不平衡的直接原因。在高校,图书馆馆员和同职级的其他人员相比,他们所得到的收入比一般的行政人员要低,与教学人员、科研人员也相差很多。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原因,使高校图书馆的人才管理受到阻碍,需要及时改善。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问题分析及解决

(一)图书馆社会环境中被轻视

图书馆是一个集服务型、学术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文化机构。它与科研部门和生产性企业以及社会服务行业和宣传娱乐性文化机构不一样,它的功能很强大,主要是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传播文化信息、开展社会教育、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传承人类的先进文明;职责主要是传承人类丰富的物质财富、知识、经验、文献科学技术和文献情报资料的开发和利用。从事图书馆工作是发达国家众多人羡慕和向往的体面职业,也很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但是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很低下、工作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经济待遇也不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本行业。

1.图书馆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低下

各个职业的社会地位,主要受该职业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高低的影响。其中,政治地位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政治地位决定着该职业的声望,而政治地位和声望的高低决定着该职业的经济地位,从而决定了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该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从事高社会地位的职业的人比较受人们的尊敬、羡慕和优待,从业人员以本职业感到自豪和优越,并且能得到较高程度的满足,充分体会到自我成就感,进而更加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2.图书馆馆员的工作价值认可度不高

在图书馆内学习的各类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通常要到他们工作甚至经过很多年之后才能把价值充分展现出来,而高校图书馆馆员为其提供的服务价值也才能显现出来,这是由于图书馆馆员工作价值的滞后性;再者,图书馆馆员为其提供的服务发挥的作用是很难估量的,这是图书馆馆员工作价值的隐秘性所在。总而言之,图书馆馆员的工作价值是很难体现的,从而导致馆员的劳动成果得不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和尊重,甚至被轻视,并且图书馆馆员工作成效的滞后性、隐蔽性导致馆员们的成就感、自我价值的实现感降低,内心高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3.图书馆馆员的经济待遇不高

社会不重视高校图书馆也导致图书馆馆员的经济待遇低、工作条件差,这是对图书馆馆员的经济歧视,另外高校内部图书馆馆员把自己的经济收入与相同或类似专业的人员进行对比,明显要少很多,导致了高校图书馆馆员对职业的一个倦怠。这表明与高校内部的其他岗位、行业相比,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明显比其他职业要低很多。

除此之外,责任、权力和利益的不对等也是导致高校图书馆馆员心理不平衡的直接原因。这些馆员的工作虽然平凡但是任务繁重,担任着整个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基础工作,为教学和科研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他们心中他们担任的是服务者的角色,所履行的义务被不断地强化,利益往往很容易被忽略。在高校,图书馆馆员和同职级的其他人员相比,他们所得到的收入比一般的行政人员要低,与教学人员、科研人员也相差很多。虽然教学岗位的人员压力大、工作重要,是大学存在的根本所在,但是较大悬殊的差距,也会导致图书馆馆员心理上的不平衡。由于收入的不均衡,部分图书馆的馆长慢慢懈怠本职的管理工作,想方设法地创收:包括出租场地、打字、复印之类的事情,或找书商拿回扣。但这种方式导致书刊采购的质量下降,最终导致图书馆违背了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最高目标的宗旨。有些书刊利用率很低甚至没有利用率,但也占用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造成了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的浪费,更加挫败了图书馆馆员的积极性。

总之,图书馆馆员的社会地位低下,收入低,让馆员们感受不到劳动价值的体现,使得馆员产生自卑感、失落感、埋怨等情绪,工作状态表现出冷漠、疲惫、慵懒。那些学历、高能力的馆员也会觉得图书馆工作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将通过再学习、调动等途径慢慢离开图书馆的工作岗位,导致高校图书馆人才的严重流失。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原因,使高校图书馆的人才管理受到阻碍,需要及时改善。

(二)高校图书馆内部管理体制的影响

1.高校图书馆缺乏有效的竞争环境

在中国数千年“图书馆是藏书楼”的传统认识和长期处于计划经济影响下,高校图书馆在人事制度上形成了岗位终身,经济上对上是“等、靠、要”,对内是平均分配,晋升奖惩按部就班和论资排辈的一种固定模式。近年来,各个高校普遍实行了分配方式的改革,学校扩大、下放了一定的分配权给“院”“系”“所”及有关职能部门,使绝大部分“院”“系”“所”和一些职能部门职工的收入增长,而置身于其中的图书馆依然是外无压力、内无动力的吃学校“大锅饭”的状态;内部则仍然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馆员普遍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公”“反正一个样,何苦干多又干好”的心理。

2.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性质单调

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性质单调、高度重复,创造性和挑战性指数低,缺乏职业灵活性,由于本身就容易滋生枯燥乏味感,工作空间又具有相对封闭性,使得馆员很少能有时间和机会参与、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生活圈子狭窄,容易使人产生缺乏新鲜感远离社会的孤立感;同时,由于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设施落后、人群集中、空气污浊、细菌容易滋生等因素造成工作环境不良,身处单调、重复、低创造性环境中的图书馆馆员对工作增添厌烦,从而失去耐心和兴趣,降低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馆员工作社会效益的隐蔽性、长期性带来馆员工作成果的模糊性与滞后性,这些特性均不利于馆员成就感、自我实现感的满足,而图书馆的内部管理体制却鲜有针对性的变革与创新,导致馆员由“厌倦”发展为对工作的“懈怠”。

3.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偏差与不公平

在图书馆内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且缺乏科学的、公正的、有效的馆员工作评价体系,使得组织管理中的偏差与不公平导致馆员的情绪问题是引起馆员职业倦怠的因素之一。

(1)管理理念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偏差

图书馆工作的固有属性(服务型、单调性、重复性)要求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现有的管理理念是“一切以读者为中心”,严重忽视馆员的需要,造成馆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程度很低。

(2)管理制度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偏差

首先,部门设置与职能划分的影响。读者的需求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并且希望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良的服务与准确的信息,但图书馆依据业务流程与职能进行划分的部门制度却对读者获取信息有制约作用,它从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等方面人为地拉开了馆员之间心理上的距离,不利于馆员心理上的需求。

其次,部门内部馆员职责划分的影响。现今高校图书馆管理中,部门内部各个馆员岗位职责的划分要么过于明细,要么过于模糊,岗位职责划分的分寸感不强可能会导致馆员之间心理隔阂加强,职业倦怠程度加深。

4.领导、部门、馆员工作评价体系的缺陷(www.xing528.com)

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只能部分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因素,只有让员工获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高层次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才能让他们的才华以及个人素质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组织领导者在用人上应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但现实中,关系户、政治因素对组织用人总有干扰,导致高校图书馆的馆领导围着校领导转、部门领导围着馆领导转、馆员围着部门主任转,评价考核主观化。这种评价考核模式是不公平的、不科学的,也是扼杀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是存在严重缺陷的评价体系。由于服务性的图书馆业馆员职位晋升的一个主要依据是馆员的服务,包括服务意识、文化水平、能力、技巧等。因此,对馆员服务的定性评价在馆员的职位晋升中普遍被赋予较大的权重,它必然导致馆员职位晋升中的不公平,也给关系户、权力的不公正运作提供了便利,再加上论资排辈等思想的影响,导致馆员职位晋升中不公开、不公正现象突出。这严重损害馆员的自尊、影响馆员的社交、扼杀馆员自我实现的需要、破坏馆员的安全感,是最终导致馆员产生职业倦怠甚至使其出现生理与心理疾病的应激源。

(三)高校图书馆及馆员在高校内部被歧视

在高等院校中,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被列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学校中处于重要的位置。但是,负责图书情报资料工作的高校图书馆事实上并没有被认可为“学术机构”,而被认为是纯粹“服务性”的“教学辅助单位”,是从事简单、机械、重复劳动的“服务部门”,即主要“辅助”教学、科研等单位的工作。同时,高校图书馆常被看作是安排家属、子女、落聘人员就业的地方,甚至被认为是“休闲养老”之所。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及馆员在高校中地位的低下。这样的现实不但导致了高校图书馆的地位长期得不到提高,而且导致高校图书馆馆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其工作价值的体现,加之高校图书馆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这必然导致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经济待遇偏低,也造成图书馆馆员政治地位低下、职业声望不高、经济地位低被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无论从角色职责还是从社会文化的继承而言,馆员一直是社会倡导的“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的价值模范,然而,现在时移世时易,高校图书馆工作已远不是历史的“借借还还”,而是在体力劳动所占比重逐步降低基础上的高素质、知识面宽广和注重能力的“信息导航”。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8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一条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7]实际上,高等学校图书情报资料的重要性决定了它在高等学校的地位。人们常说,没有第一流的图书情报资料,就没有第一流的大学。[8]高等学校图书情报资料是教师、学生、职工获取和交流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来源,与师资队伍、仪器设备一起被称为教学工作的“三大支柱”。因此,学校的领导、师生、员工应该正确认识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性质,摆正其地位、明确其职能,尊重馆员的劳动。

(四)高校图书馆馆员自身素质的影响

1.角色冲突

古人云,“德高者可以为师”,这表明馆员应该是“德高者”“有学问者”,是品性高尚、细心、耐心、诚心、关心人的“良师”和“益友”。由于读者希望馆员以榜样姿态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形象出现。所以,长期以来,并不直接教书育人的高校图书馆馆员也被尊称为“老师”,也被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头衔。这个角色定位使馆员被赋予了重大的使命与责任,承担着一些较复杂的角色:既是师生获得文献信息的导航者,又要担负育人者的表率、榜样的角色;既要干好本职工作,又要当好师生读者的益友;既要在形形色色的读者面前做好表率,还要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角色定位都需要馆员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和随时随地进行角色转换的能力,以应对读者群喜怒哀乐的种种情绪变化,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高校图书馆馆员都具备这种高度自我调控的能力。因此,一些高校图书馆馆员因不能合理消除内心长期积压的烦恼、压力等消极因素而诱发了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导致职业倦怠,而职业倦怠又使馆员的心理问题加重,两者相互影响、程度加深。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不同于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也不同于一般的后勤服务与行政人员,事实上其工作兼有服务、科研、教育、管理等多种角色,虽然读者认为馆员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期待馆员角色“良师”“益友”“有学问者”“德高者”“师长”“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角色,但是馆员则希望自己就是一个图书馆馆员,角色越单纯越好。这种读者对馆员所期望的角色与馆员实际担任的复杂角色、馆员对自己所期望的角色与实际上承担的角色所产生的角色冲突是高校图书馆馆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此外,有些高校图书馆馆员可能因个人自我效能感的不足以及职位本身政治、经济地位不高而产生习得性无助,并形成一种心理定式,认为自己是教育教学的辅助人员,是大学校园的“边缘人”,从而导致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产生冲突。

2.角色模糊与角色转换能力不足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高校图书馆馆员兼有“服务”“科研”“教育”“管理”等多种角色,使得在馆员所担当的角色中有无主次、有无强加,馆员们感到自己的角色是模糊不清的。

此外,时代与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传统意义上借借还还的“图书管理员”角色,必须向重在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并对读者获取文献信息进行教育与培训的“信息导航员”转换。然而,现实中的一些高校图书馆馆员因种种原因导致这种转换能力不强。

3.工作与生活的压力

李超平[9]研究发现家庭—工作时间冲突、家庭—工作压力冲突与职业倦怠这三个维度与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产生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

高校大部分人都曾认为,高校图书馆是家属、子女、落聘人员乃至残疾人员的安置所,导致许多高校图书馆馆员把工作仅仅看作是维持家庭基本需要的手段;而图书馆的固有属性和从业形势本身必然导致高校图书馆的人员构成男女比例相差较大;图书馆的固有属性(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低、工作时间规律性差、成就感低等)也很难留得住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馆员。这种人才结构模式严重影响了高校图书馆整体人员素质的提高。虽然高校图书馆馆员所接待的读者是高知识人群,而且知识层次越来越高、人数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职业声望低下的高校图书馆馆员缺乏进修、学习的机会,使知识面相对较窄且个体素质偏低的馆员面对这些读者时,多少有些自惭形秽的心理。在当前中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现有的不少馆员是在迫于生计之需且夹杂着对再就业或再创业的畏难情绪的情况之下从事图书馆工作,没有精神支撑,丧失热情和兴趣。

馆员晋职晋级艰难。在对高校图书馆高级职位设置数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图书馆馆员晋职晋级的标准几乎与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的科研条件同等要求。因此,馆员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要写论文、从事科学研究、不断学习,以适应日益提升的岗位要求,学习岗位技能、对付职称考试、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应对学历升级的学习与考试,同时还要担负起家庭的重任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等现代化趋势给馆员带来了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巨大压力,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高校图书馆馆员必须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相应更新。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馆员不但要有宽阔的知识面,还要具有较强的网络知识与操作技能,娴熟的信息搜集、筛选与整理能力,一定的科研能力、外语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力与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随着时代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迅速拓展,人才的培养也向着综合化、多样性的复合型方向发展,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空前高涨和多样,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形式,以及馆员的服务能力、语言、仪态等要求也愈来愈高,对馆员的素质要求也就相应地更高,给馆员带来了消极情绪。目前,从整体上来讲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与这种要求是有一定距离的;从高校图书馆馆员个体的层面来讲,其学历层次、专业方向、心理承受能力、对本质工作的满意程度与敬业精神等都影响馆员职业倦怠的有无、深度与告别职业倦怠可能性的大小。

读者群的不断扩大与知识程度的逐步提高对馆员的巨大压力。我国目前就业的竞争压力导致了教育的激烈竞争,促使读者群期盼在大学学习期间能接受优质的服务与教育,提升了对大学老师的期望,而大学老师和学生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期望也相应地提升了,对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期望值也随之不断提升。例如馆员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诸如读者违反图书馆的规章、恶作剧、逆反对抗、蔑视馆员以及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不如意的事情。由于图书馆的服务性质,会导致馆员产生各种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清绪如果长期难以疏解、释放就必然导致职业倦怠并有可能成为躯体化疾病、强迫症的直接诱因。有些高校图书馆馆员,特别是高学历、能力强的高校图书馆馆员,就是因为个人的情绪压抑而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倦怠,通过转岗、再学习等途径离开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岗位。

4.馆员个体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不高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是整个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基础性工作,它为教学与科研奠定了知识基础,但馆员工作的价值往往难以或根本体现不出来。馆员职业成就感、自我实现感等需要得不到合理地满足,导致有的馆员甚至怀疑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价值而产生紧张、焦虑、沮丧、失意、无奈、烦闷、压抑、无助等心理感受。由于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工作环节程序化,缺乏挑战性、缺乏刺激性,而且工作繁杂、管理严格。非图书馆人或许会觉得图书馆的工作很轻松,但实际上,图书馆工作既有智力活也有体力活,而且在工作时间上还必须遵循严格的坐班制。随着时代的发展,馆员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身来应对数量日益庞大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读者和图书馆运行方式的日益科学化、技术化,精神压力和工作的时间、强度、要求,是外界难以想象的。总之,馆员们迫切需要社会对其劳动的承认,需要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

5.人际关系的原因

由于传统及整个社会对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整个图书馆业的认识与定位存在偏差,从而导致图书馆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低下,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管理模式和主办单位投入不足、创收无望的影响,以及高校图书馆固有的一些特点、管理上的偏差,阻碍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工作中的偏差与不公平等因素导致高校图书馆内的人际关系状况不容乐观,馆员看重大大小小的荣誉与利益得失,相互之间心存戒备。另外,由于高校图书馆的领导绝大多数都是由上级委派或任命的,鲜有从馆内直接提拔的,必然造成一些不和谐因素。

6.个体接受心理辅导的状况

馆员心理健康培训的现状可能制约其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如长期郁闷、压抑、矛盾、紧张的情绪体验会导致馆员心理上产生或轻或重的问题,成为躯体化疾病和强迫症的直接诱因。然而,根据一些图书馆馆员的反映,各高校基本上没有针对馆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自身又缺乏一定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这样可能导致有些图书馆馆员长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释放,导致心理问题的加剧,进而影响到其工作,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与加剧。现在很多高校在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时,要求图书馆利用自己在学校的地理位置优势进行宣传,对大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实行人文干预。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缺乏也是心理健康培训难以开展的一个极大的影响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