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足音徐溜乡中心小学见习之路,与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拉近了

足音徐溜乡中心小学见习之路,与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拉近了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记得读师范的第二年,学校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见习。见习学校是徐溜乡中心小学——我的母校。直至见习期结束后,我还会陆陆续续收到学生的来信,以及他们寄来的手工作品。和老师们关系拉近了,当我再次提出听课要求的时候,这些老师也不好拒绝,于是,我如期完成了见习任务。我们当时一共有三人被安排跟着葛老师实习。葛老师也不见外,她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

足音徐溜乡中心小学见习之路,与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拉近了

记得读师范的第二年,学校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见习。见习学校是徐溜乡中心小学——我的母校。五年的小学生涯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不过此时的条件已经比我当时读小学的时候好了很多。在全镇许多爱心人士的捐赠下,低矮、破旧的瓦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原先的泥操场周围也铺上了一圈黑色的煤渣(算是跑道)。校园里几条主要的道路铺成了水泥路,再也不是下雨天教室内外泥水一片,操场里面可以养鱼的景象。

见习期,我以听课为主,当时学校一共五个年级,每个年级2—3个班,语文老师一共10多人,其中还有几位是代课教师。(这些老师的父亲曾是徐溜乡中心小学的老师,退休后让儿子过来接班。经过简单培训后,在学校作为临时代课教师,虽然工资很低,但也算谋个生计。)

刚开始,老师们还是乐意我去听课的,因为他们希望我去听课的时候,能够给他们提些意见或改进建议。但是,对于刚读师范不久的我来说,从未进过课堂,也从未接受过指导课堂教学方面的培训,所以我不敢妄加评议。老师们见我对他们的课堂提供不了什么帮助,渐渐开始婉言拒绝我去听课。

没过多久,学校要迎接检查,需要进行环境布置,有的老师请我给他们写些标语,类似“勤奋、勇敢、求实、创新”的激励语,这些都是我在师范学校经常练习的内容,于是我欣然接受。我买来红纸、墨汁、毛笔,按照一定规格剪裁好,用学过的美术字——黑体大字,或是宋体大字为他们认真书写。当我将成品交给老师们的时候,他们非常感谢!因为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根本不会写这样的美术字,我的到来算是“雪中送炭”,解了他们燃眉之急。于是,找我的人越来越多,我的“人缘”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忙。后来,还有一些老师有急事请假,学校也会请我临时代课,对此,我欣然接受。乡下上课没有市区要求高,一般不会有人来听课。课堂上,我有时给学生上语文课,有时应学生要求教他们唱一唱当时的流行歌曲,有《大海》《水手》《朋友》《明天会更好》《大约在冬季》等。

尽管我是一个五音不全的人,但丝毫不影响学生学歌的热情。于是,我和学生的关系越来越好,我的课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课。直至见习期结束后,我还会陆陆续续收到学生的来信,以及他们寄来的手工作品。在信中,他们也会索要我的绘画、素描等作品。对此,我一一给他们回信,并附上我的素描作品。那段时间,我也记不清画了多少幅国画、素描,感觉自己绘画兴趣越来越浓,绘画技艺也在长进。

和老师们关系拉近了,当我再次提出听课要求的时候,这些老师也不好拒绝,于是,我如期完成了见习任务。

到了师范的最后一年,我迎来了实习期,我班被安排在淮安市淮海路小学。

我们小组四人被分配在五(3)班实习,班主任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教师。这位老教师姓葛,五十出头,矮矮胖胖,说话做事干净利索。她在课堂上非常严肃,但课余时间却能跟学生“打成一片”,是一位让学生又惧又爱的老师。我们当时一共有三人被安排跟着葛老师实习。日常听课是我们的一项“必修课”,除了听葛老师的语文课,班队课、午会课我们也都会进去听。大家都想利用这难得的时间多学点本领。葛老师也不见外,她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她有一个女儿,年龄和我们相仿,也正面临毕业。)所以,只要我们听课,她总是拿出最好的状态,我们也总是尽可能详细记录,回校后利用晚自习的时间细细品味消化。

淮海路小学实习期留影(第二排左一为葛老师)(www.xing528.com)

葛老师的语文课细腻、扎实,严谨中带点诙谐,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思维被牢牢地吸引着。课堂上学生参与度高,思维活跃且有深度,师生之间经常开展有趣的互动。学生上她的课,没有开小差的,我们听她的课,无时无刻不被吸引着。

有一次,葛老师教学《落花生》一课,在讲文章最后一部分花生的“品格”时,葛老师问大家:“你是想做桃子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花生那样的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思维立刻打开。有的说:“我要做苹果那样的人,你看它高挂枝头,红彤彤、香喷喷的,多么惹人喜爱!”有的说:“我要做花生那样的人,它虽然其貌不扬,但是确实对人们有好处!”有的说:“我要做石榴那样的人,它虽然高挂枝头,相貌平平,可也是对人们有好处的。”

学生们滔滔不绝,各抒己见。葛老师对于孩子们的回答,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她继续问学生:“文中作者的父亲,是希望我们做什么样的人?”这一问,让学生陷入沉思。经过短暂的沉默后,有的学生说:“父亲是希望我们做像花生那样的人,因为父亲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还有的学生说:“‘母亲也点点头’,看出母亲也同意父亲的观点,也希望我们做像花生一样的人。”

葛老师笑着继续追问:“为什么父亲希望我们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大家又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大家明白了,父亲之所以希望我们做像花生那样的人,就是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末了,葛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又带着大家把文章的最后几节读了读。学生的理解深刻了,朗读也更投入,情感的体悟也更丰富。

这一堂课,让我知道了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去品味、去分析,而不能随心所欲——“脚踩西瓜皮,想到哪说到哪!”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剖析、引导,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才不会“天南海北”瞎扯。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教师通过“教书”实现“育人”,课堂上,教师充分挖掘学科育人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指向学生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等方面的情感体验的健康和丰富,以及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

短短几个月的实习,让我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辅导等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初尝了学校教育的“味道”,为我从一个“学生”转变为一位“教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