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选择·发展 高中生生涯规划的意义

探索·选择·发展 高中生生涯规划的意义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你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本课程能帮助你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帮助你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针对这一问题,居委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但这一协议公布后,担忧、质疑也随之出现。本调研小组受居委会之托,对小区“潮汐式”停车方案展开调查。

探索·选择·发展 高中生生涯规划的意义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你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能获得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是你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它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通过发展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你能成长为一个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下面结合一些生活案例,简单地向你作介绍。

(一)政治认同

[案例1]2017年12月16日,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港专)举行毕业典礼,两名毕业生因在奏唱国歌时拒绝肃立被逐离场。该校校长陈卓禧事后向该校学生严肃指出,学校必须高举爱国旗帜。他动情地说:“60年前,从港专成立第一天起,我们就挂五星红旗,唱《义勇军进行曲》。因为这件事,学校曾遭受到打压,资助被取消,校舍被收回,但我们没有放弃过爱国立场。”香港各界也纷纷谴责不尊重国歌的极少数学生,同时赞赏校长陈卓禧处理事件有理有据,称其是正气模范。

[简评]香港学生,作为我国公民的一份子,理应尊重自己国家的国旗、国歌、国徽。显然,本案中的“极少数学生”,缺乏对国家的认同,失去信仰,人生就可能走向历史的对立面。

案例1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政治认同。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你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本课程能帮助你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帮助你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二)科学精神

[案例2]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蜒、蚯蚓青蛙,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

[简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是为人所熟知的至理名言。钱学森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批判、创新的科学精神。而推动国家创新发展,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离不开富有科学精神的人才。

案例2启示我们,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表现科学精神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培养你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使你坚守正确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成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

(三)法治意识

[案例3]2018年3月17日、18日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决议,在选举和任命国家机构领导人等议程结束后,隆重举行国家机构领导人宪法宣誓仪式。这是我国首次在全国人大开会期间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宪法宣誓仪式中,全体人员肃立并奏唱国歌,随后,三军仪仗队入场伫立,由三名仪仗队护送宪法宣誓仪式法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本——入场。在军乐队奏响的乐曲声中,国家机构领导人健步走向宪法宣誓台,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左手抚按宪法,右手握拳高举,郑重宣誓。仪式庄严肃穆,是一场生动的法治教育课。

[简评]法律的神圣在于它维护人民的利益,在于它是所有人的行为准则。宪法宣誓仪式的制度性安排,提升了公民对法治的信心和对法律的敬畏。

案例3启示我们,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需要树立法治意识。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主动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自内心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青少年增强法治意识,就要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成为有尊严的中国公民。

(四)公共参与

[案例4](2016·北京文综)某校开展“我为社区献一策”的社会实践活动,下面是一组同学撰写的某小区“潮汐式”停车方案调查报告。请在横线处按要求填写内容。(www.xing528.com)

1.调查背景

某小区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未规划停车位,且无专门物业公司管理。近年来,“停车难”成了小区居民头疼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居委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第一阶段,应部分居民要求,居委会将小区绿化用地改造为停车位,但遭到另一些居民的强烈反对。第二阶段,居委会计划引入外地的“潮汐式”停车经验,与附近不对外开放停车位的写字楼达成协议:夜间,小区居民可以在写字楼付费停车;白天,写字楼里的上班族可以在小区付费停车,利用“错时停车”共享车位,盘活闲置资源。但这一协议公布后,担忧、质疑也随之出现。本调研小组受居委会之托,对小区“潮汐式”停车方案展开调查。

2.调查过程

(1)文献查阅

①相关报道,如其他地区的实践经验;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一种其他类型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

访谈对象:居民、_________、_______。(填写其他两类访谈对象)问卷调查结果:

“潮汐式”停车方案居民意见统计

3.结论及建议

(1)本报告对该社区居委会第一阶段做法的评价是:

(2)鉴于“潮汐式”停车方案涉及多元利益主体,本报告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区的民主管理,为此提出3条建议。

[简评]北京的这道高考题,聚焦到我们熟悉的社区。社区虽小,但它却承载着我们每个公民对公共事务的担当与责任,是人民当家做主最广泛、最深刻的实践。

案例4启示我们,青少年的法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公共参与。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科学性、民主性;有助于鼓励社会力量热心公益活动、参与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培养公共参与的素养,有益于了解民主管理的程序、体验民主决策的价值、感受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参与能力,成为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