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圆明园毁灭: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

圆明园毁灭: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以“圆明园的毁灭”为题,能在读者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而激发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不可估量”是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如,文章开头写“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结尾写“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圆明园毁灭: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园,是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建筑艺术上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园内收藏了极为丰富的举国珍宝、稀世文物,堪称东方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万园之园”。“毁灭”是彻底地破坏、消灭。文章以“圆明园的毁灭”为题,能在读者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而激发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1.认识10 个生字,会写15 个生字。正确读写“毁灭、园林、辉煌、殿堂、楼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难点)

王英琦 1954年出生,安徽寿县人。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作家班。历任麻纺厂及安徽省机械施工公司、省微波总站和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工人、干部、创作员,安徽省文联文学院作家,省作协理事。

①不可估量:“估量”是推算、计算的意思。“不可估量”是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

②众星拱月:“拱”,环绕。“众星拱月”,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③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④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使透空明晰。“玲珑剔透”,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⑤仿照: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

⑥诗情画意:富有诗画的意境

西洋景观:“西洋”,泛指欧、美各国。“西洋景观”指的就是“西洋楼”。这座西式宫殿建筑,占地面积达100 多亩。

⑧天南海北:形容地区各不相同。

⑨宏伟:(规模、计划等)雄壮伟大。

⑩奇珍异宝:奇异的珍宝。形容稀有的、难得的宝物

⑪掠走:夺走、抢走的意思。

⑫销毁:烧掉、毁掉。

⑬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⑭精华:(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近义词

估量—估计 仿照—模仿 景观—景色 宏伟—雄伟

掠走—抢走 任意—随意 销毁—毁灭 瑰宝—珍宝

反义词

热闹—冷清 破坏—建设 销毁—保存 精华—糟粕

①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句解:用两个“不可估量的损失”直接表达了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

第一部分(第1 自然段):开篇点题,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句解:介绍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句解:描绘圆明园的具体格局,用小园和圆明园的巧妙关系突出圆明园的重要和美丽。]

③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句解:用排比的句式介绍圆明园的主要景观。]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句解:写圆明园中的景观大致分三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句解:写漫步园中的感受。]

④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句解:过渡句,承上启下。]上自先秦时代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句解:寥寥数语从时间跨度和文物种类上写圆明园收藏的文物之多。]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第二部分(第2-4 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

⑤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句解:用一系列的动词真实地表现了英法联军的野蛮,如:“闯进、掠走、破坏、毁掉”;而“凡是、统统”等则表现了侵略者的贪婪。]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句解:这句与开头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第三部分(第5 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www.xing528.com)

本文通过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会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所谓首尾呼应,就是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互相关照、互相呼应,前面讲的内容,后面要做出相应的交代。

本文的作者就恰当地运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如,文章开头写“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结尾写“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这样更能激发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完整而严谨的感受,从而更加深化了主题。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虽然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这段耻辱的历史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它时刻提醒我们:贫穷就要受欺凌,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让我们为祖国的振兴而努力吧!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反复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

读2~4 自然段时,应体现欣赏、赞美、自豪之情,语气自然,语速缓慢,有娓娓道来的感觉。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着满腔的悲愤,朗读时应体现出痛惜、仇恨之情,尤其关键的词语,声调要重读。

2.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参考答案:文章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这样一座艺术的宝库,却被无情的大火化为灰烬,前后对比,会让人更加深刻地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参考答案:第一句话从时间跨度和文物种类上写圆明园收藏的文物之多。

第二句话用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英法联军的野蛮和贪婪。从10月6日到10月19日,仅13 天的时间,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就被毁灭了。

4.结合相关资料,说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参考答案:“不可估量”是说损失巨大,无法计算。圆明园无论是从布局上和建筑上,还是它所收藏的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数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5.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相关资料,体会其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感情的相似之处。

参考答案:教材链接中《七子之歌》(节选),表达了香港与澳门想要回到祖国的怀抱,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和平宣言》(节选)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哀悼,发出了一个民族对和平的热切呼唤。

这两则材料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都会使人想起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激发人们无限的爱国热情。

名师点拨

1.第1 自然段是如何描述圆明园的毁灭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1 自然段用“是……也是……”的句式,从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两个方面表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损失,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怒与痛惜的感情。

2.圆明园内的景观可以分为哪几类?

(1)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2)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3)西洋景观。

3.第4 自然段第一句在文中是个什么句子?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圆明园建筑的特点。下半句引出下文:圆明园内收藏着的历史文物很珍贵。

4.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文物的珍贵。

5.你找到文中高度评价圆明园的三个句子了吗?

第2 自然段的第一句,第4、5 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分别对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作出了高度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