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交通与水运: 都江堰连接岷江,促进了成都与外界的联系

成都交通与水运: 都江堰连接岷江,促进了成都与外界的联系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岷江水路将成都与外界相联系。李冰修建都江堰,首先是着眼于水运交通。两区经济交流频繁,岷江航线对沟通二地交流作用甚大。清代川粮外运数量甚大,其中多数是由成都取岷江水道,再入长江外运。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益州长史章仇兼琼为“通漕西山竹木”[34],重新开通了新源水,以便将大批西山竹木经岷江运温江,再利用“二江”漂运至成都。古代成都平原交通中,水运比陆路交通远为重要。

成都交通与水运: 都江堰连接岷江,促进了成都与外界的联系

岷江水路将成都与外界相联系。历史上,由成都南出、东出,主要取水路。先秦时期,西蜀水路盛行独木舟、溜索、索桥、皮筏等。秦入主巴蜀不久,秦相张仪游说楚王时便声称:“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20]可见随着秦人入蜀,大船也同时进入了该地。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秦命司马错征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21]便是由成都“二江”入岷江,入长江,再入乌江的。岷江干流长793千米。其中都江堰市至成都段航线,水势较大时,可航行10~30吨木船。成都至乐山186千米,可四季通更大的船。乐山至宜宾162千米,大渡河、青衣江、马边河等支流汇入,水量陡增,四季通大木船。

李冰守蜀期间,在南安(今乐山)曾“发卒凿平溷崖”,“通正水道”,在僰道(今宜宾),因“有神,作大滩江中。其崖崭峻,不可凿;乃积薪烧之”[22],多次维修岷江水道。李冰修建都江堰,首先是着眼于水运交通司马迁描写成都“二江”时说:“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23]可见“二江”首先是用于运输。李冰“穿”二江、“穿”石犀溪、建“七星桥”[24],皆有效地沟通了“二江”交通,遂使成都成为交通枢纽,人口增加,物资云集,工商业发达。“二江”两岸,为秦时著名官营作坊“西工”、汉代锦官城、车官城所在,为当时成都城外的工业区。

东汉光武帝进攻公孙述的割据政权、蜀汉大军伐吴等都利用了“二江”水道。著名的万里桥,便是因诸葛亮为费祎送行,费祎叹“万里之路,始于此桥”[25]而得名。当时费祎正是在万里桥码头登船,直航东吴。

唐代江淮、西蜀是全国最发达的两大经济区。两区经济交流频繁,岷江航线对沟通二地交流作用甚大。杜甫《绝句四首》之三说“门泊东吴万里船”[26],江淮船逆岷江而上,直驶成都;杜牧扬州三首》之二也说“蜀船红锦重”[27],蜀船载着红锦直航扬州。安史之乱后,四川租赋主要是取道岷江航线,运往京城。

宋代成都为我国西部工商业经济最发达之地。各地巨商大贾汇集于此,蜀锦、绢帛、麻布、茶叶、药材、纸张、书籍、粮食等,多取水路运销全国各地。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以前,天下诸州商税岁额40万贯以上有东京、成都、兴元,成都居全国第二位;酒课岁额40万贯以上者,仅东京与成都[28]。为适应商业发展之需,当时成都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清代川粮外运数量甚大,其中多数是由成都取岷江水道,再入长江外运。

古代成都平原,每年须用大量木材,绝大多数是从岷江上游漂运而来。当时岷江上游森林广布,都江堰市北面山中又大量产煤,成都的木材、燃料,大多来自都江堰水系水运。竹筏、木筏也可搭运少量货物。岷江上游流经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西部的山地,河床深陡,水流湍急,河中又多乱石,舟船难行,仅能漂运木材、竹材等。《华阳国志·蜀志》说李冰建堰后,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在成都可坐致材木,功省而用饶。都江堰岁修、大修、抢修需用大量竹笼,其竹子便是从上游顺水漂下。宋代陆游曾在《视筑堤》中描写当时岁修情况说:“西山大竹织万笼,船舸载石来无穷。”[29]清代及其以前曾规定,今都江堰市以西旋口一带必须按政府规定种植以坚韧闻名的白甲竹,每年定期由官府派工选择砍伐,编成竹筏,漂至都江堰。(www.xing528.com)

内江柏条河为都江堰至成都的航道。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成都北郊、武担之南按帝制改建宫城[30],为漂运木材,曾整修宫城附近的九里堤[31]左思《蜀都赋》说蜀汉:“营新宫于爽垲,拟承明而起庐。结阳城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江,内则议殿爵堂,武义虎威。宣化之闼,崇礼之闱。华阙双邈,重门洞开。金铺交映,玉题相晖。”[32]其木料全赖从都江堰上游漂运至此上岸。诸葛亮在都江堰设堰官,征丁一千二百人驻防都江堰[33],当与保障漂运这些木料有关。以后历代,直到近世,成都所用木料多在此上岸。

历史上有些时候,随着岷江改道,也曾直接利用岷江某些河段漂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53年),益州长史章仇兼琼为“通漕西山竹木”[34],重新开通了新源水,以便将大批西山竹木经岷江运温江,再利用“二江”漂运至成都。

大量木材漂至成都,原料价低,又省运费。成都的建筑成本、燃料成本等明显低于外地同等规模的许多城市。2000多年来,仅漂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便难以估量。这也是历史上成都生活费用相对较低的原因之一。

古代成都平原交通中,水运比陆路交通远为重要。成都平原绝大多数城镇都因江河而兴、沿江河而布局。过去,川人到京城赶考、到外省做生意、公差出省等,绝大多数都乘船。省内货物外运、省外货物内运,也以船运为主。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才逐步有了机械船。事实上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品中的75%都依赖水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