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的故事

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的故事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月后,她再次打来电话:“刘老师,太感谢您了。没想到,这么小的一个放手举动,女儿却给了我们那么大惊喜。她做到了每天做一样家务,慢慢又回到了小时候的状态,虽然不像以前那么活泼自信,可是我们都能感觉到她整个人开朗多了,也爱笑了,虽然您让我绝口不再提学习和考试,但是她真的有进步呢。我想跟您约一下咨询的时间。”

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的故事

生涯故事

有一天,我接到一位妈妈的电话,电话里她语速很快,听得出来,她很着急。我安抚她,让她慢慢讲。“刘老师,我知道这种事急不来,可是您说我怎么能不急呢?眼瞅着就要期末考试了,孩子一点紧张劲儿都没有,别的孩子早都开始加足马力备战考试了,就我家孩子,天天也不知道在想什么。我这刚从学校出来,跟她几科老师分别沟通了一下,一沟通不要紧啊,简直就是给我火上浇油啊,她怎么现在问题重重呢?刘老师,请您一定得帮帮我,也帮帮孩子,再这样下去,这不一个好好的苗子就废了吗?”

我答应了她,她这才继续讲下去:“老师们都说她上课发呆,就跟在家里一样,感觉不到任何学习动力,无论大考小考,就是没有紧迫感,整个人懒懒散散的,哪像个正当青春的孩子呢,还比不上人家老头老太太呢。笔记本上,一片空白,老师点名让她记听课笔记,她也不听,也不记。无论考试还是做作业,效率都非常低。我也找了不少书,看了不少方法,我和她爸爸当年成绩都很好,有些适合她的方法,说给她听,她就捂着耳朵不理我们。不仅学习上让人非常不省心,其他方面感觉也真是一无是处,问路不好意思,还得让我问,老师点名提问,都是脸红到脖子根儿,也不见出个声音,大事小情都得让我和爸爸给她拿主意,一点儿都不独立,你说学习不好就够愁人的了,其他方面也这么不争气,我可怎么办啊……”

我问她:“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

她想了想,说:“好像就是从初中开始的。以前不这样,挺活泼的。上了初中,功课紧张了,就开始这样了。”

我说:“你是不是从那时起就要求她‘只读圣贤书,不管其他’?”

她惊讶地说,“您怎么知道的?还真是这样。以前,我俩经常一起做家务,一起玩儿啊聊天啊什么的,那会儿她不是小吗,功课也不紧张。上了初中,我怕她分心,就不让她再做这些了。”

我说:“我猜她不仅表现出没有活力,身体状况应该也不怎么样,可能会经常感冒发烧,胆子小……”

她更纳闷了:“刘老师,您没有见过我家孩子,但是您说的这些都是她的表现。她们老师也说,看着哪像个少女,分明像个垂垂老矣的老太婆。我还担心营养不够,最近专门做了营养餐,给她补身体。”

我说:“你剥夺了她的生命权,只是让她完成你的心愿,按照你的摆布去生活,她没有对生活的主动权,就像一个傀儡、一个木偶一样,自然就慢慢失去活力了。我猜,最开始,当她抢着帮你干家务的时候,你会用学习打发她,当她想要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你也会横加阻拦……她一点儿自主权都没有,剩下的,也只有拿不学习、发呆来跟你抗衡了,用这样的方式,微弱地证明着自己存在。”

她愣住了,电话那边半晌没有声音。“刘老师,我从来没想过会是这样。这么多年,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尽最大努力满足她的愿望,听您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这样,除了学习,别的想法基本她一提就都被我们俩给否定了。刚开始她还会要个小礼物啊,要个小奖励什么的。最近看她学习状态成这个样子了,我们俩百般哄劝诱惑,她什么反应都没有,真是像个木头人一样。”

我叹口气。有多少父母就是这样把孩子废掉了,却毫不知情,反而继续沉浸在自己无私奉献的自怜自艾中,责怪孩子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尊重父母付出。事实上,孩子的生命力早就已经被扼杀掉了。

她叹了口气,继续说:“以前她很能干的,做家务又快又好,比我还利索。后来我不让她干了,有几次她非要干,我就唠叨她,结果她不是碰掉了这个,就是弄倒了那个,看着那个笨手笨脚的样子,我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不好好学习就算了,还跑来给我捣乱,这是安的什么心,就会毫不留情地批评她一顿。打那以后,她再也不主动帮我干什么了。”

在生涯发展阶段中,青春期的孩子除了要发展健康的心智、完成学业任务,还须培养和锻炼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只让孩子关注学业是肯定不行的,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任务,这些没有完成,就会因为不及格而被要求重修,为后面的生涯发展埋下隐患。

因为家长把学业以外的生涯任务都大包大揽了,孩子除了学习再没有其他可以发展能力、宣泄压力、转移注意力的事情,如果她又没有在学习中找到目标,收获满足感和幸福感,那生命的天平就会慢慢失衡,生命力就会枯萎。父母由于替孩子做了很多、付出了很多,可是最希望看到的(学习进步)没有看到,又会关注到孩子的其他未发展的部分(家务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越来越觉得孩子什么都不行,做什么都不像样,那就会更加焦虑、愤怒,如果不能自己处理好这部分情绪,就会传染给孩子,负面标签下的孩子会非常地沮丧,感觉到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父母怎么都不会满意,那索性就不做了。在大脑三结构那个理论中,我们曾经强调过,如果不停用“不行、不能、不会”等信息刺激孩子,她的情感脑就会产生“羞愧、愤怒、痛苦”等情绪,本能脑就会发出“逃避、攻击”的信号,于是她就开始逃避学习,用沉默来对抗,慢慢发展成今天这样的状态。

我把这些细细讲给这位“倒霉”的妈妈听,她沉默了很久,说:“真想不到,我一直觉得是她不够努力,不懂感恩,却没想到,是我们的包办行为害了她。刘老师,我现在怎么办呢?还能挽救吗,还来得及吗?”

当然来得及,当我们拨开云雾(表面的症状、行为),看到问题的核心和本质,解决方案自然就呼之欲出了。既然孩子现在非常反感学习,那不妨就还给她主宰自己生活的权利。

从邀请她每天做一样家务开始,爸爸妈妈负责只给正向的反馈,绝口不提学习和考试的事情。

她显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吗?就这么简单?”

我笑了:“把她最想要的给她,后面的都不是问题。切勿操之过急。”

一个月后,她再次打来电话:“刘老师,太感谢您了。没想到,这么小的一个放手举动,女儿却给了我们那么大惊喜。她做到了每天做一样家务,慢慢又回到了小时候的状态,虽然不像以前那么活泼自信,可是我们都能感觉到她整个人开朗多了,也爱笑了,虽然您让我绝口不再提学习和考试,但是她真的有进步呢。我想跟您约一下咨询的时间。”

【生涯视角】

图7-1 生涯三区图

最内的圆圈代表了人的“舒适区”,当知识、任务、工作、环境等对我们来说是可以掌控的、熟悉的、习以为常的,我们会感觉到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但是这个区域里,我们很难学到新东西,没有进步或者说进步非常小。中间的是“学习区”,这个区域遇到的人、事、物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虽然不再那么从容,但是也可以努力,总之不会太难受。最外一圈被称为“恐慌区”,当我们遇到的挑战完全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压力太大时,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属于一个有多远逃多远的死亡区域。

作为父母,我们最好让自己和孩子都处在“学习区”,这样我们总可以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带着一份好奇和不那么困难就可以收获到的幸福,会极大地提升我们生涯的满足感和亲子关系的融洽度。

本节生涯故事的主人公,那位焦虑的母亲,就把孩子放在了最危险的“恐慌区”中。她的孩子原本有一个舒适区,那就是做一个自由的普通的孩子,生活中有学习,也有跟妈妈一起劳动的快乐,还有跟妈妈一起聊天的幸福,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感觉到非常轻松和愉悦。如果接下来,母亲对她提出一点要求,比如,要求她更主动一些(可以申请当个学科课代表),学业上更努力一些(成绩排名进步三位),她就可以进到学习区,这个区域有些陌生,但是足够有新意,是她的能力可以进行挑战的部分,她可以通过一段时间适应而努力达到。然而,母亲选择直接让她进入恐慌区,完全以学习为重心,加大了在学业方面的要求和压力,还要求她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开放、大胆、自如,这对孩子来说是完全不现实的,会给她带来很多恐惧、负担,重压之下,她自然而然会逃避、放弃。

为了保证自己遭遇更少的批评、更少的失败、更少的痛苦,孩子会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或是自认为可靠安全的空间——因为任何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都是她所担心的,所以,她选择不记笔记,发呆,慢吞吞地,问路也别去,问路对她来说就是学习区,甚至恐惧区,踏出去就会有危险,还是别去,回来。上课老师点名提问,别出声,危险,万一答错了怎么办?最少的关注,也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突破?我们会找到原先她熟悉的感觉,她曾经对做家务事很感兴趣并且也很擅长,再加上现在学习对她来说就是一种压力,那么不妨就重新给她一个舒适区——每天做一个家务的练习,父母只给正向反馈,不提学习,不施加新的压力,帮她发展出信心,她慢慢会找到那种好奇、新鲜、努力和尝试带来的快感,这时候事实上已经把她带到了学习区了。当她可以被满足,她会自动寻找新的学习区——从而带动学习上的进步和发展。(www.xing528.com)

生涯工具箱

生涯诊断——请用如图7-1所示的三区图来为自己和孩子的生涯进行诊断。

1.由于性格、喜好各有差异,这三个区域之间的界线并不是绝对的,比如,跳伞对我来说属于恐惧区,但是对跳伞爱好者来说就是他的舒适区。对于一个准备学习跳伞的人来讲就是他的学习区。

你在哪个区?可以把你当下各个方面所呈现的不同分区都具体列出来。对于中学生的生涯来说,可以将不同的科目、同一科目的不同模块用这个工具来进行澄清与梳理。很多家长和老师喜欢帮孩子分析学习状况和考试情况,也可以利用这个工具进行深度区分。

2.如果处在恐慌区,须建立自信心,克服恐惧和忧虑的情绪。马克·吐温曾说:“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恐惧之中,但是事实上大部分我所忧虑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很多事情其实很简单,只是我们把它们复杂化、困难化了。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恐慌区的自我调适。

(1)第六章的刻度法和能量绘画法(详见第六章)

(2)积极的自我暗示

闭上眼睛,想象着恐慌区的那些任务,无论是学习的,还是人际的,无论是你主动选择的,还是被动应对的,现在你都是非常安全的。你可以让自己睁开眼睛,看着面前的这个大圆,曾经它让你感觉到恐惧、紧张、害怕,你一度想逃离,而现在,你把它写出来,开始直接面对它,这让你感受到更有力量。你可以发挥更大的想象力,想象它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直到你的所有生活空间都完全被它填充。每一次它变大一点儿,你都会感觉自己更有力量,你可以让自己的拳头攥起来,来配合你感受这股力量。如果你需要,可以闭上眼睛;如果不需要,就继续睁着眼睛,看它的领地变得越来越大。你可以深深地吸气,让你需要的力量通过呼吸进入你的鼻腔、胸腔,进入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直到你完全拥有这股力量。你缓缓地呼气,把你感受到的压力、害怕和紧张的情绪完全地排到你的体外。你做得非常非常好。你可以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你感觉到力量越来越大,而压力、害怕和紧张的情绪都慢慢消失了。

你做得非常好。现在,你可以重新检视恐惧区的内容,带着这份力量,将它们放入学习区。

这个方法可以经常给自己和孩子使用,会帮助我们变得更自信,更有力量。尤其在重大考试前,可以在睡前和考试前使用。

(3)将恐惧感书写下来:把所有可能发生的、你担忧的、你害怕的结果写下来。

生涯故事

李明的父母最近急坏了,因为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肯吃早饭。饿着肚子去学校,到第三节课,肚子就开始咕咕叫抗议,哪还有心思学习呢?

王娟的父母也反映孩子不吃早饭就去上学,无论怎么变着花样做也没有改变,最多匆匆扒拉两口饭就算了。

【生涯视角】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不仅要操心孩子的学习,更要负责孩子的成长。一日三餐都蕴含着满满的爱。青春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吃早饭,确实对身体发育成长不利。那如何能让孩子自主、自愿、自动开始培养吃早餐的好习惯呢?

李明和王娟的父母上网查找、从报刊上剪纸,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来告诉孩子,不吃早餐危害有多么大,比如“不吃早饭危害身体成长”“某地一个孩子长期不吃早饭导致胃部下垂”……但是孩子并不领情。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家长虽然出于一片爱心,却一直在给孩子做负面引导。

虽然李明和王娟的父母绞尽脑汁,却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原因就是他们一直在使用“不吃早饭就……”给孩子进行了心理暗示,那么孩子本来就不爱吃不想吃早饭,接受了这种负面暗示后,就更不想吃了。同理,我们叮嘱一个人,“千万别忘了”“别马虎啊”“别迟到啊”……往往最后他真的会忘、真的马虎、真的迟到了。

生涯工具箱

爱心早餐卡

每一口妈妈亲手做的早餐都会让你更放松,精力更充沛。加油宝贝儿!

家庭生活中,我们往往习惯了用催促的方式对待孩子。不知不觉中,也让他们过早感受到紊乱的生活节奏。许多孩子并不是真的不需要早餐,而是他认为太忙了没空吃早餐,久而久之看起来似乎真的不需要了。还有的家庭里,吃饭就跟打仗一样,这个催,那个说,在紧张状态下就餐,胃部承受的压力会倍增,吃下去早餐反而会不舒服。中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保障,更需要心灵的关怀,我们可以将正向、积极的暗示和催眠,化为无形,灵活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张简单的手写早餐卡使用了力量最强大的积极暗示。当孩子看到这张卡片时,也许意识层面,她并不觉得有何特别,但是无意识中就吸收了这个正面暗示,接下来,在每一口早餐中,她的神经系统会自然发出指令让她放松并且精力充沛,这样的卡片带来的催眠效果甚至胜过一整晚的睡眠

我们须传递给孩子们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涯观,一家人以轻松的氛围开启一天的生活和工作,是一种最本真的生命教育。当我们自然地带着微笑为家人烹饪早餐,并且拿出两分钟手写一张字斟句酌的正面催眠早餐卡,再围坐在一起,享受温暖的家和美味的早餐,这看似跟学习无关,但能够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状态提供基础的生涯养分。

所以,每一项生活习惯都可以灵活运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做比说往往更有效,尤其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是如此。我们想让他们整理好房间,那就自己先整理好每一个角落,并且一定是带着一份享受的愉悦的心情;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多看课外书,那就在家中留出一个1平方米的阅读角,自己先开始每天去那里停留上半个小时,并把你在书中发现的快乐积极地分享给孩子;如果想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家务,请学会用正面的暗示让他们主动跟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