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与跨文化研究中的技术革新与视觉机制

电影与跨文化研究中的技术革新与视觉机制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魔鬼代言人》为例,它就像一场梦的戏剧,在技术主义和视觉机制的共谋下,带给了观众心灵上的震颤。这是好莱坞的一种常规叙事游戏,更是导演泰勒·海克福德的花招伎俩,完成了观影视觉机制上的转换。无独有偶,国内的玄幻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同样也体现了这种技术与视觉机制的有效组合。

电影与跨文化研究中的技术革新与视觉机制

2016年11月,两部电影的上映,挑战了传统电影的视觉机制,一部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120帧/秒、3D、4K,另一部就是《我不是潘金莲》的圆、矩画框。正如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从标准画幅到宽银幕一样,视觉上的革新一开始必定会带来观众审美心理的不适,但历史终究会证明这些创新的伟大之处。李安冯小刚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嘉许。然而换个角度讲,这些新方式到底是为了叙事的需要,还是仅仅为了特立独行的自我彰显,倒是值得玩味。尤其是《我不是潘金莲》,故事方面没有太大问题,延续了冯小刚一贯的创作风格,诙谐幽默的语言、插科打诨的段落,看似一个荒唐不稽的故事,牵出了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婚姻家庭、社会偏见、官场谋略、人心私欲,在“李雪莲是不是潘金莲”的问题上暴露无遗。在“民”与“官”较量的天平上,冯小刚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无意偏袒任何一方,既展现了“刁民难缠”的顽劣,也形塑了“官员自顾”的丑态,用一种揶揄的手法揭露了中国社会永难解决的这种矛盾弊病和问题渊薮。但影片采用的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圆、矩画框,难免给人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虽然很多人给出不同的新颖解读,但总感觉它对影片故事的整体叙事并无裨益和帮助。因为用常规画幅,也能产生同样效果。这种故作新颖之态,是否有“画蛇添足”之嫌?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会让观众沉浸于剧情,画幅的变化是较为次要的。那么,这种画幅的处理影响到观众对故事的观赏效果了吗?

不可否认,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争》在技术上的创新,开启了电影创作的新时代。如果抛开这一层面不讲,从艺术上看,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一直是李安电影偏爱的主题,这部作品似乎也没有跳出这个模式。电影中有一处很有意思,但整体单一、沉闷的情节也使不少惯于消费娱乐的观众中途愤而退场。

这种视觉机制在好莱坞电影中随处可见,也是好莱坞工业体制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手段。分析好莱坞电影,绝对不能仅看其浮华的视像表面,正如彭小莲在《电影,另一种生活的可能》一书中所讲:“美国电影就像他们的国家,不要随便下定义,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让你刮目相看;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的片子既不是按照好莱坞的规律出牌,也不是按照欧洲的散文手笔下招。他会直逼现实,他的现实主义不带任何修饰,干净利落,像一把尖刀,直刺生活的本质。”以《魔鬼代言人》(The Devil’s Advocate,1997)为例,它就像一场梦的戏剧,在技术主义和视觉机制的共谋下,带给了观众心灵上的震颤。

《魔鬼代言人》表面看来,是一部与“法律”和“庭审”挂得上关系的电影,但剥开它的外衣,才发现我们都错了,那只是它的“壳”,真正的“核”却是在讲一个关于人的“心魔”的故事。影片通过主人公的臆想,比较深入地思考了律师这个职业在社会道德和职业使命间的矛盾问题。律师的使命是为委托人打赢官司,根本不在乎案件本身的是非道德问题,即使明知委托人是有罪的,被害人是无辜的,他也要违背自己的良心和是非观念,履行自己对委托人的承诺。这所有的一切,直指人类自身的原罪——虚荣,正是这个“虚荣”,致使事业蒸蒸日上的青年才俊罗麦思家破人亡。如果第一次观看该片的话,我们可能会被故事前半部分的“超现实”叙事弄得晕头转向,感觉一切都那么的戏剧化。但当在结尾处发现这只是主人公的臆想时,又会恍然大悟,突然发现前面的一切是那么合情合理。这是好莱坞的一种常规叙事游戏,更是导演泰勒·海克福德的花招伎俩,完成了观影视觉机制上的转换。(www.xing528.com)

最初接触泰勒·海克福德,源于他1984年的电影《白夜逃亡》(White Nights)。这部反映苏美冷战时期的影片,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文化气息。该片让观众认识了英格丽·褒曼和罗西里尼传奇般的女儿伊莎贝拉·罗西里尼,也第一次听到了莱昂纳尔·里奇后来传唱于世的经典名曲Say You, Say Me。《魔鬼代言人》除了故事的新奇和导演的独到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好莱坞一老一小的精彩表演,当年的“小鲜肉”基努·里维斯和“熟男”阿尔·帕西诺在影片中的配合可谓默契十足、相得益彰。前者因《生死时速》和《黑客帝国》成了许多影迷心中的人气偶像,后者更因《教父》、《闻香识女人》和《疤面煞星》成了好莱坞的不老情人。尤其是阿尔·帕西诺,浑身散发着西西里岛的浪漫气息和意大利黑手党人的“痞气”,完全和作品中弥尔顿这个人物的气质完美贴合。毋庸置疑,影片《魔鬼代言人》是一部精彩的奇幻情节片。但遗憾的是,它始终没有超脱好莱坞常规的“戏剧框架”,通过惊险、悬念、情色、恐怖、魔幻、励志等各种类型的杂糅,完完全全地上演了一出“梦的戏剧”,带给了观众一种独到的观影体验。

无独有偶,国内的玄幻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同样也体现了这种技术与视觉机制的有效组合。本片除了稍显拖沓冗长之外,整体上属于改编电视剧中的上乘之作。与《琅琊榜》相比,导演孔笙再次把刻画的重点放在了人物性格与悬念叙事方面。虽然角色不多,情节单一,但要把两者很好融合却需要功底。与电影版《九层妖塔》相比,本剧更为朴实厚重,少了许多浮华造作之气。尤其后半部分带有明显的科幻色彩,对于时空的思考有许多合理成分,可惜这一切都被一开始“大战僵尸”的内容打破了,使整个故事陷入了唯心与唯物的二元撕扯之中,荒诞性再次引向了一种神秘主义不可知论。结尾处抛出的一个大包袱,顷刻间颠覆了男女主角之间纯情美好的关系,一场更为离奇的惊险之旅蓄势待发。

但遗憾的是,中国电影在学习好莱坞的道路上,大多数只知道学其形而忘其神,这在当年一系列的热映电影中可见一斑。郑保瑞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就是典型的例子,论其形式特技和视觉效果,本片丝毫不比好莱坞大片“指环王”系列差,但却仅限于此,影片在主题传达上毫无新意,难以企及“指环王”系列影片的高度和深度。结尾处竟然还要用耳熟能详的电视剧版《西游记音乐来点缀,更显出了该片在发行上的信心不足,借此来刺激观众的怀旧情绪为自己打气。这是两种意识形态,一种是过分鼓吹唯物主义的战无不胜,一种则是对战无不胜的唯物思想的质疑和反诘。从这个角度来讲,《寻龙诀》更有反叛意识和革新精神,故事虽然单薄,但情感更为真挚。它把传奇、政治、玄幻、爱情这些元素杂糅在一起,比《九层妖塔》中的怪物展现更有吸引力。虽然两部片子的质量都不能令人满意,但后者在精神内涵上更胜一筹。《九层妖塔》是资本合谋下的又一“怪胎”,既非神怪,亦非科幻,不伦不类的风格类型,混乱不明的情节叙事,为了制造视觉奇观,用尽了好莱坞的方法伎俩,带有《夺宝奇兵》《木乃伊》《金刚》的明显痕迹。作品似乎想表达和展现太多东西,可惜一样也没处理好,情节成了特技渲染的附属品,人物成了没有性格的符号。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难免有种“关公大战外星人”的感觉。尤其李晨饰演的图书馆馆长,比肩科幻、神怪内容,大讲轮回谶语、生命意义,荒诞无稽,这种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无疑会遭到异域文化质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