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探究:三大区域以农为本,农田繁荣

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探究:三大区域以农为本,农田繁荣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大区域拥有“以农为本”的文化气质,自古以来的重农思想也一直传承至今。“召父杜母”的典故广为流传,我们不仅知晓了像召信臣和杜诗这样贤德的父母官兴修水利、改良水稻种植技术、主张以农为本,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且能感受到农田种植的繁荣发展。明清时期,以农为本的吴越经济更是繁荣发展。巴蜀地区以四川为例,四川是我国竹类主要分布区之一,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均居全国之冠。

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探究:三大区域以农为本,农田繁荣

三大区域拥有“以农为本”的文化气质,自古以来的重农思想也一直传承至今。水稻种植业渔业林业等的发展便是最好的证明。

1.水稻种植业

在巴蜀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巴蜀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巴蜀农业文明。其中水稻种植业的成就便是巴蜀农业文明的代表之一。据推测,巴蜀种稻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秦汉以来,随着一系列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大面积水田的开垦,水稻种植逐渐发展起来。李冰父子在岷江修建都江堰后,使得蜀地几乎年年丰收。《华阳国志》就有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17]西汉以后,巴蜀就成了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拥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江堰灌溉,经历代开发治理,到明代中叶更是空前繁荣。直到现在,巴蜀地区仍然是我国的一大粮仓,人民的“米袋子”。

荆楚地区的水稻种植可以追溯至八千年前甚至更早,在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遗址、湖北宜城的城背溪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水稻栽培遗迹,在其后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中更是发现了大量的水稻种植遗迹。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作物,促进了农业发展,为楚庄王争霸创造了经济前提。《汉书·地理志》也记载“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代,荆楚地区的水稻种植业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湖北江陵凤凰山167号西汉墓中曾发现粳稻穗。“召父杜母”的典故广为流传,我们不仅知晓了像召信臣和杜诗这样贤德的父母官兴修水利、改良水稻种植技术、主张以农为本,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且能感受到农田种植的繁荣发展。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荆楚地区农田得到大规模开发,稻作面积更是有增无减。如《宋史·朱震传》所记载的“荆襄之间,沿江上下,膏腴之田七百里”。到了元代,荆楚地区的荒地被大面积地开垦。明初实行奖励垦荒政策又进一步加速耕地开发。“早在明代前期就已经有‘湖广熟,天下足’ 的谚语流传。”[18]有清一代,堤垸农田迅速发展,大大扩展了耕地面积。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如今的荆楚大地,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更是硕果累累。

早在新石器时代,吴越地区就已形成了以种稻为主的农耕文化。我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有人工栽培稻谷的遗迹。水稻种植业的发达使吴越地区发展起来。春秋之际,农耕技术进一步成熟,吴越地区的水稻产量也快速增长。五代时,吴越地区的水稻种植更是常年丰收。到了宋代,苏州、常州等地沃野千里,粮食产量居全国前列。南宋时,“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便开始流传。明清时期,以农为本的吴越经济更是繁荣发展。吴越地区也获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源远流长的水稻文化,传承至今的重农思想都使得吴越地区享有可能是稻作农业发源地的荣誉。

2.渔业

鱼和稻一样,是巴蜀地区的代表性物产。《汉书·地理志》记载:巴、蜀、广汉“民食鱼稻”。当时巴蜀渔业以从江河中自然捕捞为主,人工养殖为辅。整个巴蜀地区,还有相当可观的渔民队伍。东汉时期,汉巴郡的某一个码头,便有“结舫水居五百余家”。巴蜀地区鱼类品种繁多,比如草鱼、鲤鱼、乌龟、黄绿、闭壳龟、鳖等。巴蜀地区的渔业经久不衰,直到现在,在我国渔业的发展中都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荆楚渔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荆楚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养殖的重要地区,适宜发展水产养殖的面积、已养殖面积、池塘养殖面积、淡水产品总量、人均占有量、淡水渔业人口、淡水渔业科技实力等综合性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以湖北一省来看,“沿长江、汉水两岸各县为主要经营渔业及渔产地区。渔业比较发达的有孝感武昌、黄梅、河阳、枝江、鄂城、嘉鱼阳新等。渔获物种类主要有鲤、鲭、鳊、鲫、鲢、鳝、白鱼、白鳞、鳖、龟、螺蛳等”。[19]无公害渔业声誉渐响的长阳、水产品加工迅速发展的潜江、休闲渔业蓬勃发展的黄石、鮰鱼产业异军突起的嘉鱼等地区都表现出荆楚大地渔业的发展盛况。(www.xing528.com)

早期为了弥补食物的缺乏、改善生活,濒临海河的吴越地区人民已开始从事渔猎活动。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存中发现了许多鱼类的骨骸,表明食物中鱼类已占一定的比例。“从《陶朱公养鱼经》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捕捞鱼虾之外,吴越时期已有人开辟人工养鱼池,有养鱼的技术了。”[20]即使到了近现代,在农业已经相当发达的情况下,渔业也一直是吴越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便为该地区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3.林业

山环水绕的地理特点,使得三大区域人民自古以来就养成了靠山吃山的习惯。我们从各类竹、果树、桑麻的种植历史中便能看出这一点。

巴蜀地区以四川为例,四川是我国竹类主要分布区之一,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均居全国之冠。如今,四川省“竹林面积为全国第六位……竹材产量占全国竹材总产量的20%,竹器产品的品种已超过1300个”。[21]所产竹器除销售国内省份,还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川是柑橘、梅等多种果树的发源地,还是全国水果重点产区之一,果树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各类果树均有,以柑橘、梨、苹果最多,分布辽阔,遍及全省。

荆楚地区的竹林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其竹林面积居于全国前列,竹子经营加工及综合利用取得了较大进展。荆楚地区果树的种植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出现。战国时期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就谈到“江浦之橘,云梦之袖”,西汉司马迁著《史记·货殖列传》称“蜀汉江陵千树橘”。[22]这说明荆楚地区在两千多年前柑橘栽培已具规模。唐、宋时,荆襄地区是我国柑橘重要产区。如今,柑橘生产持续增长,从品种、育苗、栽培、加工、贮运到销售进行系列化开发,使柑橘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除了柑橘,荆楚地区的苹果、梨、桃、李、柿、枣等栽种面积也很大。

吴越地区竹业发展在三大区域中是最繁盛的,仅浙江省的竹林面积就超过78万平方米,现在“竹子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食品、环保、轻工、建筑、造纸、家居、包装、运输、旅游、纺织医疗电子、国防、航天等行业领域之中。”[23]吴越的果树同样以柑橘最著名,其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吴越地区的柑橘已被列入贡品,北方人曾试图移植而不成功,所以有“橘逾淮而为枳”的说法。随着唐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太湖地区的柑橘栽培更是盛况空前。其他果树如嘉兴李子杭州梅树、太湖梨树等都较具代表性。

长江流域的山林经济,主要方面还有桑、麻种植,因与本章“千工百技” 中的纺织业结合紧密,故做置后处理,此处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