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尼赫鲁世界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尼赫鲁世界史》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多数这样的年轻人以及相关国家的普通民众对战争爆发的原因毫不知情。德国指责俄国和法国的主动入侵。英国认为自己的军事行动是为了保护小国比利时,因为德国严重侵犯了比利时的中立立场。这种情绪失控的态势十分猛烈,几乎横扫了面前的一切。德国人率先使用了毒气,很快敌对双方都开始使用毒气。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尼赫鲁世界史》

这场被称为世界大战[1]战争在四年时间里摧毁了欧洲以及亚洲、非洲部分地区,夺走了几百万年轻人生命的战争,我该给你讲些什么呢?战争是一个让人想起来就不愉快的主题。它很丑陋,但也经常受到赞美,披上浓墨重彩的外衣;人们也常说,如同火焰能够精炼珍贵的金属一样,由于生活太过安逸美好而变得脆弱、堕落和懒散的国家也能通过战争获得锤炼,变得强大。许多充满高尚的勇气和感人的牺牲精神的例子展现在我们眼前,仿佛战争就是这些品质的创造者一样。

我已经试着给你梳理了这场战争的一些原因: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的贪婪以及帝国主义大国的竞争是如何产生冲突、如何不可避免地发生争斗的。这些国家的工业领袖非常希望得到越来越多的机会和区域进行剥削,金融家渴望赚取更多的钱,军火制造商也渴望获得更大的利润。因此,这些人参与到战争中来,按照他们的要求,年长的政客们代表了他们以及他们阶级的利益,而国家中的年轻人则互相攻击。大多数这样的年轻人以及相关国家的普通民众对战争爆发的原因毫不知情。实际上,这与他们无关,无论战争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注定要失败。这是以人们的生命,大多数是年轻人生命为代价的富人的竞赛。然而,只有当普通大众都准备好战斗,战争才会打响。我曾经告诉过你,欧洲大陆所有国家都有征兵或强制兵役制度,英国是在战争后期才出现这种制度的。但是,假如人们没有真正的意愿,强制征兵也不可能迫使所有人都参与这场战争。

因此,所有参战的国家都费尽心思激发人们对国家的热情和热爱。每一方都称其他人为“侵略者”,装出一副只是为了自卫而战斗的样子。德国说自己被各方敌人包围起来,这些敌人企图困住它。德国指责俄国和法国的主动入侵。英国认为自己的军事行动是为了保护小国比利时,因为德国严重侵犯了比利时的中立立场。所有相关国家都以正义自居,将责任归咎到敌人身上。很多信息使得每个民族相信,他们的自由受到了威胁,他们应该为了保卫自由而战斗。尤其是各地的报纸在制造战争氛围,也就是引起人们对敌对国家的痛恨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种情绪失控的态势十分猛烈,几乎横扫了面前的一切。激发大众的集体热情是很容易的,但是,就连理智的知识分子和本该具有镇定及温和性格的人、思想家、作家、教授、科学家——所有相关国家中的所有这些人都产生了心理失衡,他们心中充满了对敌国的愤恨和杀戮欲望。本该代表安定和睦、从事宗教活动的牧师也变得非常残忍,甚至比其他人更加凶残了。就连反战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都失去了理智,忘记了原则。所有人——但也并非所有人都是这样。每个国家都有一小部分人不愿变得歇斯底里,不愿让自己痴迷于这股战争狂热之中。人们嘲笑他们,称他们为胆小鬼,许多拒绝服役的人甚至被投进了监狱。其中一些是社会主义者,还有一些是宗教人士,比如本着良心反对战争的贵格会教徒。有一种说法很确切,如今当战争爆发的时候,与之相关的人们都发疯了。

战争一开始,各国政府就把战争当作压制真理、散播各种谎言的借口。人们的个人自由也受到了压制。当然,事情的另外一面被完全遮盖了。因此,人们只能了解到事情的一面,而他们了解到的都是经过扭曲、往往是完全虚假的内容。用这种方式愚弄人们并不困难。

甚至在和平时期,狭隘的民族主义宣传和歪曲事实的报道就已经在愚弄人们了,早就为战争打好了基础。战争本身得到了美化。在德国,或者说在普鲁士,这种对战争的美化成了统治者的明确思想,从德皇到地位在他之下的其他统治者都具有这种思想。学术性的著作也在摇旗呐喊,证明战争是一种“生物需要”,也就是说战争是人类生活及进步的必需品。德皇总是在聚光灯下装腔作势地表演,因此赢得了很多关注。不过,类似的思想在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军队以及其他上层阶级圈子里也极为盛行。罗斯金(Ruskin)是19世纪英国的一位大作家,深受甘地的喜爱。也许你读过他的一些作品。这位具有真正高尚思想的人在一本书中写道:

简而言之,我发现,战争使所有大国掌握了话语的真理以及思想的力量,和平则使这些真理和力量荒废了;战争教之,和平误之;战争训之,和平背之;总之,这些真理和力量生于战争,死于和平。

为了说明罗斯金是一位多么直率的帝国主义者,我要再引用一段他的文字:

它(英国)必须这么做,否则就要毁灭:它必须建立殖民地……夺取它能涉足的每一块肥沃的废弃之地,在那里教导它的殖民者,他们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陆地或海洋发展英国的力量。

我还要引用一段话,这段话摘自一位英国少将写的书。他指出:“除非通过蓄意欺骗、虚情假意或者闪烁其词的方式”,否则几乎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他认为,任何“拒绝采取这些方式”的人“就是故意背叛战友和下属的叛徒”,“只能被称为最卑鄙的懦夫”。“道德与不道德——这些东西对处于成败关头的大国来说算得了什么呢?”一个国家“必须不断地发动攻击,直到它的对手受到致命的打击为止”。我很想知道,罗斯金听到这些话会说什么呢?当然,不要误以为这是英国人思想的典型,也不要误以为德皇夸夸其谈的发言就代表了普通的德国民众。然而不幸的是,能够表达想法的总是当权者,在战争时期,他们几乎总是站在最前面。

这种直率的说法并不总是公开宣布的,战争往往被人披上假装圣洁的外衣。因此,当欧洲和其他地区绵延几百公里的战争前线上发生了可怕残杀的时候,留在国内的人们则制造了华丽而高调的措辞,以便为杀戮开脱,进而欺骗人们。这场战争变成了争取自由和自尊的战争,变成了终结战争的战争,变成了保护民主的战争,变成了争取国家自主权和小国解放的战争,等等。同时,许多留在国内的金融家、工业家和军需品制造商使用这些充满爱国之情的华丽措辞,劝说年轻人跳进战争的熔炉,这些人因此获得了巨额的利润,成了百万富翁。

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战争还在持续,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其中。两大阵营都试图通过私下贿赂赢得中立国的支持,这种行为一旦公开,必将使那些崇高的理想以及被人四处张扬的华丽措辞化为乌有。

月复一月,战争继续吞噬着人们的生命,就像森林大火吞噬成群的蝗虫一样;随着战争的持续,战争的破坏力和残暴程度也越来越大。德国人率先使用了毒气,很快敌对双方都开始使用毒气。飞机投弹更加频繁,后来英国一方还首次使用了“坦克”,这是一种庞大的机械怪物,就像碾压毛毛虫一样碾压一切。数十万人在前线阵亡;在他们的故乡,女人和孩子忍受着饥饿和贫困。特别是在德国和奥匈帝国,由于受到封锁,饥荒更为严重。这成了一场忍耐力的考验之战。哪一方能在这场严峻的考验中胜出呢?一方军队会拖垮另一方军队吗?协约国对德国的物资封锁会使德国大伤元气吗?抑或是德国潜艇能切断英国的给养,使英国元气大伤,丧失斗志吗?每个国家都留下了巨大牺牲和苦难的记录。人们想知道,这些牺牲和苦难是徒劳的吗?我们要忘记死去的人向敌人投降吗?战前的岁月似乎已经久远了,战争的过程甚至也被人遗忘了,只有一件事一直萦绕在人们脑海中,那就是复仇和获胜的欲望。

那些为了他们珍惜的事业而献出生命的人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任何有勇气的人都无法抗拒的。在战争最后的几年中,到处都笼罩着黑暗,参战国的每个家庭都很悲痛,人们也非常疲倦,也极度失望;然而,除了高举火把,人们还能做什么呢?读一读这首英国军官麦克雷少校(Major McCrae)所写的感人诗篇吧,想象一下这首诗在那些黑暗而阴沉的战争岁月里是如何感动那些读过它的英国人的。要记住,许多国家的人都使用不同的语言写出过类似的诗篇:

我们已经战死。几天之前,

我们还有生命,还在感受黎明晨曦,仰望落日余晖。

我们曾经爱过,也曾经被爱过,而如今我们却长眠在佛兰德斯战场。

请将我们与敌人的战斗继续下去;

从我们低垂的手中接过火炬,将它高高举起。

假如你背弃了我们的遗志,

我们将永不瞑目,即使罂粟花开遍

佛兰德斯战场。(www.xing528.com)

长时间的战争使参战国家都变得非常残忍和无情。战争破坏了很多人的道德意识,很多正常人都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罪犯。人们习惯了暴力,习惯了蓄意扭曲事实,内心都充满了仇恨以及复仇的意志。

战争的资产负债情况是怎样的?具体情况还不清楚,各国还在统计之中!我要告诉你一些数字,让你记住现代战争的真正意义。

战争伤亡总人数统计如下:

确认士兵死亡人数1 000万人

推定士兵死亡人数300万人

平民死亡人数1 300万人

受伤人数2 000万人

俘虏300万人

战争孤儿900万人

战争寡妇500万人

难民1 000万人

看看这些惊人的数字,想象一下它们所代表的人类苦难。把这些数字加起来:仅仅伤亡总数就达到4 600万人。

现金花费如何呢?各国还在统计之中!据美国估算,协约国一方总支出为409.996亿英镑,接近410亿英镑;德国一方总支出为151.22亿英镑,超过150亿英镑。总计超过560亿英镑!我们不能完全理解这些数字的意义,因为它们彻底超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字范围。这些数字几乎让我们想起了天文学上的数字,比如地球到太阳或者其他星球的距离。毫不意外,之前的参战国,无论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绝望地陷入了战争财政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之中。

“终结战争”、“保护世界上民主”、“确保小国解放”、争取“自主权”以及广泛争取独立和崇高理想的战争结束了;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以及它们的卫星国(当然俄国排除在外)获得了胜利。我们会在以后看到这些高尚而高贵的理想是怎样转化为现实的。同时,我们应该引述一下英国诗人骚塞(Southey)描写的有关以前取得的另一场胜利的诗句:

每个人都赞美公爵

赢得大战胜利的人。

“但是最后有何益处?”

彼得金说。

他说:“哎呀,我也说不出来,

不过那确是极好的胜利。”

[1] 对于1933年的尼赫鲁来说,“世界大战”尚只有一次。——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