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基因食品标准:营养卫生与安全

转基因食品标准:营养卫生与安全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转基因食品是转基因生物的产品或加工品。此后,转基因食品迅猛发展起来。尽管迄今尚未发现转其因食品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实例,但也不能证明转基因食品完全无害。199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首次颁布政策,规定转基因食品若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则不能上市出售。目前,大多数国家均采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中的规定,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评价和标识管理。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转基因食品标准:营养卫生与安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在农业、食品领域显示出强大的生产和市场潜力。用基因工程方法将有利于人类的外源基因转入受体生物体内,改变其遗传组成,使其获得原先不具备的品质与特性的生物,称为转基因生物。转基因食品是转基因生物的产品或加工品。

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食品,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抗病力强、在不利气候条件下可获得好收成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如科学家将北极鱼的基因移植到西红柿中,使西红柿可以抗寒;将人类生物激素基因移植到鲤鱼中,使鲤鱼可以生长得更快更大;将土壤微生物的毒蛋白基因移植到水稻中,使水稻抗病虫害性增强。

1)转基因食品的分类

(1)转基因食品按照来源分为3类

转基因植物性食品:在转基因食品中数量最多,是由转基因农作物生产、加工而成,如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南瓜等。

转基因动物性食品:由转基因动物生产的肉、蛋、奶等及其加工品。

③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作用而生产的食品,如转基因微生物发酵制得的葡萄酒、啤酒、酱油等。

目前生产技术较为成熟的转基因食品有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水稻、转基因大豆、转基因西红柿、转基因油菜、转基因小麦以及以它们作为原料经过加工而得到的各种食品等。

(2)按转基因的功能分为5类

①增产型。通过转基因技术转移或修饰相关的基因以达到增产效果。

②控熟型。通过转移或修饰与控制成熟期有关的基因使转基因生物成熟期延迟或提前,以适应市场需求。另外,还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使蔬菜水果的品质进行改善,延长它们的储藏期。

③高营养型。采用基因改造的方法,可以增加食物营养素的含量,改善食品的成分比例,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如小麦中的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的组成比例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得到改良,从而提高其焙烤特性。

④保健型。通过转移病体抗原基因或毒素基因至粮食作物或果树中,人们吃了这种粮食和水果,相当于在补充营养的同时服用了疫苗,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⑤新品种型。通过不同品种间的基因重组可形成新品种,由其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在品质、口味和色香方面具有新的特点。

2)转基因食品现状

1983年,首例转基因植物在美国培育成功,是一种含有抗生素烟草,从此开创了转基因作物的新纪元。1985年,转基因鱼问世,揭开了转基因食品生产的序幕。1994年,第一个转基因延熟保鲜番茄获得美国农业部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进入市场。此后,转基因食品迅猛发展起来。目前,全球进行商业化种植的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等。

我国转基因工程研究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进入了商业型转基因生产。转基因食品生产的迅速发展,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品种和数量也在逐年增多。(www.xing528.com)

3)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由于转基因食品引入了外源基因或修饰内源基因,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限,可能对上万年才形成的生态平衡造成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心存疑虑。尽管迄今尚未发现转其因食品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实例,但也不能证明转基因食品完全无害。转基因生物问题对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目前认为转基因食品可能的潜在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致敏性

在转基因食品的生产中,外来基因产生的新的蛋白质可能会使食用者过敏。例如,为增加大豆中蛋氨酸的含量,研究人员曾将巴西坚果中的2S清蛋白基因转入大豆中,而2 S清蛋白具有过敏性,导致原本没有过敏性的大豆对某些人群产生过敏反应,最终该转基因大豆禁止商业化生产。美国也曾发生转基因大豆诱发食用者过敏的事例。

(2)抗药性

目前转基因工程中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应用最为广泛,在基因水平转移中,有可能将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传递给人肠道中的微生物,并获得抗药性,这就可能影响口服抗生素的药效,对食用者健康造成危害。为了彻底消除这一因素的潜在危险,科学家正设法在转基因植物食品中避免使用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特别是不使用与临床上使用的抗生素抗性编号相同的标记基因。

(3)致毒致害作用

1989年在美国流行的嗜酸性肌痛综合征,患病人数达5 000多人,有37人死亡,1 511人因病长久丧失劳动力。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经调查发现,发病原因是因持续几个月食用标明添加色氨酸的特殊食品所致。另据苏格兰Rowett研究所Arpad Pusztai博士1998年报道,用转雪莲花凝集素(GNA)基因的抗虫马铃薯喂养大鼠,导致大鼠体重严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虽然目前还没有对转基因食品致病的定论,但以上这类事件却引起了媒体与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

(4)增强食品中的毒素和抗营养因子

在转基因食品的生产中,基因被破坏或其不稳定性可能会带来新的毒素。另外,许多食品本身含有大量的毒性物质和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剂、神经毒素等用以抵抗病原菌的侵害。转基因食品由于基因的导入可能增加这类物质的含量或改变了这类物质的结构,产生各种毒素,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4)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

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潜在的风险。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是指要对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活动本身及其产品可能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及其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进行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管理和控制,使之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199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首次颁布政策,规定转基因食品若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则不能上市出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的两个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均专门提到了生物技术安全问题。2001年,第一部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国际法《生物安全议定书》产生,要求转基因食品在研制、装卸、运输、使用、转移和释放时,防止或减少其对人类和环境构成的风险,并专门规定了事先同意知情程序,即消费者有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目前,大多数国家均采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中的规定,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评价和标识管理。

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由国务院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政府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转基因生物安全实施监督管理并相继颁布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等法律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