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生学习品质提升的30个关键因素

高中生学习品质提升的30个关键因素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位班主任对学生考试发挥程度做过调查:发挥超常的约占5%,发挥正常的约占40%,发挥不正常的约占45%,发挥严重失常的约占10%,可见55%左右的学生考试中存在程度不同的失分,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不难得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考场发挥的决定因素。笔者就从这四个步骤谈谈非智力因素在考试中的作用。

高中生学习品质提升的30个关键因素

从学生的角度看,考试是检验自己阶段性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考试是检验学生在紧张状态下对所学知识发挥程度的一种手段。因此,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方法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考查。近些年来,高中学校、教师、班主任和家长,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考试心理等非智力因素教育、辅导,但学生受心理等非智力因素影响,考试中不能正常发挥的现象仍层出不穷。

高考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的研究数据表明:高考中能够发挥出平时练习水平的考生不足40%,也就是说60%左右的考生,受临场紧张等心理因素影响,没能将自己的真实水平在考场上发挥出来。当然,没有发挥出来的程度是不同的。

有位班主任对学生考试发挥程度做过调查:发挥超常的约占5%,发挥正常的约占40%,发挥不正常的约占45%,发挥严重失常的约占10%,可见55%左右的学生考试中存在程度不同的失分,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有位学者对一所优质高中的学生,做过考试心理素质失分的问卷调查,结果是平均失分为71.66分。下面是问卷的具体问题:

(1)你因为心理紧张而丢失的分数是:(平均10.95分)

(2)你认为自己在考试中因为做题马虎而丢失的分数是:(平均21.2分)

(3)你认为自己在考试中因为答题不规范而丢失的分数是:(平均10.3分)

(4)你认为自己在考试中因为计算错误而丢失的分数是:(平均11.75分)

(5)你认为自己在考试中因为卷面书写潦草而丢失的分数是:(平均7.7分)

(6)你认为自己在考试中因为时间安排不合理而丢失的分数是:(平均9.76分)

这份问卷调查的学生来自优质高中,且仅六个问题的总失分就达71.6分,若在普通高中恐怕不止这个分数。因此,我们不难得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考场发挥的决定因素。

有学者将考试中的心理活动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审题,二是调运知识,三是构建答案框架,四是整理书写答案。笔者就从这四个步骤谈谈非智力因素在考试中的作用。

一、审题

审题就是细致严谨地审查题目的设问并根据设问的要求,从题目给的条件中找出回答设问需要的条件。通常的做法是先审设问,弄清题目考查的意图,然后再根据设问,从题目给的全部条件(包括文字、图象、表格、注释、符号等)中寻找出回答设问的有用条件。

这里强调细致严谨是因为若走马观花式地看一遍题目,就认为完成了审题,就很有可能发现不了那些隐性的条件和要求,特别是那些新材料、新信息题、中高档试题的审题,对智力、非智力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必须耐心、细心地去研读,否则,一旦审题这第一步出现纰漏,后续的答题都将前功尽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审题有以下三点要格外注意:

1.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人和事物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该事其他方面的特征。

考场上审题出现的纰漏最难检查出来,主要是由这种先入为主的晕轮效应引起的。考生在考场上往往会出现由于题难或初次审题不仔细,漏掉了某些隐性较强的条件,当构建调运知识与设问的内在联系时,才发现有些不能满足设问结论的要求,于是回头对题目进行再审,再审时仍按初审的方法,仍不能查出纰漏时,就要警醒自己是否已出现晕轮效应,若是必须放弃原来审题结果的使用,严谨细致地重新从头开始审题,这样才能查出纰漏和隐患。

晕轮效应,不仅出现在审题这一步,事实上在调运知识、构建答案框架和整理书写答案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考生务必加以警惕。

2.转换注意力效应

转换注意力是指在两项相关的任务上,为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有意识将精力、注意力转移到另一项相关任务的心理过程。

转换注意力可以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如我们平时上课都是不同学科交叉排课,这样通过学习任务和学科特点转换,激活大脑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转换注意力也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如平时学习压力大时,就主动做些室外放松活动或想一些愉快的事情,通过这些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

考场上审题若遇到生疏题、难题久攻不下,必然影响审题的效率,那就应该利用注意力转换效应,在把已有的审题进展记在试卷或草稿纸上后,应立即转审其他试题,以确保考试时间的充分利用和审题效率的提高。

考场上考生遇到久攻不下的试题心里必然着急,为避免由此引起烦躁情绪而影响答题,考生也要利用转移注意力效应,立即有意识地转换注意力。

转换注意力效应,在调运知识、构建答题框架、整理书写答案过程中也要注意加以应用。

3.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是说想要一个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需要耗费很大的力气去推动它,要一圈一圈地反复推,但到达某个临界点后,你只需要稍微用一点力,飞轮就可以自己转动,并且越转越快、越转越顺畅。飞轮效应告诉我们万事开头难,必须把开头做好,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飞轮效应还告诉我们:不能一遇到难题,就转变方向,那你的“飞轮”只能是越来越卡,直至卡死,不得不通过振作精神、认真反思和解决遇到的难题,重新开始。

考场上的审题是答题的第一关,而且是决定性的一关。必须做好解决困难的思想准备,就如同飞轮效应告诉我们的万事开头难,这样才能在审生题、难题时不至于引起急躁的情绪。

考试中出现生题、难题是必然的。因为只有这样的试题,才符合考查智力和非智力能力的要求。如果害怕它,甚至绕开它而不是去想办法解决它,那“飞轮”就会越来越卡。

考试中再生疏、再复杂的题目,也是可以审出端倪的。因为试题的重心在第三步,命题人绝不会在审题这一步就把考生难死,只要我们的心理因素能助推智力水平的发挥,审题这一关就有保证。

飞轮效应不仅要注意在审题过程中加以运用,而且在调运知识、构建设问与知识点关系、整理书写答案过程中,也能有一定的帮助。

二、调运知识

调运知识就是把设问、条件(含注释、符号、图画、表格等隐性条件和假设条件)、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设问之间涉及的知识(含技能、方法、特例、学科思想等)从大脑中调出来,为书写答题要点做准备。调运的方式是大脑对知识的再现、再认。调运的知识(概念、原理及其理解、形成过程、相互关系、实验等)基本上是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细节。

学生审题之后,就要按照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再认、再现相关的知识点。这一步需要格外注意的心理问题有以下三点:

1.“舌尖现象”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明明会的知识,由于紧张一时想不起来,可事后不假思索,该知识就会“油然而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舌尖现象”。

学生在考场上调运设问和已知条件涉及的知识时,有些知识点的轮廓就在大脑中虚无缥缈地盘旋,怎么也捕捉不准,这就是心理学的“舌尖现象”在考场的表现。调运知识遇到这种感觉后,可以把影子中的轮廓用连线勾画一下,若还不能清晰地再认、再现,就应该暂停回忆,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有思路题目的解答上,以免引起过大的心理压力。过一定的时间后,要调运的知识点也许就能清晰再现。千万不要舍不得放下,那是会误事的。

考生在审题、构建答案框架和整理书写答案时,也有可能会遇到舌尖现象,请及时提醒自己搁置该题,迅速转入其他步骤。(www.xing528.com)

2.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自己或他人通过五官渠道,反馈给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形成一个多渠道强化的兴奋中心,来抑制紧张的心理情绪。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考场上,考生在调运知识点时若大脑一片空白,必然出现心理发慌、着急的现象,此时可以通过听觉渠道、言语渠道,反馈给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形成一个多渠道强化的兴奋中心,来抑制紧张的心理情绪。考场上的这种做法就叫积极的心理暗示。

当大脑出现空白时,必然随之出现情绪波动,而情绪波动不仅会影响本题的知识调运,而且会影响后续的答题效率和效果,此时考生就可以使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掐一下自己用以警醒、停下来深呼吸放松放松、喝口水缓缓神,也可以用“过会儿我在再收拾你”等默语激励自己。但暗示的动作和默语要具体、简短和肯定。等空白过去后,要调运的知识、方法、技能往往会自然出现。

考生在答题的其他步骤,如果出现空白、卡壳等现象时,也要有针对性地使用心理暗示。

3.认知资源被占用

对结果太担心,不仅让人在情绪上不淡定、不冷静而占用认知资源,使大脑腾不出空来提取需要的信息资源,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认知资源被占用。

考场上,考生在构建条件涉及的知识点、技能、方法与设问之间的关系框架时,由于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综合性、内隐性,甚至是创新性,造成考生情绪上的不淡定和着急是正常的,但如果过于着急则会引发心理学上的认知资源被占用现象。考生此时必须用暗示、换位体验等办法来控制自己的心理情绪。

心理学的道理一再告诉我们;适当的紧张、兴奋可以促进考生进入考试状态,但过了临界点会造成认知资源被占用,而引发考试发挥得不正常。因此,考生不要把考试成绩的目标定过高,不要对难题和接近难题的得分期望值过高,以防止考场上认知资源被占用现象的发生。

认知资源被占用现象,在审题、调运知识和写答案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考生务必高度警醒。

三、构建答案要点的关系框架

构建答题框架,就是使用调运出来的知识、技能、特例、方法与设问搭建起新的关系框架,并能有理有据地论证(说明、计算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搭建答题框架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运用好以下三条心理学原理:

1.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也称惯性思维,是先前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情境不变的条件下,思维定式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们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式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学生在考场上遇到考前做过的相似题,在构建知识点与设问联系的框架时又比较顺利,就要警醒自己是否被思维定式左右。此时,不仅要重新审查设问的考查意图是否明了,所给条件是否查找齐全,而且要审查调运的知识点与设问构建的关系框架是否准确、完整。经过对设问、条件、知识、技能、方法有根有据的审查,就可发现陷阱,从而避免因思维定式造成严重失分。

2.换位体验

心理学上把人遇到不愉快、困惑、困境时,通过和对方做假设,释放心理压力,增加愉悦、快乐感的心理过程称为换位体验。

考生在调运涉及条件与设问关系的知识时,因题目较难,捋不出思路或找不到切入点,考生可使用“换位体验”来提高自信心,如“我难他也难”“我多得点分就是成功”“凭我平时的历练能闯过去”等。从心理机制上讲,这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换位体验带来的积极情绪,会使考生的注意力更专注,想象力更活跃,能够注意到审题和知识调运处于困境时未发现的信息、思路、关系等。另外,考试阅卷是踩点赋分,特别是较难试题在赋分上也相对宽松,因此,哪怕只是把概念原理的解释、公式的推导写上也是可以得分的。

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是说,强烈的动机和完成任务的速度、效果不完全成正比关系;最佳动机的水平随任务的不同而不同,即比较简单任务的完成和强烈的动机成正比,和中等、低等的动机成反比;中等难度的任务,用中等程度的动机完成任务的效果最佳,和极强、极低的动机成反比;对于比较复杂和较难任务的完成和较低的动机成正比,和中高等动机成反比。

考生在考场构建答题框架时,要注意运用好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首先,对于低档、中档偏低的试题,用比较强的心理动机构建答题框架会速度快、效果好。这就是考场上要保持紧张的道理。

其次,在构建中档题答题框架时,适中的动机和压力对答题框架构建的速度、效果最理想,这就是考场要保持适当的压力有利于答题的原因。

最后,在构建高档题(含接近高档的中档题)的答题框架时,要用平和心态去慢慢细心地构建,其准确程度最高。

总之,考场上考生在审题、调运知识和整理书写答案的过程中,都必须注意运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四、整理和书写答案

整理和写答案就是运用逻辑关系、学科术语、答题规范将设问与已知条件、假设条件的关系(知识、技能、方法等)整理并写成答案的过程。写答案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运用的注意点有以下三方面:

1.及时书写答案的习惯

及时书写答案的习惯可以使考生及时获得成就感,增加愉悦的心情,从而使思维更加敏捷、视野更加开阔,还可以防止答案遗漏等严重失分现象的发生。

如在选择题的答案确定之后,立即将答案填涂到机读卡的相应位置,会给考生一种成就感、轻松感,又可防止后来检查时把正确的答案改成错的,以及答题时间终了前因匆忙把答案涂错位置或没时间书写等现象的出现。

2.答案书写规范的习惯

答案书写规范的习惯,即可防止阅卷人不能清晰“踩”到赋分点或因书写潦草而扣分,又可节省答题时间。

3.草稿纸不草的习惯

考试时,草稿纸是答题思路的“履历表”。因此,必须做到草稿纸的演算、答题要点、答案框架的清楚有序,做好重点、疑点的标记。同时要做到有计划地使用。这些习惯对答案整理、书写的顺利、快速、准确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能确保最后检查的顺利。

从上述分析看,心理学的道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确实对考生考场智力、能力的正常发挥具有积极作用。

尽管我们说非智力因素是决定考场发挥的因素,但这只就考场而言。实际上,考试成绩=智力+非智力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