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理伦理特征:从管理学及案例视角

管理伦理特征:从管理学及案例视角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西方理论界,管理伦理是经济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事实上,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管理伦理的基础是功利性的,因为企业生存的基本要义就是追求利润,没有获利的行为就没有企业。这就进一步证明了管理伦理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同时也表明了企业为什么必须自觉自愿地承担一定范围的社会责任。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和在企业管理上具体操作的表现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领域的复杂性,也折射了管理伦理水平呈阶梯性跃升的特征。

管理伦理特征:从管理学及案例视角

管理伦理主要涉及的是关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经营目标的实现和经营决策中的道德性问题以及企业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贡献程度。在西方理论界,管理伦理是经济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管理伦理的社会普遍性

管理伦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企业资本运作和经营规模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进一步说,管理伦理是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各种力量影响的背景下,通过企业自身对经营活动和经营目标实现方式进行持续地道德自律、规范与调整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企业不能离开社会孤立地存在,而且它对社会的依赖性和影响力远远超过自然人。因此,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和经营实体,其经营行为必然要符合社会阶层、群体等利益主体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社会持续进步与发展的要求。换言之,企业在谋求经济利益满足的同时,必须自觉地或自愿地履行其应尽的社会职责,做到了这一点,社会就会给予赞赏和褒奖,否则就会引起纠纷或冲突,使企业的经营问题演化为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问题。从社会角度来看,在包括政府、社会集团、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各种社会力量在内的社会舆论监督和影响下,企业主体通过对自身经营行为的自律、约束和规范而形成的企业经营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就是管理伦理。

(二)管理伦理是自利性和利他性的统一

管理伦理有别于一般的社会道德准则,它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微观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依存关系,因此它不应该是枯燥冗长的道德说教,而是把经济学和伦理学还原为事理常规和企业的自律。在一般的认识中,道德是利他的行为,例如奉献、牺牲、乐善好施等,可以说道德自古以来就以牺牲自己和利于他人作为其基本的价值追求。换言之,道德是反功利的。事实上,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管理伦理的基础是功利性的,因为企业生存的基本要义就是追求利润,没有获利的行为就没有企业。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在追求利润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如何才能使自身的经营战略和行为符合社会的公共原则并最大限度改善与提高公众生活品质

基于上述论证,可以肯定地说,管理伦理是利他性和自利性矛盾的统一体。企业经营以利润为目标,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无疑,企业追逐利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当行为。市场经济是以无一例外地尊重每一个企业和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权利为特征的。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营行为的道德问题和公共原则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在减少冲突、保持交易秩序、防治环境污染等方面,法律规范、政府干预、社会舆论的监督以及企业的道德自律制约着企业利润追逐的极端化。可以说,在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中,企业经营的自利性和道德的利他性往往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是市场经济的硬件规定,市场运作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法律范畴和规则来阐释和操纵。

但是,仅仅依靠法律和法规来约束市场是远远不够的,规范的市场秩序还需要市场主体的自觉自律行为,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进行自我约束是市场秩序不可缺少的强有力支撑。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的法治性需要道德的支持和补充。也就是说,没有道德的支持,法治并不能独立地支撑和规范市场。其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与道德相抵触的法律、法规很难贯彻执行;二是法治是成本极高的奢侈品,而道德则是没有成本的公共服务;三是道德和法律之间还有一段空白地带。这就进一步证明了管理伦理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同时也表明了企业为什么必须自觉自愿地承担一定范围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和框架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这里的框架除了法律和政治层面的制度外,应该还包括道德自律、社会舆论的监督与社会公众的参与等无形的制度。

(三)管理伦理的差异性

企业对经营道德和管理行为的认知通常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可以偏概全。从企业管理层管理行为的道德含义来看,经理人对管理行为的道德认知持有四个形式不同、内容相互联系的观点或倾向,即功利主义倾向、权利主义倾向、公平倾向和企业—社会一体化倾向。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和在企业管理上具体操作的表现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领域的复杂性,也折射了管理伦理水平呈阶梯性跃升的特征。

(四)管理伦理是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

从企业经营的道德实践与道德认识来说,正确的管理伦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企业坚持不懈的努力。市场经济秩序和市场道德体系的建设,必须依靠企业的积极参与和严格的自律。

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高级员工的道德意识水准对企业整体的经营道德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普通员工的行为影响不了全局,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却可以影响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并直接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www.xing528.com)

企业自律是法律规范、政府干预或社会舆论监督的基本要求,因此政府和社会公众必须尽最大的可能通过法律法规或舆论的手段去影响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因为企业所处的行业都有基本的游戏规则,它既是企业自律纪纲,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行业组织在规范行业市场和行业竞争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履行行业规范和社会职责作为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可以说,在企业进行市场竞争与抗衡的背后是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的较量。

随着投资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公众性质的公司企业基本上左右或垄断了社会经济生活,公众投资者的投资意向和他们对企业履行社会职责的建议和要求被写进了企业的经营方针里,并逐渐内化为企业家阶层和企业职工群体的经营理念和行为取向。

1997年5月18日,安徽荣事达集团向社会公布了中国第一部《企业竞争自律宣言》,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这篇宣言中,荣事达集团呼吁:

●全心全意为顾客和用户服务,做到顾客满意,用户满意;

●对竞争对手,强调双赢,共同发展;

●对供应商,以诚相待,愿与供应商结成质量命运共同体,共同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

●对分销商,热情相待,真心相处,相互协作,共同维护消费者权益;

●对国外合作伙伴,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关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在产品开发、生产经营等环节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措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98年5月18日,该集团又独家推出了《市场竞争道德篇》,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社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之间休戚相关的利益关系。这样的举动必将推动中国企业参与和实施管理伦理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