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阅读力提升之道

中学生阅读力提升之道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富兰克林自传》是女儿介绍给我读的,此前当然久闻它的大名,但没舍得花点时间去碰它一下。与其他传主相比,本杰明·富兰克林84年的人生之路算是漫长而成功的。我觉得本杰明有意识地修炼自己的智慧与美德是从参加“共读社”开始的。我们可将“美德计划”中的十三项美德看作富兰克林对自身道德的提炼,就自传而言,这一部分又带有一定的寓言意义,是书中许多故事的注脚。但富兰克林说话时没有在意,一头撞在了横梁上。

中学生阅读力提升之道

我一直觉得读书有如交友,在茫茫人海中能否相遇靠的是机缘,而相遇之后能否情投意合则取决于双方的气质类型。有的书碰巧到了你身边,你只是随意抓起它一读便觉得一见如故,一有空就想与它促膝长谈;而有的书你闻名已久,得来也颇费工夫,可翻了几页就搁置一角,从此再也不去碰它。

富兰克林自传》(以下简称《自传》)是女儿介绍给我读的,此前当然久闻它的大名,但没舍得花点时间去碰它一下。昨天手头的书都读完了,便打开它权作消遣,没想到它竟给我以相见恨晚之感。在笔记本上留下了大量摘录之后,我想再花一些时间梳理一下自己从书中获得的一些启迪。

与其他传主相比,本杰明·富兰克林84年的人生之路算是漫长而成功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本杰明的故事都非常励志。他出生于一个贫穷多子的移民家庭,最后成为美洲大陆最富有的商人之一;他只上过两三年学,却获得了哈佛、牛津、剑桥名校的荣誉硕士、荣誉博士;他因为实验与发明被多个国家评选为科学院院士;作为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他的头像被印在了美国面值最大的纸钞上;他的思想和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人。有很多人甚至把本杰明视作美国精神的象征。一个人怎么可以这么成功?对此,读者真的没有必要羡慕嫉妒恨。《自传》第一部是本杰明为他儿子所写,而他如实写下自己的发迹史就是希望子孙们能复制他的成功。

抛却时代与环境因素,本杰明案例能被复制的成分其实只有一条——不断修炼自己的智慧与美德。

本杰明十七岁从家中出逃时并未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目标,他觉得凭着自己的手艺和勤劳可以自食其力,没必要再忍受哥哥詹姆斯的欺凌与压榨。在创业初期,赚钱是本杰明的最大目标,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他像其他奸商一样欺瞒客户、压榨员工、抵赖债款。从青年本杰明的两项举动我们可以窥见他当时的思想境界。一是他离家半年之后“荣归故里”,“从头到脚一身时髦的新西装,胸前佩戴一只怀表,口袋里揣着近五英镑的银币”。炫富只是本杰明这样做的次要目的,更主要的是报复哥哥詹姆斯,让詹姆斯手下的其他徙弟效法逃离。此时的本杰明与其他同龄叛逆青年似乎没有本质的区别。青年时期的本杰明对待婚姻像对待生意一样精明与市侩。房东戈弗雷太太把亲戚的女儿介绍给本杰明,两人男欢女悦情意相投,按理说成亲结婚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本杰明却要求准丈人给自己一百英镑作为陪嫁。丈人说实在拿不出这样的数目,本杰明又提议让他们把房子给抵押了。这桩婚事只能告吹。

我觉得本杰明有意识地修炼自己的智慧与美德是从参加“共读社”开始的。不管是担任学徙期间还是自行创业阶段,本杰明都酷爱阅读,但此前的自发式阅读随意性较强,收效并不显著。“共读社”成员都是费城精明能干的有志青年,社规要求成员轮流提出一个或多个关于道德政治自然科学的问题,每三个月宣读一篇自己写的论文。这些聪明的头脑时常碰撞,撞出了不少智慧火花,“共读社”的图书共享也带给了本杰明极大的阅读便利。在“共读社”里,富兰克林一方面博极群书,一方面笔耕不辍,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动议,有什么发现,他总要写成文章,在社里宣读,让会友们讨论辨析。也就是在“共读社”里,富兰克林发明了独具特色的“读”“写”“思”“辩”“行”五结合自修法。

在参加“共读社”之后的几年里,本杰明酝酿了一个达到道德完善的大胆而又艰巨的计划,他将自己读书时所仰慕的美德分成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奋、诚信、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洁、谦卑这十三个条目,在每个条目后附上一条简短的规诫,要求自己逐项做到。纵观本杰明的一生,他在三十岁以后就差不多完成由“生意人”到“圣人”的蜕变,而这一蜕变的催化剂大概就是这项美德计划。(www.xing528.com)

我们可将“美德计划”中的十三项美德看作富兰克林对自身道德的提炼,就自传而言,这一部分又带有一定的寓言意义,是书中许多故事的注脚。富兰克林年轻气盛爱争好辩,“沉默”自然是良药;他反思自己的宗教观和在伦敦所写的小册子,谈到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三项原则——“真理、真诚和正直”,这些基本上对应了“十三点品德”里的第七点和第八点;他还提到他年轻时“难以遏制的情欲”使他饥不择食,找下等女人泄欲,因此“贞洁”是必要的;他恃才傲物,“谦卑”务必殿后。但他谈的最多的品德是“节俭”和“勤劳”。富兰克林说,作为印刷人,他内有债务,外有竞争,但能在印刷行业脱颖而出,一帆风顺,主要归功于“节俭”和“勤劳”。

一般来说,读者会特别讨厌作者在书里大段大段地进行道德说教,而富兰克林却不那么面目可憎,应归功于书中的幽默文风和道德生活化。本杰明擅长将道德说教包裹在生活化的描写中。在波士顿,富兰克林去拜访清教著名牧师考顿·马瑟。离开时,马瑟带他走一条捷径,捷径上有一根横梁。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跟在后面的马瑟提醒他弯腰。但富兰克林说话时没有在意,一头撞在了横梁上。在这个故事后面,富兰克林借马瑟之口加上了自己的反思:“你年轻,整个世界都在你跟前;但入世时要弯腰,这样你就不会总是撞破头皮”“这个忠告就这样打入了我的脑袋,对我常常有用”。

三十岁之后的本杰明参与了许多事关大局的公共活动,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他也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但他的人生之路并未经历太多的波折,读者不要期望从《自传》中读到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人生图景。正如本杰明吃饭之后报不出自己吃过的菜肴,《自传》里面几乎没有生动的环境描写和外貌描写。尽管本杰明的思想无比深邃,《自传》却并不以说理见长,其中极少的几句至理名言似乎只是大段叙事之后的搭售品。《自传》中的幽默风趣也只有细心的读者能够品味出来。

赫尔曼·梅尔维尔在历史小说里这样评价富兰克林:印刷人、邮政局长、历书作者、随笔家、化学家、演说家、勤杂工、政治家、幽默家、哲人、沙龙人、政治经济学家家政教授、大使、公益人、箴言作者、草药医生、才子,样样懂,样样通,无人会——他那个国家的典型和天才。

读《自传》时我总觉得我女儿比我幸运,她碰上这本书时只有十七岁,正是本杰明离开波士顿的年龄。对她而言,人生的画卷才刚刚打开,色彩和构图完全由自己把握。而我读到这本书时已年逾不惑,画卷上已经涂满平庸的手笔,我当然也可学着本杰明的修炼对这幅图画做些删改,可大局似乎早已注定。

出名要趁早,读书又何尝不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