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社区学校互动合作的现状和问题研究

中国社区学校互动合作的现状和问题研究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9]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合作也有所加强,但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总结研究。其二,由学校牵头,主要通过建立家长学校或成立“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网络。认为上海市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具体表现在社区学院及其他社区教育实体的出现、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得到不同程度的共享、学校和社区共建社区教育工作队伍有了良好的开端几个方面。

中国社区学校互动合作的现状和问题研究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在古代社会一直较为疏离,进入近代后,二者的互动合作增多,在最近几十年,二者开始了全面的互动合作。有人把这一互动合作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学校与社区相互隔离阶段(16世纪到19世纪后期)。学校在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与社会生活处于完全脱节的隔离状态,学校与社区亦处于一种两不相干的境况中。(2)学校服务社区,社区依附于学校的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形成这种关系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工业发展对技术人才提出了要求,学校人才的培养显著地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欧洲资产阶级教育革新运动和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推动学校走向社会;国家对学校和社区关系的推进。(3)学校与社区合作的阶段(20世纪中期以来)。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学校和社区的关系逐步步入学校向社区开放、社区参与学校的合作阶段,社区对学校的作用得到加强。[49]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合作也有所加强,但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总结研究。

1.我国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的现状及取得的成绩

一些人介绍了某些具体地区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的现状及取得的成效,如:

高枫耘等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介绍了北京市学校与社会结合的方式:其一,由区县或乡镇、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牵头,把学校、社会相结合的工作纳入地方党政工作议程,形成党、政、工、团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其二,由学校牵头,主要通过建立家长学校或成立“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网络。其三,以厂矿、企事业等单位出面联络地区内有关单位成立支教委员会或教育工作协调委员会,制定章程,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校教育工作,与学校共同完成教育任务。[50]可以看出,这时的社区与学校关系还主要停留在社区支持学校教育,特别是支持学校德育上。

叶忠海在2000年对上海市学校与社区沟通现状进行了介绍:上海市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1993):沟通的标志是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建立,沟通的行为主体是学校,以德育为核心内容,其目的是社会支教,其实质是中小学德育社会化。第二阶段(1993年后):沟通的主要标志是以社区为本的社区学院(校)的成立,沟通的行为主体是社区及其成员,以满足社区全体成员终身发展的各方面的学习需求为核心内容,目的是服务社区,促进社区及其成员发展,其实质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营造学习化社区。认为上海市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具体表现在社区学院及其他社区教育实体的出现、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得到不同程度的共享、学校和社区共建社区教育工作队伍有了良好的开端几个方面。但同时也认为上述沟通只是开了个头,各街道社区间发展很不平衡,缺乏与沟通相关的制度和法规来规范和保障社区教育的运行,社区教育工作队伍的共建力度和程度都不够。[51]

成都市青羊区教委在2000年总结了其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树立“三结合”的教育观念,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辖区为依托的“三结合”教育模式,形成了以街道为主、以学校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乡域型等四种运行方式;建构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家长相配合”的班级教育模式。[52](www.xing528.com)

邓璐2007年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总结了上海浦东新区学校与社区合作取得的成效:其一,学校硬件资源的开放,使居民开始走入学校、了解学校。其二,学校软资源的开放,充实了社区教育,加深了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关系。其三,领导协调机制、安全保障机制、成本补偿机制、奖励激励机制各项机制已初步建立,保障了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制度化和长效性。[53]确实,这几项机制都非常好,保障了学校向社区的开放。但这里只讲了学校向社区的开放,没有讲社区对学校提供的服务,也就是说,实际上没讲到学校与社区是如何互动与合作的。

2.我国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有人首先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学校与社区互动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学校中心的思想意识仍然根深蒂固。社区与学校在各个方面的合作,不但不能使学校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而且社区教育的实现也托付给附设于学校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等非正规教育。科学世界的教育对生活世界的教育的压制和蔑视,导致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处于一种非平等的状况。其次,资源开放仍处于保守阶段。“利”的驱动远甚于“义”的引导,教育资源的共享受到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的排斥。此外,资源利用不足也是资源开放的另一缺失。再者,社区对学校教育寄予的极大期望与学校教育令人失望的表现成为显著的矛盾,同时,教师之间、教师与社区间的交流严重匮乏。[54]

如果说,在发达国家都存在上述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问题就更加严重和突出。一些人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我国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社区教育认识模糊,缺乏大教育观念,没有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育人机制,没有充分整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2)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联系不紧密。(3)学校教育内容与社区教育相隔离。[55](4)学校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情况不理想,不少学校基本上未开展过社区教育活动,且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在地区和学校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的学校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情况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中的学校、县镇学校、农村学校各自所在的社区,呈现文化设施逐次锐减的情况;小学参与社区教育活动要多于初中。(5)不少学校未向社区开放任何教育资源,且开放的教育资源大都结构比较简单,教育信息含量也相对较低。[56](6)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对称,很少在符合本校、本区域“特色”上深入挖掘。(7)行政力量安排的内容多,学校与社区居民缺乏真正的沟通和对彼此需求的理解。(8)社区居民参与少,学校开放的积极性受到影响。(9)参与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活动并未覆盖整个教师群体,在学校内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氛围。(10)学校与社区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处于脱节状态,缺少连续性和共同合作的意识。(11)领导协调机制建设不力。[57](12)大多数教师对学校与社区合作目的认识不够明确,社区居民的认识则较为混乱,大部分教师和管理者对于学校和社区在合作中的角色定位不清。(13)学校在与社区沟通、互动中表现不积极,不同的社区对待合作的态度也有差异。(14)学校与社区合作活动的开展无计划性,缺乏互动性和相应的制度保障。[58](15)大多数学校没有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相应机构和管理制度,也没有与社区沟通、协商的习惯,有些学校从不和社区沟通,只有少数学校将社区中各类有特色背景和专业特长的社区人士纳入学生辅导员队伍中,[59](16)高校与社区教育缺乏长效合作机制,参与形式单一、参与面窄,教育理论滞后于实践。[60]

影响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因素众多,刘淑兰把其总结为三大方面:宏观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规范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法治环境和教育政策环境等;学校内部因素,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本身的规模和层次等都对学校与社区互动的质量和学校对于社区发展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社区环境因素,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社区居民构成状况等都对社区在与学校互动过程中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61]人们认为,导致我国学校与社区在互动合作中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许多社区的教育、文化设施及其他资源并不是很多,且资源的空间分布也不是很合理;社区的教育资源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和组织,统筹协调工作做得不够好;部分社区的教育资源不让无偿使用,而学校又经费不足;活动中有可能出现学生人身安全方面等问题。以上几方面影响学校未能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教育、文化设施开展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广义的社区文化活动。[62](2)学校以奉献的精神服务社区,缺乏内在的动力,社区在行政主导的力量下也尚未激发起自主发展的动力。[63](3)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生态环境尚未成熟,其存在的困难大致可以分为十类:两种机构性质不同、社区内资源匮乏、安全问题、社区工作人员观念陈旧、缺少经验和方法、缺少经费、没有时间、缺乏政策与制度保障、畏难怕麻烦的心理、交流沟通不畅。(4)学段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小学与社区互动的意识最强,实效性相对较强,其次是幼儿园,最弱的是中学[64](5)政府的公共支持系统不健全,表现为社区教育法制缺乏、保障制度不健全、政府的投入不足。(6)社区人力财力的限制,以及服务性与开放性不够。[65]

学术界对于我国社区与学校互动与合作的现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特别是一些人深入基层进行了一些调查,比较客观地呈现了我国现阶段社区与学校互动合作的情况,介绍了一些地方好的做法和经验,肯定了取得的成绩,有利于为别的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研究中特别注重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学校对社区开放不够,存在学校中心主义倾向,社区与学校合作缺乏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社区与学校合作不足等,都是非常正确的。但现有的研究主要以大、中城市为研究对象,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的相关研究不够。这固然与这些地区的社区教育还较为落后有关,但越是如此,越需要整合当地有限的教育资源,促进社区与学校教育的互动与合作。此外,研究中不少人的出发点是学校,即主要站在学校的立场上探讨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的问题,对于社区与学校互动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方面研究还不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