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社区与学校互动合作的对策研究成果

加强社区与学校互动合作的对策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采取包括利用学校的各科教学进行志愿者教育,并把其纳入教学计划;以学校为主导,联合家庭和社区推进志愿者活动;把对志愿者活动的评价运用于学校教育指导工作和学生人事管理工作中;将学习的成果用于“志愿者活动”,等等措施。

加强社区与学校互动合作的对策研究成果

对于如何加强社区与学校互动合作,学术界主要对推动学校为社区服务,利用社区推进学校发展,社区与学校协调发展,以及国外社区与学校互动合作的比较研究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其间,对于如何加强社区参与学校方面研究较少。

(一)推动学校为社区服务的研究

对于如何推进学校更好地为当地社区服务,人们主要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建议:

1.建立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教育网络。要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网络,即要组建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建立“学校—社区”服务网络,为社区发展培养有用人才,为社区提供文化服务;“学校—社区”要共建精神文明,并列举了学校的一些具体做法。[66]

2.学校为社区发展服务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与方式。包括开门办教育;面向社区建设培养劳动技术人才;发展校办企业,直接为社区建设服务;努力提高学校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能力和开展社会化教育工作的能力;鼓励学校进行创造性工作,培养具有特长的学生;积极开展以愉快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法的改革;加快扩大社区各个学校自主权的试点工作;[67]走出去,请进来;学校开展接待日活动;教师应成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学校应发挥在师资、智力方面的优势,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责任。[68]

3.学校要推进志愿者活动。采取包括利用学校的各科教学进行志愿者教育,并把其纳入教学计划;以学校为主导,联合家庭和社区推进志愿者活动;把对志愿者活动的评价运用于学校教育指导工作和学生人事管理工作中;将学习的成果用于“志愿者活动”,等等措施。[69]

4.向社区开放学校教育资源。要加强宣传力度,使各方面人士,特别是学校校长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资源对社区开放的意义,安排好开放时间,不影响师生对有关设施的使用,控制好开放强度,把学校教育资源对社区开放的情况,纳入对学校、校长的考核指标,同时,社区有关组织、社区居民、学校、政府共同承担学校教育资源对社区开放的成本。[70]还有人从供求状况总量分析的角度,运用实证运算方法,分析出我国城市社区教育资源存在着巨大缺口,而城市中小学学校资源却趋于相对过剩。一方面,按照我国城市中小学校普通课堂的容量及教学用房建筑面积两个方面来换算,我国城市社区教育学校场所的需求巨大,而现有专用或兼用的社区学校供应又远远不够。另一方面,现有学校资源基本稳定,而由于出生人口下降导致中小学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的下降,导致现有教育资源的相对过剩及教师教育负担学生人数的下降。由此,依据资源合理配置理论,提出城市中小学校资源应与社区教育所需资源合理配置。[71]研究中的计算方法不一定百分之百的科学和准确,但这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是可取的。

5.高等院校要参与社区教育。高等教育机构从以下两方面介入社区教育:一是高等教育机构接受街道办事处、民政局或者区域内单位的委托,通过开办或者帮助开办社区大学,利用专业开发、课程开发、项目开发等多种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进而以社区学院为区域性社区教育的龙头,通过运用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手段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的社区教育;二是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县、乡委托开办具有乡土特色的项目培训、职业技术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在乡村建立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学院,并以此为龙头发展社区教育。[72]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建设的基本思路和路径是要转变办学观念,明确社会责任,向社区开放,共享大学资源,关注社区经济发展,[73]要利用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创建发展社区学校,以及在社区建立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承担社区教育的部分职能,要以学生社区教育管理为中心,为社区教育树立典型。[74]笔者也于2016年在《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一文(《职教论坛》2016年24期)中提出了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互动合作的构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把二者的合作类型分为教学型合作、培训型合作、研究型合作、服务型合作几种。

(二)利用社区推进学校发展的研究

学术界主要提出了两大方面的建议:

1.加强社区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监督评估。学校和社区应认识到社区内各成员群体的利益具有共同性,学校的办学目标与社区的监督目标具有一致性,学校的工作效果与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具有相关性。要加强社区教育委员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监督评估,这种监督活动是对行政监督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是对群众监督的一种有力的强化,其目的在于考察学校的办学方向、社会效益和社会需求,使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监督评估的原则包括方向性、社会性、服务性、适度性等;监督评估的内容包括教育思想与办学方向、法治观念与依法治校、队伍建设和学校风貌、社区意识与社区实践、办学效益与社会评价;监督评估的程序为收集社会信息、组织评估队伍、学习评估业务、组织评估活动、进行汇总分析;监督评估的结果处理包括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社区成员单位反馈和通报监督评估意见,并向社会呼吁。[75]

2.学校应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要加快县镇及其以下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社区大文化设施的建设步伐,提高各种设施的使用率,中小学校要主动与社区中现有的社区教育、文化活动设施的拥有者或管理者联系,小学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运用公园这样的较活泼的场所,高中则注意充分运用纪念馆这样的较庄重、理性的场所。[76]总之,学校要主动了解社区,找准症结,然后多管齐下,规划学校发展,善用社区资源,改进办学效能,丰富课程资源,提升教育品质,在服务社区中实现学校教育的价值。[77]

从以上研究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间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大多是从学校角度出发去探讨如何服务于社区或者如何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而从社区角度去研究如何参与、督促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如何为学校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等则极少,这还是体现了一种学校中心的思想观点。

(三)促进学校与社区协同发展的研究

对于如何促进学校与社区双向参与,互动合作,我国学术界主要从理念与原则、模式、策略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促进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协同发展的理念与原则

人们认为,促进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发展应确立大文化观、大教育观和大资源观,[78]学校与社区良性互动应遵循互惠互利原则、效益性原则、方向性原则、[79]资源共享原则、民主平等原则、法治规范原则、整体营造原则等。[80]

2.促进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协同发展的模式

人们提出了多种促进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协同发展的模式,主要有:

刘淑兰在其专著中提出了三种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模式:(1)社区主导参与模式。即在互动过程中,社区居于主导地位,通过动员社区力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所需的资金和物力支持,并参与学校教育过程和管理过程,注重社区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2)学校主导参与社区建设模式。即在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中,学校居于主导地位,通过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为开展社区大教育工作、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3)学校与社区共建模式。即学校与社区共同建立起各种社区教育机构,近年来我国社区成人教育机构和职业教育机构就有向社区学院办学模式发展的趋势。[81]确实,我们应对一些地区的成人教育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予以整合,形成社区学院,使之具有综合性的教育功能,服务社区成员及社区的发展。(www.xing528.com)

黄崴等以社区活动的发生机制为基础,把学校与社区互动模式分为以下几种:(1)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互动模式。这种沟通着眼于问题的解决,是相对被动的、浅层次的学校与社区间的沟通。(2)以教育资源共享为前提的互动模式。主要内容有:学校向社区开放活动场所,同时社区也给学校课外活动及德育提供场所;学校教师对家长进行培训,提高社区内居民的文化水平,同时,社区内关心教育的群体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来;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吸引社会人士的资金作为办学支持。(3)以政策性法制规范为指引的互动模式。(4)以社交活动为依托的互动模式。(5)以组织为基础的互动模式。这是比较高层的沟通模式,它使得学校与社区关系的模式由被动自发转化为由组织来指引的模式。[82]

黄秋生等认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发展模式可以分成两步走:第一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将社区教育划分为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和文化四块资源,同时,依照社区教育的需要将学校教育资源分为金钱、学习对象、资讯、工作人员、设备和教育资料以及声望和领域等诸多小项,形成效益最大化的学社教育资源交流与合作模式。第二步,确立资源整合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改善偏重政府部门的发展计划的状况,严格根据社区需求的优先顺序及配合整个环境的特质拟定合作方案,完善教育资源共享,设计多元化的课程,发行社区教育基金债券,建立资料库。[83]

杨昌勇等借用公共关系理论把学校与社区互动归纳为四组八种基本的互动模式:(1)单向非对称模式和双向对称模式。单向非对称模式又可以划分出学校主导型和社区主导型两个亚类,其共同点表现为借助于“单向”传播实现自己的目的和利益。学校主导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功能论、教育救国论,社区主导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论、社会系统论。学校与社区互动双向对称模式的特点是由单向沟通转为双向沟通。(2)根据公共关系危机理论,把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模式归纳为:常态互动模式,即在学校与社区相对平稳的互动关系状态中的互动模式;非常态互动模式,即危机状态下的互动模式。(3)根据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理论,把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模式归纳为:间接互动模式,即学校与社区主要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介质所进行的互动;直接互动模式,即学校与社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所进行的面对面的互动。(4)根据公共关系专题活动理论,把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模式分为:公关专题互动模式,即社会组织针对特定公众,围绕特定主题、采用特定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特定的公共关系活动;日常随机互动模式。上述各种模式之间具有内隐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学校与社区的公共关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顾此失彼。[84]

从上述所列举的关于对我国学校与社区互动模式的观点可以看出,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越来越走向系统和全面,特别是在杨昌勇的研究中,引入了各种理论,从各个理论视角去透视我国学校与社区互动模式,更具有理论性,也更全面。

3.促进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协同发展的策略

学术界对于如何促进学校与社区沟通与合作,实现协同发展,主要提出了以下建议和策略:

一是要促进学校与社区在观念、管理体制、队伍和法规制度方面的沟通。首先,应实现教育观念的沟通,要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社区大教育观,树立教育在社区建设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应优先发展的现代社区发展观。其次,应实现教育管理体制的沟通,要确立以社区为主,教育局为业务指导,社区内各方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再次,应实现教育队伍的沟通,社区和学校要共同组建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如增加街道从事社区教育的人员编制、组织社区内的中小学教师分期分批轮流到街道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组织大学生研究生到社区挂职锻炼、建立社区科教志愿者队伍、建立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和社区内企业合作。最后,应实现教育法规制度的沟通。[85]

二是要构建学校与社区良性互动的保障机制。(1)政策法规及制度安排的保障。应制定专门的法律,明确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管理与保障、资源共享共用和资金来源、内容互通和衔接、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互动督导评估等问题,组建各种校区联合组织。(2)互动经费的保障,广开校外财力资源。(3)督导评价机制保障。要树立为“公众”服务的理念,改进对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健全对互动成效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86]

三是要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协同发展。(1)由乡镇政府统筹领导,各级社区教育委员会协调组织,建立校董事会,设置名誉校长,建立家长委员会,开设家长学校,建立合作的社区教育中心。[87](2)实现素质教育进社区,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实现学校社区一体化,提高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社区成员的素质;素质教育进课堂,丰富学生教学内容,构建学校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88](3)改善学校与社区的关系。要做好校内人际关系的协调及与社区内的各种机构搞好关系;理顺学校内部的信息传播途径,增强新闻与传播意识及召开新闻发布会,运用媒体改善学社关系;加强家校合作,要加强对家长培训,与家长建立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建立方便家长参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的相关组织;加强危机预防与管理,要做好先期准备,提升学校危机处理的能力,引导正确的舆论;加强沟通与理解,应采取多种方式调查和了解社区情况,把社区宣传栏、出版刊物、学校会议等作为与社区沟通的渠道。[89](4)对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加强理论引导,激发学校向社区开放的内部动力,转变政府行政力量的角色和定位,充当支持、推进和援助者的角色,而将主导、策划和实施的权利交给学校与社区的协调机构来共同完成,发展基层居民自治组织的自主性。[90](5)学校与社区融合目标是结为“生命共同体”,首先,要树立下列观念:学校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学生,间接的服务对象包括社区的所有民众;学校是社区的公共财产,社区对当地的学校资源既有分享的权利,也有分摊责任的义务;学校应尊重社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并在学校的教育规划与校本教材的开发中,吸收社区成员的共同参与;以民主的理念建构双方关系。其次,要以学校主动的规划为推力。最后,要以多元化的学社融合形式为抓手,包括形成灵活多样的家校联系方式、鼓励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学校师生与社区居民全员参与解决问题等。[91](6)学校人员和社区人员能力的提升是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核心。[92]

上述研究从观念到一些具体对策对于推进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合作与协调发展,都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如“学社生命共同体”这一概念就提得很好。但总体来看,在所提的不少对策中,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于如何建立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机制研究不够,使不少建议与对策流于空洞与形式。

4.国外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的比较研究

一些人对国外,主要是美国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介绍了一些好的经验,并据此来反思我国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官远发的博士学位论文,对美国大学与社区伙伴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我国上海市杨浦三区联动发展战略进行了思考。该文认为,美国大学与社区伙伴关系的理念内涵是一种共同共生和民主平等的关系,并分析了美国大学与社区伙伴关系的思想基础。认为美国大学融入社区的主动行为具体有五种方式:与大学的学术活动相结合,包括教学与研究活动的创新、延伸教育、专业服务提供等方式,并对各种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总结;与机构的日常运营活动结合;与创新活动结合;与公民义务活动相结合;与大学社会性活动结合。文章还阐述了这种大学与社区合伙关系制度化面临的挑战与克服这些困难的策略。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反思上海杨浦区的实践,认为要制定旨在发挥大学与城区资源优势的“三区联动”发展战略,即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合作互动,分析了杨浦区与大学联动战略成效及失败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1)塑造“三区合伙联动”的理念和机制,包括培养大学对杨浦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责任意识,形成知识创新区的共同愿景,认识大学与社区融合的利益与意义,共同参与和投入;(2)拓展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种形式的合伙联动行为方式,同时充分利用大学的各种资源来促进城区的结构性整体进步;(3)探索持续合伙联动的制度化建设。具体建议包括了国家与省级政府的支持环境、关键人物的引领作用、大学内部教师群体参与和组织建设以及文化更新、联动成效的持续评估和长期持久的思想准备。[93]

此外,还有一些硕士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主要有:

姚丽霞回顾了美国公立学校社区参与的历史,认为美国的社区参与分为学校主导的社区参与和社区主导的社区参与两种模式,分析了社区对公立学校参与的五种力量及其参与公立学校改革的几种主要途径。把美国公立学校改革的社区参与特色总结为:多方位的法律保障,强大的组织依托,丰富的理论研究基础,多元化的内容、形式及力量和双向性的参与。文章最后提出了我国社区参与学校的对策:(1)完善的立法是社区参与的保障。国家应出台法令,明确学校、社区和政府三方在促进社区与学校共建中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2)健全的组织是社区参与的平台,要使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等已有社区参与组织机构实现从赞助者向合作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要倡导建立社区参与公立学校改革的非正式组织。(3)转变观念是社区参与的关键。(4)双向互动是社区参与的准则。(5)能力建设是社区参与的核心,要加强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学校的基本技能。[94]

丁辉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了美国社区学院校际联盟产生的背景与动因、主要模式、特色与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社区学院与其他学校建立联盟的建议:(1)联盟合作的原则要与组织的战略性需求紧密结合。如联盟可以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使社区学院的学分和课程被高校接受;社区学院和高等院校应将对方视为自身发展的有益补充;大学和社区学院应提供与对方相类似的课程时间表或所需要的课程。(2)社区学院要从自身做起,着力培养核心优势。(3)政府要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重组,由教育市场进行优胜劣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4)校际联盟的成员共同建立成人终身学习网络。(5)发展垂直式合作、水平式合作、混合式合作等多种校际联盟模式。[95]

李彩旻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重点从学校、学区、州级、组织机构等层面分析了美国“全国合作学校关系网(NNPS)”的实践模式,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实践模式的建议:按行政区域划分开展家校社合作活动并设立独立执行部门,政府以适当的方式介入家校社合作;专业的组织机构穿针引线;各学校建立项目维护小组;扩大社区概念,建立社区与学校密切合作的关系。[96]

新华介绍了美国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与合作情况,提出我国应让家长会更富有人情味、科学论证并精心组织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活动、让学生在社区实践中明确学习目的、拆除学校与社区之间的隔离墙、学校和社区应实现资源共享等对策。[97]

我国学术界对于如何加强社区与学校的互动合作进行了一些较好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既有推动学校更好地为社区服务的研究,又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推进学校更好地发展的研究,更有推进社区与学校互动合作、协调发展的综合研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社区与学校互动合作的理念原则、发展模式、具体对策等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国外社区与学校互动合作进行了比较研究。一些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较好的新观点,如杨昌勇运用了公共关系危机理论、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理论、公共关系专题活动理论等多个理论进行研究,使研究具有较强的学理性;官远发的博士学位论文对美国大学与社区伙伴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公共理论等理论出发,结合杨浦区实际提出对策,既使研究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使所提对策有一定的具体可操作性;提出了学校与社区融合目标是结为“生命共同体”的有益观点,等等。但在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对于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理论基础尽管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有一些论述,但总体来看,研究还不够。学校与社区合作不仅是一个教育学的问题,还是一个远远超出教育学的更复杂的问题,应从更广大的视角,包括社会学、传播学、公共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经济学等有关的理论去进行探讨。如美国的莱恩伯格(Lionberger)的扩散理论认为,人们在接受新观点新方法时一般有5个阶段,即感知、兴趣、评价、尝试、采纳。在最初的两个阶段中,信息是意向流动的,在后面的三个阶段中,双向的信息流动在改变态度、观念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托伯(Topor)的营销理论也发现,在接受一个社会机构的过程中,公众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即感知、理解、信服、义务。在最初的两个阶段中,信息是单向流动的,在最后的两个阶段,面对面的交流就成为决定因素。因此,要想取得最大的说服效果,面对面的、双向的沟通交流过程是不可或缺的。[98]学校要与社区相沟通,要向彼此宣传自己的理念,争取对方的支持,建立互动合作的良好的关系,这两个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另外,即使对于教育学本身的一些理论,我国学术界在对学社互动合作问题的研究中都借鉴不多。如亨利·纽曼”(Henry Newman)关于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训练良好的社会成员,提升社会的格调的教育思想和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等都值得我们关注。其二,对于国外的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学术界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以美国为对象,对于其他国家的研究不多,而且即使对于美国的研究也还不够。美国特别注重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它的许多理念、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强调学校的公众性,主张学校是民众共有的“股份制教育企业”。社区居民是学校的股东,拥有资本:学校靠他们交纳的税金资助,他们的红利是自己和子女享受正规教育,同时通过社会获得间接收益。社区居民具有管理学校的责任,民众可以促成现行有关法律的修改和撤销,公民代表被选为学区董事会成员,家长和公民有权旁听董事会例会,或申请将他们关于教育目标、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的想法写入法令。同时,所有教师及管理人员对学校交流与社区关系都负有责任,如果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就需要雇用一个专职的公共关系主管,负责学校-社区关系的研究、建议、计划、协调、沟通和评价等等。[99]特别是其学校的公众性理念,以及社区参与学校管理、学校与社区沟通的具体办法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与借鉴。其三,学术界尽管对于如何加强我国社区与学校互动合作提出了一些措施,但总体来看,所提措施还不够具体,一些建议显得空洞,可操作性不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