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涉罪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涉罪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从更大的方面来看,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才是造成其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8]李柯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下分析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结果发现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包括自我系统、家庭系统、同辈群体、学校系统以及社会宏观系统。调查发现,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多,且多是暴力行为;2009—2012年单亲家庭的涉罪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占到61%。根据犯罪组未成年人与对照组未成年人上网状况的对比

涉罪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呢?从个体的角度来讲,他们在特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其个体特征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个体自身的特质类型也奠定其后天发展的相关基础。但是从更大的方面来看,家庭、社会环境因素才是造成其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在5840名受访者中,导致未成年人出现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甚至走向犯罪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社会因素(83.56%)、家庭因素(73.97%)、网络因素(66.95%)和学校因素(26.03%)累积的结果。[8]李柯(2011)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下分析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结果发现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包括自我系统、家庭系统、同辈群体、学校系统以及社会宏观系统。[9]在此,我们主要分析家庭与社会给未成年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影响作用。

1.不良的家庭环境

(1)家庭结构的不完整。调查发现,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多,且多是暴力行为;2009—2012年单亲家庭的涉罪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占到61%。[10]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婚姻和家庭的态度逐渐开放,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离婚现象,单亲家庭的数量逐渐增多。单亲家庭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呢?首先,不可回避的是单亲家庭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经济问题、子女的抚养问题,这往往导致家长身心俱疲,出现暴躁、焦虑、自卑、放弃或者过度敏感、偏执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所营造出的家庭环境是紧张的,极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卑、焦虑、敏感或者自暴自弃。其次,单亲家庭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往往由父母其中一方独自抚养。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某些家庭成员的位置是缺失的,其职能也是缺失的。一个完整的家庭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不同成员是各司其职的,但单亲家庭却没有这种相对平衡的家庭分工概念,不平衡的家庭结构和职能容易导致孩子的叛逆、反抗或者过度顺从、内向等性格。有研究表明,对于离婚的单亲家庭而言,父亲角色的缺失会给家庭中男孩的男性角色、性别认同发展、学业成绩、心理适应以及攻击行为等带来重要的影响[11]。缺乏父亲的儿童其情绪出现了更多的困扰。如果儿童经常与他们的父母进行活动,就会较少体会到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12]。家庭中父母角色缺失会给孩子的性格与社会性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2)家庭职能的缺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性逐渐频繁,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就业,由此也出现了一种新的群体就是留守儿童。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犯罪率不断增加。相比单亲家庭来讲,这类儿童的父母健全,却没有很好地履行父母职能,更甚至是长期的父母职能缺失。他们平日里很少跟父母联系,跟祖父母或者亲戚生活在一起,导致了更多的心理问题产生,给其人格、自尊带来重要的影响。小学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自尊水平、生活满意度均受父母缺失的严重影响,表现出较低的水平[13]。留守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冷漠、孤独、冷静寡言、行为拘谨、忧虑不安和抑郁压抑[14]。现代社会种种原因导致的父母角色的缺失应该引起社会和家庭的广泛重视,父母职能的缺失并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缺失,更重要的是家庭中的父母所代表的经济、情感和社会角色的缺失,多维的父母角色才是对儿童心理成长的重要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教养方式是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体现出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和价值观。通常来讲,教养方式主要有两个维度:第一个是在生活中的“接纳”,指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温暖,对孩子需求的积极响应能力;第二个是生活中的“控制”,指的是对孩子在纪律和规则方面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对学前儿童的访谈和观察发现,教养方式主要有三种模式:权威型、专制型以及宽容型。权威型的父母通常对孩子的需求和情感比较敏感,对孩子的行为能够设定清晰合理的限制,同时也给予孩子们一定的自主权。他们善于使用恰当的理由与言语鼓励孩子,教导孩子在必要时遵守纪律。专制型的父母往往不能够很好地对孩子的需求和愿望做出积极的应答,经常采取控制性的方式以确保孩子服从和尊重其权威。他们对孩子发出指令时通常不提供任何理由,甚至通过威胁和体罚的途径,比如剥夺孩子的需求或者某些权利以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宽容型的父母能够回应孩子的需要,很少控制孩子,允许自由表达感情。不同的教养类型对孩子的影响不同。权威型的父母对学龄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发展有较为积极的影响,孩子们的家庭生活体验往往是愉快的,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自力更生、追求成就、积极与成人和同伴合作。专制型父母教育的孩子往往比较易怒、敌对,比较容易产生情感障碍。宽容型父母教育的孩子则更具有依赖性、自我导向性强、咄咄逼人,容易产生反社会行为[15]

日本,研究者探讨了是否孩子成年以后的心理健康会受到父母行使权力的方式影响。研究者调查了包括公司员工、大学生、医院工作人员等被试者,要求他们回忆和评估父母对他们的教养方式以及他们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不论是何种性别的受访者,母亲和父亲的专制型教养方式都会对受访者成年后的心理健康造成消极影响,增加他们对自己、生活以及心理焦虑的风险问题产生[16]。不难发现,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过多地卷入了孩子的生活,给予孩子过低的自主权,对于低年龄儿童,较少的生活控制会让他们在生活中无所适从,缺少安全感,而对于高年龄的儿童来讲,过多的生活控制则使得孩子在生活中缺少自主权,甚至在成年后依然能受到这种教养方式的不良影响。因此,在生活中,应尽量减少焦虑信号的传递和焦虑情绪的传染,营造一种心理轻松和积极的氛围。(www.xing528.com)

2.社会环境的嘈杂

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环境体系,其中包含着文化、价值观等软性的影响。目前来看,社会环境中对未成年人影响最大的就是网络环境与未成年人亚文化,前者主要影响行为,后者主要影响观念。我们发现,少年司法网汇总的案例中,有一半左右的犯罪是与网络有关,其中主要是因为沉迷于上网,却没有钱上网而导致的暴力、抢劫、盗窃等违法行为。有研究者对少管所500余名在押未成年人和1800余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犯罪组未成年人与对照组未成年人上网状况的对比,结果发现,犯罪未成年人在网络使用方面具有更加突出的特点,比如更长的网龄、高昂的上网费用、频繁的上网次数、多集中于网吧;上网内容更多以休闲交友、寻找乐趣为主,打游戏是其首要选择;对网络世界表现出一定的痴迷,对于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道德评价出现一些扭曲。[17]

而未成年人亚文化体现在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不稳定、不成熟等特性,如果不能在主流文化的引导之下良性发展,就会同社会所提倡和要求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发生冲突[18]。从未成年人亚文化环境来看,未成年人亚文化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具有诱导作用,容易导致未成年人价值观念的偏斜,行为失范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在未成年人的亚文化系统中充斥着太多商业色彩浓厚、后现代非理性思想突显的负面文化产品,使得未成年人对家庭、学校或社会为他们树立的榜样产生了反感情绪,轻视对主流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崇高的价值观和追求嗤之以鼻,使得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与宣传举步维艰、典雅崇高节节败退,以至于伦理道德底线不断退缩。

不可否认,家庭作为个体的重要成长环境,其结构是否完整、家庭成员职能是否缺失、家庭教养方式是否科学合理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在社会大环境中,消极文化的不断冲击,也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并没有涉及到学校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诱发影响,原因在于学校的整体功能是健全的,其在价值观以及行为等方面的引导是积极正向的,对学生的教育也是阶段性和发展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