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出土文獻研究.第十一輯》中的古代除法表達方式

《出土文獻研究.第十一輯》中的古代除法表達方式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算書裏,除法的表達有兩個關鍵術語:“實”、“法”。[0887]第1類表述實例較少,第2、3類實例較多,據此推測在《數》成書之時,第2、3類表述是常用除法表述模式。關於古代算書的數學表達方式,郭書春已做過詳細論述,〔10〕當然其中也包括除法的表達方式。

《出土文獻研究.第十一輯》中的古代除法表達方式

古算書裏,除法的表達有兩個關鍵術語:“實”、“法”。“實”指被除數,“法”指除數。《數》裏的除法表達方式可分三類:

1.“實”、“法”均未指明,然後説“令……而成一”,“……成一”,“……而成一”之類,例如:

方亭,乘之,上自乘,下自乘,下壹乘上,同之,以高乘之,令三而成一。[0830]

2.術文指明“法”,未指明“實”,但對“實”的算法作了描述,然後説“即除……而得……”,“除,實如法一步”,“令……而成一步”,“如法而成一”,“如法而一步”之類,例如:

以所券租數爲法,即直(置)輿田步數,如法而一步,不盈步者,以法命之。[0816]

3.術文指明“法”與“實”,然後説“如法一步”,“如法一兩”,“如法一斗”,“如法得一戟”,“如法得袤一尺”,“(實)如法得一”,“如法而一”之類,例如:

取禾程述(術),以所已乾爲法,以生者乘田步爲實=,(實)如法一步。[0887]

第1類表述實例較少,第2、3類實例較多,據此推測在《數》成書之時,第2、3類表述是常用除法表述模式。《數》現存算題中未發現指明“實”而未指明“法”的情況(張家山漢簡《算數書》中也僅見兩例),這説明當時的除法表述更注重對“法”的界定。關於古代算書的數學表達方式,郭書春已做過詳細論述,〔10〕當然其中也包括除法的表達方式。

而更讓我們關注的是所有除法表達的末句,諸如“(實)如法得一”之類,它們究竟表達了怎樣一種數學思維呢?不妨打個比方,假定被除數(實)是一池水,除數(法)是一個桶,“(實)如法得一”之類的表述就是將池裏的水注入桶裏,滿一桶,則計數“一”,如此下去,注滿多少桶水,則計數“一”多少次,最後不滿一桶了,就用分數表示,記爲幾分之幾桶。例如[0816]簡所記:“如法而一步,不盈步者,以法命之。”就是類似的含義。

這種思維模式是將除法變成多次減法,看似很笨拙,但我們以爲這一算法可能非常適合現代計算機的運算,它絶對不是一種落後的數學思維。化除法爲減法,劣勢在於運算次數增加,而對於現代計算機而言,這一劣勢是不存在的。例如2010年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天河一號”計算機系統,峰值性能達到每秒4 700萬億次。〔11〕在這種運算速度下,化除法爲減法所造成的麻煩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那麽化除法爲減法的優勢何在呢?我們與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專家討論了這一中國古代數學思想,結論是:化除法爲加法(減法可視爲加法,即加負數),對計算機而言,應當是一種優化算法。“事實上,現代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CPU内部並没有按與數學中四則運算一一對應的原則來構造元件,而是借用二進制補碼運算,將減法轉變成加法規則完成;同時,將乘法運算轉變成移位與加法運算,例如:未知數x與奇數(此處設爲3)的乘法可以分解成x·3=x·(2+1)=x·2+x,整個運算便轉化爲移位運算和加法運算,其中,x·2的結果相當於x向左移1位。同樣的道理,如果能將除法運算轉化爲減法加移位,如前所述,除法運算也就可以按加法和移位的動作來完成。這樣做的最大優勢是將所有的運算最後都歸結成加法及移位操作,也就是説計算機内部除了加法器、移位器,不用額外出現減法器、乘法器和除法器,這對縮小集成電路的規模有着決定性的意義。”〔12〕

數學的發展有兩個方向:一是“算”,一是“證”。中國古代數學精於“算”,西方數學着力於“證”。近現代,西方數學占據絶對優勢地位,是科技發展的支撑,但是現今的計算機時代,“算法”復爲重點,中國古算的思想或能爲今時所用,再現光彩。

【注释】
(www.xing528.com)

〔1〕朱漢民、陳松長:《嶽麓書院藏秦簡(貳)》,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第67頁。

〔2〕郭書春:《九章算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8頁。

〔3〕郭書春:《九章算術譯注》,第36—39頁。

〔4〕林力娜教授(Prof.Karine Chemla)提出的觀點。歐盟科研項目SAW(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Project:Mathematical Sciences in the Ancient World)學術研討會,巴黎,2012年5月16日。

〔5〕朱漢民、陳松長:《嶽麓書院藏秦簡(貳)》,第22—24、119—124頁。

〔6〕郭書春:《九章算術譯注》,第117頁。

〔7〕此示意圖根據林力娜教授(Prof.Karine Chemla)和朱一文博士提出的觀點繪製。

〔8〕據本人與彭浩先生網絡音頻通話所商議内容改寫,2012年5月7日。

〔9〕朱一文博士提出的觀點。歐盟科研項目SAW學術研討會,2012年5月23日。

〔10〕郭書春:《試論〈算數書〉的數學表達方式》,《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3期,第28—38頁。

〔11〕《中國天河一號計算機運算速度破世界紀録》,鳳凰網,2010年10月29日,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10/29/2934286_0.shtml。

〔12〕此段論證由蕭赤心博士撰寫。蕭赤心,中南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博士,湘潭大學計算機系副教授,2010—2011年在英國埃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UK)從事博士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