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地区新闻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地区新闻史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0年4月,中共云南省委指示,将《平民日报》并入《云南日报》。1950年3月4日,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原昆明广播电台遵照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广播事业局统一系统,改编为昆明人民广播电台。”1951年3月23日,遵照中央广播事业局的决定,昆明人民广播电台改名为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昆明市工商广播电台改称昆明人民广播电台,另外又成立昆明人民广播电台广告台,三台合署办公。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地区新闻史

1949年12月9日,云南宣布和平解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前这一段时间,云南地下党派人接管了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和《民意日报》,并利用这两个报纸的设备和部分人员创办了《云南人民日报》。1950年2月党中央派来云南办报的南下人员从北京、南京长途跋涉随军来到昆明。他们带来了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云南日报》刊头,与地下党同志一起于1950年3月4日正式出版了中共云南省委机关报《云南日报》。

《云南日报》创刊号,第一版在“云南人民团结起来为建设新云南而奋斗”的通栏大标题下刊登了毛主席的照片,并发表社论《加强团结建设新云南-代发刊词》。袁勃为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

云南和平解放以后,临时军政委员会派中共地下党员接管了在“九九”整肃时已停刊的《观察报》和《和平日报》。1950年4月,中共云南省委指示,将《平民日报》并入《云南日报》。《正义报》停刊以后,《云南日报》遂成为云南省独一无二的大报了。

20世纪50年代,《云南日报》在宣传报道工作中,坚持从多民族、边疆省和解放较晚的实际出发,向各族人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人民解放军的功绩,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团结平等政策,报道各民族在党的干部和人民解放军支持帮助下,完成民主改革、恢复发展生产的事迹。这一时期的《云南日报》辟有“边疆通讯”“生活在友爱合作的大家庭里”等栏目。这些宣传报道对于疏通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稳定边疆,巩固国防作出积极贡献。

1957年以后,报纸受党的指道思想上“左”的错误影响,宣传上出现严重失误。如“反右派”扩大化,报纸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鼓吹高指标,“一大二公”,搞了不少虚假、浮夸的报道。搞强迫命令,使边疆民族地区的工作蒙受了重大损失。这些都是宣传报道工作上的沉痛教训。

1960年以后,报社编辑部响应党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从总编辑到一般编辑、记者,都轮流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了山区、民族地区生产建设的报道。1964年1月31日发表题为《全面发展生产,繁荣山区经济》的社论,阐明开发山区的紧迫性,提出了冲破自然经济的束缚,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是开发、振兴山区的必由之路。1965年4月6日发表《到山区去》的社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到山区去积极领导各族人民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要求改变重坝区、轻山区的旧观念。1965年7月,报纸就云南各地,特别是山区发展畜牧业关键---“合理杀卖吃”问题,连续发表了10多个典型报道和10篇评论员文章,系统地宣传发展畜牧业与发展农业的辨证关系,发展牲畜与流通消费的辩证关系,强调养畜要树立商品经济观念,讲求经济效益。这一时期的宣传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云南农民报》是20世纪50年代初创办的专以农民为对象的报纸,它是中共云南省委决定由《云南日报》主办的一张面向全省各族农民的通俗化、大众化的四开四版报纸。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三度出版,三度停刊。农民报最初的办报方针是“字大图多文章短,活人活事活道理,初识文字的农民看得懂,不识文字的农民听得懂”。最初主要宣传土地改革,之后,以宣传农业合作化、农业生产政策为主,同时注重农村文化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并注意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工农联盟等方面的教育。做到了文章短小,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多花齐放,文字通俗,有说有唱,联系实际,针对思想,使老少咸宣,农民喜欢。1959年发行量高达20万份。

1955年1月,在云南日报社直接领导下,创办了《云南工人报》。这是一张为全省各族工人群众办的报纸,四开四版,周三刊。报纸坚持通俗化,把指导性与群众性结合起来;自始至终坚持群众办报的方针,通俗易懂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反映工人呼声,热情为工人服务。深受工人群众欢喜,1959年3月停刊。(www.xing528.com)

解放初期新创办的报纸还有:《国防战士》(军内报纸)、《云南邮电工人》、《昆明铁道》、《云南青年报》、《广播节目》、《云南科技报》、《卫生防疫》报等。1958年8月1日中共云南省委出版理论月刊《创造》。各区州创办的党报有:《大理报》《保山报》《昭通报》《文山报》《昆明日报》《西双版纳报》《丽江报》《玉溪报》《曲靖报》《红河报》《东川报》《思茅报》等。

1952年云南全省土地改革基本结束,开始贯彻“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为了进一步在农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交流互助合作的经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云南的绝大多数县创办了县级油印小报,发行对象主要是农民和基层干部。仅1953年7月份统计,全省有75个县创办了县报。这些小报出版时间短暂,绝大多数都先后停办。1956年为了适应农业合作化高潮的需要,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绝大多数县又一次创办了县级小报。多数小报是油印,少数是石印或铅印。1956年9月份统计,全省有89个县创办了县级小报。到了三年困难时期,县级小报又一次相继停办。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是在接管国民党昆明广播电台基础上建立的,在1949年8月就已组成了接管昆明广播电台建立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干部队伍,他们在1950年2月从北京、南京等地随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来到昆明,与地下党干部会合,组成了以黎韦为首的临时管理委员会,接管了昆明广播电台及云南省教育广播电台、国民党中央日报广播电台。1950年3月4日,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原昆明广播电台遵照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广播事业局统一系统,改编为昆明人民广播电台。”当天昆明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音。

昆明人民广播电台建台初期,担负着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东南亚广播和省市宣传两大任务。同年4月10日,遵照国家统一调度,昆明人民广播电台将50千瓦功率发射机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转播台使用,自办节目改用2千瓦发射机播出。1950年4月15日,昆明市工商广播电台成立并开始播音。1951年3月23日,遵照中央广播事业局的决定,昆明人民广播电台改名为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昆明市工商广播电台改称昆明人民广播电台,另外又成立昆明人民广播电台广告台,三台合署办公。1953年1月昆明人民广播电台和广告台合并,改为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台,该台于同年11月29日撤消。

1964年10月12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增设第二套节目。“对云南境外国民党军残部广播”和对民族地区使用民族语言的广播,均在第二套节目中播出。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宣传中十分重视《对农村广播》节目,并根据云南多民族省份的特点,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着手筹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1953年初成立民族组,着手开办民族语言广播。1955年6月正式开办“德宏傣语广播”和“西双版纳傣语广播”。1957年10月,增办了“傈僳语广播”。1969年和1970年先后开办景颇语、拉祜语广播。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在昆设立派出机构的新闻单位有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和中国新闻社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人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健康报社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