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尼克松冲击与史密森协议对汇率战争的影响

尼克松冲击与史密森协议对汇率战争的影响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政府请求其他国家予以合作,共同稳定金融市场。1967年11月,“十国集团”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召开,西方国家同意协力挽救英镑,但是这个尝试失败了,11月17日,英国大使通知美国总统约翰逊,英镑将在第二天贬值14.3%。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美国要求英国在周五,即3月15日关闭伦敦黄金市场,邀请黄金总库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周末到华盛顿商

尼克松冲击与史密森协议对汇率战争的影响

3.“尼克松冲击”和“史密森协议”

先天不足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很快就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战后,由于美国经济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大多数国家的重建依赖从美国进口大量物资产品,美国国际收支表现为贸易顺差。然而好景不长,根据“特里芬难题”,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中央银行为保持汇率稳定,美元需求大幅增加,积极扩大出口,于是,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久便开始发生逆转。渐渐地,美国持续的收支赤字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不满。虽然在50年代中期之前,美元基本上还是比较紧缺,各国仍然愿意积累美元,没有出现美元的信心问题,但1958年以后,“美元荒”变成了“美元灾”,国际社会反响强烈,其中法国总统戴高乐的言辞最有代表性。戴高乐认为,美元享有“过分的特权”,美国出现国际收支赤字实际上却无需纠正,可以用印制美钞的方式来弥补;而其他国家,一旦发生了赤字,只能采取各种经济调整措施,不但得省吃俭用地节省外汇,还要蒙受失业和经济增长下降的痛苦。一反一正,美国和其他国家对待赤字的方式简直天壤之别,太过不公。而对于盟友们的这些不满情绪,美国始终置若罔闻,不愿意为此付出调整国内经济的代价,来减少国际收支的赤字,依然对发行美钞乐此不疲。原因非常简单,面对唾手可得的解决方案,谁又愿意费九牛二虎之力去调整、改革呢?由于美元可以用于国际支付,因此,只要印钞机一转,不但能够轻而易举地抹平赤字,而且其他国家的商品和劳务也可以滚滚而来。

20世纪50年代末期,由于巨大的国际收支赤字,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美元信心的严重不足,美国的黄金储备开始大量外流,对外短期债务激增。到1960年,美国的短期债务已经超过其黄金储备,美元的信用基础发生了动摇。当年10月,爆发了战后第一次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美元危机。美国政府请求其他国家予以合作,共同稳定金融市场。各国虽然与美国有利害冲突和意见分歧,但美元危机直接影响国际货币制度,也关系到各自的切身利益,因而各国采取了协调冲突、缓解压力的态度,通过一系列国际合作来稳定美元。除合作性措施之外,美国还运用政治压力,劝说外国政府不要拿美元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并曾就此与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达成协议。

法国后现代大师德里达曾说过“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事,动摇、改变了世界的根基”。诚然,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是个多事之秋。特别是60年代后期,西方世界在经历战后20多年的高速发展和持续繁荣之后,普遍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动荡和经济衰退。与之对应的,却是第三世界的迅速崛起,这极大地震撼了世界,改变了世界格局,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武装斗争波澜壮阔,捷报频传。同时,美国的侵越战争激起了全世界和平正义力量日益高涨的反战、反帝运动。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反传统运动愈演愈烈。而发生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西方的左翼思潮在不经意间遥相呼应,更是给那一代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1968年,是这个疯狂年代的最好注脚,好像所有的矛盾都在这一刹那爆发。法国爆发“五月风暴”,苏联侵入捷克斯洛伐克越南展开“春季攻势”,而在美国,马丁·路德·金和罗伯特·肯尼迪在这一年相继被暗杀,国内反战和民权运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这些影响世界的大事件面前,1968年的“黄金危机”似乎显得无足轻重,无人问津。而事实上,这次危机造成的深远影响丝毫不亚于前者。

简单地回顾一下这次危机的全过程,我们发现,其大概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英镑贬值风波

英镑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都很脆弱,在1964、1965、1966年受到了连续攻击。1967年11月,“十国集团”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召开,西方国家同意协力挽救英镑,但是这个尝试失败了,11月17日,英国大使通知美国总统约翰逊,英镑将在第二天贬值14.3%。

因为中东“六天战争”、黄金在工业中使用的增长速度已经超出了新的生产量,以及苏联在1966~1967年拒绝向世界黄金市场提供黄金等原因,已经使1967年的黄金市场十分紧张,英镑的贬值引起更多的纸制货币兑换黄金,加剧了这种紧张。1967年11月20~27日,市场已经兑换了64.1亿美元黄金,其中美国占了59%。

为了保持人们对美元的信心,美国政府采取措施从三方面保护美元:第一,总统再次承诺保证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第二,为了预防产生新的竞争性货币结盟,财政部长和政府当局通过各种途径说服其他国家同意维持现有的体制和汇兑比例;第三,财政部长福勒要求美国国会通过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的一整套计划来平衡国际支付,恢复和重建对美元的信心。

第二阶:段挤兑黄金

美国政府救市措施宣布之后,国际金融市场表面上恢复到了风平浪静,1967年12月4~8日,有900万美元黄金回归市场。但是马上又受到了更严重的打击,11~15日又起波澜,黄金库损失5.48亿美元黄金,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等黄金库成员国提出退出干预伦敦黄金市场。

美国尽力补充黄金来满足扩展的世界经济对黄金的需求,稳定黄金市场。根据货币法定要求,一个国家发行纸制货币时,必须有相应的25%的硬通货储备,1967年的世界市场上大概必须有10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来满足美元的可兑换性的承诺,投机商们越来越相信美元将无法支撑下去,美国和世界的其他国家将被迫提升金价格,他们“赌博式”疯狂买进黄金。其他国家对以美元作为储备的信心也越来越不足。

危机在1968年3月终于爆发了,福勒在3月4日向总统汇报时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平静之后,黄金总库在一周之内流失了1.23亿美元黄金,其中在星期五就流失了0.88亿美元,今天已经损失了0.53亿美元,在这周的余下时间里,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流失。”3月8日,国家安全顾问斯托汇报:“黄金总库遭受到了第三次最大流失,达到了1.79亿美元”,此时,政府对投机已经失去了控制,3月13日流失黄金2亿美元,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马丁警告他们的欧洲同行,美国将关闭黄金市场。3月14日,黄金的天流失量达到了近4亿美元。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美国要求英国在周五,即3月15日关闭伦敦黄金市场,邀请黄金总库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周末到华盛顿商量对策。

第三阶段:“华盛顿黄金协议”的签订(www.xing528.com)

十国集团的华盛顿会议达成了“华盛顿黄金协议”:第一,黄金交易实行“双重价格机制”,即由中央银行控制的35:1交易的官方市场,根据需求决定价格的面向投机商和工业的私人市场。第二,废除黄金准备金制度,直接增加市场上流通的黄金数量,所有国家将在冻结黄金和维持美元价值的承诺下保持黄金库存。第三,“特别提款权”的出现。通过“纸黄金”的形式来满足日益扩张的世界经济对通货的需求,各国将“纸制黄金”存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特别提款权”的形式来稳定本国通货,利用实际黄金和美元来完成国际结算。“华盛顿黄金协议”的最后签字标志着“黄金危机”的结束。

其实,1968年黄金危机的爆发,看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也和投机商人的一致行动有着直接关系。但究其本质,这次危机无非是“特里芬难题”的一次直接体现和集中爆发而已。60年代中期,越战爆发,美国的国际收支的进一步恶化,大大加快了美元危机的到来。到1968年3月,其黄金储备已降至121亿美元,只够偿付短期债务的三分之一。为了平抑金价,保持汇率的稳定,黄金总库只能大量抛售黄金,结果导致各国更加不信任美元,纷纷抛售美元兑换黄金,在伦敦、巴黎和苏黎士黄金市场上,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美元危机,在半个月内美国的黄金储备又流失了14亿美元,巴黎市场金价一度涨至44美元1盎司。虽然美国通过大量抛售黄金以及要求盟国协助的方式暂时逃过了美元崩溃的命运,但如同任何治标不治本的治疗方案一样,美元的信任危机迟早会再次到来,被抛售的命运也不可避免。

1971年5月,欧洲市场再次爆发大规模抛售美元风潮,到当年夏天,美国黄金储备已不足100亿美元,美元贬值的形势越来越明显,由此引发了一场资金外逃的狂潮,并于7、8月份达到了顶点。10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被人们称为必要的、永久的“战争基金”,如果这一数字继续减少的话,对于美国会产生致命的打击。面对这一严重状况,美国政府意识到必须立即做出反应。

1971年8月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向世人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按35美元1盎司的官价兑换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并对外国产品加征10%进口税率,直到美国的所有贸易伙伴同意其货币对美元升值为止。这一政策的宣布立刻引起国际社会上的一片哗然,这一政策令西方国家股价普遍下跌,严重损害了许多国家的利益,加剧了国际经济、金融的动荡。美国采取这些措施事先并没有与其他国家打招呼,美国违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则,并做出极端单边主义行动的行为令国际社会感到愤怒。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次不负责任的抛弃,一次严重的背叛,这次极端的行动被喻为是对盟友发动的一场经济战争。

事实上,这也是美国在国际货币事务上采取的第一次单边主义行动,显然,这是典型的赤裸裸操作汇率的霸权主义。由于当时日本经济腾飞,而美国作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国,日本的大量外汇储备以及贸易结算使用的都是美元,伴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日本通过多年积累持有的巨额美元资产也不可避免地大幅缩水。美国政府的这一决定对日本的影响最为严重,故被日本金融界称之为“尼克松冲击”。

尼克松“中断美元兑换黄金”这一惊人的决定,给了国际货币体系致命的一击。蛮横的美国人在随后就新的货币政策问题与别国谈判时始终咄咄逼人,甚至威胁欧洲及其他各国说:“美元是美国的货币,而它所造成的问题却是你们应该解决的。”面对美国如此强硬态度,各国一直与其僵持了4个月,直到1971年12月17日,美国财长康纳利才在华盛顿史密森学会的红楼里导演完了最后一出戏,十国集团在华盛顿举行秘密谈判,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达成调整货币比价的协议。由于会议在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大厦举行,这个被尼克松称为“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货币协定”又称作“史密森协议”,或“华盛顿协议”。在这份艰难降生的协定中,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升值。

其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1)美元对黄金贬值7.8%,黄金官价由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

(2)其它国家的货币,除加拿大元继续浮动外,大多数作了不同程度的升值。

(3)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规定的汇率波动从正负1%扩大到各2.25%,波动幅度共4.5%。

(4)美国取消进口附加税投资税。

但是,强扭的瓜不甜,经济规律也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协议订立半年后英国宣布英镑浮动,其他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实行货币浮动,本协议规定的货币固定比价实际上失效。随之美元大幅贬值,日本政府在短暂抵制后,也被迫放开日元汇率,日元汇率从1971年的1美元兑310多日元升至1973年的1美元兑280日元左右,升幅度约12%。

“尼克松冲击”与“史密森协议”实际上是美国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转嫁和反转嫁美元危机的斗争过程中所达成的一项临时协议。《史密森协定》的签署使美元得到了更大的空间,美元中止了兑换黄金的义务,再也没有任何牵制力量,但别国货币还要继续被其钉住,都与美元同呼吸共命运,成了美元的臣子。1973年初,第八次美元危机后,美元对黄金再度贬值,各国先后放弃“史密森协议”规定的新汇价,实行浮动汇率。至此,这次旨在挽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尝试宣告失败,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彻底解体,而“史密森协议”也仅仅生存了15个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美元的连续下滑和汇率的剧烈波动引起国际社会新的不安,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会议,达成了关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牙买加协议”,确立了浮动汇率制度,并于1978年4月开始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