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育和美的创造的重要意义及成效评价

美育和美的创造的重要意义及成效评价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审美素养的培养中,美的感受和美的创造间的相互联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审美教育的成效取决于向学生揭示的美的本质的深度。而这种感受有赖于他的积极行动,所谓积极行动是指可以感受、创造和评价美的劳动和创造、思想和情感。与认识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作品相关的美的创造具有很大的意义。法西斯军官同意了。法西斯歹徒惊呆了,一时不知所措。

美育和美的创造的重要意义及成效评价

在审美素养的培养中,美的感受和美的创造间的相互联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每位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都应当对各种形式的美发出赞叹。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会树立珍惜和关心美的态度,才会希望再三接触已唤起他的赞叹并在他的心灵上留下痕迹的对象——美的源泉。

审美教育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情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概念、观念、判断,即所有思维的这一方面与体验和情感的另一方面紧密相连。审美教育的成效取决于向学生揭示的美的本质的深度。但是大自然艺术作品及环境美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客观世界的美,也取决于他的活动,取决于美如何融入他同周围人的关系中。美只有进入人的生活并作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才会唤起美感。

每个人都能感受大自然的美、音乐旋律美和语言美。而这种感受有赖于他的积极行动,所谓积极行动是指可以感受、创造和评价美的劳动和创造、思想和情感。在大自然中被情感感受了的、并作为周围世界的美而体验过的东西越多,人在自己身上看到的美就越多,美,不论由他人创造的,还是原有的、非人工创造的,也就越能触动他。那些经常接触大自然并将其作为精神世界重要组成部分的儿童和少年,都会被文艺作品中对大自然的描写和绘画作品中的自然景致感动。

我们竭力使每位同学从幼年期就用精心爱护和细心关怀的态度对待每棵树、每丛玫瑰、每株花草和每只小鸟——一切有生命的和美好的事物。养成这种关怀爱护之心的习惯尤为重要。因此,我校每位学生都要照管本班“美之角”的花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椋鸟巢或供山雀栖息的树洞,都爱护燕子的巢窝。美育的这一领域具有很强的个人的、个性化的性质。没有单独的个人情感,就没有审美素养。

与认识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作品相关的美的创造具有很大的意义。

从审美角度认识文学、音乐和造型艺术作品,需要开展积极的活动。这种积极活动是对认识对象本身所具备的品质进行审美评价和深入领会。我们要使孩子们从幼年起就领略文艺作品的语言美,使得不论对大自然的描绘,还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都能打动他。凡是在童年时期多次领略过语言美的学生总希望用话语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多年的经验表明,凡是在童年时期受到优秀作家作品中语言美的较大影响的孩子,到少年和青年早期都很喜欢尝试文学创作——写诗、故事和随笔等。

孩子们常常在空闲时间聆听文艺作品的朗读,并有感情地朗诵。我校为低年级学生专门设有喜爱作品的朗读课。课上每位同学都朗读他自己最喜爱的、最打动他的作品——诗歌或中短篇作品片段。老师也会朗读自己最喜爱的作品。当然,光设置一节课是不够的,我们还举行喜爱作品的晨间活动。随后,我们举行主题为某一大型作品的晨间活动。

中高年级学生则朗读我国和外国的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的作品片段。

经验表明,对绘画作品(不论原作还是复制品)美的感知会激发儿童用颜色、线条和色调配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自己对周围世界态度的愿望。我们支持和培养这种愿望。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画册,许多人不光画单件物品或组合物品,而且在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校常常举办孩子们的画展。如1964~1965学年举办了一至四年级的学生的这些主题画展:《暑假记忆》《我们的果园和葡萄园》《金色的秋天来临了》《冬》《宇宙飞行幻想》等。

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给我校青年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们在阅读这篇作品前就已了解法西斯占领时期我村一名无名英雄的悲壮事迹。

法西斯歹徒在一场劫掠后,把村民召集在一起得意地扬言,终于消灭了所有游击队员,其中最后一个已被活着俘获,这一点马上可以得到证实。的确,有一个叛徒替敌人说了话。几百名农民为此感到深切悲痛。就在此刻,从人群中走出一位青年,他走到法西斯军官面前,要求准许他对乡亲们讲几句话。法西斯军官同意了。青年便说:“别相信法西斯的话,我就是游击队员。我们的人成百上千,我们现在斗争,今后还要斗争。我挺身而出,明知会死,但这是必要的牺牲。大家要坚信,只要人民在,为人民事业而斗争的战士——游击队就在。”

法西斯歹徒惊呆了,一时不知所措。青年当即被抓起来,就地枪杀。但是他的话语给群众增添了新的力量。

肖洛霍夫描绘的情景以全新的方式向我们的青年男女揭示了25年前发生在他们故乡的无名青年的英雄事迹

三年级的小学生听老师为他们朗读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的短篇小说《音乐迷杨科》时,常常会流泪。他们如同在亲身经历作家描述的事件;作家诉说的伤痛成为他们自己的伤痛;他们回忆过去常常忽视的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他们会设身处地地设想自己是那个男孩子,思考自己若处于那种境地会怎么办。当然,苏维埃儿童无法想象早已消失的那种社会的生活情境,他们在想象中把自己的道德准则和审美标准用于那个可怕的世界。他们满腔义愤地谈论剥削人的地主;人人都坚定地表示,要和同学们一起严惩那个狠心的地主……

抒情诗特别能开阔人观察世界的视野。朗读普希金的诗《每当我在喧闹的大街闲逛》[3]总能在青年人的观念中描绘一幅永恒不朽的生活画卷,形成世代相传的思想。当想到人总会死去,青春会衰老时,他们就会产生忧伤情绪,然而这种忧伤之情把生活和生活的欢乐衬托得更美:年轻人尽可能充分和深入地了解生活中同创造、同大自然永存的生命和人追求幸福的无尽激情相联系的一切。诗歌的语言能激发心中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在读完这首诗后,有个青年提议说:“咱们栽一棵橡树,让它活千百年。”我们种下一颗橡实,长出了一株橡树苗,如今已过去十年。幼树虽然只有一人高,但大家都称其为“千年树”。就这样,一届届的学生集体传递着关于永世不灭的生命夙愿的接力棒。

我们高度重视对绘画作品的欣赏。我们在低年级的阅读课和中高年级的文学课上进行欣赏。有时一幅复制画要欣赏几次——低中高年级都欣赏。第一次欣赏一般不进行涉及作品细节的详细讲解。学生通常先参与涉及自然或社会生活的某一现象的谈话,他们会对之产生特定的态度,在此之后学生才开始看复制画,或者在直接接触大自然后看画。(www.xing528.com)

例如,我们带孩子们郊游时,在桦树林中一片沐浴着阳光的空地上休息。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感受这里景色的美,一片葱绿映衬着洁白的树干,光线和色彩出神入化地变幻。挺拔的树木、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远方波光粼粼的小河、绿荫的草地、嗡嗡飞舞的蜜蜂——所有这一切拟人化的事物都进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回来后,我们给他们看列维坦的作品《桦树林》的复制画,尽管观看时我们没有做任何讲解,但这对孩子们造成了很强烈的影响。孩子们好像在画家的天才作品中发现了自己。这幅画又唤起他们刚刚接触大自然时体验过的思想情感,不过这时产生的思想情感已是对往事的回忆,是想一次次再去接触大自然,感受和体验美的愿望了。

我校在中高年级举办以某幅绘画为主题的晚会和晨间活动。会上简单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道路,我们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作品的形象上,竭力用色彩鲜明的语言描述作品的内容,评述画家独有的绘画风格特点。

为了向学生展示绘画作品的美,教师自身应具备相应的美学修养水平,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我校每位教师都不断丰富个人收藏的名画家复制品的画册。教学人员常常进行造型艺术方面的课程学习。若干年间,他们也形成了针对绘画作品的谈话大纲。大纲中的每一次谈话都围绕一幅(有时是两三幅)杰出的俄罗斯、苏联和国外画家的作品展开。某些谈话的主题则是建筑雕塑

音乐是审美教育的有力手段。音乐是情感、感受和心绪细微变化的语言。能否敏锐地感受和领会音乐语言要看学生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对民歌和作曲家作品的领略水平如何。我们将分配给孩子唱歌和学习音乐的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欣赏音乐作品。我们先教孩子懂得音乐旋律,然后欣赏一些简单的短小乐曲。每听一个作品前都有一个谈话,通过介绍,孩子们形成一个关于用音乐特殊手段表现的景色或体验的概念。

和感知绘画作品一样,此处我们也十分重视大自然的作用:我们教孩子们聆听大自然的音乐。例如在宁静的夏日傍晚,孩子们聚集在果园或池塘岸边。夕阳西下,树木、远方隐约可见的冈峦、伫立着西徐亚人古墓的辽阔原野色彩斑斓,瞬息万变。孩子们凝视四周景致,倾听万籁乐声。原来最寂静的夏夜也充满丰富多彩的声响。听过大自然的音乐后,孩子们接着听相应的民歌或作曲家作品的唱片。孩子们便产生反复欣赏描绘夏夜之美乐曲的愿望。在重复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孩子的情感记忆得到发展,对旋律美的敏感性和感受得到增强。孩子们开始逐渐从曲调中领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心境和体验。未接触音乐术语前,学生就掌握了形象的语言,这不仅对音乐教育,而且对情感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低年级学生越能理解和接受这种语言,在中高年级欣赏音乐时,这种语言越能发挥大的作用。

学会聆听和理解音乐是审美素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缺乏这一因素,完美的教育就无从谈起。音乐的作用领域始于言语作用领域的结束之处,不能用语言诉说的都能用音乐旋律表达,因为音乐会直接传达情绪和感受。鉴于此,应当指出,音乐乃是影响青年心灵的无可替代的手段。我们打造的音乐教育体系应当年复一年地向学生揭示音乐中反映的重大思想:人与人之间情同手足的友谊的思想(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人同残酷命运搏斗的思想(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进步和理智力量反对法西斯黑暗势力的思想(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等。我们逐步引导孩子们理解这些思想。如上所述,孩子们开始时听一些简单的表现对美、善良和人性的赞美之情的作品,之后聆听较为复杂的作品。

为低中高各年级学生举办的音乐晚会都以聆听音乐为主。音乐教育大纲包括欣赏最有名的俄罗斯、苏联和外国作曲家的声乐、器乐和交响乐作品及歌剧片段(序曲、咏叹调)等。

每一次音乐晚会都是在音乐教育上迈出的一步,为了教会孩子们理解音乐,教师要介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音乐手段。我们从初步讲解音乐联想和类比,介绍作曲家如何采用周围世界的声音开始,逐步过渡到分析音乐作品的思想。

美感之乐的体验是进行创作的最初动机。这在学生的文学经验中尤为明显。学生对于诗篇的美的感受越深,他使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需求就越强烈。此处,感受与创作不仅互相依存,而且往往融为统一的审美评价过程:实际上,创作在朗读诗作时就已经开始了。思想的表达总是借助于感受诗歌或音乐作品时联想到的具体可感知的形象,这乃是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经验的一个突出特点。

近10年来,我读过100多篇流露惜别学校和同学的忧伤之情的诗。青年男女往往通过一些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在透明的烟雾中渐渐远离而变得模糊不清的古墓;明媚阳光照射下的矗立在池塘(或河边)的枯萎(或繁茂)的树木;辽阔无际的蔚蓝色天空中漂浮的云朵;日出(日落);朝霞(或晚霞);远方火车(或轮船)散开的一缕青烟等。在作者的情感记忆中,这样的某个形象同引发离愁别绪的忧伤之情联系在一起。

学生的审美感受越深刻细致,他就越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很多人都记日记。日记中的记载是创作需求最鲜明的例证。我们应当发展这种需求。不只是作家,每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都应当用语言进行创作,用艺术形象体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感受。这种能力越能得到发展,人的审美素养和一般文化素养就越高,情感就越细腻,感受就越深切,对新的艺术珍品的审美感受就越鲜明。所以我们非常重视作文这种书面的创造活动。

习作不仅是语言的发展,也是情感的自我培养。这项工作从孩子接触大自然做起。到美的世界游览时,我们向孩子们展现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它们都是由人民注入每个词语和世代精心相传的精神财富。当孩子们赞叹朝霞之美时,我们向他们解释“霞光”一词的情感色彩;当他们观赏群星闪烁时,我们解释“闪烁”一词的美。在夏日寂静的傍晚,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进行以“日落”“黄昏”“寂静”“草丛的簌簌之声”“皎洁的月光”等词语为题的谈话。同样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吟诵描写大自然和展现人的内心世界的俄罗斯及世界诗作中的不朽篇章。

造型艺术和音乐方面的创作动机也有赖于对美的感知。为了发展孩子对自然的美感,我们鼓励他们用颜色和线条表达自己的情感。当孩子通过描绘山丘河流和田野森林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就是创造的开始。这种创造可以丰富精神生活。我校学生在游览和旅行行军时都携带画本和画笔,在对自然美感受特别强烈时将它画下来。在低年级和中年级的个别绘画课上,学生自行选题作画,描绘在他们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

学会在音乐中找到表达自己情感和体验的手段,这是审美素养和一般素养的标志。只有个别人能做到创作新的音乐作品,但是理解音乐、在精神交往中利用音乐宝库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我们尽力使音乐成为每个人的必备物,使每个人都会演奏一种乐器。我们这里最普及的是演奏巴扬。我校很多学生都在课余时间拉琴并收集乐谱。学生可以在校内的空余时间去音乐室聆听他喜爱作品的录音带。

全体学生的美学发展水平越高,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表现出天赋的人发展才能的机会就越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