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21年下半年网络社会风险预警结果

2021年下半年网络社会风险预警结果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直接关系我国安全和社会稳定。2021年下半年,以下四个方面的风险需引起重视。下半年,一些网络势力仍会见缝插针地利用机会进行舆论渗透,通过恶搞、污化、谣言等方式搅浑舆论场,挑动网民情绪,影响网络安全。

2021年下半年网络社会风险预警结果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直接关系我国安全和社会稳定。舆情无小事,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经过别有用心的势力暗中搅动,可能刺激网络舆情沿着不可控的路径发酵,变成爆炸性事件。在网络斗争形势下,政府部门必须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2021年下半年,以下四个方面的风险需引起重视。

一、网络舆论斗争形势更加复杂,警惕网络势力借个案挑动网民情绪

今年国内舆论斗争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方面。西方势力以往借助一些“me 

too”运动、绿色环保主义等,进行文化渗透,输出西方价值观。不过,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之后迎来建党百年,网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自信心空前高涨,西方势力舆论策略明显改变,转为以抹黑、破坏为主。总结上半年的网络舆论斗争情况,总体呈现出“没事找茬、小事炒大、大事抹黑”的特征。

“没事找茬”:一些别有用心的舆论势力主动挑起争端,引起网络关注后再不知不觉带偏舆论。典型例子是成都女子因劝阻邻桌男子吸烟被泼一事,话题迅速由公共场所禁烟转变为男女性别对立、警察执法不公等讨论。随后,“@子午侠士”等微博大V起底涉事女子疑似为“港独”站台,甚至和美国情报机构存在说不清的关系。该事还引发部分“女权人士”在武汉某高校校内散发传单,反对网络暴力等线下行动。可以看到,上半年内,一些所谓“女权主义者”“性少数群体”以及动保人士、环保组织频繁露头,路数都非常相近,通过不断制造社会事件和网络话题,企图向“政治议题”转化、突破,其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扩大矛盾。

“小事炒大”:一些舆论势力主动介入舆情发酵过程并进行煽动,意图将事件不断扩大化。例如,成都某校一学生校内坠亡事件引发全网围观,由于前期舆情处置出现瑕疵,网络不满情绪急速膨胀。第二天深夜,开始有所谓的“热心市民”在校门口集结,他们着装一致、口号统一,向官方“要真相”,甚至产生肢体冲突,将矛头明确指向政府。同时,还有大量境外账号和水军同步讨论,关联其他地方发生的学生死亡事件。线上线下、境内境外行动如此一致,引发部分网民猜测背后有专门势力策划指挥,诱导舆论朝不良方向发展。

“大事抹黑”:一些力量还善于混淆视听,主要表现在国家大力宣扬英雄人物时,刻意制造异响和杂音。比较典型的案例有,微博网民“辣笔小球”发帖侮辱牺牲的戍边烈士,引起极大民愤;袁隆平院士逝世,举国同悲,然而也有人发表侮辱性言论。恶意攻击和抹黑英模人物,明显是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挑战。

下半年,一些网络势力仍会见缝插针地利用机会进行舆论渗透,通过恶搞、污化、谣言等方式搅浑舆论场,挑动网民情绪,影响网络安全。尤其是今年历史虚无主义抬头明显,其中不乏境外敌对势力带头歪曲解读,编造谣言,向境内输入。这就要求我们站在网络舆论斗争的高位,去观察舆情、预判危险,而一旦发现敌对势力进行舆论攻击或其他渗透、煽动行为,相关部门须立刻作出反应,第一时间予以处理,尽最大可能阻止产生更为严重的舆情反应。同时,积极配合正向舆论引导,提高实效性和针对性,大力揭露敌对势力投机取巧、煽动群众的真面目。

二、多领域民生话题高热,警惕事件或政策被扭曲放大成风险源头(www.xing528.com)

进入2021年以来,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多个领域民生话题持续高热。教育方面,全国多地多家校外培训、托管机构被关停整顿,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打击热炒“学区房”等话题,牵动舆论目光。就业方面,不公平问题被放大,相对于“高校毕业生909万人创历史新高”等就业难数据,“努力无用论”等部分消极声音日益壮大。尤其是新业态领域令人瞩目,“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引发数字控制的讨论;滴滴网约车司机“集体罢工”不接单,北京、深圳、四川部分外卖员拟串联上街维权抗议。住房方面,多部委接连对成都、西安、南昌、上海等房价上涨迅速城市开展调控手段,严查“经营贷”“消费贷”流入房地产市场,“房价”“通胀”成为国内民众热议话题。医疗方面,“北医三院医生反映肿瘤治疗黑幕”事件引发舆论震动。上半年,多起热点事件紧贴民生话题,不乏负面论调,催生消极社会心态,令焦虑感、失落感、恐慌感蔓延,也使“躺平”一词大行其道。下半年仍需密切关注此类舆论动向,民生话题与社会大众权益息息相关,容易引发网民心理共鸣,相关利益群体“抱团取暖”,并往往与社会大众的情感联系,导致舆情发酵过程中的情绪容易被传染,所以在舆论引导中应防止消极舆论形成共振,尤其需防范个别势力放大民生焦虑,影响网络舆论风向,加深公众的不满情绪,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和群体对立。

三、极端案事件撩拨社会痛点,警惕成为负面情绪宣泄口

上半年发生过一系列社会性话题和事件引发热议,河北大货车司机因定位系统掉线被罚款而自杀、大连男子驾车撞人逃逸、复旦大学教师砍杀学院领导等多起极端案件,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事故致21人遇难、河南商丘武术馆火灾致18人死等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以及黑龙江14岁少女弑母藏尸冷库案、安徽合肥一女子离婚前携子女跳楼身亡、山东女大学生自杀等家庭伦理悲剧案件。这些极端案事件衍生出众多话题,暴露出当今社会一些痛点问题,尤其是网络新媒体无处不在,让这些极端案件、突发事件得以快速传播,各种观点蜂拥而至,极易引发社会恐慌,造成群体性焦虑。下半年,全球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剧,经济压力无疑有所增加,并容易传导至国内,再加上疫情情况仍然反复不定,社会负面情绪持续累积为极端案事件提供土壤,需要警惕此类案件反复撩拨社会痛点,制造话题、进行炒作,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引导舆论各方做更客观描述,传递更积极正面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此外,也需建立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掌握社会边缘群体的思想动态,形成通畅、直接的意见表达渠道,有针对性地做好沟通、帮扶和化解工作。

四、中美“人权对抗”常态化,警惕持续攻击我国法治制度

今年以来,所谓“新疆人权问题”成为今年国际舆论战最明显的靶子,由此衍生的国际舆论对抗仍在持续,西方政客、媒体依然“小动作”不断:美国、欧盟英国、加拿大联手“制裁中国”,美国国务院发布所谓2020年度各国人权报告,污蔑中国对新疆进行“种族灭绝”,有国际组织和服装企业联合抵制新疆棉花。一系列事情均是美国“以疆制华”战略意图的具体体现,不但表明中美“人权对抗”进入常态化阶段,将“新疆问题”进一步政治化、国际化,还预示着以“人权”为借口从不同层面对中国实施压制,是近期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舆论势力对中国攻击的重点。

同时,海外舆论攻击策划性增强、更具系统性,更善于利用敏感时间节点,捆绑不同话题炒作,发动恶意舆论攻击。比如,不断炒作“病毒来源于中国”话题、歪曲解读我国香港特区国安法实施情况。可以预见,下半年的一些关键时间节点,西方势力和反华舆论必会借机集中炒作我国人权、法治问题,发力攻击我国党政体制和法治制度,并进一步捆绑涉疆、涉港、涉法等系列问题综合炒作,需要格外加以警惕。此外,还需将境外信息监测工作纳入重点范围,加大力度,多管齐下,防止境外有害信息倒灌境内,损害我国社会法治形象。

(观察时间截至2021年6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