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腔魔力: 拓展中国想象

秦腔魔力: 拓展中国想象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梅维恒说:“升到空中并展示各种变化的情节在佛教文学中可以经常遇到。比如在《阿育王经》中,我们可以读到,‘是时比丘,即以神力,于一念顷,从铁镬出,身升虚空,譬如鹅王,飞腾空中,现十八变。’”另一方面,佛法中这种神变的丰富想象力震动了中国人的观念,拓展了中国故事的内容和表现力。

秦腔魔力: 拓展中国想象

经过梅维恒的分析,唐代寺庙出现的“转变”已经不难理解了。

在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小说西游记》里,孙悟空拔根毫毛变化万千,其实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佛在说法时所使用的“神变”。

(菩提)祖师道:“也罢,你要学哪一般?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悟空道:“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罢。”

……

悟空见他(混世魔王)凶猛,即使身外身法,拔一把毫毛,丢在口中嚼碎,望空喷去,叫一声“变”,即变做三二百个小猴,周围攒簇。

原来人得仙体,出神变化无方。不知这猴王自从了道之后,身上有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

明代孙悟空的这种变化来源,颇为复杂,“孙悟空的师父号称菩提祖师,取的是佛家的名字,可是又被人称作神仙,因此从打坐参禅到阴阳五行,似乎都在教习之列。但具体说来则无非就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门,采石炼丹占卜算卦和预知吉凶的大杂烩”。尽管包装在各种形象之下,但究其实质,是和丝绸之路所传的印度文化佛教文化极有关系,后来跟随唐僧西天取经,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加升斗战圣佛。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指出,这种思想,并不是中国原有的,唐人段成式就说这种故事来源于天竺。“释氏《譬喻经》云,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中有女子与屏,处作家室。”鲁迅则引另一部佛经《观佛三昧海经》证其说并溯其源。引文如下:

所云释氏经者,即《旧杂譬喻经》,吴时康僧会译,今尚存;而此一事,则复有他经为本,如《观佛三昧海经》(卷一)说观佛苦行时白毫毛相云,“天见毛内有百亿光,其光微妙,不可具宣。于其光中,现化菩萨,皆修苦行,如此不异。菩萨不小,毛亦不大”。

所以说,随着佛教经文的大量传入,佛经中的故事也随之被当时的人运用、吸收进自己的写作之中。“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这种颖异的法力甚或魔力一方面使用在佛教传播中,会使人无比信服,因为中国本来也是崇尚神仙巫觋之说。如北魏杨衒之撰《洛阳伽蓝记》中,就记载有这样一则神奇的故事:

《洛阳伽蓝记》书影

于阗王不信佛法,有商胡将一比丘名毗卢旃在城南杏树下,向王伏罪云:“今辄将异国沙门来,在城南 杏树下。”王闻忿怒,即往看毗卢旃。旃语王曰:“如来遣我来,令王 造覆盆浮图一躯,使王祚永隆。”王言:“令我见佛,当即从命。”毗卢 旃鸣锺告佛,即遣罗睺罗变形为佛,从空而现真容。王五体投地,即 于杏树下置立寺舍,画作罗睺罗像;忽然自灭。于阗王更作精舍笼 之,今覆瓮之影恒出屋外,见之者无不回向。

为了使不信佛法的人信法,佛便运用这种“空中变形为佛”的魔法,非常神奇、精绝。自然,于阗国王五体投地而皈依佛法,建造寺院,绘罗睺罗像。

应该说,这是一个利用“神变”使人皈依佛法的故事。梅维恒说:“升到空中并展示各种(通常有十八种)变化的情节在佛教文学中可以经常遇到。比如在《阿育王经》中,我们可以读到,‘是时比丘,即以神力,于一念顷,从铁镬出,身升虚空,譬如鹅王,飞腾空中,现十八变。’”

另一方面,佛法中这种神变的丰富想象力震动了中国人的观念,拓展了中国故事的内容和表现力。首先引起人们兴趣的是佛经带来的地狱观念。鲁迅认为“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实有,故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最显著的一例莫过于地狱十八层结构。台静农说:“自佛教地狱说传入中国后,不特一般平民即部分的士大夫阶级,都毫无抗拒地接受了这种观念。它充实了农民意识的道教,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艺术与文学;艺术方面它促进了人物画的创造,文学方面它供给了新的题材;至于佛教思想深入这两方面,又是毫无疑义的。”若以变的内容来划分,经常可以看到由两部分组成:经变与俗变。经变就是用通俗的话、俚语等来宣讲佛教教义和佛经里的故事;而俗变则是用变文形式来说唱历史故事或民间故事等。

敦煌榆林窟第12窟《目犍连像》:目犍连圆顶光头,手持如意,正在严肃地谈论佛法。榜题“圣者大目乾连神通第一”(www.xing528.com)

敦煌榆林窟19窟目连变相:1.父母双亡;2.目连守孝;3.天官寻父;4.下阴曹地府;5.过阎罗王殿;6.过奈何桥;7.往五道将军所路途时;8.至五道将军所;9.遍历诸地狱;10.地狱化为天堂;11.漫漶未辨(选自敦煌研究院段文杰主编《敦煌石窟全集9•报恩经画卷》)

十八种变化经常出现在经变和俗变等通俗文学作品之中,下表为梅维恒归纳有关佛教中的“十八种变化”:

十八神变传入中国,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口语中常用的词汇“女大十八变”,虽已脱去佛法之义,但也总含有表示一种神奇、惊异的改变的意思。

梅维恒引一位佛教信徒描述自己看到观音显圣时的体验:

为了阐明神明真理的各个方面,观音菩萨在一连串真实的变现中显示自身并令我目瞪口呆。他相继变成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马头观音、如意轮观音、准胝观音和圣观音——他不断地变幻出许多无法形容的,男性的和女性的,恐怖的和庄严的,相互混合的形象,就像一个孩子在万花筒中看到的景象。

巧合的是,地狱的结构也是十八层,是否含有这十八神变的转义,不得而知。但终究是含有这种类似的神奇的变幻的。

当时进入中国故事中的首先是表现冥界即地狱的故事,比如孙昌武先生就认为,“描绘出幽、明两个世界,并把它们相沟通,这完全是佛教轮回观念影响的想法”;“佛教的超三世、通阴阳的观念,使人们的思想打破现世规律的约束,不但承认有现世,还有去世、来世;不但有人间,还有天堂、地狱,这也是把文学表现的领域扩大了。从文学作品表现的实际内容来看,所谓天上、冥界,不过是现实世界的曲折的反映。但有不少作品表现这些,确实是出于一种信仰”。

既然是现世世界的曲折反映,那么地狱有大小之别,地狱主的身份也因之不同,台静农先生指出,这和人间监狱的结构没有什么分别的。佛教经典中,十八层地狱的描述是十分具体的,东汉时翻译的《问地狱经》这样描述:

阎罗王昔为毗沙国王,经与维陀始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领百万之众,头有耳角,皆悉忿怼,同立誓曰:后当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者,今阎罗是;十八大臣者,诸小王是;百万之众,诸阿傍是。……十八小王者:一、迦延,典泥犁;二、屈遵,典刀山;三、沸寿,典沸沙;四、沸曲,典沸屎;五、迦世,典黑耳;六、傞,典火车;七、汤谓,典镬汤;八、铁迦然,典铁床

九、恶生,典山;十、寒冰,(原注:经失王名);十一、毗迦,典剥皮;

十二、遥头、典畜;十三、提薄,典刀兵;十四、夷大,典铁磨;十五、 悦头,典冰地狱;十六、铁笧,(原注:经阙王名);十七、身,典蛆虫;十八、观身,典洋铜。

此外,还有三十地狱说等等,兹不赘述。

之所以不厌其烦,详述这十八神变及十八层结构,是因为在浩浩荡荡的中国戏剧长河中存在着这么一个非常特殊的《目连救母》剧目,从文献记载来看,“目连救母故事自北宋都城汴梁搬为杂剧演出,迄今在戏曲舞台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些已经艺术化了的佛经故事以不同的方式深入到戏曲的各个层面,而且对于后世戏曲影响甚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